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末世来-第6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伏的人生阅历使他写出“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尽人皆知的作品。大殿外还有一颗古银杏树,这座大殿有600多年历史,而这颗银杏树有700多年树龄。
西方寺大殿外银杏树前是方丈室,也是当年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寄居的地方。金农七十岁后即生活于此,方丈室面阔三间,前后两进,中有庭院。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
金农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金农天姿聪颖,早年读书于学者何焯家,与“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邻,又与号称“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更增博学多才。乾隆元年(1736)入都应试未中,郁郁不得志,遂周游四方,走齐、鲁、燕、赵,历秦、晋、吴、粤、终无所遇。年方五十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书**底,终成一代名家。
乾隆十五年,64岁的金农开始定居扬州卖书画以自给,为扬州八怪之首。妻亡无子,遂不复归。先住在谢司空寺,今天宁寺。70岁时迁居至西方寺,乾隆二十八年秋,77岁的金农在寂寞中与世长辞。
比起其他七怪,金农的画路较宽,不蹈袭他人,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这和他的学问、才情、胸襟密不可分。由于他一生未仕,但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极富盛名,因此有“三朝名士大布衣”的雅称。
前面一进三间为金农当年的念佛堂,中间佛龛里的佛像是金农自己画的。金农晚年信佛,专事画佛写经,如今的金农寄居室内复原了他的起居绘画陈设。
走进金农的念佛堂。从这座佛龛中的五字联:写经满百卷,画佛亦千尊。可以想见当年金农的处境与心态。中间这幅金农所画的佛像特别精彩。
衣服褶皱结构所用的线条是富有金石味的书法用笔,如“金错刀”,似“锥画沙”,凝重浑厚中亦见灵动,脸部用“墨拓”法带线勾勒。十分传神。
最有特色的是以二十余行700多字作背景,如一条条写有禅语的垂联飘带,其内容记述佛从何处来、佛对人们的作用、历史上四十个大画家分别为各寺庙绘制佛像的事情,还有自已对佛学的认识及作画时的情景记述,可以称得上金农画佛中的扛鼎之作。
念佛堂四周是金农与罗聘当年在此所绘作品的图片,每幅均配有赏析短文。这幅《香林扫塔图》从背影中生动地刻划了一蓬头垢面的草履沙弥在打扫庭院的形象。
题跋云:‘佛门以洒扫为第一执事,自沙弥自老秃,无不早起勤作也。香林有塔,扫而洗。洗而又扫。舍利放大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中矣。苏伐罗吉苏伐罗记”。
这充满哲理的文字正是金农“佛即我心”的佛学思想体现。
后进三间,中间为客厅,左为卧室,右为画室。乾隆二十入年(1763年)秋,金农客死于此,隔年由弟子罗聘扶枢葬西湖市临平黄鹤山中。
房屋门柱上挂有金农“漆书体”对联“且与少年饮美酒;更窥上古开奇书”。
晚年的金农就生活在这前后两进,面阔三间的小院之中。当时西方寺己萧条衰败。一片凄凉,金农在寺中曾题诗壁上:“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盏灯。杯贪京口酒,书杀剡中藤。占梦今都应,谀人老未能。此处何所想?池上鹤窥冰。”
此时的金农已年老体衰,评价自己:“妄念都绝”,称自己是“如来最小弟子”、“心出家庵粥饭僧”,一面卖画为生。一面念经、写经、画佛自娱。
看来当时境况甚为凄凉,画家孤灯独卧,形只影单,但可敬者“谀人老未能”,决不趋炎附势。宁可“池上鹤窥冰”,保持清雅和高洁,以其人品艺品方面赢得人们的缅怀。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如今他的故居已成纪念他们八怪的纪念馆,其中八怪的生平业绩,飘香的翰墨都使后人瞻仰到八怪的赫赫风采。
寄居室前后进之间有一个小庭院,有百年的桂花树两株,西边靠墙种笆蕉,竖怪石。是依金农的《蕉石图》拟之的,虽小却很有意境。寄居室后进三间,东为卧室、中为客厅、西为画室。
卧室墙壁上挂着金农的《采菱图》,落款题诗曰:“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手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
客厅正中墙壁上的一副对联“恶衣恶食诗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是金农集唐人句赠送给老友汪士慎的,汪士慎一生布衣,命运坎坷,晚年双目失明,金农称赞他人奇、诗好,体现了两人志趣相合、互为知己的挚情,实际上这副对联也正是金农自身的写照。
中间的这幅自画像形神兼备,堂堂如来最小弟子脚穿红鞋,寓意“踏破红尘”。左右两壁挂着四张书画,分别是金农的《玉壶春色图》、汪士慎的《梅枝图》、郑板桥的《题画诗》、罗聘的《竹石图》。
画室中陈列着书橱、多宝橱、画桌,画桌上还有一幅尚未完工的梅枝图,仿佛主人刚刚离去一般。金农客居扬州,成为各大盐商竞相延致的座上客。一位盐商在平山堂宴宾,席间有人提议每人做一首有关“飞红”的诗句来助酒兴,依次轮到盐商时,他苦思了好一阵未想出一句。
众客要他罚酒,他忽然念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听了大笑,齐说是他胡诌的,白雪似的柳絮,能“片片红”吗?要他交出出处来。正在尴尬间,金农起身说道:“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他引用得很正确”。
众人不信,要金农念出全篇,金农从容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其实这首诗是金农即兴作成为盐商解围的。受窘的盐商当然很高兴,过了一天,送了不少银两送给金农作为酬谢。
寄居室西南是金农茶室,在这里可以从金农和号称“茶圣”的汪士慎的书画作品中了解到许多有关茶的文化。汪士慎晚年双目失明,失明的原因可能与他嗜茶过度有直接关系。
这幅《玉川子煎茶图》是金农仿宋人摹本而绘,画中煎茶之情形,再现了最初茶的制作方法。这幅《玉川子嗜茶》书法作品中著名的“茶歌”是唐代诗人卢仝对饮茶七个境界的描述: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以后凡是研究茶的人都喜欢引用此诗,因为茶对我们华国人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早已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一种生活状态的标志,深深的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了。
茶室西面一排青竹依墙而生,疏密有致,洁白的墙面右上方以“漆书”错落变化地写着金农的“画竹题句”:
“余六十岁后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之东西种植修篁以千万计,每当高舂夕晡时就日影写其状,即以此君为师也”。款字下立石笋两块,景致独特。
一方小院,一面白墙,因有青竹、奇石、漆书,似乎将“八怪”领袖金农的意念与自然构成一幅浑然相融的画面,从而成为了“翠影补壁”一景。
颜沉鱼和考拉一起慢慢走着,享受着风景之美,这俩妹纸都是聪明,不需要多说什么的,就是有了联手的默契,谁都是不想以后的生活被安初遇给稳稳的镇压。
第八四六节女孩一生爱童话
颜沉鱼知道这座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是扬州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出资仿京城北海的五龙亭和北海大桥而建的。
五亭桥建造时因无北海开阔的水面,无法把北海五龙亭图样照搬。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
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莲花桥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12个大小不同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是桥基,虽然用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
造桥者把桥基建成“艹”形,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4翼,每翼各有3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
孔孔相连,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各异,形状各殊;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莲花出水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宏伟,举世无双。
华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为芦沟桥,最秀气最具艺术代表性的桥梁就是扬州的这座五亭桥,是华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莲花桥在《扬州画舫录》记载:“每当月满之时,每洞各衔—月。金色混漾,众月交辉,莫可名状。”观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专美于前。
由此可见,不仅是烟花三月该下扬州,也可在中秋之夜到扬州瘦西湖五亭桥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
颜沉鱼和考拉站在五亭桥上往东看去,远处的景色是“小桥流水,风亭直立山巅;明轩石栏,钓渚直插水际”俨然是一幅连绵不绝的江南山水国画长卷,充分体现了南方之秀。
站在五亭桥上。极目远眺,画舫穿梭,风光如画。南面有直插云霄的白塔;东面有掩映在湖光翠色之中的小金山钓鱼台;北面有郁郁葱葱的万花园。
颜沉鱼和考拉向西眺望,湖光清澄缥碧,树木连绵苍翠,亭楼错落有致,一派好风光。清人黄惺庵《望江南。五亭桥》: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五亭桥,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桥基用大块青石砌成,十分纤巧。如果说瘦西湖象一个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那么五亭桥就象一朵五朵莲花组成的腰带紧束着瘦美人的腰肢,更显出她无比迷人的风姿。
配上附近纤细的白塔。一横一竖、一白一彩,水中倒影涟漪。别具风采。俯看桥东面的这组四面环水的建筑,它叫凫庄,因其形状似浮于湖面的野鸭子而得名。它的建筑非常矮小,布局造型也十分得体,既烘托了五亭桥的雄姿,也陪衬了桥南的白塔。
五亭桥面南这座白塔是莲性寺著名的建筑。喇嘛教的象征。这座塔在扬州还流传着“一夜造塔”之说。传说乾隆第六次坐船游览瘦西湖,游船到了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乾隆开窗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瘦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
原来这座白塔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根据京城白塔的图样,然后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在一夜之间制作而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虽然这仅仅是传说,但这座白塔确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间就有。现在的白塔是乾隆年间重建的,全部为砖结构,形状虽没有北海的塔雄伟壮丽,然而虽瘦而不觉寒酸,反窈窕多姿。京城的景物到了扬州也增添了几分瘦西湖的秀气。
整个五亭桥、白塔一带景物可称得是瘦西湖湖上风景的**。
极目往东,“梅岭春深”飘渺于水,往西“春台明月”飞甍丹楹,往南白塔对峙,再加上莲花桥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这一幅景致不是“琼楼玉宇”,而胜似“琼楼玉宇”矣。
沿着五亭桥北岸西走,穿过步云八角门,前面的这一景名“白塔睛云”,也是清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这里原是瘦西湖北岸临水而建的一处大型扬州园林居所群,因隔瘦西湖可望白塔诸景,因而命名为“白塔晴云”。现在复建之“白塔晴云”,地域范围小了许多。
白塔晴云岸漘外拓,与浅水平。水中多巨石,如兽蹲跃踞,水落石出,高下成阶。上有奇峰壁立,峰石平处刻“白塔晴云”四字。
阶前高层三间,名曰桂屿,屿后为花南水北之堂。花南水北之堂现为扬州三把刀专卖店,凭公园门票在这里还可以免费领取琼花图片一张。花南水北之堂匾额为赖少其先生所题。赖少其,擅山水,工书法。书学金农、邓石如,所作漆书富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