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盛世文豪 >

第64章

盛世文豪-第64章

小说: 盛世文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是制式文章,张岳也不允许写出伤眼睛的玩意儿。

余柏林花了五日,潜心研读这些文章,又读了不少历代大家关于民生和苍天的文章及诗词。他又花了两日思考自己想要写的内容。

到了第五日时,他才开始动笔。

一千余字,只需要半日就可完成。完成之后,余柏林几经删改,最终成稿时,已经仅剩一日。

经过张岳审读之后,余柏林将文章誊抄,交给宁桂洲。

余柏林交上文章时,宁桂洲手中已经收集了大半。

虽说翰林院中都是科举战场厮杀而出的顶尖的文人,按理说,文采都是不错的。宁桂洲也是抱了很大的期待。

可当他看到文章时,失望溢于言表。

或许是这种极其考验韵律的制式文章本就不好写,也有可能是许多翰林在当官之后,就忘记了曾经对学问的追求,磨灭了曾经的才华。宁桂洲手中的文章,还没有一篇让他觉得眼前一亮的。

这次祭天文,皇帝陛下说明了,就是要看看翰林们的才华。宁桂洲等讲读学士是不参与的。这相当于就是皇帝陛下额外给了熬资历的翰林们一个机会展现自己。

思及内阁轮值之事,皇帝算是用一种阁老们能接受的方式,影响一下这次内阁轮值名单。

在皇帝权力集中之事,虽然内阁轮值仍旧是阁老决定,但皇帝总会做一些事来影响其抉择。英明的皇帝会用阁老和翰林们都能接受的方式推动,并不是直接点名。

若直接点名,阁老和皇帝就成对立了。

各司其职,皇帝陛下也要收敛一二。

封庭这做法就很聪明,阁老门不会觉得皇帝故意干涉——皇帝只是提供了一种测试而已,最后阁老门采用不采用,还要看他们自己。而且写祭天祷文本就是翰林常做之事。

只是宁桂洲没想到的是,有那么多原本很有才华之人,在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官之后,居然对学问如此放松,他甚至怀疑,这些人是不是通过殿试之后,就不再拿起书本了。

怪不得为难余柏林那几人所修典条款与余柏林所写差距如此之大。

在余柏林文章交上来之前,宁桂洲只选出八篇勉强看得顺眼的文章。其中陈磊和李潇的文章都在其列。

陈磊文章铿锵有声,李潇文章华丽迤逦,各有千秋,都是上等。

积年翰林,还不如新晋三鼎甲,宁桂洲都气笑了。

有些被宁桂洲斥责为看着就想焚之一炬的破烂文章作者,当年也是三鼎甲之列。

三鼎甲直接授翰林官,翰林院中最不缺的就是三鼎甲。

“还好有陈方平和李湘陵为本官争回了些面子。”宁桂洲叹息道。

翰林院也分部门,手下翰林文章没有出彩的,宁桂洲也丢面子。

“不知那余长青文章如何。”宁桂洲正想着,余柏林就将文章递了上来。

宁桂洲低头一读,顿时拍案:“慢工出细活。”

宁桂洲把文章一卷,抬腿就向内阁走去。其余文章居然都不带上了。

宁桂洲到来时,洪敏之面前已经有了几份翰林院拟定的祭天祷文。见宁桂洲神色欣喜,步伐轻快,洪敏之道:“是否寻得佳文?”

宁桂洲道:“下官的确有一文推荐。”

“只一文?”何清疑惑道。

其余讲读,至少都拿来五篇文章备选,宁桂洲怎会只拿一篇文章来。

宁桂洲答道:“祭天祷文只需一篇。下官约后,其余文章皆不如此文,便只带来这一篇。”

王海泉笑道:“既然宁大人如此推崇,本官倒是好奇了。”

洪敏之点点头,摊开文章,凝思片刻,道:“此文是否余长青所做?”

宁桂洲道:“正是余修纂。”

何清道:“他才进翰林院,资历最浅,怎会轮到他。”

洪敏之抬头,淡然道:“陛下并未规定资历。”

何清被洪敏之堵住话头,尴尬不语,心中很有些恼火。

他跟王海泉向来不对付,洪敏之本只是一心想着他的改革,谁支持他他就向着谁,和他们两人都有摩擦。但最近他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言语中多带刺。

何清不由多想,洪敏之到底为何态度大变。

“听闻余长青读过了京中现存的历代所有祭天祷文,光是阅读便花了大半时间。”王海泉拿起余柏林文章,摇头晃脑念了一遍之后,道,“果真雄文。这花没花功夫,从文章上就能看得出。”

何清开始并未看过余柏林文章,只是他心中有人选,所以出言反对罢了。现在一听文章,顿时也默然了。

他就算昧着良心,也很难说出自己推举的那篇文章比这篇文章好,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若两篇文章一比较,就算没有眼力,也能看出谁好谁坏。

好文章,就算念给无知妇孺听,也是能知其美妙之处。

何清又想,洪敏之之所以近几日对他言语多有不满,是不是他推那人推得太用力,让洪敏之觉得自己太过急躁?没有一点阁老的涵养了。

若他心中没有偏颇,见到有人读过这两篇文章后,不推举余柏林这篇,他也定会嗤笑。

何清心中叹口气。实在是自己形势太不好了,让他都失了分寸了。

“此文真传世之作。”何清道,“的确不应用资历限制。”

洪敏之道:“此文定下,发中书誊抄,呈给陛下。”

洪敏之顿了顿,又道:“不易一字。”

……封庭本定下呈上来十篇祭天祷文,他再来挑选。

就像是殿试一般。

以封庭对余柏林了解,余柏林要跻身十人之中,易如反掌。待他选择时,直接定下余柏林就成。

因此,当他听到呈上来的文章只有一篇时,颇有些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错愕感。

一般封庭定下十篇,内阁不会擅自做决定删减。但此次几位内阁阁老一致认为这篇文超出其余文章远矣,根本不需要比,封庭就好奇了。

“既然诸位阁老如此说,那朕看看,这文是不是真如此。”封庭道。

洪敏之道:“不需拿其他人文章作比较,陛下一读,就知道这文和其他文的差距。”

封庭心中好奇更重了。他手中文章,已经是中书誊抄之后的了,也没有署名。但他一读,就知道是余柏林的文章。

封庭和封蔚两兄弟背着余柏林偷偷作弊,封蔚早背下了余柏林文章首句告诉封庭,封庭一见便知。

因此当封庭读到文章首句时,表情颇有些复杂。

每次他想帮余柏林做个弊,余柏林都能凭自己能力脱颖而出,完全用不着他。作为皇帝陛下,他有些小情绪。

封庭已经把余柏林当自家人,那“贤弟”可不是叫着好听的。作为大哥,封庭总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结果余柏林太能干了,总是让他后招无法发挥。

不过,见余柏林的才华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封庭心中还是很骄傲的。

封庭之前只知道余柏林文章首句,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他终于明白几位阁老感受。

这篇文已经脱离了祭天祷文的范畴,而是一篇有思想有内涵的绝世美文。

但从立意上讲,这篇文就已经和其他文章不是一个层次了。

普通祭天祷文,是皇帝自陈德政,言百姓凄苦,求苍天垂怜。此文也是这几部分内容,却倒了顺序。

此文先是求上天垂怜,然后笔锋一转,引《荀子·天论》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道的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贤明的君主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残暴的君主桀而灭亡。用让它繁荣的方式治理它,就能得到吉祥;用导致混乱的方式对待它,就遭到凶灾。

上天总是不会如人们的想象一般只给人们好的一方面。它总是会时不时的降下灾祸,就像是大禹时候的水灾一样。

不同的是,同样的灾难,遇到圣明的君主,就会逢凶化吉;遇到昏庸的君主,就会酿成大祸。

余柏林在文中举例说明之后,才转向皇帝陛下自陈德政。祭天祷文是以皇帝的口吻述说。皇帝陛下言,他将效仿先贤,亲贤臣,远小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外物所动,励精图治。

君王自陈德政之后,余柏林再写民众。而他笔下的民众不是凄苦,而是勤劳。晖朝百姓勤劳勇敢,不畏艰险。就算遇到灾祸,也会在皇帝陛下的带领下,在繁荣康盛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最后文章收尾,再道上天。天道无常,而人有常。皇帝贵为天子,定替天行好生之德。

这一篇祭天祷文,和以往制式文章已经全然不同。这俨然是一篇直抒胸臆,抒发个人品德,并且赞美晖朝的恢弘篇章。其行文如行云流水,字句华美;思想更是震荡人心。

封庭仅读了一遍,便觉一字一句如重锤般激荡心中,居然已经记下大半。

“难怪啊难怪。”封庭半晌,才笑着摇摇头道,“朕读之后,亦觉不需再多看其他了。古往今来,多少篇祭天祷文,可有一篇传世之作?”

“终有一篇传世。”洪敏之道。

封庭脸上得意的笑容已经掩盖不住:“这文,是哪位大才所做?”

阁老门只以为皇帝陛下得意乃是传世之作为他任上所出,又是以他口吻,史书中定会有浓墨重彩一笔。他们却不知,封庭心中大半得意,是对自家人的得意。

那种“我家贤弟就是这么厉害,挡都挡不住”得意。

“回陛下,乃是翰林院修纂,余柏林所做。”何清道。

封庭点点头:“六元及第,果然不同凡响。朕将给其嘉赏,诸位意下如何?”

“陛下圣明。”众人道。

……余柏林将文章呈上去之后,或许是很久没有这么绞尽脑汁写一篇文章了,他突然觉得身体虚脱了似的,再加上暑热,情绪更是恹恹的,提不起劲。

休沐之时,大宝小宝统统跑来,带着苗苗上蹿下跳,在余柏林新宅子中的园林里“探险”,也不嫌热。

余柏林躺在树荫下吊床上,吊床下放着一盆冰,行为懒散,丝毫没有读书人的规矩模样。

当皇帝陛下身边的内侍前来传圣旨,赏下钱百贯,绢十匹,笔墨纸砚一套时,余柏林差点从吊床上掉下去。

余柏林本该穿戴整齐,大开中门,燃起香炉,跪迎圣旨。封蔚那个二货,径直把人迎了进来,拽着传旨的人的胳膊,一路将人拉了过来,嘴里还兴奋道:“长青!你的文章选中了!皇兄来赏赐了呢!”

好吧,至少他还知道叫皇兄……

余柏林看见那苦笑不已的内侍,差点从吊床上翻下来,脸朝地摔在地上。他狼狈的爬起来,连忙给内侍告罪。

内侍摆手忙道不用。他为皇帝陛下身边得用内侍之一,当然知道德王是什么一副德性,也知道余柏林和陛下、德王有多亲近。德王这样做,也算是不见外的一种表现吧?

不过余柏林该做的礼仪还是要做。他让人伺候着内侍,自己忙去更衣,然后燃香跪下,郑重接过圣旨和赏赐,并且送了一个大荷包给内侍。

封蔚在一旁笑呵呵道:“来来,本王也有,拿回去多吃点好的,看你瘦的。”

内侍:“……”虽然已经习惯了,但还是有些心塞。

“德王殿下,奴婢这是吃不胖。”内侍无奈道,“陛下也有话带给德王殿下。别躲懒,你都几日没去点卯了?”

封蔚仰头望天:“天好热啊。”

内侍道:“奴婢话已经带到了,德王殿下还是跟陛下解释吧。”

封蔚蔫哒哒的垂下脑袋。

内侍看着封蔚沮丧的样子,心中终于高兴了几分。他拿着两个荷包,并不推脱,笑眯眯的走了。

说实话,他挺喜欢德王和余修纂的。宗室瞧不起他们太监,文人更是嘴上贱的不得了。一边巴结他们,一边私下又瞧不起他们。

学学人家德王和余修纂,他们两才像是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自个儿。

嗯,就连红包都要厚上几分。

特别是德王,以皇帝陛下对德王的爱护,哪有德王给他们塞红包的。但德王从来不拉下。

“你们伺候皇兄辛苦了,多拿点银子。”

皇帝陛下也笑着默许了。

“我说你啊。”内侍一走,余柏林就挽起袖子,要收拾人了。

封蔚立刻满地逃窜,余柏林跟在他后面撵。

小宝看着很高兴,拉着苗苗,跌跌撞撞的跟在余柏林身后跑。大宝怕小宝摔出个好歹,连忙追着小宝跑。

于是现场就变成封蔚跑在最前面,余柏林紧随其后,小宝、苗苗、大宝一边当小尾巴远远坠着,一边叫着“林,等等我”。

最后封蔚方向一转,一个加速冲到小宝面前,伸手一捞,将小宝捞到怀里,让他骑在自己脖子上,然后继续跑。

苗苗一脸懵逼。小宝哥哥被抓走了……

余柏林:“……”

余柏林:“封、澈、之!”

“哈哈哈,来追我啊。”封蔚大笑。

小宝坐在自家王叔脖子上,抱着封蔚脑袋,也“咯咯”大笑:“林!追我追我!”

大宝扶着膝盖,不断喘气:“小、小宝!别调皮!下来!”

“不!”小宝继续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