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游龙戏唐 >

第218章

游龙戏唐-第218章

小说: 游龙戏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膝地向大唐求和亲,太宗本已是允了的,可后头因魏征的进谏,又改了主意,拒绝了夷男的和亲之要求,双方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今,大唐远征高句丽在即,亟需稳定西北局势,而夷男突然在此际旧话重提,明显别有用心,太宗一接到薛延陀方面的国书,便将众宰辅们以及三王都召到了两仪殿中,以商议对策。

“情况如何,卿等都已是知晓了的,朕也就不多言了,今,叫卿等前来,便是要卿等就此事好生议议的,唔,慎儿,你先来说说看。”

太宗很明显对薛延陀此际跳出来搅事相当之不满,不过么,却并未急着表明态度,而是先着赵如海将薛延陀的国书宣读了一番,而后方才将问题丢给了纪王李慎,虽不曾明言,可考校的意味却是显而易见的。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此乃薛延陀人试探我大唐之举也,必是已知我大唐即将远征高句丽,故而为此,依儿臣所见,当严拒之。”

骤然被太宗点了名,李慎难免有些心慌,站将出来之际,身形很明显地抖了几下,不过么,倒也还算是沉得住气,干脆利落地便给出了答案。

“哦?若是我大唐主力远去,薛延陀大举来犯,又当何如之呢?”

太宗既是起意要考校诸子,自是不会让群臣们在此际有出言提点之机会,紧着便又往下追问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我大唐强而薛延陀弱,数年前一败之后,其国势已大衰,今着人前来,无非是恐我大唐在东征前先灭其国,故而前来求亲以为示好,遂与不遂其意,皆与大局无碍,既如此,又何必轻易遂了其之意,儿臣以为薛延陀断不敢起兵来犯。”

太宗这么一问之下,李慎的额头上立马便见了汗,言语间也自带了几丝的颤音,显见对自己的答案也自心中无数得很。

“嗯,贞儿以为如何啊?”

太宗并未对李慎之所言加以置评,仅仅只是不动声色地轻吭了一声,转而又将问题丢给了跃跃欲试的李贞。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十弟之分析确是有理,然,结论恐是有误,那薛延陀汗国乃豺狼之辈也,贪鄙无度,许与不许,其必会趁我大唐东征之际来犯,故,儿臣以为不若假许和亲,以慢其心,再以一军突袭之,敌无备,必速败无疑,灭此国后,我大唐西北应可得数十年之绥靖,东征时也自无碍矣,此儿臣之浅见耳,还请父皇圣裁。”

李贞自幼文武兼修,不单文采出众,武略上也颇见功底,此际畅畅而谈之下,还真有几分指点江山之雄姿。

“哦?贞儿倒是胆略过人,所献之策颇见可观,只是若一战不能克,又当如何哉?”

太宗对李贞所献之策倒是颇为欣赏的,无他,概因太宗心中所谋之策中,也有一策便是此计,只是个中碍难极多,太宗最终还是没敢下最后的决心,一切只因太宗眼下的主要目标乃是高句丽,自不愿在剿灭高句丽之前多生事端,当然了,这话,太宗并未说出口来,而是笑着夸了李贞一句之后,便又往下追问了起来。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我有心,而敌无备,破敌何难哉,假借送亲之际,令其君臣皆到边关迎亲,而后大军骤起,自可轻松将其君臣一网打尽,其国无主,必自乱,我大军过处,焉有敢战者,若是父皇得允,儿臣愿率一旅之师灭此朝食!”

李贞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此际款款而谈间,自信之情溢于言表。

“唔……,恪儿可有甚要说的么,嗯?”

太宗沉吟了片刻之后,心中已是有所意动,不过么,却并未急着表态,而是又将问题抛给了李恪。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二位弟弟所言皆是有理,那薛延陀汗国在此际提出和亲,试探我大唐之意甚明,其心已是有异,此无他,概因高句丽面临我大唐之怒火,心必惶急,欲自保,必下死力拉拢薛延陀以为援助,夷男其人素有野心,与高句丽私通款曲乃属必然之事,从此一条来说,无论和亲与否,其对我大唐警惕之心皆浓,故而,欲趁和亲之际起军灭其国,实难矣,倘若攻而不胜,却恐两面树敌,实非稳妥之策哉。”

早在薛延陀使节团到京之际,李恪便已跟陈子明密商过了的,对局势自是有着相当清晰之判断,此际尽管是最后一个被点名的,看似能说的都已被两位弟弟抢了先,然则李恪却是丝毫不慌,但见其大步从旁行了出来,朝着太宗便是一躬,声线平和地便进言了一番,所站的高度明显比越、纪二王要高出了一个层次。

“嗯,那依你看,此事当得如何应对方好?”

太宗之所以放弃了即刻以武力灭掉薛延陀的打算,所顾虑的正是李恪所言的这番道理,正因为此,他对李恪的分析自是极为的满意,但却并不曾加以置评,仅仅只是嘉许地点了点头,不动声色地又往下追问了一句道。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和亲之道不过只能得一时之安宁而已,纵观历朝历代,草原诸部一旦得势,必劫掠我中原之地,和亲与否,皆难遏制草原诸部之野心,故,儿臣以为欲平边患,须得纳其土,以重兵都护之,分封诸部,不许诸部相互兼并,或可得长治久安,此,远景也,终归须得多年之绸缪,方可见奇效,至于而今,依儿臣看来,无外乎两条,一是先西北后东南,于发兵东征前,先行平定西北;其二,便是先东北,后西北,相较而言,前者乃先易后难之策,当是较稳,后者则有望一举定四方,应是各有利弊。”

李恪原本就是个很有大局观之人,加之又有陈子明从旁襄助,此际分析起局势来,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颇见可观之处。

“恪儿对东征一事可都有甚看法么?”

尽管李恪不曾明说,可言语间明显是赞成先西北后东北的,对此,太宗显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他想来,高句丽才是心腹大患,至于薛延陀么,都已是被打残了的,就算再怎么蹦跶,也掀不起甚大浪来,正因为此,太宗显然是准备先灭高句丽的,此际见李恪意见与自己似乎相左,眉头当即便微微地皱了起来,不过么,倒是没甚苛责之言,而是声线微硬地发问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高句丽国中多山,城池皆依山而建,虽大多简陋,却也不乏坚城,以我大唐之强,胜乃必然之事,所虑者唯粮道转运之艰耳,儿臣思得一法,或可解得此难,现有本章一份在此,还请父皇垂询则个。”

只一听太宗这等问法,李恪便知太宗攻高句丽之心甚坚,实难有所更易,也自不敢再强行进谏,这便紧着从宽大的衣袖中取出了份折子,双手捧着,高高地举过了头顶。

“哦?递上来!”

太宗乃是马背上的皇帝,自然不会不知道粮道的重要性,实际上,他之所以早早便定下了攻打高句丽的决心,却迟迟不曾发动,固然有着太子造反等诸般事情的牵扯,可更多的则在于粮道的运转颇多碍难之处,这数月来,太宗可是没少为此操心不已,此际一听李恪自言有妙策,兴致当即便大起了,也无甚废话,挥手间便已是下了令。

“诺!”

太宗此令一下,侍候在侧的赵如海自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紧赶着便躬身应了诺,小跑着下了前墀,伸出双手,接过了李恪高举着的折子,紧着便转呈到了御前。

“嗯,恪儿当真有心了,赵如海,宣!”

太宗将折子摊在了龙案上,细细地过了一番,原本微皱着的眉头渐渐地便展了开来,到了末了,平板着的脸也就此展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过么,倒是没急着加以点评,而是一扬手,兴致高涨地道了声宣。

第323章 谋高一筹(二)

“儿臣李恪有本启奏父皇,兹有猖獗小寇高句丽屡屡犯我大唐天威,自当诛灭,今,我大军将发,大胜可期,唯虑此去万里,粮秣辎重转运不便,儿臣深忧之,苦心竭虑,偶得一法,或可解转运之艰厄,当得……,如上以闻!”

赵如海抖了抖手,将折子摊了开来,略一清嗓子,便即悠扬顿挫地宣了起来,洋洋洒洒近千言,当真不短,好在赵如海到底是宣惯了诏书之人,虽宣得有些口干舌燥,可总算是完完整整地将整份折子一口气宣到了底。

“众爱卿且就此折议议看,此法究竟可行否?”

太宗心中显然已是有所决断,不过么,却并未急着表态,而是将问题丢给了殿中的诸般人等。

“陛下明鉴,老臣以为此法大善也,今河道虽通,然,沿途每多风浪,若是一体从江南调粮北上,恐多有贻误之虞,今,以分站之法转运,河海并进,当可将风险降至最低,宜速行!”

太宗话音方才刚落,就见萧瑀已是头一个站了出来,高声力挺了李恪一把——萧瑀此际之所以站出来,完全是出自公心,别看他跟李恪是甥舅之亲,可实际上么,两人间还真就没太多的交往,哪怕李恪如今乃是东宫呼声最高者,萧瑀也不曾与李恪有过多的往来,彼此间的关系就与寻常朝臣之间的关系也自无甚太大的区别。

“嗯,玄龄以为如何哉?”

哪怕萧瑀站出来完全是出自公心,可太宗却显然不这么看,当然了,太宗也没对萧瑀所言加以置评,而是转而将问题丢给了房玄龄。

“陛下明鉴,老臣也以为此策应是可行,所费虽较之原法稍多,然,持续保障能力却强了数倍不止,另,各处转运站有粮在,一旦地方有事,调用起来也自方便,故,老臣以为不若将各转运粮仓转为正式粮库,调员管理,以备不时之需。”

李恪那份折子出自陈子明之手笔,早将诸多方面的细节都已考虑周祥了的,可操作性极强,房玄龄乃是识货之人,自是看得出个中之妙处,当然了,时值太宗见问之际,房玄龄多少还是须得提点改进建议的。

“不错,这法子好,平时多积粮,用时自无忧也,朕亦是这般想法,辅机、子明,尔二人可还有甚要补充的么?”

太宗在政务上最信得过的便是房玄龄了,此际听得其如此说法,圣心自是大悦,紧着便表明了肯定的态度,然则为了慎重起见,太宗还是问了长孙无忌与陈子明一句道。

“陛下圣明,老臣(微臣)别无异议。”

折子本就出自陈子明之手,他当然不会有异议,至于长孙无忌么,倒是想有意见,奈何以其政务之能力,根本就无法从此折子中挑出甚瑕疵来,除了躬身称颂之外,也当真没啥话可说的。

“嗯,那好,此事便就这么定了,传朕旨意,着贞儿领衔,岑文本为辅,户、工二部全力配合,务必在半年内完成诸般粮秣辎重转运事宜,不得有误。”

这一见长孙无忌与陈子明都无甚要补充的,太宗也就没再多迟疑,紧着便下了决断,不过么,却并未将差使交给提出章程的李恪,而是给了李贞。

“儿臣领旨谢恩!”

此番廷议之前,李贞可是下了不少的苦功的,原本是想着能好生表现上一回,却不料苦心造诣整出来的方略并未得到太宗的认可,只能是无奈地看着李恪在那儿大出风头,心情当真是晦涩得慌,不曾想到了末了,居然还有这么峰回路转的一幕出现,一时间当真被从天而降得惊喜砸得个头晕目眩不已,好生愣了一愣,这才赶忙跪伏在地,语带颤音地谢了恩。

“父皇(陛下)圣明。”

太宗这么道旨意一下,不说李贞又惊又喜,其余人等也尽皆被震得不轻,问题是太宗既已下了决断,众人心中尽自有着再多的疑虑,却也没谁敢在此际冒头的,也就只能是齐齐称颂了一番了事……

“哈哈……”

平白捡了个大西瓜,李贞的心情当真是好到了不能再好的地步,也就是靠着城府足够深,在领旨以及由岑文本陪着前去户、工二部训示之际,还能强撑着不得意忘形了去,可这一回到了自家府上,心中的狂喜之情已是怎么都压制不住了,人还没进书房,放肆的大笑声便已是先畅响了起来。

“殿下如此兴奋,莫非是得了甚大彩头了么?”

书房中,一身白袍的萧德琮正自埋头看着邸报,冷不丁听得响动不对,当即便抬起了头来,入眼便见李贞一脸得意状地从屏风后头转了出来,眉头当即便是一挑,笑着便打趣了李贞一句道。

“哈,还真让萧大人说对了,今日啊,小王真就得了个大彩头,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哈哈,可笑三哥那厮平白献了回宝,最终却是啥都不曾捞到手,当真笑死小王了,哈哈……”

李贞很是得意,不单因着在三王中头一个捞到了差使,更因着这差使乃是摘了李恪的桃子之故,一说起此事,李贞自得的笑声就几乎不曾消停过。

“原来如此。”

静静地听完了李贞的陈述之后,萧德琮却并未有甚喜色,反倒是眉头微皱了起来。

“萧大人,您这是……”

这一见萧德琮面色怪异,李贞不由地便是一愣,狐疑地便探问出了半截子的话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