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盛世文豪 >

第139章

盛世文豪-第139章

小说: 盛世文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漏偏逢连夜雨。封庭身体刚好,成皇后又病倒了。

成皇后的身体本来就差,生小宝的时候更是伤了元气。她是为了两个孩子,才硬撑着一口气挺过来。

这么多年来,虽然一直有悉心调养,但毕竟伤了底子,并不是那么容易恢复的。

况且作为一国之母,不仅要处理宫中繁琐事务,命妇们和宗室女眷中许多事,也要她来协调解决,十分劳心劳力。

封庭和成皇后的身体,都属于累不得的。但没办法,谁让他们是皇帝皇后呢?

因封庭和成皇后的病,大宝自不用说,改变很大,现在性子十分沉稳大气,参与朝中政事,多有建树。特别是在封庭生病期间代理朝政,被朝中大臣交口称赞。

小宝自余柏林走后,就安静许多。封庭和成皇后生病之后,他就更显乖巧早熟,很有大宝当初的影子。

大宝看着很心疼,对小宝道,在他面前可以不用那么乖。

小宝摇摇头。父母身体不好,大哥为了帮父母的忙十分忙碌,他年纪小,没有办法替父母,替哥哥分忧,至少不能给人添麻烦。

“要是林在就好了。”大宝知道小宝的心思。因为他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已经成长为沉稳少年的大宝,拉着小宝,还像小时候一样,排排坐在台阶上看月亮。

这时候是不会有人来劝诫他,注意一国太子的形象。

“哪怕王叔在也好啊。”大宝又道。

小宝撑着下巴,靠在自家大哥身旁,道:“可是父皇母后不准我们给林和王叔写的信中说他们生病了。”

“因为林和王叔在做很重要的事,不能分心。”大宝也用手撑着下巴,道,“如果林和王叔知道了,一定会很担心,会忍不住想回来吧。”

“那就回来不成吗?”小宝老气横秋的叹气,“好吧,我知道不可以。”

然后两兄弟齐齐叹气。

第124章

余柏林拆开信,转头对封蔚道:“婉柔公主和渔樵要成亲了,我们回不去,想好送什么了吗?”

封蔚头戴草帽,正挎着鱼篓,准备出去海钓。他闻言后,道:“就送那些东西呗,反正都是有旧例可循的。”

余柏林道:“只送些普通的东西?不送些闽州特产之类?”

封蔚道:“闽州有什么特产?我送我钓的鱼?”

余柏林:“……”

他还是自己想吧。

不过封蔚这么随口一说之后,还真琢磨着,要不要送些海产过去。

就算不送吃的,什么珊瑚珍珠都是些稀罕物。

封蔚这主意让余柏林很欣慰。他总算知道送些比较正常的东西。

瀛洲正好位于东西方往来海上航线上,海军不但要防备夷人,还要剿灭海盗,并且为大晖的商船保驾护航。

虽然这护航是不收费的,但商船船主都会送一些珍宝给护送的海军。

这个时代的将士日子并不算好过,普通士兵也没有俸禄可拿,虽有兵饷,但省吃俭用,还要给自己疗伤治病,存下来的并不是多少。

这种“孝敬”在这个时代是潜规则。

余柏林和封蔚干脆定下了每个护送的商船,抽百分之一的货物作为护送费的规定。

本来余柏林是想直接折现金钱,但考虑现在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从货物折算金钱这中间,有许多猫腻。

但直接抽取货物,又要考虑到折现的问题。

余柏林还在任的时候,他可以监督折现的事。但等换了一任长官,那长官会不会联合别人中饱私囊,就很难说了。

不过现在将士们都是很满意的。之后的问题,余柏林再慢慢想。

到了之后,肯定是从直接抽取金钱,到不收取任何费用转变。

因为来往商船很多,运着奇珍异宝的商船也很多。因职务便利,余柏林和封蔚还出资了船队,去海外淘金,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那些等人高的珊瑚树,和拇指大小的珍珠,都是从南边一座很大的岛屿上得到的。

那座很大的岛屿让封蔚很眼馋,虽然那上面已经有西方的一个岛国驻扎了海军。但以封蔚的虎视眈眈的样子,余柏林很担心等这边海军训练走上正轨,他会拿那块地方试刀。

不过那都是后面的事了。

封蔚和余柏林的贺礼通过海陆转水运,一路到了京城之后,被封庭拦下了。

他把起封存下来,作为婉柔公主的嫁妆带出去。

封蔚和余柏林相当于为婉柔公主添妆了。

之所以把这些东西作为婉柔公主的假装,并不是皇帝陛下防着驸马家。

封庭若是防着郑牧,那他也就没多少可信的人了。

留下来作为假装,只是因为这些珍宝太显眼了,比宫里库中存了许久的珍宝成色和样式上好许多。为了皇室的面子着想,皇帝陛下私下扣留了封蔚和余柏林的贺礼。

封蔚给婉柔公主添妆倒好说,他们是一家人。但余柏林好像就没这资格了。

有些人说皇家太不规矩了些,也有些人开始重新审视余柏林身世的传言。

余柏林后来知道此事时,也对皇帝陛下的随性而哭笑不得。不过贺礼就是送得对方高兴,只要婉柔公主和郑牧不介意,余柏林也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共同的意思,婉柔公主和郑牧也不会有意见就是了。

……婉柔公主和郑牧大婚之后,余柏林这边的军事基地也基本上走上正轨了。

除了士兵们每天面对文化课叫苦不迭之外,一切都很和谐。

李潇来到闽州做布政使之后,闽州官场也渐渐稳定。让朝堂惊讶的是,当初德王为稳定闽州而临时选拔的官员,有大半都留了下来,直接转正。

有些官员担心,皇帝陛下此举,相当于是将闽州送给德王了。

但他们之前担忧过很多次,皇帝陛下和德王的感情还是那么好。这次又来这么一着,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了。

反正弹劾了也没有什么用,而且还是皇帝陛下下令。他们弹劾谁,弹劾皇帝陛下?

这么多年了,他们也算看明白了。皇帝陛下和德王是真的兄弟情深,相互之间都十分信任。

德王不是什么潜藏的野心家,而是皇帝陛下的左臂右膀,是辅佐明君的贤王。

然而,大臣们,特别是文臣们,实在是不想把“贤王”这个头衔套到封蔚头上。

因为封蔚做事太随性。

说起贤王,历史上的贤王,都是一副克己奉公的样子,都是道德楷模,君子标杆。

德王?

提起这个人,文武百官们就头疼。

能一言不合“迷路”到国境外,打到别人国都城下的人,“奉公”可能有,“克己”,怎么也说不上吧?

皇帝陛下给封蔚封号为“德”,这已经表明在皇帝陛下心中,封蔚品行那是顶顶好的。

但对于文武百官而言,德王在京城就是一霸。

倒不是说德王有多嚣张。他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贱,他就直接以权压人。

怎么直接怎么来,有本事去朝堂告我啊?

不是针对你,我是针对京城所有的望族,你们都是垃圾。

偏偏德王行事直接是直接,不给面子是不给面子,但无论是从舆论还是从法理上来说,德王永远占据道德制高点,让他们想趁机发难都没机会。

而虽然他们望族世家之间根系错综复杂,旁人不愿招惹。但他们拿德王,还真没办法。

他们没有任何可以威胁到德王的地方。

只要皇帝陛下不倒,德王就无所畏惧。

看太子对德王的亲近,估计就算换了一任帝王,德王还是无所畏惧。

那么串联搞掉太子?换一个亲近世族的上位?

不好意思,皇帝陛下就两儿子,别说太子无论才华还是德行都让大臣百姓交口称赞,就算太子不能继位,年幼还未封王的二皇子殿下,那也和德王亲近的很。

甚至比太子跟德王更亲近。

传说二皇子殿下幼年就是在德王府长大。

那弄掉皇帝陛下两个儿子,推宗室上位?

这不叫站位,这叫造反了。

除了不给他们面子,当今圣上的确是一位明君、有为之君,只从大晖臣子的身份而言,辅佐如此明君,他们也十分高兴。

去推翻一位明君?别说做不做得到,就算做得到,那也遗臭万年了。

当然,其实……还是做不到。

所以,他们也只能忍着了。

其实想点好的,当年武宗皇帝在的时候,他们照旧夹着尾巴过日子。武宗皇帝比当今圣上脾气更暴躁,更加喜怒无常,哪有当今圣上好说话?只要不涉及底线,只要好好工作,就不用担心其他的。

他们只是被文宗时期养刁了胃口罢了。

文宗“得位不正”,必须依靠他们这些大臣。

封庭即位快十年了,文宗时期的印迹终于完全被抹去,如今,是天齐帝的时代。

……余柏林和军汉子们相处久了,又跟着海军多次对海盗进行扫荡,身上终于又找回了一些战场上的凶悍之气。

因本就是旧识,两人性格又合拍,李潇到任之后,两人一月之中,总会聚那么一两次。

他们不谈官场学问,只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明明两人都是朝中大官,却颇有些闲云野鹤之感。

两人这段时期所创作的诗词文章,也呈现两极分化。

比如余柏林,一方面,他这一段时期创作了许多军旅生涯的豪迈作品;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田园派的作品。

只看田园派的作品,还以为是隐居山间的闲云野鹤所写。

李潇当看到余柏林这种作品时,也是如此笑话他。

余柏林便开玩笑似的,将自己类似作品落款,写作“闲鹤先生”。

于是后世称呼余柏林,便是名柏林,字长青,号闲鹤。

事实上余柏林并未真的号闲鹤,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之后也并未用此别号。

余柏林和李潇走得近,封蔚又有些不乐意。不过他也不会说出来,而是余柏林走到哪,他就跟到哪。

不捣乱,就跟着。反正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他又不是不会。

李潇受宠若惊,心想余柏林果真说的不错,德王只是本来就是那一副冷脸,并不是对他有额外的恶感。

其实,他哪知道,封蔚只是黏余柏林黏的紧而已。

虽然封蔚不常提笔,但他被皇帝陛下亲自教导长大,该学的一样没拿下。

余柏林和李潇谈论诗词,他偶尔也会诗兴大发来那么一两首。虽然大部分都是平平之作,但数量大了,总会撞上几首不错的。

封蔚是个好面子的人,他每写完一首,就让余柏林点评。若是余柏林说一般,他就毁掉。到最后,他只留下三首不错的诗词。

后世提起封蔚,都说封蔚其实是大诗人。因为他仅存的三首诗词都是上佳之作。

后世研究者叹息,明明封蔚和余柏林同时期,感情也十分好,封氏王朝又没有中途断过,按理说,封蔚的作品应该很容易流传下来,结果只有三首。

他们哪知道,封蔚并不是什么大诗人,不过是只写了这么三首好的,其余都被他撕掉了而已。

第125章

余柏林看着面前的小少年,神情一阵恍惚。

“表叔。”少年怯生生道。

“博闻。”余柏林叹了口气,伸手拍了拍少年的肩膀,道,“都长这么大了。”

一晃眼,苗苗都快十岁了。

小宝比苗苗还大一岁,现在也是个小少年了吧?

大宝已经长大了,听闻陛下和娘娘正在替大宝张罗太子妃的人选。待他重新回到京城,说不定大宝都已经成亲了。

虽然余柏林仍旧和大宝小宝保持着五六天一封信的通信频率,但这个时代既不能视频也不能打电话,甚至连照片也没有,余柏林很是想大宝小宝了。

冯博闻低下头,看着脚尖。

他幼年的时候,曾经在余柏林家待过一年。

那时候太过年幼,他已经不大记得当初的事,只是隐约记得那时候很高兴,很快乐。

他被爷爷带走之后,就一直孤零零的。

五六年过去了,再看到表叔,他发现模糊的记忆似乎渐渐清晰起来。

表叔好像一直没变过。冯博闻心想。

冯努因为太过在意冯博闻这个独苗,担忧余柏林会“逼迫”他将冯博闻过继,因此将冯博闻带离京城。

之后他和余柏林每年还是有联系,送的礼也十分丰厚。但他自知理亏,知道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这是他心魔,即使知道余柏林人品,他还是会担忧,会害怕,会惶恐。因此,这么多年他和余柏林只是书信联系。

虽然他是皇商,但负责的是海外贸易之事,并不用回京城。之后他干脆将家也搬走了,跟余柏林更是未曾见面。

余柏林在危难的时候,冯努不遗余力的帮助照顾余柏林。待余柏林发达之后,冯努却因这种心病疏远了余柏林。

真是人心难料。

不过余柏林并未因此而对冯努起芥蒂。

他明白冯努独子的身亡,是一根刺,扎在心中,伤口永远也不会好。

冯博闻就是冯努的一切。

为了冯博闻,冯努再小心也不为过。

而且冯努也了解余柏林,知道虽然如此,当冯家有事,余柏林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