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 >

第46章

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第46章

小说: 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我把匣子放在身边,深深的伏下身,把头抵在父亲的脚下,久久地,久久的没有任何动作。
    父亲摆摆手,让孔明退出去,然后独自在殿中行了数步。良久之后,叹了一声:你学得聪明了,可是你却聪明得过了份!你,你根本就不懂一个父亲的心!
    我,……我抬起头,在泪眼中望着父亲,嘴唇抖动着,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父亲的心!身为君主的儿子,也可以有一个父亲么?
    父亲和我对视着,久久,终于长叹了一声:算了,反正我也老糊涂了,这件事,过不了几天,我就会忘掉的。
    他,一代枭雄的他,即使老了,会忘得掉这件事么?他能放过我么?如果易地处之,我又能原谅自己么?
    没有任何处罚,他就这样,轻轻的把这一页揭过去了。
    为什么?
    我,反而在惶恐不安着。
    接下来的日子里,处理地都是献帝之丧。
    由于献帝地死,我们举国挂孝,父亲不顾体弱,每日亲往长安城外招魂设祭,痛哭不止,上尊号谥曰孝愍皇帝。
    而凉州大胜在这种氛围之下,也没有举行什么庆典,草草了事。
    本来父亲急召我们就是因为献帝的死,而张飞不知道,却把女儿带来,果真有给我完婚的打算,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无法再提。
    不过,黄忠等为国捐躯地将士们的葬礼却还是凝重的。
    长安城外,山脚下,风吹动汉字大旗。
    棺椁入土了,父王……我小声地在父亲耳旁说道。父亲没有说话,似乎听到了,又似没有听到,只呆呆的望着那静静的放入坑穴棺木,风吹动他地白发,如同秋后原上的白草。这些日子,他哭得太多,嗓子完全哑了,却还是坚持送黄汉升一程。
    人们望着白发的君主,都在等着什么。
    良久,父亲有些费劲地弯下腰,用力地抓起了一把泥土。他的手有些颤,想说些什么,但是嘴唇却僵冷地张不开。我轻轻挽住他,他轻轻地摆脱了我,又往前走了几步,更专注地望着那黑漆的木棺。半晌,缓缓地扬起手,一阵风过,那泥土吹散了,顺着他的指缝洒了下来,扑扑地落在了棺木上。
    汉升,我的左翼交给你守护了。父亲的低语,只有我能听到。
    这一带是父亲选择好的墓地,黄忠的墓就在父亲的脚下。
    我轻轻上前,也抓了一把土,洒在棺木上,高喊道:黄老将军,一路走好!
    送行的文武们齐声道:黄老将军,一路走好!
    孔明长声吟颂葬歌道: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众人齐和:露晞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祭礼高唱着:封穴……刹时间,哭声大作,泪飞如雨。虎贲们齐齐地扬起了锹镐,。斩杀过夏侯渊的一代老将,神箭无敌,刀马无双的黄汉升,就这样埋藏在黄土之下。此后只与秋风冷月,鬼火流萤相伴相依。
    想起鹑觚城头那超越界限的一箭,想起他与猛将阎艳拼死的征杀,我不由微微发痴。
    父亲望着黄忠的墓,轻声用只有我一个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儿子,为父手里的英雄们都老了,他们都随父亲而来,也会随父亲而去。你是我生命的延续,你将代替我对付曹丕和孙权,所以,你现在自己挑些人,练些兵,拉拢些大臣,运用些阴谋。我,不怪你。
    说罢,他头也不回的上了车辇。
    三日后,诸葛乔竟奉父亲之命,回到了我的身边!
第七十章 初生的季汉
    从成都至长安,要二三十天的路程,父亲让诸葛乔前来长安,应该是张飞接到来长安的信件不久的事。这么说,父亲对我的事,早有定论了。
    诸葛乔看起来比原本成熟多了。他见我第一句话就是:殿下大喜,鹑觚之战,金城之盟,足矣令群臣归心,大王定心了。
    我摇了摇头,将黄匣交到他的手中。
    诸葛乔疑惑的打开,顿时目瞪口呆:这,怎么会这样。殿下,此事我守口如瓶,从无半字吐露,大王就算怀疑,也没有证据的。
    父亲要治一个人的罪,一个怀疑就足够了,何需证据。
    诸葛乔在原地转着圈子:那大王要如何对我们,我们得想个办法才是,可不以坐以待毙啊。
    看来,诸葛虽然聪明,但初遇此事,其紧张也是和我差不多的。
    放心,父王看着先生的面子,不会追究你的。你认为,父王会放过我么?
    诸葛乔意识到我的不快,恢复了镇定,然后详细的询问了父王这些天来的举措,叹道:没道理啊,大王怎么会这样放过你呢?若我是大王,一定先削你的权,再关起你来的,不可能如现在这样,不但不治罪,反而把我送到你的身边——难道,他想要引你再次犯错,然后一击之下,让你无法翻身?难道,大王也有亲情?
    我不说话,因为除了亲情,基本上没有别的解释了。
    可是诸葛乔道:殿下,应该是这样的,你的功劳太大,威望渐高,朝中百官,多所拥戴,大王只怕是一时不能动你,才出此计策的。如今,四将军有两次救你之德,视你如子,我父孔明是你地先生,马孟起甘心为你所用,而三将军又将成为你的岳父,大王不是不想动手,而是不忍动手,不能动手,不可动手,就算他有再多的想法,也不能不顾朝堂之议的。眼下之计,世子应迅速成亲,拉住三将军,则地位必可稳如泰山。
    这话真冷,冷得浸到人的骨头缝里,才似乎探触到亲情的我,便又被生生拽了回来。
    我忽然感到,诸葛似乎走上了邪路。我每次与先生在一起,谈得都是国计,是民生。可为何每次和诸葛乔在一起,谈得都是阴谋,是诡计呢?如果再这样下去,他还有可能成为先生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么?不行,我要让他脱离权力的中心,从基层重新做起。不然地话,天下都将成为他手中为平衡权术而任意摆布的棋子了。我要让他成长为先生,而不成长为贾诩。
    十一月,由于献帝的去世,父亲过度忧伤,致染成疾,不能理事,政务皆托与孔明。而我,依然是学习政务。
    我知道,父亲的病,始于伤心,却不单单为因为那个远在天边的献帝,更因为我。
    我再一次入驻汉中王府,亲侍汤药。每一碗药,我都亲口尝过,才轻轻喂给父亲。父亲看也不看,张口便饮。
    这些天来,父亲与我表现的极为融洽,完全是一对父子的样子。由于凉州的平定,来探疾的大臣们常当着他的面夸奖我,三叔以叔父兼岳父地身份拍打着我的肩大笑。每当此时,父亲都会慈祥的笑着,温和的看着我。那种温和,是我从来都没有体会到过的。但是,我却总是感到一丝局促,那个匣子,和诸葛乔的话,时时重重的压在我的心上。
    如果他没有真的原谅我,那么我以后将如何自处?如果他真地原谅了我,那么我地心以后将如何能安?
    此后,我与父亲之间,无论表现的多么亲密,都有一丝看不到的裂痕隔在我们中间了。
    但是,父子与君臣地双重关系,老迈的君主与强势的储君之间的异样,他的权术与我地诡计之间的交锋,最终平衡在一点上——我是当前唯一可以接替他位置的人,而他则是我们这个队伍的灵魂和支柱,暂时谁都无法取代。
    也是从此时起,父亲开始传授我治国驭下之术。
    他的头脑还是一阵一阵的迷糊,有时甚至不认人,拍着身边喊三叔:云长,来,坐到我身边来。或者对我冲冲大怒:你是谁家的孩子,跑到我府里做什么?
    我开始以为他是在骗我,后来才明白他是真的老了——可是,就算一头老了的雄狮,也让我不敢再去触碰他的威严。
    父亲的学识不算太好,虽然他有曾师从名动天下的大儒卢值,但并没学到什么。他的本领都是一刀一枪的从征战里杀出来的,从滚涌的鲜血里洗出来的。他教我的东西有时很直接,所以也很鲜活。每天孔明把处理的政务向他汇报,他有时会昏昏沉沉的,点头了事,有时却可以十分迅速的进行判断和处理。
    他不知从何处听说我讨厌汉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于是告诉我什么才是无为而治,什么才是老子的思想里,无为——有为——无不为三重境界。
    作为一个君主,不需要管得太多,管得太多,就会错得太多,就要招怨。其实一个好的君主,只要选对要走的路和要用的人就可以了。他摸摸鼻子,孩子样笑了笑,你看,我很多时候把事情都交给孔明他们去做,而他们做得也比我好,是不是?
    做为君主,不负责具体行政上的事,就是无为。君主无为,就永远都不会犯错误。因此,他一面代表象征国家的伟大庄严;一面人民永远无法抓到他犯错,也永远大于人民心目中的希望。
    可是谁来办事呢?丞相…佐天子…,真正办事的是丞相。因为他负有立法、行政和司法上的实际责任。就是有为,就难免会犯错。丞相是群臣中历练出来,他犯了错,可以撤换,但不会影响全国政局地稳定。而撤换君主就不一样,那是要流血的,要流好多好多的血。
    那么如何保证丞相尽责尽力,不做错误的事呢?于是就有一个御史大夫,在他后面作监督,就是专弹劾,专挑毛病。所以称为监察御史。
    可是,怎样才能保证御史大夫不跟丞相串通勾结呢,两个人勾连起来,皇帝可就什么都没了。我难以相信父亲的话,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候,从武帝起,可就开始削丞相的职权而归于皇帝,此时他怎么反要放权?
    这个么?当然得用人了。当君主没眼力,就跟那瞎子。一方面当然要挑选适当的人才来当丞相和御史大夫;另一方面在制度上规定,一直以来,御史大夫都丞相地候补人。可是,他的俸禄却少好几倍。只要他把当朝丞相劾倒了,他马上就贵为首相。反之,丞相若不愿失去荣誉和富贵,就得拼命做好事,政府就一定是个清廉有能的政府。
    因此,丞相和御史,乃是阴阳之二极。是…正…,是…反…,合而为一,在君主那是是…合。总之,丞相和御史的行政机能是…有为…,君主是…无为…,二者统一在国家里,国家是…无不为。
    我听着,轻轻点着头,用力消化这个秦汉初设,而后来渐渐败落的制度。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掌权重臣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地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居此职而专擅朝政。
    光武帝因王莽之乱,于是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灾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把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这时的三公有名无实,只是备员而已。至当世,东汉末年,莉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历史转了个圈子,又回到了起点。
    不过,父亲笑了:我只是告诉你,不要小看咱们祖宗地智慧,不要以为多了几百年地知识就一定比他们强。虽然我崇尚高祖之将将这定西市,也喜欢文景之治时天下生平,但要我放弃手边的权力,我也还是不舍的。
    父王,我一直在想,无论是周地井田,还是秦汉的三公制,直至现在曹魏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可有一种能永远留存的好制度在?
    没有,天下所有的制度只有能否适应当时情况地制度,而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唐尧时让人当官,都没人愿意当,因为当官辛苦,后世人削尖了头想不当官,因为当官有好处。此时我们有一个好丞相,可以把所有的一切依赖着他,但数十年后,能否还是如此呢?
    不过,父亲说,儿子,你可以试着去让这个制度更完善一点,用得更长久一点。
    我用力的点点头,突然感到一种温暖,这一刻的亲情,真得好温暖。
    群臣开始再次计议父亲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