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盛世文豪 >

第29章

盛世文豪-第29章

小说: 盛世文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当今读书人也秉承这个思想,道统传承,自古以来,圣圣相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余柏林自然也要遵循这个大潮流。

他可以在其中加入新颖的东西,加入后世之人的研究和见解,但他只能“用”,不能“驳”,不然就等着犯众怒吧。

或许等他威望更重,年龄够大的时候,能“大胆”一次。

打好腹稿之后,余柏林开始动笔。他按照层层递增来写这本注释。每一章节注释,都先求圣人之意,然后抒发自己见解。每日若顺利,能成两三千字。有时需要去古书里反复求证,就只能写百余字而已。

《春秋》仅一万八千余字,加上余柏林注释所增字数,就算多个四五倍,也就四五万字。一两月时间,足够成稿。

在这部书中,余柏林用上了标点。

说起标点,余柏林并未想到它会被读书人接受的如此快。

按照后世的观点,一直没有标点问世,涉及方方面面复杂的原因,其中愚民一说最为盛行。

但事实上科举盛行之后,寒门学子皆可读书,读书人越多,中的者越多,当地官员文德教化之功越大。除了少数奇葩王朝因以少数统治多数,必须禁锢人的思想之外,其他朝代对教育都十分推崇。

教育越兴盛,人才越多,皇帝可用之人才越多。

只要不是“歪门邪说”挑动“反叛之心”,皇帝是乐意推广教育的。

而余柏林标点的推广,却不是因为皇帝要推广教育,而是因为他写在浅谈中的一句话而已。

“吾不愿后人曲解之。”

我不愿意后人曲解我文章的意思。

要知道断句不同文章意思完全不同,因此在作文之时,其实句与句之间是有空处的。那空处,就是标点。

这在写文给别人看的时候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不然别人怎么知道你写什么?

若你科举文章中无空处,考官怎么知道你写什么意思?

若官文上没有空处,谁知道你这官文下达了什么指示?

只是印刷之时,因为印刷技术所致,句以句之间才没有留空而已。

而古代传下来书籍,因代代传抄,当年到底是怎么空的,也不可考,只能后人猜测。

余柏林浅谈一出,许多读书人觉得这标点挺好用。又因为浅谈一书流传甚广,所用标点也被看过书的人熟知,渐渐文中不留空而是加点,成了“流行”。

这“流行”,渐渐的从普通读书人传到官吏中,又传入朝堂上。最后很明显,会继续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这倒是无心之举了。

第 37 章

谁都知道,余柏林的浅谈是为了之后为春秋做注而打底。所以当传出余柏林闭门著书之时,大家都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

余柏林的浅谈宛若给治《春秋》的读书人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不只是本经为《春秋》的,本经为其他经书的学子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甚至一些大儒都跃跃欲试,想用由余柏林浅谈所启发的新念头,著书立说。

若余柏林不赶紧一点,说不得会被人抢了头筹。若是有大儒著书在先,他的理论和大儒重叠,可就成笑话了。

因对余柏林勤学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这次著书,自然也被人杜撰出了许多“趣事”。比如看书看得入迷,把手边馒头沾着墨汁吃了之类;比如偶尔一佳句,放声大笑状若疯癫之类。

最后余柏林在他们心中形象,已经是蓬头垢面,坐卧在书堆之中,除两眼冒着精光之外,看着就是一野人似的。

因余柏林闭门读书之时,老师友人都没来打扰。乍一听到这传闻,他们还真吓了一跳,忍不住来信询问。

张岳更是沉不住气,不顾老师面子尊严,亲自来到余柏林家里。若他看到余柏林为了著书坏了身子,定要把余柏林狠狠臭骂一顿。

当张岳看到余柏林虽然心无旁骛手不释卷,但整个人还算干净整洁并没有如传闻一般疯疯癫癫之后,松了口气。

余柏林哭笑不得。

他自己在家读书著书,并未见过外人。那些人信誓旦旦一副亲眼所见的样子,是趴在自己屋梁上还是躲在自己床底下?居然也有人相信。实在是不可理喻。

不过这种传言也是有好处的。

知道余柏林如此勤奋,认为余柏林明年会试能中的人越发多了,对余柏林嫉妒不满的人少了。

就跟现代高考似的。若高考状元说自己非常努力起,五更睡三更起,卷子做了等身高,其他人大概就感叹一句,“怪不得能成为状元”。

若是哪位高考状元说自己并没有很努力啊,也就是和别人一样该学学该玩玩啊,估计听众一背过身就忍不住骂一句麻痹去薨。

天赋这玩意儿不是人人都有的,努力却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即使自己没成功,也可以给自己找借口,“哎呀我就是太懒了,要是我也这么勤奋肯定也成功了”。这人的心理也就舒服许多。

至少比知道自己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要来的舒服。

可以追赶,就能少些红眼病。

至于那些不管你怎么努力反正你比我强我就是嫉妒的人就不用提了,这种人没啥可提,神经病什么时代都有。

余柏林初稿定稿之后,就把稿子给张岳检查。张岳把余柏林叫到府上,师徒两商量了整整五天,这五天张岳直接告了病假,说自己病的要死,班都没上。

封蔚知道真实情况,封庭自然也知道。虽然年初很忙很忙,张岳明目张胆要偷懒,皇帝陛下还是很纵容的答应了。

其他人还真以为张岳病的要死了,以为余柏林去张府是去侍疾。弟子如日子,张岳就一个儿子在身边,还有公职在身。余柏林代替儿子侍疾很正常。

当然,虽然正常,也说明余柏林对老师好啊,是个尊重老师的好孩子啊。

季媛和张瑚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明知道张岳和余柏林闭门研究修改书稿,在外真装出一副“我家当家的快挂了”的悲伤神情。

也不怕不吉利。

余柏林想,师父一家这么做,大概有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吧?

直到后来张瑚他哥,张岳他大儿子张珊回到京城,余柏林才知道。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原因,而是张岳想儿子了而已。

只是当年张珊偷溜离开京城之时,张岳生气大骂,让张瑚不准回来。

现在张岳消气了,又抹不下面子。

听闻去年年末边疆大捷,短时间内边疆比较安稳,唐将军要回京叙职,张岳按捺不住想见儿子的心,又抹不开面子去信妥协。听闻外面传闻他病的要死,两夫妻就将计就计,演了这出戏。

张珊这次还真没打算回来。

他以为老爹还在生气,想再过段时间,立了更大的功劳再回来。反正京城有他弟照顾老爹,并不担心。

现在听到老爹生病了,甚至病危了,哪还坐得住,立刻跟随他顶头上司一起回来了。

余柏林得知真实原因之后哭笑不得之余,又有些羡慕。

他再尊重舅舅,舅舅也不是他父母,甚至因为社会习俗原因,舅舅自己都把自己当做外姓人,对余柏林不会像真正长辈那样随意。

虽然老师一家吵吵闹闹各种情况百出,但亲情确实令人羡慕。

不过当他回到家中,看到院子里趴在竹塌上晒太阳的封巨宝,小手牵小手,在王府下人指导下放风筝的封大宝和封小宝,余柏林一腔羡慕就渐渐消散了。

“林!”小宝的话已经说得越来越利落了,“王叔不陪我和哥放风筝!坏!”

大宝点点头。有余柏林在,他就敢告状。

余柏林拍了拍躺在竹塌上装死的封蔚:“懒什么懒,起来。”

封蔚打了个哈欠:“好困,反正你回来了,陪他们玩,我要睡觉。”

“要睡觉回房里睡。”

“我要晒太阳。我五行缺太阳。”

余柏林:“……阁下何不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封蔚:“什么?”

余柏林:“你怎么不上天呢?”

封蔚想了想:“恐高?”

余柏林:“……”不想理他了。

大宝小宝见了余柏林回来,也不再缠着封蔚放风筝。有余柏林就够了。

前几个月余柏林专心著书,大宝小宝即使还是常常来王府,也都乖巧的不去麻烦余柏林。

大宝还会帮余柏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递递书本,检查错字之类。

像个小书童一样。

余柏林一边著书,一边耐心给大宝解释自己书中所写道理。哪怕讲的不多,大宝听起来,也比宫里新来的老师讲的好。

太子的老师不能总空着,封庭又认定了余柏林,因此只叫翰林院的人轮流给太子讲课。

翰林院除少数有幸得到文辅和皇帝赏识直接进入内阁轮值之外,其余大多数人都在熬资历。资历够了就有资格轮值内阁,起草诏书,让皇帝看到。

现在多一个途径给他们表现,翰林院众人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使尽浑身解数向太子推销自己。

谁知过犹不及,太过卖弄反而让太子不喜。

大宝聪慧,得余柏林教导后比一般蒙童懂得多,他们那群人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在大宝看来,只能给一个关爱傻子的眼神。

大宝心里通透着,这群大人以为大宝什么都不懂,其实大宝什么都懂,就算不懂也会把事情告诉封庭,他爹会告诉他们,这些愚蠢的大人的愚蠢行为,背后的愚蠢意思。

也幸亏大宝是个好孩子,在这种熏陶下,也还是个谦虚可爱为人友善的好孩子,没变成封蔚这样的中二病。

在听到大宝说起皇帝陛下的教导之后,余柏林不由扶额。

他总算知道封蔚怎么变成这幅德行的。长兄如父,封蔚被皇帝陛下一手拉扯大,他的性格养成,自然皇帝陛下功不可没。

原来皇帝陛下是隐形中二病……

不过想想皇帝陛下过往,好像……这种性格也不难理解。

大概,也许。

大宝这么软和,估计是基因突变。

余柏林在张岳的严格审查下,稿子终于“一审通过”。现在张岳正揣着余柏林的稿子,去找老朋友们继续探讨。

会试之前,余柏林不好上门拜访其他大儒——这些大儒很可能成为下一届会试考官,张岳为了余柏林将来成绩不被人怀疑,早早请求皇帝陛下,不参与下一届会试监考和改卷。

余柏林不能去,张岳却是可以去的。张岳和同僚朋友唠唠嗑,很正常。

况且张岳其实是抱着炫耀的心思去的。

这次他没被何振洲打出来。但等讨论完之后,他还是被何振洲打出来了。

收个不到弱冠就能注经的弟子了不起啊?好吧,真的很了不起。何大人今天也很心塞。

余柏林暂时没什么事,这几个月著书耗费了他太多心力。劳逸结合,他也准备稍稍喘口气。

大宝小宝要他陪着放风筝,余柏林欣然同意。

他不但陪着两个小孩放风筝,还为他们画风筝,做风筝。甚至画了一条巨龙风筝,需要好几个人一起放的那种,飞上天后可神气了。

封蔚看得心痒痒,终于忍不住要求加入。

大宝小宝在余柏林的授意下,坚决无视王叔,就是不跟王叔玩。

封蔚早就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也知道该如何解决。他围着两个小孩嬉皮笑脸的说着讨好的话,善良的大宝果然最先心软,跑到余柏林身边,悄悄拉了拉余柏林的衣角。

余柏林叹口气。好吧,又让封蔚过关了。

封蔚高高兴兴的加入进来,抢走了龙头的位置,带着两小孩满院子疯跑,结果一不小心太用力,绳子扯断了,风筝栽了下来,挂树上,被戳坏了。

这下大宝小宝双双看着封蔚,眼睛里都开始冒水气。

“我再画一个。”余柏林微笑的安慰两个孩子,“我们再一起做风筝。”

两小孩点头,把金豆子憋回去。

封蔚摸摸鼻子,抢走了下人磨平做风筝骨架的竹条的“重任”。

三(?)只小孩玩风筝玩的很开心,大宝小宝回宫的时候,还给皇帝皇后带了一龙一凤两只风筝。

封庭见那龙凤画的栩栩如生,堪称大家,余柏林却毫不在意的给两个孩子做成风筝,不由莞尔。

所谓书画大家总有些脾气,对自己书画作品看重的很。当然,当一些人需要用书画作品去推销自己的时候,什么看重什么清高就不在乎了。

无论哪种人,把自己的作品做成风筝这种小孩子玩乐的东西,肯定是不愿意的。

若是做成扇面给小孩子扇风倒是可以。

可对余柏林而言,为喜欢的孩子做玩具理所当然,率性洒脱。

这点和张岳很像。

张岳一幅画在外也千金难求,可他在家爱好之一就是帮季媛画绣东西的图样。

他从未觉得,为妻子画绣品的图样是多么不耻的事。对他而言,为亲人作画,什么都是画得的。

怪不得张岳对余柏林爱惜的如同幺子一般,张瑚都要排在后面。两人确实太过相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