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英魂 >

第834章

乱世英魂-第834章

小说: 乱世英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公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曹公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曹公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先出兵正面交战叫正,后出兵从旁奇袭叫奇。)

曹公曰:以至实击至虚。(用最强的兵力去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可一破千里。)

曹公曰:正者当敌,奇兵从傍击不备也。(下面抵挡敌兵,奇兵乘敌不备从侧翼奇袭。)

曹公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曹公曰:发起击敌。(曹操说:节,指的是疾猛地攻击敌人。)

(故善战者,其势险,)曹公曰:险犹疾也。

(其节短。)曹公曰:短,近也。

曹公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曹公曰:旌旗乱也,示敌若乱,又金鼓齐之,车骑转而形圆者,出入有道整齐也。

曹公曰:皆毁形匿情也。

曹公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乱也。

曹公曰:形势所宜。(军队的实力和气势,应该处理恰当。)

曹公曰:见羸形也。(这是说故意装出软弱的样子,来引诱敌人。)

曹公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曹公曰:以利动敌也。

曹公曰:求之于势者,专任权也;不责于人者,权变明也。

曹公曰:任自然势也。(这是说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兵势篇的著名典范,便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形成之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所,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根据战场势态的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正是明线暗线双管齐下,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首先在于他在谋略上高于袁绍。在袁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来进攻他时,他能够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制订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政策。在具体实施时,也能够抓住要害。这一点可以从曹操选择官渡作主战场上看得出来。曹操一开始就把主力布置在官渡,而不是沿黄河处处设防,这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因此,官渡是袁绍夺取许昌的必争之地。守住了官渡,就能呃其咽喉,使袁不得进,为反攻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曹操的胜利还在于他精通兵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在白马、延津前哨战中,曹操以佯攻示形于敌,调动袁军并分散了他们的兵力;在白马初战告捷领兵撤退时,能有利诱敌,以卒待敌,最后击败了袁军,顺利地退回官渡。在决战中,曹操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与建议,懂得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只有灵活地变换战术,正奇并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的道理。因此他积极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态势,在得知袁军将全部粮草聚集在乌巢又疏于防守的信息后,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果断地决定派精兵奇袭乌巢粮库,一举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得袁军弹尽粮绝,军心动摇,为曹军主力部队战胜敌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孙子兵法所说用兵作战‘以正合,以奇胜’的极好印证。从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上,也能从反面印证《孙子兵法…兵势》中要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袁绍的失败,败在他不知择人而任势,不懂战术的变换。他只知下面作战,不懂正奇并用;同时又骄傲自负,不能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以至于常常坐失良机,最后将原有的兵力优势丧失贻尽。官渡之战的这些经验教训,历来被兵家所关注,至今仍可以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

六、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不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胜者,攻其所地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也,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

曹公曰:能虚实彼己也。(要透彻了解敌我双方的虚实情况。)

曹公曰:力有余也。

曹公曰:诱之以利也。(用小利去引诱敌人。)

曹公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曹公曰:以事烦之。(用各种方法干扰敌人。)

(饱能饥之,)曹公曰:绝粮道以饥之。(截断敌人的粮道,使它发生饥荒。)

(安能动之。)曹公曰: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

曹公曰:使敌不得不相往而救之也。

曹公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出击敌人的薄弱环节,避开敌人设防严密的地区,袭击敌人料想不到的地方。)

曹公曰:情不泄也。

曹公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曹公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曹公曰:军不欲烦也。

曹公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之。我未修垒堑,敌人不以形势之长,就能加之于我者,不敢攻我也。

曹公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备我也,言少而易击也。

曹公曰:上所谓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曹公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曹公曰:越人相聚,纷纷无知也。或曰,吴越仇国也。

曹公曰:角,量也。

曹公曰:因敌形而立胜。(要根据敌情来制定取胜的策略。)

曹公曰:不以一形之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因敌形而胜也。

曹公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曹公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曹公曰:兵无常势,盈缩随敌。(作战没有固定的策略,要随敌情的变化而变化。)

“虚势篇的典型战例便是齐魏桂陵、马陵之战。这两场战争,发生在战国中期,是齐、魏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由于齐国军事家孙膑将孙子兵法的‘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军事战略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因而一举击败了实力强大的魏国军队,使魏国的实力逐渐减弱,最终丧失了霸主地位。

孙膑原是《孙子兵法》作者、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年轻时他曾和魏国人庞涓一起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他自知能力不及孙膑,便不怀好意地将孙膑请到魏国。魏惠王对孙膑的欣赏,加重了他对孙膑的嫉妒。庞涓伪造了罪名,私用刑法割断孙的双脚,并在他的脸上刺字涂墨,妄图使他永远不能够出头露面。孙膑忍辱负重在魏多时,直到有一天他听说齐国使者来到魏国,才得以犯人的身份偷偷地见了使者。齐使者了解到孙膑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暗地把他藏在车子里,带回了齐国。不久,孙膑得到齐将军田忌和齐威王的赏识。

公元前353年,魏国攻破了赵都邯郸。到这个时候,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命令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大军救援赵国。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邯郸之围。孙膑不赞成他这种打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策略。他说:‘要解开乱成一协和的丝线,不能用手硬拉硬扯;而要排解别人打架(驾),自己不能帮助去打。派兵解围的道理也一样,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扬长避短,冲其要害,使敌人感到行动困难,有后顾之忧,自然就会解围了。现在魏赵相攻,已经相持一年多,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自己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看你应该统率大军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这样一来,魏军必然回兵自救,我们可以一举而解救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我们打败它。’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率齐军主力向魏国国都大梁进军。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庞涓得知大梁危急的消息,大惊失色。魏军不得以小数兵力控制历尽艰辛刚刚攻下的邯郸,而以主力急忙回救大梁。

这时,齐军已将地势险要的桂陵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长途跋涉使士卒更加疲惫不堪,而齐军则是占有先机之利,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因此,面对齐军的阻击,魏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终于惨败而归。

然而,魏国虽然败于桂陵之战,但魏国仍具有一定的实力。真正使魏国遭到严重削弱的是十年后发生的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求救。就在韩魏两国大战俱疲之际,孙膑再次使出‘围魏救赵’的杀手锏,直逼魏都大梁。在魏国主将率兵追赶齐军的过程中,孙膑利用‘减灶之计’来麻痹敌军,使庞涓误以为齐军逃亡过半,遂当机立断,决定甩下步兵,只统率一部分轻装的精锐部队,快速追击齐军。结果,孙膑在马陵道设下埋伏,大败魏军,迫使庞涓愤恨自杀。

这场战争,使魏国遭到从未有过的惨败。总观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孙膑都成功地运用了《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所提出的‘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的作战原则,将实力强大的魏军屡次击败。在具体实施这些原则时,齐军善于选择魏赵、魏韩双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攻击大梁,迫使魏军不得不回师求援而进入齐国事先预计的战场,使魏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地位。齐军则因‘知战之地,知战之日’而以逸待劳,一举获胜。从桂陵、马陵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孙子的‘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先处战地而待敌’、‘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军事理论由孙膑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运用,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与历史、战争的印证。”

七、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事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