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飞虎元魔传 >

第28章

飞虎元魔传-第28章

小说: 飞虎元魔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廿四回完:::

:::第廿五回:::

「此来有因由;丹心志气留;无忘同胞义;解我思乡愁」。

殷达豪一急,积聚多天的怨气与及伤痛,终于爆发出来,口吐鲜血后便晕了过去。程素及段瑛急忙把他扶起,替他按摩及按他人中穴,小殷不久悠悠转醒,只感觉郁闷攻心,口中一甜,再吐出一口鲜血。心中反觉舒畅得多,就好像压在心中的大石忽然被溶化了。他再吸纳几下,顿觉精神饱满,面色也回复正常。程素急得直流泪说:“殷大哥,是我不好,惹你生气,我听你的话,不杀狗皇爷他们,你要保重身体,不要再恼怒。"小殷知她冲动完全是关心自己之故,心中觉得温暖,向她解释的说:“素妹,妳应学習凡事要冷静,以大局为重,妳知否狗皇爷现时是我们的护身符,要是鞑子大军一到,他能保我们六人的安全,不能只为我一人之性命而令众人安危受到威胁,再说,我们也答应放他们回去,如非迫不得已,也应坚守承诺才对。"程瑛及程素听罢,感觉小殷所说的虽然在理,但解药之事有关小殷之安危。也不能置之不顾,程瑛细心为他把脉,小殷为了让她们安心,自我检查一番,不察觉有中毒的先兆。他心想:‘计时炸弹经常听到,但计时□□,从未听说过,心内早已相信了四皇爷之说……□□之事,全是荒谬,只是想吓唬他,藉此威胁小殷为他们杀人而矣!’

各人知道他身体不适,曾经昏倒,纷纷前来诚意问候,小殷关心人质的情形,便加以询问,据罗汉手说:“他们三人被锁在一小屋内,两蒙古狗被捆绑在一起,那女的却自称是汉人,无论他们怎样追问,对方均说丹药本身无毒,又何来有解药。"小殷奇怪的问:“那女的真的是汉人吗?为什么会成为皇爷姫妾?她如何回答。其中有隠情吗?"罗汉手肯定的说:“她的的确确是汉人,名叫董若兰,至于解药之事问她,她却说她只是府中的丫头侍婢,並非皇府中之姫妾,这等秘密,他们又怎会告诉她。现在我和书生两人轮流在屋外看守他们,以防他们逃走,书生还在留守,促我先来向你报告及问明你的决定。"殷迖豪犹疑不决的道:“先看管好他们,不能让他们逃脱,中毒之事,我想应该是子虚乌有之事,看我也不似中毒,先别疑神疑鬼,杞人忧天,留待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早上,程素,段瑛及段正清前来探望小殷,正替他检查的时候,书生急歩前来,似乎有重要事情发生,小殷迎了上去,怀疑的问道:“你如此著急,不是出了什么意外?不至于给他们逃脱了吧!"书生拉着殷迖豪细心的打量,忧形于色的说:“殷兄弟感觉如何,不要隐瞒我们,剧毒发作了么?我们一起去找名医诊断吧!现今还有充裕时间。切勿畏疾忌医。"各人奇怪的问:“书生,你说什么?不是说药丸没有毒的吗,你急什么?"书生愤怒的说:“蒙古人非常狡滑,我们险些被他骗了。你们看这是什么!"书生把手掌摊开,众人只见他手中拿着一个布团,内里似乎染有血迹。各人不明所以,段正清顺手拿来看,应该是一块从衣袖撕下来的白色布料,把布料摊开,依稀写着四句五言诗。众人不明所以,眼望书生,认为又是书生在舞文弄墨,故弄玄虚。段瑛站在一旁,看得出字体娟秀,笔划工整,大概出自女儿手笔,忙拿过来看。四句诗均是以血代墨,想是咬破指头用血书写成,血书写成不久,嫣红色甚深刻,每个字如在纸上跳动一般,倍曾诡异。段瑛一字一字慢慢的读出来,以满足各人的好奇。只听她的朗诵:「此来有因由,丹心志气留。无忘同胞义,解我思郷愁」。

殷达豪细心听罢,悉破个中玄妙,取来一看,由上至下每句起头的第一个字,小殷读了一遍……便是……此丹无解。众人听了,此丹无解,意思人人明白,但此血书又从何而来,各人百思不得其解,眼望书生,在等待他进一步的解释。

群雄审问四皇爷及多总管,二人死口咬定丹药无毒,无须解药,任群豪威逼利诱,两人回答均是一致,其中汉妇董若兰自嘲人微言轻,此等重要之事,自己根本不知情。众人半信半疑,只好暂且作罢。况且小殷真的没有中毒的征兆,他自己亦不为意甚。将集中力尽在思念故人旧事,精神停滞在恍恍惚惚之中。书生及罗汉手兩人日夜轮班,在屋外监视皇爷三人,今早书生在门外发现这块布料,察觉情形比想象复杂,急忙前来与众人商议。

程素嚷着说:“早知狗皇爷不是好人,但这诗明摆是董若兰的手笔,她为什么当时不告知我们,后来却又以血诗相告。究竟这妇人,是敌是友?真令人猜不透,照我看来,还是要认真审问,才会得到真相。"各人均觉得程素说得有道理,这狡滑的蒙古人存心浑肴视听,企图侥幸过关,不给点颜色,他们是绝对不会说出真相的。小殷顿了一顿,果断的说:"要弄清楚问题,先要由董若兰這姑娘著手,诗中字字珠玑,显出对我们是有所求而来,欲知真相,只能由她这方面做功夫。"他吩咐段正清和程素把皇爷及多总管带到田里,迫他们劳动工作,让他们多吃苦头,才知悉百性疾苦。他与空空书生则到石屋,会会这名神秘的汉人美妇董若兰。

四皇爷二人被迫到田里耕种,他们一生人几曾受过这操劳,尤其是四皇爷,平日过惯饭来将口,大杯酒,大块肉的生活,被姫妾侍候惯了,跟他们说劳动神圣的哲理,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只见二人赤着膊,汗水,眼泪鼻涕并留,程素还在不停的娇叱:“快!快!没吃饭吗?再快些!否则今晚不给饭吃!"他两疲于奔命,活了几十年,终于学会了写"苦"和"累"两个字。

殷达豪初见董若兰时,是在四皇爷大厅内,当时是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中,只知是位中年女子,但长相如何却并未有留意,如今一看,果然是一名汉人美貌女子,只见她身材均匀……廿一世纪男士欣赏女士多是从身裁开始,殷迖豪虽到此可算是远赴边疆,但习性品味不改,再看妇人仪容端庄,举止得体,倒像是大家闺秀。

董若兰盈盈万福,真的是斯文有礼,小殷与她打过招呼后,留意到董若兰的右手中指已破,尚且残留血跡。便肯定诗是她用手指上之血写成的。他站在一旁,听书生发问,书生斯文有礼的说:“这诗是董姑娘写……写……写的吧!未……未知用意何在?"空空书生一向口齿伶俐,但不知此妇人太脱俗还是他心感自悲,问一句说话已连连口吃,像着了魔,中了邪似的。与他一向瀟洒自信,巧言善辩,自有天淵之別。

董若兰腼腆的回答道:“这确是小女子写的,一蹴而就,用的就是心和血,说的就是真心说话,英雄莫见笑。诗中意思,英雄想也明白透彻,今天才会到此一聚。"书生顿了一顿,欲言又止的说:“董姑娘不要英雄相称,我……我姓陈,名金豪,这位便是为义气而服下丹药的殷少侠。妳所说的此丹无解药,又是因……因何得知,请求明示!"殷迖豪心里奇怪,书生一向口若悬河,今天不知干什么,这样发问,何时才能把事情弄清楚?董若兰却不以为然,并没有感觉书生之失仪。并把小殷他们想了解之事情,用她动人的声缐及表情娓娓道来。

她本身确是汉人,祖藉三水,世居大旗头村,她真不是皇爷的姬妾,只是一名苦命的侍婢,当天多总管到后堂要找姬妾,众姬妾起初以为是逰山玩水,争着站出来,及后了解实情后,便无人愿意前住,多总管苦思无计,董若兰便自动请缨,姬妾们求之不得,如获大赦,速拿皇妃的衣服给她换上,把她赶快推去挡刹,自己便可置身道外,如此这般,她便冒充妃子,由多总管带到堂前。

群雄当然不知是顶包,当时便认定其身份。把她连同皇爷帶走。杜若兰在十八岁那年被迫进入皇府当奴婢,受尽人间辛酸,早已对人生全无留恋,难得有此机会离开。她心想即使是冒险而死,总胜过留在这鬼地方。昨天他看到罗汉手及书生到来,看得出是有学之士,讲道理之人,她已肯定今回押的宝是押对了。但她当时真不知什么解药,□□的来龙去脉。便照实说全不知情。书生对她也格外开恩,不再查问便先相信无疑。书生走后,她却听到四皇爷与多总管轻声相议。说无论如何也不能承认丹药有剧毒之事,他两交不出解药,如果让你们知道,他两一定死得更惨。所以便约法三章,两人决定守口如瓶,打死也不认。企图蒙骗过关。董若兰得悉实情后,切法欲通知群雄,苦于无笔墨可用,于是便撕下衣袖,忍痛咬破指头,乘皇爷及总管两人在闭目养神,她把握时机,将自己的要求用血写成诗,她听到书生在外面巡逻,便偷偷把血书抛出,一切如她所预料,她终于等到他们来找她了解详情。她已感觉到,多年的希望很快便会实现。

小殷听她说罢,对她旳聪明和勇敢是十分佩服,书生却心内祝荆

‘世界上竟有如此聪明,有才气,智慧与美貎并重的女子。真是绝无仅有。书生继续关心的问及她的身世,与及因何会被迫进入皇府?董若兰眼中含泪,楚楚可怜的道出往日辛酸。

正是:刚出狼窝进虎穴:才女含泪说坎坷……

第二十五回完

:::第廿六回:::

「花香独傲雪;羞与野花群;宁葬霜雪中;誓不染污尘」

董若兰祖居于大旗头村。今广东三水乐平镇内,父亲三代,均是饱学之仕,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对读书人诸多歧视。蒙古政制对民族分等级,蒙古人高高在上,不同民族分为四等,汉人中尤以南人最低下。百姓之职业分为十等,“儒”排行为第九等,在“娼"之下,最下贱为“丐"正如现代人所说,“读书人真是高人一等”。正是元朝对读书人的讽刺,元朝“儒"的地位只在“丐”之上,在十项等级中,真的只就是高人一等。董若兰父亲是南方人兼且身为儒生,当时所受蒙古人的压力与歧视,大家便可以理解。空空书生也是三水人,但他与若兰同乡却不同村。但亦算同声同气的广东人。乡里异地相逢,自然是多了几分亲近。

儒生在元朝社会地位卑贱,读书人受人轻贱,难以生存。父母亲在家里开了一间小食店,卖一些糕点及豆腐干等,一家人齐心合力,生活勉强能够维持。若兰尚有一弟一妹,弟弟比她小三岁,名董一凡,妹妹则比她小五岁,取名董若希,父母亲均是知识份子,平常工作之余,一有空闲,定必抽空教她们读书写子。他父母亲均认为救国不能只说空话,除了猛将雄兵之外,还必须要有学识之仕出谋献策,哚∥ㄎ眨@样推翻胡虏才有希望。一家清贫辛劳度日,却乐也融融。其中若兰更是聪慧过人,深得父母真传,十二岁便琴棋书画,样样皆通。诗词歌赋,朗朗上口。

在她十七岁那年,噩梦便告开始。一天,两蒙古流氓在她家店内醉酒闹事,见若兰美貌,两人便对若兰污言秽语,毛手毛脚,她母亲维护女儿,與他们争执,却被两流氓活活打死。当时众人合力把凶手擒获,送往衙门法办,狗官张应东判了误杀,只罚蒙古流氓五両银殓葬费便释放了。若兰之父董有贤悲伤之余,亦感到非常愤恨,为什么蒙古人杀了汉人就只赔赏几両银便草草了事。他一时气愤想不开,刚好在闹巿遇上其中一名凶手,两人先作理论,继而动武,董有贤敌不过蒙古流氓,被打得遍体鳞伤。流氓穷凶极恶,沿路追打,逃命中董有贤拿起石头拚命回击,蒙古人避开了,但鬼掩眼般的撞在一棵大树上撞死了。汉人误杀了蒙古人,当然是全村轰动,狗官张应东收了蒙古人银両,也不用审问,直接判董有贤斩首示众,董若兰亦被判入狱,草草画押,等候上级发落。

本是大好家庭,但横祸飞来,在短短个多月内,母亲被杀,父亲受斩首之刑,姐姐在囚,兩弟妹无人照顾。当时杀蒙古人是大逆不道之事,乡里也不敢施以缓手,怕被牵连惹禍。董一凡兄妹两人,突然失去依靠,小店也被官府查封了,兩兄妹只得流落街头,自力更生了。一凡在码头作苦力,赚些碎銭,两兄妹不足够糊口,长期是饥寒交迫,半年后,姝妹若希因病逝世,剩下董一凡一人孤苦零丁。当时若兰身在牢里,只有十七岁,妹妹若希死時剛滿十二岁。她说到这里,憶起悲伤往事,已泣不成声,泪如雨下。书生忙把手拍递给她,欲安慰几句,却不知何以启齿。

小殷怜悯的说:“董姑娘不要哭泣,先把经过说完,后来妳又如何做了皇爷府内之侍婢?"董若兰用书生的手怕抹去眼泪,书生此时也取了杯水递给她,她喝过后便继续回忆起她的悲惨经历。据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