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御全球-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美尔的欺骗战术如期展开,德国在罗马尼亚边境的演习也展开的如火如荼,炮声震天,装甲轰鸣,而英法对罗马尼亚的利益诱惑也抛出,英国的出价就是六千万英镑的补偿,让罗马尼亚自己炸毁油田。
第353章 小国战胜大国(上)
隆美尔这个欺骗计划为什么可以瞒天过海,让全世界都以为德国只是想逼迫罗马尼亚答应其《军火换石油的计划》,而没有其他的目的,因为隆美尔设计的这个计划一切都是真实的,就连罗马尼亚的独%裁者安东内斯库,也不知道这是隆美尔设计的战略欺骗。
各国的招数已经展现了出来,抉择就看罗马尼亚独%裁者安东内斯库了,安东内斯库到是有军事才华和行政组织能力,但是罗马尼亚落后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使得罗马尼亚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安东内斯库在当前的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选择对罗马尼亚最有利的一方。
什么才是对罗马尼亚最有利,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需求也会不同,罗马尼亚现在最需要的是安全,这是最主要的。
就在不久前,匈牙利、苏联、保加利亚已经出兵占领了罗马尼亚不少的地方,归根到底就是罗马尼亚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虽然罗马尼亚是中立国,可是周边恶邻依然对罗马尼亚虎视眈眈。
对于谁更能保护罗马尼亚,这个不用多做考虑就知道,德国最能保护罗马尼亚,现在罗马尼亚已经是德国的邻国,如果罗马尼亚拒绝德国的要求,很可能让德国立即发动对罗马尼亚的战争,罗马尼亚灭亡也就分分钟钟的事情,别指望英法或者苏联会出兵帮助罗马尼亚,没有那个可能的。
另外一个罗马尼亚可以获得德国的技术支持,实现本国的基本工业化,虽然德国不可能把最先进的科技给罗马尼亚,但是一些基础的工业还是会支援的。
如此情况下,安东内斯库能选择谁,当然只能是德国了,英法的金钱诱惑和苏联的入侵波罗的海三国,都没有让罗马尼亚选择,罗马尼亚与德国的军火换石油计划,终于才3月29日签订。
德国为此付出的不光是缴获的那些军火,还要出售一些三号和四号坦克给罗马尼亚,并且援建一些工厂给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将用石油来支付德国的这些费用。
英美苏三国肯定不爽,但他们无法阻止这个军火换石油计划,因为此时的德国已经和罗马尼亚接壤,英美苏三国都不可能在此时去进攻罗马尼亚,这可是引火烧身的行为,英美苏三国可不是蠢蛋。
……
进攻苏联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隆美尔为此举行了战前军事会议,这次军事会议,隆美尔不打算给在坐上百位将官讲军事,而是给他们讲德国战胜苏联的一些必然手段。
会议上,隆美尔讲述了德国应该如何战胜国土宽广的苏联,隆美尔没有直接使用说教的方式,而是用一种学术报告形势来讲:
“各位将军,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小国战胜大国的条件》。
小国能战胜大国,更大程度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而不是立即就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战争实力。
战争实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武装部队的多寡精锐与否、武器装备是否精良、后勤补给是否充足——“潜力”不等于现实的“实力”。
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未能及时转化为战争实力,即使她的潜力再庞大,也有失败的可能。
国土面积的大小和人口数量及资源丰富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它决定了战略空间的大小和战场上双方的旋回余地,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进行方式。
阵地战还是运动战?速决战还是持久战?人口数量直接关系到战时急需的人力资源:适龄兵役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军队后备兵力的大小,男女壮年人口是战时扩大军需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来源。
矿产资源的丰富与否和国家能否生产出足够的战争物资、武器装备有着莫大的关系。石油、铁、铝、煤、橡胶、粮食、布料、各种金属都是战时需求量极大的战略物资,缺少了它们,战争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
一个国家如果处在战时被封锁的状态,战略物资无法通过贸易交换等方式获得的话,资源问题就决定了她自持力的大小、持续作战的能力。
文化技术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在战时能够发明出多少武器装备、生产设备、军事理论、运筹科学等成果,他们是国家战争实力的放大器:先进的武器可以以一当百,优秀的战术可以以寡胜众,卓越的理论可以使战争机器的运转效率最大化。
但是,战争潜力的转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相当程度的时间、空间和物资保障。
对于人口只有不足七千万的德国来说,打全面击败并占领苏联,我们只能以快打慢的方式。
具体方略为,用最短的时间占领苏联大片国土,俘获大量的苏联民众,并适当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可,掠夺苏联尽可能多的各种物资,我们要经最大努力,把占领地的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的转化,事情大量国土和民众的苏联,才有可能一败不能翻身,永远抬不起头。
小国如何才能战胜大国?我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主要为四个方面:
1。使用编制精悍的精锐军队,大量消灭敌方庞大但臃肿的军队。即以精锐胜平庸,消灭敌方直接抵抗力量。
2。占领敌方战略要点、政经中心、重要城市、资源矿区、生产基地、交通枢纽,阻止敌方进行战争动员、物资生产、军队集结、部队调动。
3。对于已征服地区:征用敌方人员作为劳工甚至士兵;开发敌方的矿产资源、使用敌方的生产设备作为自己的战争补充;利用占领的战略要地或军事基地,作为己方的前进基地和补给后方。
4。建立傀儡政府、恢复社会运转;以当地人治理当地人,使敌方人民在符合己方意志的政权领导下,尽快回复到战前的正常生产生活状态,以此最大限度的削弱敌方人民的抵抗意志。
如果一国做到以上四点的部分甚至全部,就能够有效的压制敌方,防止其战争潜力转化成现实的战争实力,小国战胜大国便不会是天方夜谭。而用于维持已征服地区所需要的力量,则是远远小于战争所需,更加不是问题。
总而言之,以战养战、以夷制夷,是小国战胜大国的不二法门,核心就是一个字——快!”
“啪啪啪……”
“嗨!隆美尔”
“隆美尔万岁!”
第354章 小国战胜大国(中)
隆美尔的报告被掌声和呐喊声打断,参加会议的一百多名将官心悦诚服地位隆美尔的精彩报告鼓掌和喝彩。
隆美尔这份报告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委婉地告诉了在坐的所有将军,应该如何做?应该怎么对待占领地的人民。
隆美尔在告诫在坐的所有将军,不要对占领地的人民实行高压歧视政策,这等于把本来对斯大林极度不满的苏联人民又活生生地逼回到斯大林的阵营去。
隆美尔已经决定在所有被占领地实行民族宽松政策,特别是苏联,更是重中之重,但苏联广大的农村情况又十分特殊,比如说集体农庄。
首先要把处于集体农庄的苏联人民解救出来,然后在分给他们每人二十亩土地。隆美尔满足了苏联农民对土地的渴望,绝对可以争取到争取到苏联人民的支持。
当然,如此情况下,苏联被德国占领的土地上,将没有游击队生存的土壤,同时也发挥苏联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实德国在战争初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波罗的海三国是被苏联强迫加入苏维埃联盟的、波兰人因为德波战争时苏联的背后一刀也对其恨之入骨、乌克兰人也十分反感苏联政权,把德军看成是解放者,用盐和面包来欢迎他们。
另外一个杀招就是,苏联人可以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人,当然这个选举表面上绝对是公正的,隆美尔只是需要一个傀儡政权,占领地的政治、军事、经济都必须掌握在德国的手中。
这次战前军事会议,隆美尔一再强调军事纪律,最主要的有两条,优待俘虏,善待平民。会议完毕之后,参会的各位将官立即奔赴各自在前线的战斗岗位。
隆美尔在会议完毕之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还把现在和历史的“巴巴罗萨计划”仔细比较了下,分析了下,也有一些总结认知:
德国具备的优势也对德国战胜苏联添加了若干筹码:
1。战略突然性:
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9月波兰战役前夕,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后,苏德瓜分了波兰,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夜,苏德之间的经贸技术交流始终较为密切,德国甚至出售部分新式装备给苏联,以示友好。
为了隐蔽战略意图,德军在向苏德边境秘密集结期间,准备举行了罗马尼亚边境军事演习,造成苏联的错觉。
德国在大张旗鼓、大肆宣传,他们对英国的仇恨,德国给部队配发英国地图,配备英语翻译,准备登陆器材,举行登陆演习,制造了德军即将登陆英国的假象,力图把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上述方向。
德国还以“训练”、“换防”、“借道”等名目,在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境内调集德军。
苏联领导人以斯大林为首,虽然认识到苏德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日渐增大,并采取了打造东方战线、加强军队及边境筑垒等措施。
但仍然存有麻痹大意的心态和侥幸心理、以及对战略形势的误判,以为德国不会如此之快的进攻苏联,客观上造成军队对于苏德战争在心理和物质上的战争准备不足。以至于在现在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刻,还是未训令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
2。军力优势:
到现在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集中了武装力量总人数为550多万,装备有坦克及装甲车辆7600余辆、各种火炮5万余门、飞机8000余架、舰艇210多艘,编成244个师,其中49个为装甲或摩托化师,37个仆从国师。
加之德国在白色方案、北欧战争、黄色方案、非洲战役等历次战争中获得的宝贵战争经验,闪击战的运用已接近炉火纯青,部队人员素质极高、士气旺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而当时苏联总兵力也有500余万人,包括300多个师、7000多辆坦克、十万门火炮、近两万架飞机。但是,苏军部队编制人员不足、素质低下、装备缺少、武器落后,实际上战争准备并不充分。
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的总兵力为170多个师约270万人、1800辆坦克、3。5万门火炮、1600架飞机,和德军进攻兵力比约为1:3,处于绝对劣势。而且,苏军战争思想较为落后,还未彻底跳出一战的阵地堑壕战的思维。
全世界都从德军闪击战的胜利,见识到现代化机械战争能在瞬间翻云覆雨、决定胜败的惊人威力,但还没有其他国家来得及把军队的建设、编制、装备、思想、战术、训练调整到适应现代战争的模式,如果遇到闪击进攻,便容易受到重大损失。
另外,苏联在30年代末的大清洗使苏军伤筋动骨,大批富有经验的高级将领、军队骨干被处决,替补军官普遍能力不够、经验缺乏,严重破坏了苏军战斗力。在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百万大军、付出重大牺牲才战胜国小军寡的芬兰,可见大清洗对于苏军的打击之沉重。
3。战略态势:
德国在对苏战争前已经组织了针对苏联的战略同盟,包括芬兰、匈牙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土耳其等国,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派出军队参与对苏作战。
从北向南:芬兰、德国东普鲁士、原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领土上部署的军队形成对苏呈月牙形包围的态势。多路进攻部队实力强大、突击力量集中、均指向苏联要害部位。
与德国相反,苏联却在国际上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也断绝了与英国等国联手的希望,进攻芬兰的后果是苏联被驱逐出国际联盟。
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逼迫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维埃联盟、发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交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等行动更加使苏联在世界上声名狼藉,制造了很多强仇大敌。
另外,苏军在西部边境部署的军队过于靠前,缺乏足够的纵深。一旦防线被德军迅速突破,很容易被分割包围,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整军整师成建制的被包围歼灭,损失部队人数竟高达百万计。
隆美尔综合以上因素,德军确实有足够的能力歼灭苏军绝大多数武装部队,占领北中南三个战略城市,推进到乌拉尔山脉一线,完成“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目标。
第355章 小国战胜大国(下)
只要德军占领苏联的欧洲精华部分,控制住重要城市、掌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