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_七七家d猫猫-第7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映进入十二周之后,“日出之前”受制于自身的文青属性,上映院线进一步回收到五百间以下,仅仅是在三百八十多间院线进行放映,而且还在逐步减少中。
最终“日出之前”一共上映十六周,就宣布了下线,这个周期远远低于常规的二十二周上下,但相比于许多艺术电影仅仅上映一个月就下线,特别是那些在颁奖季没有任何收获的作品更是如此,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录像带市场的口碑流传,如此一对比,“日出之前”的放映周期就十分“长寿”了。
放映结束之后,“日出之前”在北美的最终累积票房,以三千两百万美元收官,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对于哥伦比亚影业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再划算不过的买卖,一百万美元的版权费虽然略显高了一些,但回报却是丰厚的——更不要说,此后电影录像带投入市场,还将会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这不仅是一笔不亏本的交易,更是一笔实现大幅度盈利的交易。
对于梦工厂来说也是如此,两百五十万美元的投资,最终换来了三千两百万美元的票房——还有版权费一百万美元,当然其后的录像带租赁收入也将会分给梦工厂一份,这绝对是一笔再明智不过的投资了。
虽然说三千两百万美元的票房要由哥伦比亚影业、梦工厂和院线来瓜分,利润比例当然比不上以两千八百万换来两亿三千九百万美元的“生死时速”,更比不上八百万美元擒下一亿七千两百万美元的“低俗小说”,但即使如此,在“芝加哥论坛报”认为七百万美元票房就是极限的情况下,“日出之前”完成了从两百五十万美元到三千两百万美元的跳跃,十二倍的利润比足以让所有人都笑逐颜开!
这也将“低俗小说”掀起的独立电影浪潮再一次延续了下去,一夜之间,圣丹斯电影节的全美影响力足足上升了两个台阶,也许明年的帕克城就会开始热闹起来了。
更不要说如今“日出之前”的一片叫好声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如果接下来好好运作,进入年末的颁奖典礼时,“日出之前”未必不能占据一席之地,届时势必又将会产生新一轮的利润。
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对比,在后世被无数人奉为传世经典的“肖申克的救赎”,最终北美票房是两千八百万,而“日出之前”的票房则是三千两百万。必须点出的是,前者成本两千五百万,而后者的成本仅仅是前者的十分之一。
从这个对比就可以看出,艺术电影在北美的举步维艰——欧洲才是天堂,但也一样没有票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日出之前”创造出如此佳绩,着实不易,更何况超低廉的成本和趋近于零的宣传成本,也让这部电影在拿到奖项之前,就为电影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实现了盈利,难度不下于“低俗小说”的成就。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日出之前”都是是一部大获全胜的作品。
如果“日出之前”的成功仅仅止步于此,那么只能说是一次值得称赞胜利而已,与雨果之前创造的奇迹来说,并不值得庆祝。但随后,哥伦比亚影业在1995年下半年,又安排“日出之前”在全球二十七个国家地区进行了上映。由于电影冷僻的艺术属性,在全球放映的脚步十分谨慎,自然比不上许多商业电影动则就五十个国家地区的规模,但即使如此,“日出之前”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了。
“日出之前”在二十七个国家地区一共抢下了五千三百万美元的票房,这个数据远远超过了北美的票房数据。
如果阅读一下“日出之前”的全球票房分布图,就可以发现,欧洲市场显然给予了最为热烈的回应,其中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三个国家是海外市场表现最为出色的地方,瑞典、德国、波兰和西班牙的表现也十分不俗。
这些国家的艺术电影市场已经十分成熟,虽然他们的基数远远逊色于美国,但观众依旧给予了“日出之前”最大的支持,特别是近两年佳作频频的雨果成为了电影最大的招牌,这才制造了“日出之前”海外市场的辉煌。
如此一来,“日出之前”的全球票房就强势来到了八千五百万美元,这样一对比两百五十万的成本,就更加难能可贵了。特别是哥伦比亚影业在全球都有自己的发行网络,所以他们不需要分割一部分利益,交给当地的发行公司来进行发行工作,这使得哥伦比亚影业又赚了一笔。
这就是发行部门的作用。许多小型发行公司在海外没有网络,将作品交付海外发行时,往往必须交出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票房分红给当地发行公司,自己只能拿到可怜兮兮的一小部分。所以人们才会说,只有真正的大型电影公司才会计算海外票房,大部分小型公司能够海外发行就已经要偷笑了,他们对海外发行的希望就不是分红,而是扩大影响力,为未来的壮大做铺垫。
“日出之前”再次实现了雨果以小博大的壮举,而且也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记录,自从“闻香识女人”以来,雨果所有作品都实现了票房的盈利——注意,不包括录像带,仅仅是票房就实现了盈利,这也是对于现在雨果票房号召力的最佳注脚:
即使是一部冷僻的艺术电影,票房也硬生生来到了不可思议的八千五百万。
在去年针对雨果的片酬问题就发生过一次风波,而伴随着每一部作品的出现,各大电影公司对雨果的渴望只会越来越强烈,在“两千万片酬”风波之后,先是“低俗小说”的大获全胜,再是“日出之前”的低调胜利,这两个沉重的砝码足以让雨果成为当今好莱坞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在1996年年末的时候,也就是“日出之前”结束放映之后的十八个月之后,有一家媒体公布了一组数据,十分有趣,但没有吸引太多注意力。
“日出之前”投放到录像带市场之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创造了近三百万美元的利润,这笔利润虽然要与录像租赁店分红,但却是纯利润,也就是除了票房之外的额外收入。这笔收入居然还超过了“日出之前”的成本,着实是一个十分惊人的表现。
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出“日出之前”在特定群众之中受欢迎的程度了,并且依靠录像带的广泛传播,积累了大量大量的粉丝。
不过,虽然三百万美元的利润对比“日出之前”来说很多,但放在整个录像带租赁市场里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并没有引发太多的讨论。只是有心人还是可以察觉得到,“日出之前”这部作品不显山不露水之间,就为哥伦比亚影业挣了如此多钱,着实是闷声发大财的典型代表。
哥伦比亚影业用一百万美元做了一笔好买卖。
从两百五十万到八千五百万,“日出之前”取得了令不少人拍手叫好的出色成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科林…迈勒却终于迎来了他梦寐以求的反击机会,于是,刹那之间,“纽约邮报”就迫不及待地要将整个压制的力量不断加码,因为这是“纽约邮报”正式和雨果对上之后,“纽约邮报”第一次真正意义地能够占据上风。
即使这个所谓的“真正意义”似乎也要加上引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次科林终于觅得良机,他可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第1088章亦作失败
“日出之前”再次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胜利,当初“芝加哥论坛报”对电影做出的七百万美元票房预测已经是媒体最为乐观的看法了,而“芝加哥论坛报”的这个预估还被不少媒体嗤之以鼻,认为“日出之前”要取得七百万美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现在,“日出之前”不仅收获了一片好评,捧回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座,还在北美拿下了三千两百万美元的票房,全球更是一举创造了八千五百万美元的出色票房。这对于一部艺术电影来说,一部实验性的独立小众电影来说,几乎可以说是逆天成绩。
如果从题材入手,再考虑到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格局构成,“日出之前”的这一票房成绩比起“低俗小说”来说也毫不逊色。
但是科林…迈勒却不这样认为。
虽然“日出之前”的成绩十分出色——科林也不会否认这一点,但是把“日出之前”的成绩放在整个时间长河里做一个纵向比较,就会得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这里所谓的“时间长河”指的是雨果的演员生涯。
好莱坞的主流观点是将雨果的职业生涯分为两个阶段,以1992年一月份的金酸莓奖为节点,分成金酸莓奖之前和金酸莓奖之后。
在金酸莓奖之前,雨果的事业曲线从零开始,徐徐上升,在“死亡诗社”时期达到巅峰,随后急剧下滑,直接跌落谷底;在金酸莓奖之后,雨果的事业从深渊开始往上攀爬,在“辛德勒的名单”时期达到一个最高点,并且最后依靠两部作品的巨大成功依旧在继续上升之中。
恰恰是因为这种耐人寻味的事业发展曲线,所以雨果的经历也成为了好莱坞“美国梦”的典型代表,成为了无数青少年崇拜的对象。
科林就是从这个主流观点切入的。
如果仔细研究一番就会发现,金酸莓奖之后,雨果的事业脚印是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升,“辛德勒的名单”并不是最高点,应该说“辛德勒的名单”和“生死时速”一起构成了最高点。前者名利双收,为雨果擒下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小金人;后者在票房上实现辉煌,创造了雨果演员生涯的票房最高点。同时,这两部作品先后突破两亿美元票房,也为雨果赢得了“四亿先生”的美誉。
在科林看来,“生死时速”之后雨果的事业就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
“生死时速”继“辛德勒的名单”之后票房再次突破两亿,随后“低俗小说”的票房就回落到了一亿级别,这也使得雨果从“闻香识女人”以来,连续五部新作票房就超过前作的可怕势头宣告完结。如果说“低俗小说”一亿七千万两百美元的票房数据依旧是了不起的,使得整个下跌势头并没有明显,那么紧接而来的“日出之前”就将这种情况彻底暴露了出来。
“日出之前”的票房一下就从前作的一亿七千两百万美元跌倒了三千两百万,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跳崖式下跌,说难听一点,就连零头都比不上。
如此一来,自从“生死时速”之后,雨果连续三部新作的票房都低于前作,下滑势头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所以,科林的观点也就浮出水面了,“雨果的事业正在面临一个可怕的下滑趋势,并且已经不可阻挡地来到了一个可怕的位置。”
“纽约邮报”刊登出这篇文章时,着实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几乎所有媒体都感叹着“日出之前”又一次取得了成功时,他们居然反其道而行,认为“日出之前”将成为雨果事业的新一个转折点,下滑趋势令人担忧。
“纽约邮报”这一次犯天下之大不韪的报道着实耐人寻味,在圈内人看来,这个报道是荒谬可笑的,因为科林无视了“低俗小说”和“日出之前”的独立属性,雨果带领着两部独立电影创造出如此辉煌,不仅不是事业下滑的征兆,反而应该是延续辉煌的写照——因为得益于这两部作品,独立电影已经在北美市场登堂入室,这将会是改变未来十年好莱坞格局的一个新起点。
同时还因为科林的观点没有任何依据,如果所有人单纯对比票房数字的升降,那么不可能有一名演员的作品永远是新作高于旧作的,两亿之后是三亿,那么三亿之后呢?四亿、五亿?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以这个理由来说明“下滑势头”,这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圈内人都知道,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是成本与票房收益比、作品影响力、后续周边拉动力等等,绝对不是一个单纯而死板的票房数字。
但是,在读者看来,“纽约邮报”与众不同的报道却在清一色“无聊而没有新意”的报道之中脱颖而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不少读者还认为科林的观点十分有趣,而且值得深思。因为科林在文章之中列出了许多有力证据。
“一部‘日出之前’终结了雨果多少记录:连续五部作品北美票房破亿,连续六部作品全球票房破亿,连续五部作品都赢得北美周末票房冠军,连续七部作品都跻身北美票房排行榜前三名(注:‘哈德森之鹰’首映周末位列票房榜亚军),连续四部作品票房高于前作。
在雨果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三年时间里,一系列记录都在‘日出之前’身上戛然而止。
不仅仅是票房,同时在口碑方面雨果也陷入了一个困境,‘日出之前’虽然在柏林拿下了最佳导演银熊奖,但其实与雨果自身没有太多关系,无论是作为男主角还是作为编剧,雨果都没有能够取得相对应的褒奖。这也意味着,从‘闻香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