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双鹰旗下 >

第6章

双鹰旗下-第6章

小说: 双鹰旗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被打开了,那名管家站在门口说道:“现在可以走了,男爵很快就会下来。”

博洛耶维奇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两人站起身,跟着管家又回到那金色的大厅。

弗雷德里希公爵和费迪南大公出现在了楼梯上,一边走还在一边聊天,两人都穿着军装,不过与身材粗壮的大公相比,弗雷德里希公爵略微显得瘦弱一些,也更随意,衣领上的扣子还敞开着。另外,皇储的侍从武官,康德位上校则跟在他们身后。

梅耶尔走过去,站在公爵的身边小声地说了几句,估计是在介绍自己的情况。

“哦,你好,很高兴见到你。”公爵伸出右手,跟他打着招呼。

博洛耶维奇很尴尬,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与公爵握手好呢,还是该行军礼。稍一犹豫,他还是向皇储和公爵行了一个军礼,“报告长官,博洛耶维奇向您报道。”

“您应该是位很有主意的人。”公爵笑着说道,随后向大公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新下属,“这是博洛耶维奇少校,陆军部给我新派来的侍从武官。”

博洛耶维奇又向大公行了个军礼,后者只是略微点了点头。

弗雷德里希公爵接着对大公说道:“我本来请求皇帝给我派一位海军军官当助手,没想到陆军部还是给我派来了一位陆军军官。”

这话让博洛耶维奇听了有些沮丧,他感到自己并不被人这位公爵怎么看重。

十一、远东的大生意

一八。九四年一月二十八日,白天开始变得稍微长了一些,早晨在地中海略带寒意的海风吹拂下,还是让人感觉有些寒冷。

太阳刚刚在海面上升起,海水变得五彩斑斓,水面上似乎有无数红色的火苗在跳动着。晨雾弥漫,海面上翻着浪花,一支由二十三艘商船和七艘战舰组成的,也许是奥匈帝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船队缓缓驶离了卡塔罗湾。

博洛耶维奇穿着一身黄呢军大衣站在战列舰“皇储鲁道夫大公”号的舰桥上,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船队、大海、战舰,这些东西对于首次乘船进行远洋航行的他而言都会感到莫大的兴趣。

对于一名陆军军官而言,排水量8500吨的“皇储鲁道夫大公”号确实算得上是个庞然大物,整个舰体和上层建筑都被漆成了黑色,它上面装备的3门240毫米主炮和12门150毫米副炮能感受到一种令人恐怖的力量。

博洛耶维奇变得有些兴奋起来,仔细地打量着这些舰炮,作为军人他自然对这些力量很感兴趣。

他将目光转向那些商船队,在那里,至少有一半的轮船上装满了军火:六十万支步枪,三百挺新式的马克沁机枪,二百门从37毫米到70毫米口径的各种火炮,二千万发子弹,数万发炮弹以及数百吨炸。药。各艘货船之间的距离都要比正常时大得多,博洛耶维奇毫不怀疑,万一哪艘船上的军火发生事故,整艘轮船都会被炸到半空上去。

另外一半的轮船上装着机器设备,据说是清国的一位总督准备建一座炼钢厂和一家兵工厂,这些东西是给他订购的。这些运送军火的货船和运送机器的货轮交错排开,列成两列纵队,看上去倒是颇为壮观。

他不能理解李海顿的做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远东的一切风平浪静,丝毫没有任何爆发一场战争的迹象。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他往那里运送这么一大批军伙是要干什么?难道能真的卖出去?

这是一趟艰苦的航程,从的里雅斯特到香港即使是穿越苏伊士运河,也足足有7000多海里,整只船队以7到9节的航速在航行着,即使昼夜不停,也要行驶40多天。但这不可能做到,在途中他们至少要加三次煤甚至更多,加上在港口补给的时间,即使一路顺利,也要五十天。

事实上整只船队整整用了五十七天,在红海的时候,一艘货船因锅炉故障被迫被拖回到了吉布提,修理锅炉得需要二十天,李海顿只好让它独自在修好了之后与其它的船队一起驶去远东。

在印度洋,“亚得利士”号货轮又发生了轮机故障,整只船队整整在海面上等了它两天,这才又开始了航程。最后一段航程,又在南中国海耽误了一天。

整个船队抵达香港之时,已经是三月二十七号了。

李海顿把整个船队留在了香港,自己却乘“特蕾莎女皇”号巡洋舰跑去了上海。

他让施罗德把替张之洞订购的十船机器设备送往武昌,自己则坐镇上海,亲自主抓生丝收购一事。

这一年春茧行市与往年差不多,每担生茧的收购价大约在三十七两白银左右,李海顿在维也纳向罗斯柴尔德银行和土地信贷银行总共借款一百五十万英镑,约合六百五十万两白银,全部投入到春茧收购大战之中。

到了五月,他已经在上海囤积了大约六十万担生茧和近三万担生丝,到了夏季,又抢购了大约二十万担夏茧和五万担生丝。李海顿此时手中借款几乎已经花完,他只好用手里的生丝和蚕茧作抵押,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五十万英镑,又开始大肆囤积台湾出产的樟脑等物品。

到了七月,他已经在中国囤积了大约价值三百二十万英镑的货物。

此时,嗅觉敏感的政治家们已经明显意识到了东亚的紧张气氛。

李鸿章被最近的朝鲜局势搅得心烦意乱,虽然有消息说中日之间有爆发战争的可能,但他还是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李大人对日本的意识和对双方的实力对比还停留在十年前,也就是壬午之变时期。那一次,最终日本人退缩了,估计这一次他们还会再次退缩。朝鲜动乱,国王请求中国派兵帮助平叛,作为宗主国,有这方面的义务。

问题是日本人也在叫喊着出兵。

这倒是个麻烦,不过李鸿章和在朝鲜的袁世凯都低估了这次日本人的决心。

不去管它,这葺尔小国上窜下跳,无非就是想占些便宜罢了。

由于判断失误,李鸿章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日本人终于抓住了机会,宣布也向朝鲜派出军队,而且是一个混成旅团,整整七千多人,比清国在朝鲜的驻军多了一倍。

这时候立刻就热闹了。

朝廷里以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在高叫着立刻与日本人开战,那位被主战派蛊惑的年青皇帝已经接连下旨要求北洋全体备战。但李鸿章却根本没有与日本人决战的打算,北洋水师的情况他很清楚,对于战争对手,他没有这个把握。而他手下的淮军是什么德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陆战不行,海战没把握,老李只想消极避战,可是北京的那帮根本看不清形势的家伙们却不依不饶,通过皇帝,不停地向他施加压力。

最大的问题是北洋水师根本没准备好。

北洋舰队已经整整十年没有再增添一艘新的军舰了,而且水师提督丁汝昌这几年一直在打报告说北洋各舰舰船老迈,火炮落后,要求朝廷拨款为舰队更换新的舰炮。但这些要求却被一一否决了,原因很简单,对李鸿章有私人仇怨的那位清流领袖、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了给皇太后筹备万寿庆典的开支,提出两年内停止购买一切外洋军火,不但拒绝拨款购买新型军舰和火炮,而且也不再拨款用于购买炮弹以及进行军舰的日常维护。

而日本人一直在做准备,连天皇都在节衣缩食,为海军增添装备,到现在,经过十年,他们终于露出了獠牙。

现在并不是开不开战的问题,而是朝廷里的那些主战派要以此由大做文章,目的是扳倒他李鸿章。至于战争的结果,这些人从来就没有关心过。

这就是那些所谓的清流要开战的要由,尤其是翁同龢,这是扳倒李鸿章的绝好时机。李鸿章很清楚,自从他的兄长翁同书,一个贪官被自己弹劾革职以后,这位清流派的领袖人物就一直把自己当成了仇敌。这么多年来,几乎每一次他提出某项革新主张,比如变科举、重西法或练海军之类,翁同龢就一定会唱反调,拖他的后腿。

这一次,也是如此,他们就根本不知道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危亡,或者知道,却不当回事。

所以李鸿章不准备开战。

可事实却不如他所愿。

十二、强买强卖

李海顿远远望着弥漫着硝烟的黄海海面,内心里充满了悲哀。

9月17日,他在奥匈帝国的“特蕾莎女皇”号巡洋舰上,几乎远远地目睹了整个海战的交战过程。他无力改变历史,实力处于劣势的大清国北洋舰队经历了一场惨败,而日本海军也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击沉北洋舰队的“定远”和“镇远”号铁甲舰,尽管这两艘军舰已是伤痕累累,但日本人还没有能力击沉它们。

正如英国人所评论的,这是两个对海战一无所知的国家所进行的一场一无所知的海上遭遇战。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北洋舰队的两艘铁甲舰和其它军舰能够跟上时代的技术进步,及时换装了目前新式的后膛速射炮的话,实力稍差的日本人应该会遭致一场惨败。

可事实正相反,日本人成功了。

这场战争的结局已注定不可能更改。

李海顿行动了,他下令把整支奥匈舰队开到了横须贺,不是示威,而是要与日本人谈笔生意。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能强忍住愤怒,但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的眼里都快要冒出火来了:“什么?四艘老旧的铁甲舰你居然开价二百七十万英镑,不可能,绝不可能!”

“伊东先生,不用那么生气,我并没有强迫你们做什么,如果你们不同意,现在我马上就走,清国人正急需这批战舰,这是他们的报价。”李海顿倒是很沉得住气,慢悠悠地说道,“二百七十万英镑可不能卖给你们,这是清国人的报价,除非你们出价比他们要高,至少二百八十万。”他斜了伊东祐亨一眼,你再跳,老子还涨价。

伊藤博文马上拉住了想要再次暴跳的伊东祐亨,陪着笑脸说道:“弗雷德里希殿下,有事好商量……帝国海军已经决定要全部购进你们现有的四艘铁甲舰,不过有个条件,你们不允许在战争期间再向清国出售任何其它的战舰。”

“这事你放心,我这点会保证,大奥匈帝国是个十分讲诚信的国家。”李海顿说道,伊藤担心自己把另外三艘军舰再倒手给清军,可是那三艘军舰却在帝国海军的编制之内,虽然他也很想出手,但却没这个权力。

“还有一件事,帝国现在没有这么多资金,您看是不是能先支付五……哦,三分之一的货款,余款在其后再逐年支付。”伊藤又提出一个问题,看着李海顿的脸色渐变,他不想说,可是却不能不说,因为……帝国实在是没钱啊。

“好吧。”李海顿故意沉思了一会儿,这才说道:“我同意你们的条件,不过所欠的尾款要按每年百分之十支付利息。”这提的这个条件很苛刻,这利息几乎快到了现在各国银行借款的两倍。

伊藤只能咬着牙答应下来,没有办法,现在他到哪找钱去?只有等战后,赶紧找英国人借钱把账还掉。

“来,大家开心一点,祝我们今后继续合作愉快。”李海顿笑着说道。

伊藤只能腹诽,“以后?祝我们再也没有以后了!”

李海顿很愉快,他顺便还卖掉了20万支步枪,价格是一百七十日元一支,子弹1000万发,一日元二十发,几乎是正常价格的三倍。现在是敲竹杠的好机会,不敲白不敲。3700万日元,那也是近六百万英镑啊。

“东京,真是个好地方,我哪天会再来!”码头上,李海顿笑语盈盈地对前来送行的日本海军参谋部长山本权兵卫说道。

山本的心里却想着你千万别再来。

李海顿回到了上海,现在战争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国际市场上的生丝价格已经迅速翻了一倍。实际上也就这样了,甲午战争几乎对于两国的生丝产量没什么影响,都是西方人不了解东方的情况才做出的错误反应。

北方的战争对中国南方根本没多大影响,人们该干什么还在干什么。这场战争,只是李鸿章一个人和日本人之间的事,而他的淮军,这回是彻底丢人到姥姥家了。

李海顿将手里的存货迅速出手,翻手之间,净赚五百多万英镑。

他还要忙着卖军火,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大头,朝廷还只望着他的老湘军去保卫山海关呢。湖南巡抚吴大溦算是一个,另外还有陕甘总督魏光焘,这人在辽东打得不错,可以多卖给他一些马克沁和火炮。

还有谁?

哦,山东巡抚李秉衡,这货不知道保卫威海卫,却组织了十来万人在保卫济南,不知道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40万支步枪,300挺马克沁再加上200门火炮和弹药,李海顿一共在大清国卷走了四千五百万两白银,超过了一千万英镑。如此巨额的利润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这些东西可比自己费半天劲鼓捣的四艘铁甲舰来钱快多了。

难怪这世界上那些军火商在四处贩卖战争,并为此打得头破血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