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第4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这些穿着白色军装的俄军的士兵越来越近了。他们排成长长的横列,朝着前方走了过来,他们的脚步显得有些缓慢,甚至沉重,全没有一丝轻装上阵的感觉,他们的队形时而会被弹坑所影响,那一个个看似整齐的白线,最终还是散乱了起来。
“保持队形!”
端着步枪,米里诺维奇大尉不断的大声命令着,看着周围的阵线,他显得有些满意,至少他的部队还没有发生太多的混乱。
“保持队形……”
在军官和士官们的命令声中,纵线方队越发规整起来,如果是在拿破仑时代。或许拿破仑也会为这支俄罗斯军队排出的队形发出称赞,此时他们排列出的来的队形,甚至不逊于百年前的前辈,只是他们显然忘记一点——战争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不过这些俄国人的脚步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有些缓慢,正如同百多年前他们的前辈一般,现在他们在等待着最后的命令,一但那个命令下达的话,这整齐划一的纵队就会变成一股浪潮,曾经让整个欧洲为之震撼的浪潮,这浪潮曾经碾碎了拿破仑以及发生在欧洲的一场场革命!
但在浪潮发作之前,这些被西欧人轻蔑的称之为“牲口”的俄罗斯士兵依然忠诚的在军官们的率领下,分几个波次实施攻击,每个波次的士兵几乎都是肩并肩排成整齐的队列,斜举着步枪,步履缓慢地向华军阵地前进。
在最初的几百米,他们甚至没有遭受任何攻击,甚至就连过去在进攻时必须忍受的密集的炮雨,这个时候也没有了踪迹,似乎正像他们之前所想象的那样——中国人已经被打光了,中国人早就被密集的炮弹炸飞上了天,他们现在顶多只是需要打扫一下战场罢了!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当他们向东北军阵地进逼的时候,那些从掩体中钻出来的士兵们正扛着机枪以及迫击炮进入阵地,现在,他们之所以没有攻击,是因为他们的武器都在掩体内。
“呼……”
每一次扛着机枪架的时候,张鹏飞都会在心里不停的咒骂这该死的机枪架,将这重达15公斤重的枪架,背入机枪射击阵地,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活,不过他知道,一但射击开始,就会呈现出另一个局面,在连续射击时,由于有了这坚如磐石的枪架,枪身几乎都不会有任何震动,光学望远瞄准镜的后面的软皮碗也不会反复撞击射手的眼睛又弹开,事实上,几乎没有后座力会影响到射手对望远瞄准镜内目标的观察效果。也正因如此,尽管轻重机枪的枪身几乎完全相同,但在作战效力上,重机枪却几倍于轻机枪。
“快点!机枪架!”
在机枪组组长的督促下,终于,张鹏飞把机枪架扛进了射击位置,和所有的机枪射位一样,他所在的射位虽说距离一线堑壕有近两百米远,但是同样对前方形成纵射火力,和其它机枪射位一共构成了完美的交叉火力。这些交叉火力中间,还有一架架轻机枪补充其火力盲点,可以说,数以千计的轻重机枪,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屠宰场”。
“哒!”
几乎是机枪刚一架好,弹药手便打开弹箱,抽出一百发的弹鼓,这是重机枪与轻机枪的最大不同,尽管重机枪同样有50发弹匣,但在阵地上他们往往使用100发弹鼓,只有在少数时候他们才会使用弹匣,相比于使用弹链的马克沁机枪,使用弹鼓以及弹匣的沈式机枪的结构更加的简单,制造成本同样更低,这也是东北军可以大量装备机枪的原因之一。
“咔达……”
枪栓拉动,空膛待击!
就在张鹏飞为自己的机枪上膛时,观察所内的东北军炮兵观察员已经开始在地图上标注着俄军方队的位置,同时通过电话告知后方的炮兵连,在过去的几天之中,东北军炮兵早已对他们有前沿阵地进行了多次试射,虽说谈不上掌握了阵地前方的每一草每一木,但也算是基本掌握,他们只需要按照座标,就可以猛烈而且准确的开火,根本就不需要担心炮击落空。
“呼……呼……”
呼吸着混杂着浓浓硝烟味的空气,感受着这越显寂静的战场,米里诺维奇大尉的内心深处却涌起一阵莫名的胆寒,不知为何,他突然意识到,或许,这种寂静就是死亡前的平静……
近了,越来越近了,在他和其它的士兵能够目视华军阵地前沿那些毁坏的或者完好的但却凌乱非常的铁丝网时,他看到了华军堑壕后方冒出的一个个钢盔,那是中国人特有的“钢帽”,那一个个钢盔下方,赫然是手端步枪的中国士兵。
突然,这看似平静的天地间,一阵风起来了……
(新书已经发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天应该会通过审核,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无语,你的每一个收藏和推荐对无语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关于老书,无语想说的是,存稿足够,不会影响老书的发布!多谢大家多年来的支持与厚爱,《铁血宏图》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主角,不一样的故事,期待您的一路同行,谢谢大家!)
第290章屠场(新书发布庆六一!)
如果说人们对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草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恐怕就是那起伏的草浪,在短暂的春夏时,那草地是绿色的,而到了秋天,草地变成了黄色,每当风吹动它的时候,那起伏的草浪,就像是金色的毯子一般。
在一段沉入地表的战壕之外,天是蓝色的,草是黄色,如果没有那战壕,没有那遮空蔽日的硝烟,或许那外面的风光显得无限美好,而且极为抒情,极富洋溢着诗的气息。或许,阴暗逼人的战壕里向外看,这样的美好会更显得珍贵,而且难得。
但战壕就是战壕,战场就是战场,它的阴森与冰冷告诉人所面对的绝不是诗,而是死亡。
行走于那枯黄的草地上的俄罗斯士兵们,组成方队一步步的朝着前方走去,朝着他们认为已经被荑为平地的东北军战壕前进着。
“保持队形!”
几乎每行进数十米,在队列变得有些不太整齐时,军官们始终维持连队的队形。
对于这种步兵集团冲锋,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觉得极为自然,百年来,他们一直都是用这种方阵式的集团冲锋打仗。而现在,在20世纪的战场上,这种在速射炮、机枪的面前早已经被证明无效的步兵集团冲锋,再一次显现于世人的眼前。
此时,当米里诺维奇大尉和以及其它数千名军官、军士竭尽全力的维持着队形秩序的同时,在东北军后方数百米处的机枪阵地内,东北军的机枪手和机枪指挥官们却已经忙活了起来。
与很多国家不同,东北军是最早意识到机枪作用,并大量装备机枪的军队,他们的机枪手和机枪指挥军官们,大都曾接受过极为专业的机枪射击和使用训练,甚至办有专门的机枪学校,用于培训机枪军官以及机枪手,也正因如此,德国的机枪手们。往往比其它国家的机枪手,更能够掌握射击这门学问。
射击,准确的来说,这是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对于机枪来说,射击绝对是一门科学!在这场战争中,机枪的使用,绝不同于其它人所理解的那样,喷射密集弹丸的机枪下对着一排进攻部队射击,事实上,这样造成的损害极为有限。如果精心布置的话,简单的几挺机枪所构成的火力密度,就相当于整整一个步枪营,当然这对军官们布置机枪射位提出了一场新的考验。
经过多年的研究,东北军的军官们研究出如何加大机枪威力使用的方法——间射,在这场战争的的机枪射术间,间接射击被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所谓的间接射击。也就是对视野以外的示进行射击,这种射击技术极难掌握,的但其作战效果也同样令人惊骇。间接射击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把机枪很好地隐蔽在已方防线的后方,用近乎“谋杀”的火力杀伤敌人,此时,机枪的瞄准和射程计算方法和火炮相同,但两者的效果却截然不同,火炮的炮弹来临时,士兵可以通过弹丸的呼啸和尖叫声提前获得预测,而对于远程机枪发起的间接射击,士兵们只能听到如疾风掠草般的沙沙声。随之而来就是子弹击人体和被击中者的惨叫声,而更为重要一点是,间接射击可以很轻易的形成更为密集的几乎毫无死角的交叉火力。
要进行精确的间接射击,要求射手们事前必须进行周密的计算,这种方法非常复杂,尽管德国机枪兵们早就发展出间接射击所需要的全套装备、手册和换算表。以帮助射手对看不到的目标进行间接射击,但是射击准备却是漫长的。
几乎是在头顶上的炮弹刚刚远离,那些把机枪扛到射位上的机枪手们准备的时候,机枪连的军官们便迅速展开高精度的大比例地图,开始了图上作业,在这地地图上面可以详细的找到作战地域内每一个山丘和沟壑,侦察机每天拍摄的高分辨率照片也成为了军官们实施间接射击的有效工具。
指南针、测角仪、倾角仪、分度规、瞄准立柱……在各种器械的帮助下,这些位于后方的重机枪手们足足用了近两分钟的时间,方才完成间接射击的准备。
“快点,再过几秒钟,咱们在两千米外老毛子送回老家!”
张鹏飞有些兴奋的呼喊道,现在,对于他来说,则是要把俄罗斯佬全部埋葬在枪林弹雨组成的死亡地带!
“我敢保证,咱们今天一定能让老毛子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那些机枪手们用极为自信的口吻说道,他们早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一直以焦急的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而现在,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这正是他们的大展神威的时候!
“他们一定会终生难望的!”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了信号,那是射击的信号,那个信号的发出,意味着,俄军已经进入的射击区域。
“开枪!”
一声令下,张鹏飞所在的机枪连的九挺沈式重机枪开火了。
“稳住速度……”
“保持队形……”
就在米里诺维奇大尉指挥着部队前进的时候,这清晨的静寂被一阵沙沙声打破了,先是前方纵队的几十名士兵像是烂泥似的,猛然瘫倒在地上,下一瞬间,伴着空中密集的“嗖嗖”声,原本寂静的草地上俨然刮起一阵小型风暴,风暴不时的卷飞一片片的枯草,枯草在草地上舞动着。
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的子弹便击中了米里诺维奇大尉的肩膀,从他的后腰间穿出,此时。那拖着“沙沙”声的弹雨就像是冰雹似的直接从高空猛得砸下来一般,被击中的士兵中弹处大都是肩膀,出口要么是腰间要么是手腕。
这是一场风暴,一场由东北军的机枪手为俄罗斯步兵精心准备的风暴。
当一千六百米外的俄军在距离华军阵地还有两百多米时。遭到了弹雨风暴的洗礼,但是他们却没有听到枪声,而在一千六百米外,指挥着部队借助器械实施大倾角间接射击的的机枪连队的军官们则只是不停的指挥着机枪手们按照即定的“表格”实施攻击,机枪手们麻木的扣动扳机,震耳欲聋的机枪声中,枪管被不断的加热,甚至开始变红。
当一个100发弹鼓,即将被打完的瞬间,不需要的机枪手交行或者呼喊,早已恭候多时的弹药手就会提着弹鼓,在子弹打完的瞬间,趁着射击间隔将弹鼓插入机枪,随后机枪再一次欢腾起来,在火药气体的推动那艇尾重尖弹。这是东北军特意为重机枪研制的的重型子弹,尽管6。5毫米子弹的威力稍逊,但对于杀伤人体来说却也足够使用了,而这种艇尾重尖弹,除了弹头加重之外,还增加了钢芯,以增强其穿透力,随着机枪的欢腾不断喷酒了,在这些钢芯子弹的狂怒的咆哮声时。子弹被推送至一千多米外,在那里子弹也能轻易击穿任何敌人的躯体,甚至其还可以穿透数人。
机枪的怒吼,对于东北军的机枪手们而言,是震耳欲聋的,可是对于陷入暴雨中的俄罗斯人来说,却是无声的,这就像是一场无声的屠杀一样,弹雨在密集的纵队中席卷着一切,此时。近十万俄军组成的纵队,完全被子弹激起的的尘土、碎草所笼罩,在土草飞扬中不断升腾起红色的血雾,那血雾似乎是因地面上沸腾而升腾起来的似的,将纵队笼罩于其中。
在似暴雨一般的弹雨之中,不断的传出军官们的喊叫声。遭受到突然打击的那些士兵们,在这时完全忘记了先前对胜利的憧憬,他们要么是茫然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或者是麻木的向前行进着,或是本能的趴地地上,但却都无法阻挡空中那拖着轻微啸声的子弹,它们总像长着眼睛一般的不断落下来,打在士兵们的身体上。
敌人在那里?
在前方!
子弹在那里?
在头顶上!
没有人能听到敌人的枪声,能听到的只是伤兵的惨叫声,在依然固执的执行着命令,命令部队以纵队朝着华军防线冲去的伊万军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