星海中的幸运-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急煌瞥伲澜绲暮>绲哪抗舛甲⑹幼潘氖笛椤W詈螅尬方⒑J猿晒Φ南⑹褂⒐始液>谝灰怪涑搅怂泻>抗绕涫且靶牟牡乱庵镜酃ê笳咴谀诘乃辛星慷伎季值淖⑹幼耪馑一贝恼搅薪ⅰ幕鹋凇⒍σ约胺阑つ芰Γ褂薪鼋鲆荒甑慕ㄔ熘芷凇K嬷吹氖歉鞴暮>赫追捉约旱奈尬方⒁哺舷滤ァM保部忌杓聘坑谖尬方⒌某尬方ⅰO喽杂谖尬方⒗唇玻尬方⒆钕灾奶卣骶褪撬兄髋诙佳刂兄嵯卟贾茫髡罅信诨魇笨梢苑⒒尤恐髋诘幕鹆Γ庖彩墙⑼杓扑枷肷系木薮蠼剑溆嘣诙妥凹椎确矫嬖蚋嗟闹皇羌际跎系慕健W钤绲某尬方⑹怯⒐挠⑼跚侵挝迨篮牛喽杂谖尬方⒌�8门12英寸主炮,英王乔治五世号的主炮为10门13。5英寸炮。
以上是对“Dreadnought”无畏舰名称的溯源。游戏设计者为什么在《灾难》里安排了“无畏舰”这个名目登场呢?是不是寄希望于这种集动能重炮、离子炮、导弹发射器和排斥脉冲功能的饼状巨舰能划“家园”飞船的时代呢?也许吧,谁知道。在我写小说的时候,为了顾及科幻背景的严谨性,取消了这种飞船的排斥脉冲功能,其余的描写倒与游戏资料相差不多。
讲到这里,会不会有人觉得台湾的朋友为什么叫“Dreadnought”为“超弩战舰”呢?这并不是台湾翻译的胡编乱造,所谓“弩级”一词最根本的来源也是Dreadnought,只不过是经过了日语的转译。“Dreadnought”在日语中被音译为“ドレットノ取保烈粑猟o…re…tto…noo…tto,简称“ド級戦艦”,而日语中“弩”字也发“do”音,日本人便将无畏舰简称为“弩级战舰”,相对应的超无畏舰自然就是“超弩战舰”啦。想来松岗公司在翻译《灾难》时为了更炫一些,便为Dreadnought升了个级,加上个“超”字。其实Dreadnought这个词跟冷兵器“弩”一点关系都没有。
随便聊聊:太空大战的数量
更新时间2006…6…24 19:24:00 字数:2904
十里天在书评区提到的有关种族人数、舰队人数以及交战距离等问题提醒了我,让我想起了2000年自己曾经在“鲜网”的作者讨论区里发的一个帖子,引来了一番口水战。那个帖子说的是我个人的一点感受和猜想,内容大体如下:
日系的太空战争作品,往往战舰数量庞大,不上万也得上千,星球人口也很大,交战伤亡自然水涨船高。典型如《银河英雄传说》,网上很多银英风格的宇宙战争小说也是如此。而西方系的太空战争作品,常常战舰数量不大,星球人口不多,战斗伤亡自然从数字来讲没法跟日系的比。典型如《银河飞将》和《家园》。
当时有人指出,我所得到感受的例子并不对等,日系的是小说,西方系的是游戏。游戏为了照顾硬件和游戏速度,必然不能设定太多飞船数目;而小说就不同了,作者想写多少人就写多少人,大笔一挥,十万战舰奔赴战场,大笔再挥,挂掉百万兵丁。
似乎有点道理。
但是我仔细想了想,又不对。
想想《基地》。喀尔甘与基地之间进行的决定银河走向的大过渡时代的决定性战役,喀尔甘军共投入三百艘战舰,而基地军是一百多艘。一名将军,从帝国皇帝那里能要来一百艘战舰,说明这名将军已经相当得宠;但是即便只有十艘战舰,也足够在其它地方耀武扬威。
再看看《星球大战》。里面的各种航母、驱逐舰,在背景资料里面的数量都是以百为单位的,共和国崩溃之前也没超过这个数字。至于那些巡洋舰和战列舰,往往总共才几艘,最多二十余艘。对于现代的好莱坞视觉魔术来讲,在一张屏幕上表现几万艘战舰不成问题,大不了把绝大多数飞船缩小成背景的亮点即可,可是没有人这么做。
可以看看《银河英雄传说》了。亚斯提会战中,同盟舰队四万艘,人员406万余,帝国飞船2万艘,人员244万余。会战结果是帝国死15万,同盟死150万。——三个希格拉拼光了。
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一方是动用上百艘飞船就足以成为大战了,另一方不上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不过,《银英》仅仅是一些网络太空战争小说的鼻祖,在一些方面,它的后来者已经远远领先了。一场稀松平常的小星球旁边发生的小仗都死个几百万,投入兵力当然都是千万级的。十里天同学说:“……其中主战舰队人数当在十万亿左右。把百人以上的战用航天器定义为战舰的话,各型战舰总数应约为三至四百亿。……”这还不算什么,有一本书里面舰队的数量都是按“摩尔”的,一个少将领3摩尔战舰,一个元帅带领500摩尔的大舰队。
看这样的书,光数零就是一个考验。要是我的存折里也有这么多零该有多好,无限畅想中……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两种不同的数量级呢?
我觉得骨子里是我们这些地球上的作家脑海中对战争那模糊的印象之不同造成的。
西方系的太空战斗,都是“海战”型的。战斗模式和背景架构都带有“大航海”或者“近现代海战”的印记。越是在技术比较低的初期海战中,战斗中投入的船数越多,因为当时的单舰战斗力低下,单舰能够有效控制的区域小。而随着技术进步,一艘船可以有效控制的范围加大,因此战斗中出现的船只数量开始减少。技术越发达,舰船控制的范围越大。在近代,一艘驱逐舰控制一整条航道或者封闭一个港口是很容易的事。而在现代,一艘现代化的巡洋舰可以一举控制整片海域。军舰数量的减少当然也有成本方面的原因,高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战舰造价越来越高,也养不起那么多零。
而日系的太空战斗,则是“陆战”型的,准确的说是“中国古代陆战”型的。其战斗模式带有中国古代动则上万、上十万、上百万的烙印。这里的一艘船,不如说是一名小兵,无法决定战斗的走向,他仅仅是成千上万的蚂蚁中的一个。
在海战型的太空战斗中,最高指挥官挺可怜,因为他手中的飞船玩具很少,而爽的是船长,因为每一个船长都是宝贝疙瘩,每一艘船都举足轻重。而在陆战型的太空战斗中,爽的是最高指挥官,就跟论箱子为单位点钞票时的那种快感一样,而船长则泯然众人矣,像他那样的蚂蚁要多少有多少,一名军官毕业当上船长,小子,你刚刚及格啊。
就我个人观点来讲,海战型的太空战斗的科技水平高于陆战型的太空战斗。
可以笨理想一想。为什么我要用几万艘飞船排成密集的阵型进行主炮齐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单舰的射击不能对敌人造成有效杀伤,甚至几十艘一起射击也不够用,所以只能拼着被敌人轻易击中的危险进行密集阵型的集中射击。而且,即便这样密集射击也难以对敌人造成大规模杀伤,因为换位思考,如果敌人的同样密集阵型的射击能够一举消灭我们的密集阵型,我们干吗排得这么密让人一窝端?就好像火枪射程和射速还很低的时候,大家全都排着方阵听着鼓点往前直走,但是当火枪射速极大提高、弹道稳定、射程加长之后,散兵线取代了方阵。
而海战型的太空战斗则高科技很多。一个星际国家,只有几百艘战舰,它怎么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领宇呢?因为这是背景设定,所以我们先把“一个国家只有几百艘战舰就够了,这个国家没有在外敌入侵之下覆灭”当成一个既成事实来看,那么只能有一个原因:这几百艘战舰足以控制自己的疆土。这说明单舰可以有效控制很大一块空间,说明它的航程、它的探测系统、它的火力打击范围都足够广大,让敌人无法钻空子。
综合来说,西方系的海战型和日系的陆战型,哪一个更好呢?也许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喜好的问题。喜欢数字的,看着舰队庞大规模就心胸舒爽的读者,就选择日系的。喜欢那种每一个人都举足轻重,每个人都责任重大的感觉的,就选择西方系的。各取所需,相安无事。
就我个人来讲,我小时候喜欢日系的,现在则喜欢西方系的。
在我对整个家园小说的背景设定中,它的科技水平是这样的:
一艘单独的驱逐舰,有足够的动力、速度、火力和探测距离封锁一整个恒星系。
作为银河这个象限最强大的泰坦帝国,在它全盛期,只不过才有重巡洋舰50余艘。
希格拉全族55万人,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穷兵黩武,一切富余的资源全都投入到太空舰队建设中,也不过才有十来艘重巡。
一艘制空舰带着十架战斗机投入战斗,可以一举扭转战场局势。
因为单舰的作战能力设定得比较强,所以相应的战舰交战距离都较大,一发炮弹打出去过几分钟才击中敌舰是正常的。所以十里天同学才会汗昆兰号跟游猎战星的距离。——不过那个距离确实是个bug,我原来设计的怒涛炮炮弹飞到战星要三个小时,所以战星的激光到昆兰号才要十几分钟;后来觉得给人们三个小时的提醒吊胆时间太不人道了,尤为重要的是,以我的笔力难以很好的展现那么长的空白时间,所以后来就把炮弹飞行时间改成半小时,但是后面的忘了改……这是我的错。认错!
总之呢,还是那句话,喜欢哪种风格的,就拣自己喜欢的看。毛润之同学说得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希望无论是日系的还是西方系的,都能够出现好作品,把科幻推向高峰。——虽然不大可能,汗……
※※※※※※
本小说目前来讲开始进入尾声。但是还有那么几章才会结束。难道大家忘了奈格罗克了么?
随便聊聊:太空大战的数量(续)
更新时间2006…6…30 19:58:00 字数:4899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自从我发表了《太空大战的数量》,就在书评区里掀起了一场讨论。呵呵,这才是我理想中的书评区!
现将大家的讨论收录如下。对于他们的讨论,我现在先不置评,因为在我看来,无论哪种数量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还是那句话:各取所需吧。
十里天 <;6…18 23:05>;
其实对于星际帝国而言,人多才是正常的吧?游戏是不可能设定太多人了,不然玩家操作不过来。但只要想想,自己如果建设一个星际帝国会怎样,就明白了。如果是我的话,每个有好星的星系人口不会少于一千亿,银河系的千万颗好星我至少要百分之一,这才称得上强大的帝国嘛!这就是十亿颗好星,总人口不少于一亿亿。
为了保持稳定,准军事力量应为人口的百分之一(包括行星守备队),即一百万亿;其中主战舰队人数当在十万亿左右。把百人以上的战用航天器定义为战舰的话,各型战舰总数应约为三至四百亿。这一点也不夸张,一个五十万人口的小族是绝对没有机会的,呵呵。
不过一个两千亿人口的小族,除去老弱病残并全民皆兵有一千亿战士,打败百倍于己的敌军并征服整个帝国还是有可能的,不过也够凶险,呵呵。
庶子 <;6…19 17:40>;
呵呵,数字可不是越大越好。人口高达万亿的帝国?除非人的生活方式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精神网络集体意识什么的),否则单单要维持全帝国有效统治恐怕都是不可能的,如此大规模的单一政权实体基本上无法存在,也没有必要存在。不要说几千几万个星系,就是两个有一定距离而自给自足的星系,如果要由单一政权有效统治,恐怕超光速即时通讯也要像如今的电话一般普遍,旅行不能比如今坐飞机更麻烦更昂贵,才有可能不发展成各自独立的政权实体。
庶子 <;6…24 20:06>;
哈哈哈哈哈哈~~那个“摩尔”可是笑死我了。以现有乃至未来可以推测的科技设定来说,西方系要远比日系合理,至少是技术上合理。当然欣赏价值不会单单由技术合理性决定,不过硬派科幻迷可能比较看重这方面的东西。
关于武器与距离的问题,光速武器飞十来分钟问题不大,但是实体炮弹若要飞上几分钟、十几分钟的话,对机动目标几乎是没有命中机会的。除非那是导弹,或者杀伤范围大得变态(如怒涛泡),或者目标极端不灵活(如战星)。因为对方即使无法捕捉到弹道,只要预先知道遭受攻击,也可以有充裕时间进行随机机动规避。即使是导弹,在光速近防武器的威胁下,弹体匿踪性能也将变得非常重要。
十里天 <;6…25 10:12>;
这个数量不是西式和倭式的问题,是个逻辑问题。它和科技背景的设定有关。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例子。无畏舰刚出来的时候,那个风光啊,一个打别人一支舰队。后来大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