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在西晋末-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
……
击败刘曜、斩杀刘粲,两场大胜再加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让建兴三年春节比以往显得更加热闹,蓟城内家家户户都在准备欢度春节,身为辽东之主卫朔同样准备了一场宴会,一来好好犒劳自己一下,二来对下属表示一下关心。
腊月三十,在卫府大厅内,两排青春舞娘,薄羽轻纱,葱臂雪白,光腿赤脚,正翩翩起舞。除了莫含坐镇关中、裴嶷坐镇并州外,其余辽东文武齐聚一堂,一边品着美酒,一边欣赏舞娘的迷人身姿,各个怡然自得,好不快活。
卫朔看着堂下两侧济济一堂的文武众人,心中得意非凡,潜心努力多年,终于有了今日这局面,总算不负穿越一回。突然看到人群中威武雄壮的北宫纯,他猛然想到正在进行的骑兵训练。
“北宫将军,骑兵训练如何了?可堪上战场与胡骑一战?”
“有镇北将军府一力支持,在下敢以项上人头保证,骑兵战力比原凉州铁骑更强!”
“哦?是吗?那可真是太棒了!只恨无缘得见当年北宫将军在洛阳的神威,希望明年南下平阳时,北宫将军不要让我等失望。”
“请主公放心,在下一定亲自斩下刘聪狗头为洛阳百姓报仇雪恨。”
自得知来年开春,辽东有意南下平阳后,北宫纯便一心想要手刃刘聪、刘曜为洛阳罹难百姓报仇。
正在此时突听得一阵欢呼声,卫朔抬眼往场中一瞧,只见从堂前两侧的两扇边门拥出八位女子,她们个个身穿彩裙,手舞彩带,赤足应着鼓点来到中央翩然起舞。引得众人阵阵喝彩声。
每个舞女手中彩带两头均系着一把短剑,玉手舞动间短剑翻飞,与飘荡的纱绸彩带形成刚柔相济的绝佳组合,而彩裙开合之间。雪白的素足若隐若现,引人遐思。
随着鼓乐声愈发激昂,舞娘的速度越来越快,场中旋转的彩裙,空中飞舞的彩带。还有短剑划出的一道道光芒,让人目不暇接。
众人皆被舞娘绝妙舞姿征服,纷纷鼓掌助威。在热烈的掌声中,众舞姬盈盈下拜,施礼后退出。
随后宴会进入**,众人开怀畅饮,卫朔频频下去与诸位臣属共饮,整个宴席一直延续到深夜才结束。
翌日醒来,卫朔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裴颖儿的音容笑貌,回到蓟城已经有好几天。可他头总是忙于政事,已经有些日子没有亲近家人,不免感到有些愧疚。
正当卫朔浮想联翩时,去见门帘一动,裴颖儿端着碗莲子羹从外面走了进来。
“夫君醒了?”裴颖儿见莲子羹放在旁边,拿起毛巾上前帮卫朔清洁。
卫朔趁机仔细打量着裴颖儿,越看却觉得其身上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丽。算起来裴颖儿今年不过才二十岁,却已有了一个儿子,看起来身上既有少女的青春靓丽,又有少妇的成熟动人。
“嗯。辛苦夫人了,峥儿近来可好?”
“呵呵,峥儿最近可是淘气了。”一想起儿子虎头虎脑的样子,裴颖儿轻轻点点螓首。嘴角露出一丝笑意,眸子里俱是宠溺之色。
卫朔看着妻子秀美脸庞,情不自禁将其抱进怀中,翻身把她压在身下,凑起鼻尖在她发丝和脸上深吸几口气,轻轻唤声。“颖儿……”
“嗯……”
睁开迷离秀眸,裴颖儿抬眼见到卫朔火热的目光直视下来,不禁心头一烫,眼睁睁看着卫朔厚厚的嘴唇向她的小嘴上印下,身子骨登时变得酥酥软软,如同抽丝过的柳条,一丝娇吟从嘴里迸出。
“咿……唔……呀……”
裴颖儿高高昂起螓首,小嘴向外拼命吐着气,眼眸中光亮大盛,过了一会,却又猛地黯淡迷乱,软绵绵的躺倒在榻上,身下香汗淋漓,如同飘在云端之上。
不知过了多久,房间内喘息声渐渐停止,只见裴颖儿小脸赤红,小嘴微张剧烈吐着气。
卫朔气旋嘘嘘得趴在她身边,转手将她搂进自己的怀抱中,闭目屏息了好一会,方才呼呼轻笑道:“好舒服啊!”
“夫君!”
裴颖儿轻媚小脸上,分明挂足了满意晕色,偏偏又被卫朔一句话逗得羞臊无比。突然她发现自己玉体裸露在外,忙不迭拉了一床裘被过来,将小脸深深埋在里面,香臀儿在后面高高翘起。
不料,她这副样子,却又勾起了卫朔****。他用手动情得抚摸在美臀上,臀肉绷得紧,入手却是一片火热。
初时进入时,倒还算是卫朔主动,用足了挑情的手段,到了后面,裴颖儿反而能咬着小牙,紧闭双眸的配合着他,散发出万般撩人的少妇风情。
情潮刚过,裴颖儿芳心美满自足,刚刚一波接着一波的快潮冲击的她头晕目眩,到了现子骨软绵绵的,抬起手指头都做不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忙完政务后,卫朔总是隔三差五抽出时间来陪妻子儿女。虽然卫朔此举只是受现代思想影响,可在外界看来却有贪恋后宅之嫌。而裴颖儿见丈夫温柔体贴,感动之余又让她觉得压力倍增。
如今二人成婚已有两年时间,连儿子一岁了,可卫朔身边却只有裴颖儿一个女人,外界已有人在谣传说她善妒,霸着卫朔一人不让其他女人染指。为这事连裴颖儿婶娘都亲自过来询问,直到裴颖儿委屈地解释再三,才让婶娘打消顾虑。
卫朔的专情让裴颖儿感动不已,但她的出身决定了裴颖儿看得比一般人要远,未来卫朔的成就绝对不可限量,就是问鼎天下登上九五之尊也不是不可能。因此,不管是为了体现她的大度,又或者为了政治考量,卫府后宅绝不可能只有她一个女人。
“夫君,公主一个人在蓟城听可怜的,不如过几天将公主接到府上住如何?”
“为何呀?”卫朔颇为不解,“这些年她不都是一个人过的吗?”
“夫君,如今你是名震天下的镇北将军,坐镇一方执掌数州之地,可夫君不觉得府上后宅女人太少了吗?有点儿配不上夫君的地位?”
“夫人今日怎么了?为何提起此事?”
“夫君,身为卫家主妇,自是希望卫家枝繁叶茂。再说主公高居要位也该考虑一下外界感受,高家、宋家、封家、刘家等几位家主多次通过叔父向妾身提起给卫府后宅增添女子,只是夫君一向忙于政事,根本无暇顾及此类小事。”
“正好过年后夫君有闲暇,妾身便想着将此事给办了,以此来安抚辽东众豪门。”
卫朔闻言沉默了下来,他一直深受现代影响,倒也没想着故意要三妻四妾。只是裴颖儿说的有道理,随着他地位越来越高,有些事将不再受他支配。拿此次纳妾一事来说,辽东豪门肯定是担心,未来有其他后入家族抢先,才纷纷急着往卫府后宅送女人。
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越是成功人士,越有下属主动送女儿巴结,要不然古代皇帝的妃子为何大多数都是臣属的女儿。
“好吧,这事就交给夫人去办吧!”
既然无力改变,卫朔只好主动接受,再说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果然,刚一过完年,裴颖儿便以卫府主母的身份,分别向高家、刘家、封家、宋家等辽东豪门提亲,几大家族得讯后,迅速将早就准备好的女儿敲锣打鼓送进了卫府。如此仅仅几天过去,卫朔便多了几房美妾。
第316章 一声惊雷
相比于娶妻纳妾这样的小事,辽东第一届科举引起的轰动绝对是超出任何人想象。
一时之间,具有“自由报名,不论出身,仅凭才选”特色的科举如同一声惊雷,瞬间传遍了整个华夏大地,让所有寒门士子为之欢欣鼓舞。
建兴四年,正月,随着九月份将举行科举的消息传遍各地,不少寒门士子纷纷背起行囊,呼朋唤友结伴朝蓟城而来。
而在凉州其中一名年约十五岁的年轻士子得知科举消息后,大喜过望,立即背起包裹踏上前往蓟城的旅途。此人便是日后名垂千古的谢艾,别看谢艾年纪小,可已是满腹经纶,只因出身寒门,却一直无法得到凉州官府重用。
由于张轨本人出身大族,后来他能立足凉州也是多亏了河西豪族支持,故凉州一直以来奉行的便是依赖豪门统治地方。
在凉州只有豪门大族才有机会进入仕途,就拿当今凉州四大谋主来说,各个出身河西豪门。宋配出身敦煌宋氏,是敦煌乃至河西的强宗盛族;氾瑗代表的氾氏同样是敦煌望族;阴澹、阴充两兄弟更是出身武威著姓——阴氏。
而谢艾虽身负才学却因出身寒门始终无法进入凉州官场,要不然历史上谢艾也不至于直到四十多岁才受到重用。不过,这一次受科举影响,谢艾已不打算留在凉州浪费时间,他决心前往蓟城参加科举。
……
“自辽东宣布九月份举行科举以来,各地寒门士子跋山涉水千方百计赶往蓟城。而开科举之道,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身之阶,主公必因此而赢得天下寒门士子之心!”
高瞻不禁为卫朔坚持推行科举感到钦佩,短短半月功夫,有关科举的消息便传遍天下,成为新年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大事件。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幽燕之地士子,连河北、中原、关中、江左等地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只是尔等且不可大意,务必要招待好来蓟城的士子。九月份将是辽东第一次举行科举,你们好好好好准备。可千万不能出现意外。”
“诺!”
高瞻、刘翰、皇甫岌、皇甫典等不敢怠慢,虽然首次举办科举对细节不够了解,好在时间充裕,足以让牧府上下好好总结经验。
“主公。按照预计仅仅是幽燕就将有数百人参加科考,若是考虑到正往蓟城赶的各地士子,前后加起来大概会有超过一千余人参加考试,甚至还有可能更多。”
“呵呵,天下英才尽入吾罄中!”卫朔得知各地士子正纷纷往蓟城聚集。心中得意万分。
虽预计有超过千人参加科考,可最终录取人数不会超过三百人,即便如此,在这个时代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才选拔。这还是卫朔考虑到要为日后并州、雍州储备官吏,否则录取人数只会更少。
“参加科考的都是寒门子弟吗?”
“是的,主公,据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多半人出身寒门庶族,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可能是世家子弟。而且大多数世家子还是幽燕本地出身,外地世家子弟来蓟城参与科举的人太少。”
“尤其是幽州世家此次对科举一事十分热心。像卢氏、寇氏、刘氏、苑氏、董氏等各大世家纷纷准备派出最优秀的子弟参加科举。相反河北、中原、江左等世家对科举的态度就有些不好了。”
要说这一次对辽东科举最热心的便是原幽州世家,随着卫朔统治日益稳固,再加上其愈发显得是天命所在,让幽州世家逐渐意识到早日融入辽东的重要性。而此次科举,便给了世家们一次机会,故幽州世家才爆发出极大热情来。
“嗯,这很正常,各地世家对辽东抱有极大成见,想要他们支持科举不太可能。”
卫朔点点头,并没有表现出太大失望。以他与世家的关系,人家不拆台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来给他捧场。
“再说我本来就没打算录取那些世家子弟,只知夸夸其谈不懂治政经济如何能牧守一方?辽东举行科举是要选出一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对于那些崇尚清谈的世家子弟,一个也不要录取。”
“请主公放心,我等一定谨记教诲,绝不敢坏了主公大业!”
“嗯,科举选士关系到辽东兴亡,半点都马虎不得。”
……
其实并不是所有世家都抵制科考。比如京兆韦氏便决心派出家族中最出色子弟韦謏(音同笑)前往蓟城参加科考。
京兆韦氏起源于黄帝姬姓后裔大彭氏,产生于商代末期,定型于战国末期。其家族发迹于西汉中叶,至曹魏时期成为关陇士族代表之一。
关陇地区在汉魏以来,一直是汉族传统文化渊薮所在,特别是自晋末丧乱以来,许多文人志士多避难于此。
永嘉丧乱之后,虽有不少卫氏族人避乱南下,但仍有大量京兆韦氏留居关中。一开始韦氏迫于现实离乱,纷纷避世隐居不仕,后来卫朔西入关中,让韦氏意识到明主已然入世,韦氏已无隐居必要,遂开始谋划入幕辽东。
新年刚过,辽东将在九月份举行科举的消息传到了关陇,虽然引起朝堂上下一片口诛笔伐,但梁氏、皇甫氏、游氏、韦氏等关陇豪门纷纷派出子弟沿着安定、北地、冯翊、陉北等路线前往幽燕参加科考。
……
辽东欲行科举吸引了大批读书人前往蓟城,同时亦引起各方猜忌,其中既有赞同者又有不屑者,更有大魄力者欲效仿之。江东世家为了掩饰内心恐惧,纷纷对科举制大肆诋毁。而琅琊王虽看到科举制的好处,却迫于世家压力连提都不敢提。
到了最后各地势力中,真正有心推行科举制的竟是奴隶出身的石勒。石勒出身底层,深知下面人才往上爬的艰辛,而辽东科举制让他眼前一亮,便有心效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