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王朝1566 >

第114章

大明王朝1566-第114章

小说: 大明王朝156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赵姓老板一屁股坐在方桌边的板凳上。

柜台后的伙计们都奔出来了:“老板,你老没事吧?”

那赵姓老板喃喃地说道:“收拾铺盖,大家伙儿各奔前程吧……”

这边海瑞拎着那一荷叶包酱菜走向停靠在路边的马车,却只见那根长长的马鞭竖插在车辕前,那车夫已跑得不见踪影!

往四周一看,远远地躲着好些人,都望向自己这边。

“车夫也不见了。”海瑞走到马车前望着跟在身后的两个锦衣卫,“钱粮胡同怎么走,烦二位引下路吧。”

两个锦衣卫没有接他的言,在等着那提刑司太监。车帘内传来了海母的声音:“干什么去这么久,车夫也走了?”

海瑞连忙对着车帘回道:“回母亲,多买了几样酱菜耽误了时辰。车夫突然有些急事走了,另请了几个人带我们去住处。”

“知道了。”海母在车帘内说了一句,不再吭声。

那提刑司太监握着那卷纸走过来了,对那两个锦衣卫吩咐道:“你们跟他走,先送到住处,再跟他去户部。”

一个锦衣卫:“公公呢?”

那提刑司太监:“我这就回宫,得把这个通天的东西呈给陈公公。”说到这里他望着不远处拉长了声音:“来呀!”

那边有一个人牵着一匹马候着,听到这既高且尖的一声,慌忙牵着马小跑了过来。

那提刑司太监接过缰绳,翻身上马,两腿一夹,向前门外大街方向驰去。

海瑞也不会赶车,这时自己已走到马头边,拽住了缰绳:“钱粮胡同,二位前面引路吧。”

已知他是户部的官员,甫进京却敢做这般捅天的事,两个锦衣卫虽然非究他不可,但已然感觉到此人有些来头。二人交换了一个目光,都客气了些:“走吧。”

这便出现了奇异的场景,一条如此热闹繁华的大街,人群远远避让,路面前头都空了下来,只海瑞牵着马拉着马车,一边一个锦衣卫向街的那头走去。

明朝的北京九门以里行轿走马规制极严,尤其是通衢大街,非有品级的官员不能乘四抬以上的轿,除了步军统领衙门和巡街御史巡行街道,有马也不能骑,只能牵着走。像前门外大街这样的地方,敢于驰马者,不是持有兵部勘合的急递,那便是极有来头的要害人物了。刚才那个提刑司太监驰马而去便已吓得好些人纷纷避让。这时,就在那太监驰去的方向,也就是海瑞那辆马车背后的方向,街面上又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刚刚因避让而躲闪现在准备涌过来的人群又闪开了,让出一条道,只见三骑马一路小跑着向这边奔了过来。

三骑马小跑着越来越近,三个人也都穿着便服,来头显然也不小。

“闹大发了!十三爷也来了!”六必居对面那个茶馆里有个茶客望着小跑过去的三骑马脱口叫道。

“哪个?哪个是十三爷?”另一茶客连忙问道。

那个茶客走到门边一指,许多茶客都拥到门边齐看。

那个茶客:“最前边那位,就是万岁爷钦封的第十三太保爷。一准也是抓那个人来了。”

众人惊诧间,那三骑马已经追到了海瑞的那辆马车边,放慢了步子。

“十三爷!”跟着海瑞的一个锦衣卫连忙行礼,“先停下。”又叫海瑞停了马车。

“十三爷安好!”跟着海瑞的另一个锦衣卫赶着行礼。

那十三爷勒着马缰,紧问道:“是不是刚才在‘六必居’的那个户部主事老爷?”

“是。”一个锦衣卫连忙答道,“这么快十三爷就知道了?”

那十三爷的目光立刻向戴着斗笠的海瑞望去,虽看不见面容,身影还是熟的,立刻翻身下马,注目望去:“真是恩公!”说着当街便跪了下去。

他这突然一跪,把那两个锦衣卫惊住了。跟着他来的另两个锦衣卫也有些意外。按礼制,镇抚司的锦衣卫只能上跪皇上,下跪司礼监和镇抚司的长官,其他各品官员见了也只是举手行礼,一概不跪。

几个锦衣卫见自己上司竟对这个户部的小官下跪,又口称“恩公”,自是私跪,与职分无关,几个人便不能跟着下跪,只好侧了身子低着头站在一边。

海瑞望着跪在身前的齐大柱——十三爷,眼神里也颇是感慨,但很快便恬淡了:“快起来。这里不是行礼处。”

齐大柱激动地站了起来:“太夫人夫人呢,还有小姐呢,都在车上吗?”

“是谁呀?汝贤,怎么又停下了?”海母在车帘内问话了。

“太夫人!是儿子齐大柱接你老来了!”齐大柱听见了海母的声音,连忙走向车帘。

车帘掀开了一角,露出了海母满头白发的脸。

“儿子大柱给你老磕头。”齐大柱说着退了一步又要跪下去。

“说了不是行礼处。”海瑞挥手止住了齐大柱,连忙过去撩着车帘,扶着将要出来的母亲的手臂,“母亲,是大柱。”

“大柱啊?”海母两眼向齐大柱望去。

齐大柱一步便跨了过去,伸出那双大手搀着海母:“太夫人,是我。听说恩公和太夫人你们这几天到,儿子已给太夫人租了一所院子,地都洗干净了,然后这两天便一直在东便门码头等着。谁知你们走了陆路。”

海母笑了:“难得你这样挂牵着我们。媳妇呢?”

齐大柱:“在家等着呢。听说太夫人和夫人来北京,也是好几晚睡不着觉了。”

“母亲。”海瑞望着母亲,“大柱现在是镇抚司的官员,专为皇上当差的,我们不能耽搁他的公事。让他先走。”

海母从儿子的话里和眼神中明白了些意思:“我明白。让他走吧。”说着便放下了车帘。

海瑞望向齐大柱:“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往后你在镇抚司当你的差,不要来找我,找我,我也不会见你。”

齐大柱被他说得懵了:“恩公……”

“我不是谁的恩公。”海瑞的脸更肃穆了,“你走吧。二位,我们走。”说着便去牵了马缰,拉着马车向前走去。

那两个锦衣卫有些为难了,望着马车又要跟去,又不知如何跟十三爷说。

齐大柱刚才是匆忙间听说六必居被锦衣卫带走了一个户部官员,便猜想可能正是自己在等的海瑞,却不明白为了何事,这时紧盯向那两个锦衣卫:“什么大不了的事,你们小题大做的?”

两个锦衣卫对望了一眼,有些尴尬,其中一个低声禀道:“回十三爷,这位老爷在六必居说了些犯忌讳的话,还写了一幅犯忌讳的字,提刑司黄公公叫我们先把他送回家,然后送到户部去等候处置。”

齐大柱这才失惊了:“一幅什么字?黄公公呢?”

另一个锦衣卫:“是给皇上改的那个‘必’字另作了一番说法。说什么是为了‘正人心而靖浮言’。黄公公已经拿着那幅字送司礼监陈公公那里去了。”

“糟了!”齐大柱跺了一下脚,“黄公公走了多久了,骑马了吗?”

一个锦衣卫:“骑了马,要追也追不上了。”

齐大柱好一阵急想:“你们还是跟着去,把海老爷好好送到家,不要去户部。”

两个锦衣卫:“知道了。”二人连忙转身向那辆马车追去。

“回镇抚司!”齐大柱跨上自己的马向西边前门方向驰去。

两个锦衣卫连忙跟着上了马,追着驰去。

远处,许多躲着观瞧的人都拥了出来。

正是夏练三伏的天,北镇抚司这天正好是七爷当值,光着膀子露出一身铁疙瘩般的肌腱,顶着太阳正将一根粗竹竿串着的两只偌大的大石锁扛在肩上,一只脚提起,一只脚金鸡独立,在那里练“马桩功”。

齐大柱满头大汗从院门进来了,也不好打断他练功,在他身边站住了,默默地等着。

朱七双掌撑起竹竿,单腿依然未动,只是换了个肩,问道:“什么事?”

“师傅,弟子遇到难事了。”齐大柱说得显着焦心。

朱七依然扛着竹竿,乜了他一眼:“死人的事吗?”

齐大柱:“那倒没有。”

“没死人急什么?”朱七扛着石锁换了一条腿。

齐大柱:“这件事说的是六必居。有人在皇上改的那个‘必’字上做了文章。”

朱七怔了一下,两腿落了地,双掌将竹竿撑起抛在地上,立刻望向了齐大柱:“什么文章?是口说的还是墨吃纸?”

“落了墨了。已经被提刑司的人送到陈洪陈公公那里去了。”齐大柱说得很急,“师傅,写这个字的人是弟子的恩公。”

朱七:“哪个恩公?”

齐大柱:“海老爷海瑞。”

“是他?他不是在江西吗?”朱七的面容也凝肃了。

齐大柱:“杀了严世蕃以后内阁调了一批人进京,海老爷也调了户部主事。”

朱七知道事情严重了:“都写了些什么,知道吗?”

齐大柱:“说是给六必居另作了一番说法。”

朱七默在那里想了起来。

“师傅。”齐大柱着急地望着朱七,“您老能不能去找一下陈公公,将这件事压下来?”

“糊涂。”朱七两眼闪着光,“通天的事,谁敢压?再说陈公公正巴不得有这个事呢。”

齐大柱:“那皇上见了,弟子的恩公可要担罪了。”

“不要再说什么恩公!”朱七的声色严厉了起来,“在这里当差只有皇上没有什么恩公!”

齐大柱低下了头。

朱七缓和了些语气:“知道他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吗?”

齐大柱:“弟子当时不在,下面的人听到,海老爷说写这几句话是为了‘正人心而靖浮言’。”

朱七凝神望着前方仔细想了起来。

齐大柱更急了,满脸的汗流了下来。

朱七倏地转望向他:“听明白了。这个海瑞是裕王爷举荐的人,跟你一点关系没有。你只去做一件事,赶快把这事去告诉徐阁老,然后回到这里待着,不许再去见他。拿衣服给我。”

齐大柱立刻走到屋檐下拿起了朱七的衣服双手展开。

朱七后伸两臂穿了内衣,齐大柱又拿起了他的长衫展开,让他穿上。

“走吧。”朱七自己系着腰带一边向院门走去。

“师傅去哪里?”齐大柱紧跟在他的背后。

“还能去哪里?事情捅到了陈洪那里,当然只有去见老祖宗了!”朱七说着已经跨出了院门。

有明一代,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赤贫,得了天下,给官员定的俸禄近乎苛刻,倘若家境贫寒中了科举进了官场,仅靠俸禄,实难以给付各项开支。地方官尚好,家居动用车轿马匹都是衙署供应。当了京官,尤其是四品以下的小官,年领俸禄不过数十两白银,倘遇国库拮据,甚至有以胡椒布匹等折银抵发俸禄。长安米贵,宅居车轿长随皆需自备,养家更是艰难。

海瑞在福建南平当了几年教谕,在浙江淳安江西兴国当了几年知县,“素丝不染”,在北京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时,突然接到奉调进京的公文,已是囊空如洗。车马费有限,乘不起船,只得走陆路,靠几十里一所驿站按七品官调任的等级赖以有食有宿,隔站换车。从兴国动身前,第一件事便是给前一年调任北京都察院御史的王用汲写了书信,请他代为物色一所小宅院,并言明月租铜钱不得超过五吊。这便有些难为了王用汲,就算在远离六部的靠东北城边找一所简陋的四合小院,最低月租也得八吊。王用汲动了个脑子,准备跟房东签两份契约,一份上写明实数八吊,自己每月暗中替海瑞贴补三吊;一份是海瑞必须自己跟房东签的,写着月租五吊,由海瑞按月给付。

就这样找的这所居宅,也只有一进三向有房的四合小院,空空荡荡,家具动用全无,且门窗破旧,内墙剥落。花了好些时日,王用汲自己掏钱请来了泥瓦木工,直到这天早上才算抢着修补完了。

“人快到了,那里不要钉了。”王用汲对两个尚在敲钉窗页的泥木工说着,又对北面正屋里喊道,“还有里面的,都赶紧收拾器具,你们走吧。”

那两个泥木工还是钉完了最后一扇窗,屋里也走出了几个泥木工,一个为头的走到王用汲面前行了个礼:“王老爷,那我们就走了。”

“把剩下的工钱付给他们。”王用汲对站在院门外张望的一个长随说道。

那长随走了进来,从衣襟里掏出五吊铜钱递给那个为头的。

为头的:“谢王老爷赏。”带着那群泥木工提着家伙走出了院门。

王用汲又对那长随吩咐道:“叫外面的人把剩下的东西都搬进来!还有,赶快将北屋正房的地洗了!”

“是。”那长随连忙吩咐院门外的几个佣工,“立刻将剩下的动用家什搬进来!将北屋正房的地洗干净!”

立刻有几个佣工抬着箩筐将装着的锅碗瓢盆搬进东面的厨房,另两个佣工将最后一张桌子和放在桌子上的几把椅子搬进了北屋的正房,又连忙奔出来,走到院子右侧的一口井台边放下轱辘上的桶打水。

这所宅院的房东是个中年长衫人,一直站在王用汲身边,见王用汲自己掏钱将宅院修饰半新,这时满脸堆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