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

第152章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152章

小说: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军之所以选择莫辛那甘而不是传统的毛瑟步枪,最重要的原因是看中该枪的制造工时少(据说只有各国栓动步枪三分二的工时甚至一半),唯一生产困难的是该枪的枪机制造比较麻烦——这是该枪制造最费工时的零件。不过有汉娜提供的新式高精度机床,这一切并不是问题。

此外林汉还考虑到了一个因素,莫辛那甘的枪机即使生产再麻烦,一旦战事紧急产量供不应求,也完全可以通过空运或别的渠道,从苏联甚至德国大批量地订购制造偷运进中国。一个枪机,重量撑死也就是几百克,体积小,重量轻,走私或空运都极方便。——实际上从1934年九月拿下汉阳兵工厂,该厂开始转产毛瑟口径的莫辛那甘步枪后,林汉就通过苏联订购了超过十万个莫辛那甘的枪机,总造价也不过是几十万美元。如今红军的仓库里早就事先库存了一大批从苏联进口的枪机,金陵兵工厂改产莫辛那甘,才是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

之所以红军把这种中国版的莫辛那甘口径定为7。92毫米毛瑟口径而不是苏式的7。62毫米,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现在红军手中的毛瑟步枪的数量超过六十万条,而苏式步枪不足十万条,而金陵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的子弹生产线都是为7。92毫米配套的。

现在的红军很早就意识到“万国牌”步枪对后勤补给造成的麻烦,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将军队里不同口径的步枪统一起来重新分配。老式的毛瑟1888汉阳造步枪,在拿下汉阳兵工厂后就立刻停产。

针对手中拥有大量汉阳造的情况,林汉请来德国枪械大师对汉造步枪重新设计了改进方案。

汉阳造步枪在民国生产的历史极长,口径型号从早期的11毫米到后来的7。92毫米都有。

对于早期生产的“爷爷”级别的11毫米汉阳造步枪,由于年代太久,大都破旧不堪,红军是直接放弃改造。中后期生产的7。92口径的汉阳造,则全部回收进行回厂改造,令其可以发射和毛瑟1898步枪通用的尖头弹而不是旧有的威力极差的圆头弹。

从去年至今,已有超过六万条7。92毫米口径的汉阳造步枪接受了这种改造。

红军手中拥有超过十万条的汉阳造,所以只有六万多条进行改造,主要原因是汉阳造要到一战结束后才改为7。92毫米口径。在这之前产的汉阳造都是11毫米口径,如果要改为7。92毫米口径,需要更换和改造的零件太多,成本高昂改造费时,得不偿失,所以这些11毫米口径的汉阳造全部从第一线部队撤下交由地方民兵和预备役部队使用。(注:根据中国近代兵器工业记载,1912年至1927年,汉阳兵工厂一共生产步枪577982枝,而在1932年时,汉阳兵工厂的产量甚至高达每月4700支之多。限制该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枪械原料问题。)

考虑到东方人的体质,其实林汉更看中的是6。5毫米的口径,但是在目前处在战争中的情况下这根本不可能。至于英制口径7。7毫米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拿下上海后红军在租界缴获了不少,加上从英国沉没军舰上的打捞获得,以及从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总量已超过了四千条。这批步枪林汉已和红军上层商量好,现在暂时归红军使用,待中国战事平息后,他们将全部打包送给林汉偷运到东南亚,供那儿的华侨武装使用。那里是英制口径为主的区域,在未来的战争缴获补充也更方便些。

至于日械的6。5毫米口径,考虑到未来还要和日本打上长久的战争,所以红军没有对这个口径的步枪作改动。

1935年的六月底和七月初,红军和英日都在紧锣密鼓地为战争作准备着。

如果日本人和英国人还是想通过登陆的方式入侵南方中国,除了要打一场艰难的登陆战外,另一个他们不能不考虑的因素,那就是每年夏季会在南方肆虐的台风。

英国军舰是为北大西洋恶劣的海况设计,只要台风不是过于强大,倒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至于日本军舰,他们在签定华盛顿海军条约后,为了达到“鱼雷艇能和驱逐舰对抗”,“驱逐舰能和巡洋舰对抗”这样的设计指标要求,日本人拼命地在军舰上堆砌大口径的火炮,玩起了小舰扛大炮的把戏,但造成的恶果就是舰只的重心太高,一旦遇上台风甚至大风的天气就会有好戏看。(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第四舰队事件)

上海这一带包括江浙两省,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六月和八月是台风登陆最多的月份。当英日军舰在日本进行防空改造时,江浙两省就经历了一次台风。按往常的情况判断,七月份反而是个台风相对较少的月份——这时台风都往南部的福建广东跑了。而到了八月份,江浙这一带又会进入一个多台风的月份。

考虑到天气的因素以及英日两国舰只的情况,林汉估计英日两国最有可能在七月份出兵,如果时间拖到八月份,那么台风将成为最大的变数,相信熟悉大平洋气候的英日两国都不会拖到八月。

考虑到英国的因素,汉娜派到中国的德国飞机和飞行员,现在大都被安置在福建和浙江一带用于防范台湾的日本空军,而上海地区则苏联飞行员协助防空。双方分片安置,以兔这种多国联军语言不通造成指挥配合作战的混乱。

第180章强则示敌以弱

时间进入到七月,随着季风北移,上海进入了连续晴朗的夏季。

在这期间,中日之间也并不是毫无战事。

战斗主要发生在福建和台湾海峡上空,为了报复前期遭受的空袭损失,日本驻台湾的陆航多次派出飞机,进入福建进行轰炸报复,结果在那儿与中、德空军遭遇。

从一开始,福建空军就抱定了以守为主,本土作战,不主动到对手地盘上空战的心思。

理由很简单:相对主动进攻的一方,防守一方的空军最大的优势就是被击落飞机的飞行员只要不死不伤,跳伞之后很快就能回头再战。而进攻一方的空军,一旦被击落,飞行员的结局一般只有俘虏营和坟墓两个选择。此外防守方还有航程的优势,甚至还可以得到地面防空火炮的支援。

现在的红色空军,相对于日本空军,最大的优势是飞机性能上压倒性的优势,最大的不足却是中国不是工业国,无法自产飞机,损失的飞机和飞行员都补充困难。

在这局面下,本着“富日子穷过”的原则,福建空军在六月底和七月初的空战中,采取的是积极防御的姿态。每天都派出战机在海峡上空靠福建这边的海岸线巡航飞行,引诱日本飞机前来空战,而一心想雪耻的日本陆航也天天派出飞机到福建上空挑战。

每天不断地发生空战,从六月底打到七月初,飞机性能不如对手还主动跑到别人家邀战的日本陆航顿时吃了大亏。从六月二十号到七月五号这十五天的时间里,陆航在空战中损失了超过八十架战斗机(有些飞机是在返航后在本方地盘上坠毁),十余架被地面防空炮火打下,此外还有三十多架飞机在勉强飞回机场着陆后宣告报废,近百名飞行员战死或进了红军的俘虏营。

而红军这边付出的代价是空战中直接损失飞机七架,地面上报废八架,三十余架飞机受伤,只有五名飞行员阵亡牺牲,空战损失的飞机全是性能较差的霍克II型。而空战中,FW90虽然常也发生过被打得满身是洞,但仗着速度快逃得掉,机场就在边上和防护力强,总能摇摇晃晃地飞回机场。FW90的损失全是在机场上报废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为飞行员准备的防弹座椅,虽然重量大增降低了飞机性能,却极大地保护了飞行员的安全。有一架被打得满身是洞的FW90迫降成功后被维修人员宣布没有维修价值,最后拆卸有用零件回收后作报废处理,地勤人员在拆卸时总共从防弹座椅后面捡出了二十一个子弹弹头。相比之下,此时的日本飞机就没有安装防弹座椅,座舱被击中,飞行员毙命几乎是铁钉钉板的结果。

第二个原因却是降落问题,比起双翼机,翼载较大的单翼机降落时难度相对较高,受伤的飞机降落时更容易出事故。FW90在空战中奇迹般地无一损失,但在降落时却因为受伤或飞行员自己个人的原因,导致事故频频。光是飞行员自身因素导致的飞机损坏严重,甚至被迫报废的就有五架,受伤严重(可修复)的也有七架。大多数事故都是降落时“拿大顶”,冲出跑道,起落架折断等等。

(注:在二战时,空战结束后飞机在降落后出事故和伤重报废是常有的事,严重的时候,甚至是一场大空战下来,机场上报废的飞机甚至和空战中被打下来的相当甚至更多都不奇怪。而历史上著名的F4U海盗战斗机,空战中打出交换比高达12:1优秀成绩,但损失的飞机中,有一半是自己摔的。)

降落时的损失比空战损失还大,主要是年青的红色空军飞行员训练时间不足,飞机在空战中受伤后,缺少应付这种局面的经验。不过随着空战的持续,这些年青飞行员战斗经验的积累,成熟和对飞机脾性的了解,这些情况在七月份开始逐渐减少。

世界上没有各方面性能都完美的战斗机。有得就有失。在发动机性能相当的情况下,追求飞得更快,就必然造成飞机变成“飞行石板”,付出机动性能和操纵性能下降的代价。飞机的瞬间机动能力出色,盘旋性能好,往往航向稳定性就差;航向稳定性好,就必然导致盘旋性能受到影响。

FW90战斗机虽然是好飞机,但是林汉却对他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又能上舰,又能空战,又能俯冲轰炸,还要有高速度。谭克博士满足了林汉所有的要求,但付出的代价就是对新手飞行员不太友好,尤其是飞机受伤时操纵更是不易——实际上谭克博士在设计FW90时,受林汉的影响极大,林汉给了他F4U海盗战机的外形结构草图以供参考,谭克博士参考他的气动外形,弄出了性能缩水版的“海盗”变成了FW90,具有了F4U的空战俯冲轰炸性能二者皆出色的优点的同时,也继承了他对新手飞行员不友好的缺点。

在高志航或余生这些精英飞行员手中,FW90是可怕的利器,但在飞行小时只有两百小时出头的新人飞行员手中,FW90就是一匹不好操纵的野马。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红军中最好的FW90飞行员,大都集在中上海和杭州一线,其中又以把FW90当俯冲轰炸机用的轰炸机部队素质最高,而且福建这儿的空军一半都是刚出航校的新手。

让新手飞行员和老手飞行员以一比一的比例混和,大量地参予福建上空的空战,这也是考虑到战争有可能长期化的因素。不趁着现在对日本飞机还有着代差的优势让这些刚出航校的菜鸟们上天搏击,万一战争长期化了,英日两方获得了更好的飞机后,情况反而更加不妙。半个月的空战下来,新生的红色空军成长了许多。

发生在福建的空战,FW90的娘家福克公司非常地重视,他们和HE51的娘家亨克尔公司一样,都派出了一批技术人员驻扎在福州,针对降落后飞行员反映的飞机在空战中显示出的各种小问题和不足缺陷,在第一时间通过无线电发回德国总部,然后在那里由相关的试飞员根据情报反馈的资料进行试验测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解决办法,最后再发回中国,由地勤根据总部反馈回来的解决方案对飞机进行改进。当然,有些小问题则直接就由地勤和技术人员,飞机员讨论后现场对飞机小修小补改善解决。

即使是在活塞战斗机时代,一架战斗机性能的完善的时间,同样也是要以年来计算的。即使是改进速度最快的F4U,他在参战后,解决了所有设计上的小毛病,变成一架完美的战斗机,前后也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而二战名机喷火,BF109,完善设计的时间就更长了。

战争是技术发展最好的催化剂,福建和台海上空的空战才打了半个月,参战的两款飞机就各自找到了十余处需要改进的缺陷。

而参加空战的HE51液冷式战斗机,由于飞行员全是德国空军中飞行时间超过上千小时的精英老手,有些甚至是试飞员。他们的飞行技术更高,则在空战中无一损失,在福州义序机场参战十二架HE51,半个月下来共打下了三十六架日机,诞生出一堆的王牌。

而红军方面诞生的第一个空战王牌,居然是起义的炮党飞行员高志航。

对于这位抗战历史上的空战名人,林汉早就深知其大名。杭州起义后,出于对这种临时起义的“敌军飞行员”的不信任,最初空军中的一些人并不愿意将最先进的战斗机交给他们使用。但是林汉和红军上层发了一通电报后,红军领导听从了林汉的建议,本着用人不疑的想法,直接就将从德国运至刚组装好的FW90交给以高志航为首的杭州空军学校中的精英飞行员使用。

以高志航为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