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绝对是一次精彩的逆袭。
最有意思的是在9月8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上刊登了吴佩浮的封面照,称他为“中国的最强者”,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男人。
一个月后,他就遭到了冯羽祥的背叛。
从此,吴佩浮一直走下坡路,最终兵败下野,寓居于北平,成为这个大时代的匆匆过客。
这有点打脸的感觉,反正西方媒体永远弄不懂中国的政局。
冯羽祥占领北平后,向孙仲山发电,邀请孙仲山到北平共商国是,但同时又向奉系的张座霖和皖系的段祺睿妥协。
孙仲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
11月10日,孙仲山在广州发表《北上宣言》。
他提出召集有现代实业团体、商会、教育、大学、各省学生联合会、工会、农会、共同反对曹吴各军及政党等九种团体代表与会的国民会议预备会和正式的国民会议,以谋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建设。
11月13日,孙仲山偕宋倾龄等乘永丰舰离广东北上。
14日抵香港,17日抵上海,受到上海市民的热烈欢迎。
19日孙仲山在寓所招待新闻记者,发表对时局的主张。
他说“我们中国以前13年,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林子轩和孙仲山见了一面,孙仲山邀请他一起到北平,代表上海的商界和学界商议国事。
以林子轩目前的身份和地位,的确是够资格了,但他婉言谢绝了。
他记得孙仲山正是这一次到北平,然后就一病不起,而北洋政府则由皖系的段祺睿掌握了大权,一切都没有改变。
他张了张嘴,想要劝阻孙仲山不要北上,这一去不过是徒劳而已。
只是林子轩清楚,孙仲山不会听他的劝告,有一丝改变国家的机会他都不会放弃。
“先生,请保重身体。”临别时,林子轩深深的鞠躬,恳切的说道。
这个鞠躬是为了感谢,感谢这位将近六十岁的老人为中国所做的一切。
他走出香山路7号的别墅,心情颇为沉重,他知道这一面就是永别了。
第二百四十四章要不要改变这个世界?
林子轩回到家里,坐在书房内,陷入沉思之中。
孙仲山今天和他说的一番话让他感触颇深,孙仲山没有讲什么深刻的大道理,就是说了他想要改变这个国家的决心。
口号谁都会喊,但真正持之以恒的做下去的人并不多。
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军阀和政客横行,各种思想和主义泛滥。
有人是为了争权夺利,以权谋私,也有人是真的想拯救这个国家,让中国变得更为强大。
林子轩知道孙仲山是抱病从广州赶过来,需要多休息,但来了上海后,他还是不断的会见社会各界人士,争取广泛的支持。
这就是孙仲山和他见面的主要原因。
林子轩答应会支持孙仲山召开国民议会的主张,却不愿意前往北平,因为他知道那是一个烂摊子,想要改变并不容易。
在这个变革的大时代中,个人是非常渺小的存在。
这是他穿越之后最真实的感受。
在后世的网文中,总是有穿越者来到这个时代,凭借着后世的知识,充满着豪情壮志,改天换地,屠日灭美,创造一个新世界。
林子轩只想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如果他不是穿越到了林家,生活在租界内,过着优渥的生活,或许早已死在民国的某个犄角旮旯里了。
乱世人命贱如草。
看看江浙之战中那些难民,看看黄浦江上漂浮的尸体,看看如废墟般的村镇。战争不是电脑里的游戏,而是真的会死人的。
网文中那些虚构的热血抗战故事。也仅仅只是故事而已。
看着很爽,但不真实。
作为一个穿越者。一个后世的普通百姓,林子轩就没有投军上前线作战的勇气,这是他真实的想法,没什么好遮掩的。
但正是因为他是一个穿越者,所以有着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
问题是,要不要改变这个世界?
这是他犹豫不决的地方,主要是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会变得更糟。
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你无法掌控世界改变后的方向。这是一场赌博,一场大冒险。
林子轩经历了这场战争,和孙仲山聊了一次,想着以后日本的入侵,八年的抗战,他觉得自己或许应该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做点什么。
至于结果,他无法把握。
他拿出钥匙打开书橱下面的一个抽屉,取出那张写着书名的书目,看着其中一个被他反复划掉的书名。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纠结。
他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写这本。
这是一本科幻,叫做《高堡奇人》,是一位美国作家在1962年写出来的,1963年获得了雨果奖。
这本的故事并没有多么复杂。它的重点在于故事的设定,这是一本历史架空。
《高堡奇人》书中的世界与真实历史的分歧点在1933年美国总统小罗斯福被刺杀一事。
真实的历史上罗斯福的确被刺杀,1933年2月15日。他在迈阿密发表演说,凶手赞加拉连发5枪。但均未击中罗斯福。
在书中,罗斯福遇刺身亡。他的继任者是副总统加纳,其后由布莱克所取代。
两人都无法使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中复苏过来,而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仍墨守孤立主义。
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及实行孤立主义,英国及欧洲其余地区落入轴心国手中。
苏联在1941年崩溃及被纳粹占领,大部分的斯拉夫人被灭绝,战争中幸存的斯拉夫人被限制在一个类似保留区的封闭区域中。
日本猛攻珍珠港,完全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由于日本军力扩张,日军在1940年代初期攻占了夏威夷、澳大利亚、新西兰及西南太平洋,在此以后,美国落入轴心国之手,许多重要城市受到严重损毁。
到1947年,同盟国向轴心国投降。
美国东岸被德国控制,加州及其余西部各州由日本管治,整个美国被日本和德国瓜分,成为两个国家的殖民地。
日本和德国两个超级大国彼此合作又勾心斗角,故事发生在1962年被殖民统治的美国。
林子轩在后世看过《高堡奇人》的美剧,随后找来中文版本看了看,故事讲的只能算是一般,比较的繁琐,或许是因为翻译的原因。
但这个背景设定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还不是最为有趣的地方。
更为有趣的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流行于两国地下的**《蝗虫之灾》却写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中,同盟国打败轴心国赢得了二战的胜利,美国成了最大的赢家。
苏联战后即被拆分,英国则变成集权国家,丘吉尔独裁当政到九十多岁……
《蝗虫之灾》深受书中各位背景不同、观点迥异的人们的欢迎,犹太女人朱莉安娜与其意大利情人乔辛纳德拉为此不惜冒险拜访《蝗虫之灾》的作者、居住在“高城堡”里的阿本德森。
这种“书中之书”的方式非常巧妙,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
一种是现实,一种是虚构,可谁知道哪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哪一个才是虚构的世界。
在《高堡奇人》的美剧中,《蝗虫之灾》这本书换成了电影胶片,德国秘密特工,日本情报部门,美国的地下反抗势力为了争夺电影胶片而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
林子轩看重的是这部的背景设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国内的保守势力不愿意参加战争,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被卷入战争。
如果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之前写了这本《高堡奇人》,让美国意识到整个美国有可能被德国和日本瓜分,从而提前进入战争,这个世界的历史就会发生改变。
《高堡奇人》这本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虚实结合,让人搞不懂什么才是真实。
林子轩在这个时代写出来,绝对是泄露天机了。
书中会准确的预言罗斯福和希特勒等各国政治人物的命运,会写出世界发展的趋势,包括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德国希特勒的上台,以及日本偷袭珍珠港等重大事件。
当书中的预言和现实世界一点点吻合的时候,那就不是预言,而是先知了。
这本书也不再是科幻,而是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武器。
到时候,肯定会引起各国情报部门的关注,不仅会改变这个世界,还会影响到林子轩的生活,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
所以,他要慎重对待,就算是写出来,也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他写的。
第二百四十五章模拟计划
事实上,林子轩不止一次的在脑海里模拟过写作《高堡奇人》的方方面面。…乐…文…小…说………
首先要修改故事的情节,这本小说的精彩之处就是写的似是而非。
作者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德国和日本为首的轴心国获得胜利的世界,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取得胜利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和作者所在的现实世界都不相同,所以作者所在的世界是第三个世界。
他以自己所在的世界为蓝本,写了另外两个世界。
于是,读者在《高堡奇人》这部小说中会发现不少和现实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的事件。
整个故事充满了各种谜团。
这本小说放在1962年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1962年的读者而言已经成为历史,所以读者很容易理解书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以及改变这些事件所造成的后果。
他们会把这本小说当成消遣读物来
可要是在1924年出版,这个时代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理解书中出现的事件对未来造成的影响。
这本小说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困扰。
有人会把它当成消遣小说,也有人会把它当成对于未来的指引。
林子轩要做的是在这部小说中加入一种暗示,他会重点描述在殖民地生活的美国人在德国和日本的统治下,过着极其屈辱和毫无尊严的生活。
日本人可以随意的逮捕和杀害美国人,并把他们的尸体扔在乱葬岗里,不允许被埋葬。
作为二等公民,美国人只能依靠谄媚和奉承日本人才能生活,还要接受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美国人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参加战争,而是纵容日本在整个亚洲的侵略。
当其他国家一个个沦陷的时候,最后一个沦陷的就是美国自己。
这一切都是美国当时的孤立主义造成的。
这种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暗示还有日本和德国的残忍行径。包括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和种族灭绝政策。
这个情节是为了提醒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有600万犹太人被德军屠杀。
如果这本小说能挽救一些人命的话。就算是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了。
还有一点是针对苏联,在小说中,苏联被德国灭掉了,还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
这和《高堡奇人》的作者是美国人有关,1962年正值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人对苏联没什么好感。
可以想象,当苏联的最高领导人看到这本小说时的场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苏联是最终的大赢家。
林子轩写这本小说就是为了能稍微影响这两个国家对于德国和日本的态度。主要还是美国,要让美国人意识到孤立主义造成的恶果。
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被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看到,德国会不会提前发动闪电战,日本会不会提前偷袭珍珠港,也或者两个国家有了疑虑,从而放慢了战争的脚步。
也可能这四个国家互相猜忌,提前发动了战争。
甚至是这四个国家联合起来,统一全世界,不过。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苏联估计不会同意,这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还有一个可能。历史的惯性非常强大,这本小说没有起到作用,该发生的照样发生。
林子轩无法预料到最终的结果,这也是他一直纠结的原因。
就算他要写这本小说,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保密尤为重要。
因为面对的读者主要是西方人,他要用英文写作,对于英文非常渣的林子轩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只能保证尽量不出现语法错误。
至于文采什么的,就不要讲究了。能把故事讲清楚就不错了。
想要写小说,他要先购买一台打字机。
他以往和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以及美国的彼得逊律师通信用的是钢笔,不过这次是写几十万字的英文小说,用打字机要方便很多。
写作的过程不会快,这可能是他写的唯一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