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扬帆大明 >

第64章

扬帆大明-第64章

小说: 扬帆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刑部侍郎钱嘉征有本要奏。经查兵部尚书李承宗在建贞三年,崇祯五年利用朝廷征兵之际,共贪污银两二十万有余。恳请皇上定夺。”
    兵部尚书,这点钱不算过,只是保守的李承宗跟不上我这皇上的思路了,所以他被首先推了出来。李承宗冷汗直冒,也想不明白,一直低着头。原本想着自己是皇上的亲信,怎么皇上第一个拿自己开刀啊。
    “李爱卿,可有此事?”
    “这。。。。”
    “回皇上,刑部已经掌握了确凿证据,请皇上过目。”钱嘉征真是个演双簧的天才。
    “李相,你看此事如何处理?”
    李明德朝朱显波看看,也是满脸大汗,心想自己只怕也被查证,可不比李承宗少。
    “还请皇上圣断。”确实得请皇上裁断,一来免得将来皇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二来也不清楚皇上心思。
    “降李承宗为兵部侍郎,总督辽河,正三品。罚白银十万。即刻前往盛京上任,希望你能好生悔过,继续为朝廷为大明子民出力。着刘立洋回京接任兵部尚书。”
    “谢皇上恩典。”二十万两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只降了一级还是个封疆大吏,李承宗感激不尽。这确实是皇上的亲信了,要是别人只怕要连降三级甚至流边了,李承宗除了感激还是感激。另外几个人只有羡慕的份了。
    PS:本月响应纵横新政策,每日更新一万,请大家果断收藏,给予支持啊
第一一九章 集权(2)
    ( )散朝后朱显波把李承宗叫进宫来,深谈了一次,阐述了我大明开疆扩土的想法,希望他到任后一方面努力治理好东北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往东往北往无人区试探性移民,能种植水稻小麦的土地都不要放弃。另一方面要加强军务,搜寻皇太极等人。
    对于李承宗来说,这个降级实际上和升迁差不多。官阶小了,地盘大了,辽东数省尽归帐下。朱显波看上了他的稳重和保守,守备东北太需要他这样的亲信兼老臣了。李承宗也承认了自己的保守死路跟不上朱显波这皇上的思路,愿意在有生之年为朝廷镇守大东北。
    安排妥当兵部,朱显波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于是更加大力度进行人员的跟换了。不久,某日朝堂上。
    “臣查明,礼部尚书郑志良私自收受他国礼品,黄金无数。建贞二年参与科考作弊。请皇上严查!”要不怎么说钱嘉征是个人才呢?王拓能捕捉到点影子提供给他,他就能办成铁案。
    皇上怎么严查,不至于抄家。朝中二品大员,收点礼金其实也不算什么嘛。只是这朱显波想表明自己的立场,当然更主要的是找机会换人。
    当然朝政商议的结果就是暂停郑志良礼部尚书之职,交刑部尽快查明案情。在此期间,由王诚恩暂代礼部尚书。、这个是不是太明显了点,不过也能理解,给国丈大人腾地方,他郑志良也是应该得。
    接下来的人事安排,朱显波有点为难,因为他的目标是朝中第一重臣李明德。一来顾忌老家伙的势力,二来怕朝中大臣说闲话。
    “国丈大人,你看这如何是好?”朱显波只好求助于薛贞,说出了自己想换掉李明德想法。
    “皇上,这李相当初立皇上时就摇摆不定,甚至和李太后沆瀣一气。平时为人老奸巨猾,守旧且顽固。皇上理当早早换人。”看起来薛贞比自己更着急。
    “可朕担心朝中大臣会说闲话,还有李相在朝多年,朝中势力庞大,难免会引起点动乱。”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上已经登基五年了,他李明德还是稳坐相位,说明皇上仁至义尽,如今是他自己跟不上皇上的思路,理当让贤。至于皇上担心朝中大臣会袒护李相,这点大可放心,从明日起,老臣就为皇上去说服这些人,让他们逐渐站到皇上这边来。”
    朱显波一想也对,论势力薛贞不比李明德差,也许薛贞知道自己废了李明德肯定要重用自己,卖力点也是正常,只是将来会不会薛贞权倾朝野,欺侮自己这个皇上啊。
    “国丈大人,这样,你下去整理下,看看朝中那些大员是跟着李明德,拟个名单上来,到时候你再替真去做他们的工作不迟不迟。”这朱显波不傻,李明德的势力要是全部被薛贞收了,这朝中还有谁是他的对手,倒是自己也就是个政令不出午门的皇上了。先让她去摸清路数,至于是不是非让薛贞去做思想工作就不一定了。
    “老臣遵旨。”
    很快薛贞再次觐见,把李明德在朝中的大概势力呈交给朱显波“皇上,臣以为不必皇上亲自出马,臣可以去李明德府上暗示暗示,让他知难而退,只要他退了,他在朝廷的势力自然尽归皇上。”
    “那你要注意方法,想办法想李相接受。他毕竟为我大明朝廷贡献颇多。”
    “老臣明白,皇上仁爱,李明德必定感激不尽。”
    送走了薛贞,朱显波有密招王拓和刘立洋进宫,将薛贞的名单分别给两人看了看,给王拓看是让他的锦衣卫盯着这些人,在自己集权期间别轻举妄动。找刘立洋来则是希望他趁势在朝中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来,尽管薛贞三朝老臣,忠诚不在话下,但一个朝堂之上只有一种声音那是很危险的。
    虽然薛贞是自己的老丈人,但自古以来乱七八糟得国丈太多了,能分散点薛贞的势力也是好的。刘立洋当然明白,自己虽然立过功,但和朝中这些大臣比起来,自己算个雏,幸得皇上这么信任,既然皇上想扳倒李明德,那么自己就得从中努力争取部分势力。这也是保证皇权的一个好办法。
    交代完王拓和刘立洋,朱显波又找来王诚恩,这个低调的国丈永远要等朱显波开口。
    “王大人,朕想换相。”朱显波知道王诚恩不想自己叫他岳父。
    “那皇上可有新人选?”
    “国丈薛贞。”
    “哦。”
    “你倒是给点意见啊?”
    “薛大人三代为官,都是朝廷要员,如今已贵为国丈兼刑部尚书,升相挺合情理啊。”
    “朕担心朝中势力失衡啊,以前李明德是首相,但有薛贞这个国丈制约。如今卸了李明德,升薛贞,今后朝中可就是他势力独大了。难免朕以后处理起政务来磕磕绊绊的。”
    “皇上的意思是?”
    “你也贵为国丈啊,给朕出点力气,平衡下朝中各派。”朱显波的意思很明显,想让王诚恩也扩大自己的势力以在必要的时候制衡薛贞。
    “微臣明白。”
    “明白了就认真去做,这是李明德门客或亲属的名单,对你也许有点用。”薛贞给一份名单,朱显波抄了三份,这个少年皇上也开始懂得政治生活了。
    王诚恩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薛贞很快成首相,喜的是皇上还是很看重自己的。当然能争取多少李明德势力还很难说,不过自己也是国丈身份,加之皇上信任,应该可以在朝廷建立起制约或者抗衡薛贞的力量。
    于是,令李明德郁闷的事情发生了,朝中四五个大臣陆续拜访自己的旧部,他们想干什么呢?难道?我还没走了,就想瓜分我的势力?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薛贞拜访了他。朱显波这招挺狠;这朝堂之上,唯独薛贞是不怕李明德这个上司的,一来自己是国丈,二来三代经营,这朝中势力也不比李明德差。当然最主要的他现在是国丈,李明德的接班人,皇上钦点。
    李明德当然明白薛贞的来意,八成是皇上的意思,坐下一聊,果不其然。李明德倒没什么好后悔的,这个少年皇帝经常做出自己想不到的大事,还十分成功。怪就怪自己当初立皇上是,眼睛不亮。如果当初坚决拥护先帝遗诏就好了,这先帝也是连首相都部透露的风声。
    没过两天,李明德上书请辞,这家伙还是看得懂形势,几个贪官都拿下了。照这样下去,早晚会落到他头上。不管有没有把柄被刑部抓住,皇上不待见你,只怕也很难呆下去,更何况薛贞虎视眈眈。朱显波当然千言万语挽留,而李明德在朝堂表现得是十分坚决,只好同意他辞掉首辅一职,赐黄金五千两回乡养老。
    临走前,朱显波又把李明德叫宫中交代一番,顺便听听这前任总理的意见。
    “吾皇少年老成,英武神明,必当成就一番伟业。老臣翘首以盼。”
    “李爱卿,别客气了,朕是想做些大事,但你回乡之后也不能闲着,若发现一些可造之才就要尽力推荐给朕。另外这朝堂上下,你为相多年,给朕讲讲一些注意事。”
    “吾皇是前年难遇的圣君,军政事宜自然不须老臣多嘴,只是这朝堂如同一大户人家,还请皇上做好公正的家长,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样才不至于把个别人宠坏,从而威胁到家庭的和睦,朝堂的安宁。”
    “朕谨记李相教诲,李相回乡之后如有困难可以随时来找朕,朕定当倾力为你解决。”
    “老臣叩谢皇恩,没别的事情,老臣就先行告退。”
第一二零章 改制兵部
    ( )终于,伴随了朱显波五年之久的总理大臣被卸职了。。niubb.NET 接下来,就全部按照朱显波的想法排定朝廷命官,撤销首辅职位,改中书省为政务院,政务院长官为首相,设副相两名,下设兵部,吏部,礼部,工部,科技部,户部,刑部。各设尚书一名,侍郎两名,其中科技部下设铸造局和农科局,工部下设织造局、陶瓷局、造船局,兵部增设公共安全局和海洋安全局,户部下设海外贸易局,吏部下设社政、海洋及科技三学院,各所院局长官等同侍郎,官居三品。
    刑部尚书薛贞顺理成章升任首相,科技部徐光启、工部沈万培兼任副相,钱嘉征升刑部尚书,刘立洋任兵部尚书,王诚恩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黄鸣、户部尚书张瑞图未变。刘策调任北直隶左布政使,杨一鹏则调任杭州知府。其余官员要么平调,要么升职,影响不下五十人,至此各部功能更加细化,人员组成更加年轻化,开明化。当然最主要的是朱显波的皇权也更加巩固了。
    相负主持朝廷大部分事务的处理,科技部负责研发,包括工农林渔及战场武器装备等;吏部负责官员分类深造和考核;工部负责地方基础建设和贸易商品等生产以及船只制造等;户部负责各地税收和海内外贸易及全国范围内赈灾和朝廷的收支预算等;兵部负责国家边防以及国内公共安全及海防安全。
    按照朱显波的想法,不但各部长官要换,甚至连各部门的大小衙门增设都要一一详细考虑,但这个工程太过庞大不能操之过急,于是第一步想到了改革兵部,刘立洋掌管兵部,是很多人料想不到的,这刘立波从做官到现在不过五六年时间,不过经过朱显波等人的大力栽培也算得上一等一的青年才俊了。
    朱显波招刘立洋回到京城也是想带在身边多加培养,以备将来征战。于是布置下去让刘立洋着手改革兵部。朱显波的中心思想还是总统制一样,皇上为自然的三军最高统帅,各兵种和军区结合,但是一时也找不出合适的棒啊,也是召集朝中大臣和将军们多次开会讨论。
    一来要建立强大的帝**队,威震蒙古、吐蕃朝鲜等番邦,二来要组建水师,防范倭寇侵扰。由于明朝的卫所制度到朱显波手里基本上荒废得差不多了。朱显波不想旧事重提,但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别的好办法。
    经过多番的头脑风暴,朱显波心中才算有了个大概。坚持募兵制,坚持卫所制,还好大明朝廷有海外贸易收入还算可以。足以应付募兵制度。这样也不至于征兵恶化地方治安。
    “刘爱卿,从即日要尽快恢复各地卫所建制,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
    “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
    “全国和地方部队仍旧分开管理,京军设习阵营,巡哨营和火枪营等,归中央将军集中统率、训练。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九边具体人选还要自己斟酌。”
    “微臣领命。”
    “民兵预备役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等,用于维护各地治安,和全国各矿场、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