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杰启!”
看着宋玉新,李光泽笑说道。
“既然我已经来了,自当为唐大人效力,如若唐大人他日非为兄所能效力者,兄自当弃之,无需要杰启多言!”
虽说青布衣上带着些许补丁,可李光泽的面上依带着读书人的自傲,与早便看穿世事的宋玉新截然不同,虽是如此,宋玉新却知道,眼前的这位兄长,绝不是什么迂腐书生,他腹里的乾坤只不过是没有机会施展罢了。
“李兄,以你之见,现在我家幕主困于京中,若谋以外放,又当何为?”
一路上宋玉新一直试探着身边的好友,他之所以追随唐浩然,想随着其干一番大事最其初衷,若是其一直困于京城,那岂不违背初衷,现在,他甚至比唐浩然本人还急,尤其是得知其目前困于同文馆后,更是如此。
“嗯……”
李光泽像是故做疑惑似的看了眼宋玉新,见他面对焦色时,方才将手中的《泰西策》往宋玉新的手中一递。
“杰启,子然非科举出身,加之常年旅居于泰西,若论国学,恐不及未进童生,如此,想外放地方,其间阻力之大,远非银钱所能解决!”
早在《泰西策》刚一出版,李光泽即已买入,正是通过唐浩然的那本书,他才了解以前从未曾了解的泰西各国,又因其所载西洋诸事以至对唐浩然生出惊为天人之感,这也是宋玉新邀其入幕时,他之所以犹豫的原因。
在他看来,唐子然的才学原在他之上,若是非要说什么比他强,也就是那么点“旁门左道”罢了,当然,心中难免还有一些孤傲之意,那唐子然不过二十三,便已经名动天下,而相比之下,他已年过五十,却一事无成,如何不让人感叹。
虽说有心相拒,但久静思动的他,总不甘心平生所学一无展布,于是在犹豫再三之后,便告别父母、妻儿,随宋玉新来了京城,这一路上,他思来想去,若是想一展平生所学,恐怕第一件事,就是帮唐子然跳出京城,外放地方,方才有可能一展所学,但京官外放何其之难啊!
“可若论通晓泰西,国内岂有人能相及,这便是你家东主最大的依持,若想行以外放,就得在这上面动文章!”
“李兄,你的意思是?”
李光泽接着便是含笑不语,话的功夫,马车便交了进城钱,进了城,透过掀开的窗帘,李光泽不禁心生感叹,二十四年前,他又何尝想到,再次重返京城,却是以这种方式重返京城?
一下住进三个人后,幸好刚入城时,唐浩然置下的是一座四合院,倒也不显拥挤,当晚为宋玉新一行三人接风洗尘之后,在书房内,唐浩然看着端坐着李光泽,他没想到宋玉新这次回乡还为自己邀来了一个“贤才”。
“下午,在这书房里,杰启在我的面前竭力推举你。”
唐浩然笑说着。
“他怎么推荐我的?”
“他说你有管仲、乐毅之才。”
老友的夸奖,却让李光泽笑了起来,他连忙说道。
“我怎么敢与跟管、乐相比,不过就是一个江湖郎中而已!”
李光泽说的是实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倒是颇有古人之风,在淮阴他倒也是小有名气的良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崇山倒尽得范文正公之教!”
李光泽端起茶杯,慢慢地喝了一口,绕开唐浩然的客套,而是直接开口说到。
“前些日子,杰启拿出一封信。信上说你已蒙擢升,授于同文馆教习,于此任上,想要谋以外放,恐需颇费一番周折,非银钱所能及,幸好,煤业一事,你急时收手,否则恐纵有通天之能,亦不能补之。”
“噢!杰启这么快就把我的事告诉你了。”
唐浩然颇为惊讶看了眼李光泽,这宋玉新看来到是未对他加以隐瞒。
“杰启还说了些什么?”
“杰启曾言,”
放下茶杯,李光泽接着说道。
“你之所以操以煤业,是为了谋得银钱,他日行以银贿,定能求以外放,外放后,则希望我能为你佐幕。”
“这倒也是事实。”
唐浩然点点头,倒是没有否认,“官”做到自己这份上,也属罕见了,把行贿买官做的那般直接。
“贿以官职,如此倒也寻常。”
李光泽面色凝重地说着着。
“不过,子然,若是花个几万两银子,外放一地知府,你可愿意!”
一地知府!
这……还别说,知府这个官,唐浩然还真看不上,不是因为官小,而是因为制肘太多。
“知府虽大,然制肘太多,非我所愿!”
唐浩然直截了当的答道。
“我欲为官,所为者仅只是成就一番事业,一府知府,难以成事,非我所愿!”
唐浩然的直接让李光泽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若欲成就一番事业,非一省巡抚不可,但国朝两百余间,岁不过三十之巡抚,尚无一人,子然虽通西学,可却未曾中举,出抚一省,又岂会是银钱之力所能为?”
李光泽的话,让唐浩然的心头略微一沉。
可不是,自己像是个愣头青似的闯入官场之中,一上来便想戴上巡抚的官帽子,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还请崇山教我!”
唐浩然全是一副诚恳之色。
唐浩然的求教,却让李光泽笑了起来,他看着唐浩然说道。
“我并没有和你一起办过一件实事,平时所说的,都只是嘴上功夫。常言说得好,说的容易做的难,你凭什么就这样相信我?”
摇摇头,唐浩然认真地说道。
“凭杰启对你的信任和先前的举荐,既然杰启信你,我唐浩然又焉会不信?”
听了这句话后,李光泽的心中倒是颇为感动。士为知己者死,就凭着唐浩然对宋玉新的这番相知,就值得出去帮帮他。
李光泽端起茶碗来不做声,慢慢地喝了几口茶,放下茶碗后,从从容容地开了口。
“这国朝也就是康、雍、乾三朝的时候还算兴旺,祖孙三代加起来有一百三十多年之久,所谓的康乾盛世,虽是夸张,倒也是难得。但自从嘉庆初年白莲教闹事以来,朝野就再也没安定过,国势颓败的趋势,从那以后,再也不能遏止。道光二十年**之战以来,战火不息,国无宁日。先是太平军在广西起事,一直打到江宁,十三四年间朝廷和太平军打来杀去,把个锦绣江南毁得如同废墟一般,这中间还夹杂着一个英法联军打进北京,都城沦陷,皇上北逃。其它地方杂夹着天地会、捻子等一起哄闹,直到同治七年捻子全部平息之后,才算透过一口气来。再接着又是西北回乱,虽然说西北一隅之乱不关中原大局,但源源不绝的粮饷都是从中原运过去的,在西北打仗,与在中原相差不多,前几年又和法国人打了一仗,虽说没赔银子,可却丢了藩国……”
李光泽倒是为唐浩然上起了国局课来。
“如果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纲纪混乱人心浮动这些老话,来套这五十年来的现况,倒也恰当,也就是从那会起,这地方督抚便有了临机决断之权,这地方啊,打从那会起,便尾大难甩了……”
(今天只有一更了,明天恢复正常更新,争取加更吧!)(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
第28章外放之地(求推荐)
PS:看《帝国的朝阳》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前面我说的大局,就是地方上的督抚能办事的原因,一是当年放出去的权,现如今想收,朝廷有心而无力,二是国局如此,这办洋务,终归还是要靠地方上的督抚,封疆总督自然可以大办洋务,而一省巡抚也可小试牛刀。”
一口气又说了这么多,李光泽说得口干舌燥,又端起茶杯轻轻地抿了一口,外面天色似乎已有些暗了,只有那双眼睛仍熠熠闪着光。他下面说的和唐浩然的关系就很重大。
“这些年,但凡为朝廷所器重的督抚,无一不以洋务张目,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欲图强,非得办以洋务不可!这便是你的机会!”
茶杯上热气氤氲着,清香的茶叶香气瞬间萦绕在唐浩然的鼻间,他却没有说听,只是做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听他提到这是自己的机会,便应了声。
“于他们来说,怕所要的只是个幕友吧!”
可不就是你现在的位置?
唐浩然在心里想到,经过湖北一事之后,他早已经看清了所谓“为幕”的真相,不过随时可丢的弃子罢了,真要靠着他们成事,根本就不妄想。
实在不行……组织革命党,老子也学孙大炮去!直接造他娘的反!想到那日与王五、胡七两人的畅谈,那胡七可是落了草的“贼人”,单就是这华北地界上,按他的说法,便有上万“土匪”可供“招揽”。
“可,你甘心吗?”
李光泽笑着反问道,
“杰启同我说过,你是个办事之人,而非为官之人,在大清国想办事,就得先做官,只有做了大官,才能办大事!否则……”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啜了一小口茶,口感温润,唐浩然冲着李光泽笑了笑。
虽说李光泽还没有提到正题,但他还是感觉到事情有了转机,至少李光泽有那个自信,为自己谋一个外放督抚一省的机会。
“所以,欲办大事,非得出抚一省不可,过去官场有云,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若以我看,应该再加上一句大逆不道巡抚附督,若求外放,非得放之他省,断不可与总督同抚一城。”
“这是自然。”
迎着李光泽的目光,唐浩然点点头,在湖北的时候,他可是见识过湖北巡抚是怎样成了一个摆设,而相比之下,于湖南巡抚却不过只是名义的“管辖”罢了。
“……可以子然你的资历想要外放一省巡抚,又谈何容易?虽说现在卖官鬻爵早已是人所共识,若是你曾任一方知府,拿花上十万两银的确会有人考虑外放你做一偏远之省巡抚,至于现在嘛……”
“五十万两!”
唐浩然吐出这一个词,现在,他还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是他相信,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拿出这些钱。
“不够!”
李光泽随口吐出这两字,现在不是银子的事情。
“嗯!”
唐浩然眼神转为犀利,声音也变得冷硬。
“那需要多少!”
从这个角度平视过去,李光泽看见唐浩然握着茶杯的手指头,指节因为抓握杯身过于用力而泛白。
“我刚才就已经说过,现在不是银子的问题!”
“那……还请崇山兄教我!”
唐浩然看着李光泽,言语诚恳的问道。
“不是银子,若是论银子,一任清知府尚有十万雪花银,虽说煤为百姓所需,获利颇丰,可你那点银子,又岂能与任数地知府相比?有人万两捐官,数万两所求者不过只是一县知县,亦是求之不得,又岂是银子的事情?”
“那?”
虽说不知道别人求官多难,但宋玉新十六年补官的经历,还是让唐浩然明白,这年月补官太多,自己现在能混到一个同文馆的“缺”都已经实属不易了。
“子然,你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优势?
眉头微微一锁,唐浩然开始寻思起自己的优势来。
“崇山兄所言是弟知洋之名?”
“知洋、识洋,这才是你的优势!既然书经不及他人,你就要另辟蹊径,在自己的长处上作文章!”
端起茶杯,李光泽喝了口茶润了下嗓子。
“现在,为何就连翁常熟都谈办洋务,又岂只是帝后党相争,”
虽身在山林,但李光泽还是通过种种渠道了解朝廷的动向,而已经势成水火之势的帝后党之争,自然也在其关注之中。
“现如今西洋凭船坚炮利侵入,咱们这天朝上国的面子被撕的也不剩下几分,这朝廷纵是百般不愿,亦深知,若要维持当前之避开必大办洋务不可,这办洋务,与其说是朝野有识之士的见解,倒不如说是洋人逼出来的见解,若不然,国人又岂会……”
拿起一旁的那本《泰西策》,李光泽无奈的苦笑道。
“又岂会观你这本《泰西策》,这《泰西策》又岂会卖的洛阳纸贵,当年魏默深的《海国图志》,又有几人观之?这还不是几十年间西洋威逼之下,官宦士绅才方知西洋之威近在眼前,不倡洋务,他日国之难存,说白了,还是洋人逼的!所谓内忧,亦远不及外患更为紧迫!所以……”
李光泽的话声一顿,盯着唐浩然说道。
“你的优势就在于一是知洋,二是为洋人所赏识!这是旁人拍马难及的,这便你的优势!所以既然子然你想要外放,就要想方设法,于此大做文章!”
“这文章又如何去做?”
唐浩然身体微微前倾,作出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