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764章

小寒资料集-第764章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谱中包含的“可能含义的预先设计”(画面的或情绪的)为依据,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把握。在这里必须从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忠实作品的基本精神,同时注重表演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完成音乐表演的艺术使命。
二、古筝乐表现的审美细节把握
在演奏的动态过程中始终包含着审美的趋向性。筝乐演奏如何显得更美?如何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审美细节处理应该说是关键。
1、动静相宜、刚柔相济
这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声音尤其如此。音乐的所有构想都必须付诸于基本的声音运动。声音是一个流动的、渐失的运动过程,既为运动就有平行运动、跳跃运动,渐次运动、递增递减运动等等。我们所要感知的是音乐的流动趋向所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应,并依据审美判断来构造自己的音乐画面。“其刚,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有相当的控制;其柔,却也并不一味女儿风韵,而有男儿一般韧力”。对音质的把握有两个切入点,一是脑海中所想象的音质特点,二是所采用的方法。
比如《香山射鼓》一曲,描绘的是陕西关中自古以来一年一度的传统“香会”活动。第一段的慢板,渲染出一幅山雾迷漫、古刹朦胧、万籁皆寂,惟闻钟磬鸣响的幽静画面,虔诚、超然。演奏中以“静”为主,求音色的纯净、气息的沉稳。此段末尾左手用上行的刮奏引出两个乐句的摇指,更显意境高远和空旷。左手稀稀落落的拨音,恰似“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音”。乐曲的快板段鼓乐阵阵、咏唱合鸣,朝山拜佛的人熙来攘往,音乐至此推向高潮,此段应以“动”为主。动与静不仅构筑了音乐运动的基本逻辑过程,也反映出音响动态的辩证关系,在一个音乐的段落中有动也有静,才会富于推动力。除此之外,所谓“相宜”指的则是分寸的把握,只有恰到好处,才可能使动与静的结合更加完美、谐和。
2、强而不燥、弱而不虚
这是指对声音的量级要求,不燥意味着声音的大小适度,不虚意味着声音的厚薄得当。我们目前进行音乐训练的辅助机械设施主要是节拍器,没有声音量级测试仪。倘若假设音量的基本阈值为1…10度的话,其中:1为ppp,10为fff,从1…10的对应过程是从ppp…pp…p,f…ff…fff的渐变,那么,筝的最佳音量阈值应该在3…9度之间,其运动幅度足以满足我们对作品的表述。音乐是在对比中展现的,在矛盾冲突中运行的,倘若处理成一惊一咋,则不免显得棱角过于分明,太虚则显得单薄,太亮则显得生硬。人们对声音的审美是有共识的,一般喜欢适度表现,重要的是表现者与受众者之间的心理承受契合。
比如在演奏《草原英雄小姐妹》时,与暴风雪抗争的一段,双手的刮奏应忙而不乱,扫摇技法进入时应是弱进,而后渐次提升,造成一种声势,且以摇为主、扫为辅,突出旋律时亦切忌一味夸大而不加控制。再如《临安遗恨》中主题第二次再现时,无奈悲苦之情需要做弱化处理,但如果音质过于单薄、轻柔则会显得软弱无力,就会与原曲强调的英雄本色背道而驰。对于这一点,该是演奏者作细心体悟之处。
3、忘象取意、得意忘形
中国人在形象思维上的抽象能力水平非常高,它不仅体现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上,亦表现在艺术创造上。于是乎,数千年来,“意象”过程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主要方式,“境界”则成了中国哲人们解释其思想体系的最高概念。在演奏艺术创造中,对“意向”和“境界”的注重,则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艺术表现的水平。
在此,“意”可理解成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意念;“象”是具体可感知的物象,即具体的物质依赖,如乐谱、弦位等。“意”与“象”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经艺术家的精神加工之后的产物。而“境界”则可以理解成比喻、体验式的有情有景、虚实结合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纯粹的洞观、感悟和体味,而并非逻辑范畴。
纵览传统或现代筝曲曲目,我们不难发现众多乐曲的“立象”之本,主要意义或是“情生于景、情景交融”,或是“景生于情,情景相生”,于是,通过自然景物来“立象”,以达到“尽意”地抒发个人之情感,这种手法最为常见,如《高山流水》、《建昌月》、《寒鸦戏水》、《平沙落雁》、《黔中赋》等作品均是如此。而以人文境界“立象”的亦不在少数,像《汉宫秋月》、《临安遗恨》、《长相思》、《幸福渠水》属于此类。有了“立象尽意”,就要求演奏者通过抽象的音响运动形式,发挥审美联想,展示内心的感受,演奏者对作品的诠释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得意忘形”的过程。
音乐作品中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传达出意象,要取决于演奏者对自己头脑中的意象把握程度以及传达这种意象的实际能力。但有一种情况则是显而易见的,演奏者头脑中的意象是丰富复杂的,有时候甚至是模糊的,他要在艺术作品中传达出这种意象,是与演奏者的艺术修养、艺术积累、感知力大小等有关。演奏者在表现音乐时不仅存在着手段上的局限,还存在着艺术语言媒介本身的局限。因此,作为一名演奏者如何做到“立象尽意”,达到“忘象取意,得意忘形”的境界,应是终极所求。有人曾说过,演奏有三大境界:有琴有谱;有琴无谱;无琴无谱。
三、结语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藉以抒情表意的一种载体,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旨趣。现今愈来愈多的人投身于对这一古老的乐器的学习和领悟之中,在获得一定的演奏技术之后,应该在关乎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处理上多下些功夫,否则,我们对单纯的筝的演奏技术的训练会有所缺失,更流于片面。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演奏基础之后,势必会使演奏者打消乐曲表现的技术障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演奏者对一部作品进行全面理解和诠释的过程,那么,对于作品的理性分析和感性把握则显得更加重要,上述两个侧面的认识应该说是为我们诠释作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音乐由于其特有的声响特征,常让人感到捉摸不定而茫然待之。但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的、自身的运行规律,重要的是要找到这些规律,并以其准确、便捷的方式通过技术的层面、审美的层面予以展示。倘若本文所述的一些对乐曲的整体和局部的解读和把握方式,能对演奏者在进行乐曲表现处理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即达到了笔者写作此文的最终目的。
注意形式与意境的结合
古筝乐欣赏应注意形式与意境的结合
摘要:古筝音乐欣赏,是关于音乐的一个具体类别的欣赏。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所感知到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所表现出的艺术形象跟创造音乐的作曲家和再创造音乐的演奏家发生思想感情交流,才能开启音乐的大门,登堂入室,一窥音乐的妙奥。关键词:筝乐欣赏;形式;意境
欣赏古筝音乐,实际上是关于音乐的一个具体类别的欣赏,这就决定在怎样聆听、如何鉴赏的总的方面,与音乐欣赏的一般规律是一致的。正如音乐欣赏的初步为音乐的形式美感的获得,古筝音乐欣赏的第一步就是感受古筝音乐的形式美。事实上,对音乐的形式美的感悟,既是欣赏音乐的出发点,也可视为音乐欣赏的归宿。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实际上常常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加以说明和阐释。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说:“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达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不是音乐不够具体,而是因为它太具体了。因此,我发现,每当我试图用文字或语言来说明一段音乐时,好像是说过了,但又好像说得都不令人满意。”'1'门德尔松所说的乐曲的“思想和意义”因为太丰富、太具体而超出了语言文字表达的极限。但是,不管这“思想和意义”有多么丰富、多么具体,都必须通过乐音的不同组合形式来承载,都一定融入每一个乐音,音乐最终是用音响“表情达意”。所以,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实际上已经感受到或已经某种程度地感受到音乐的丰富内容和深邃内涵。由此看来,音乐欣赏,包括古筝音乐欣赏,的确没有什么艰深奥妙之处,循着古筝音乐形式美的玄关,即可步入美妙的筝乐殿堂。
具体而言,古筝音乐的形式美主要由下面的基本要素构成:1。筝乐富有特色的旋律(音高的上下流动)2。筝乐丰富多变的节奏音型(音的长短不同的组合)3。筝乐的织体(和声)4。筝乐的基本声音色彩及其变化(音色)5。筝乐音量的变化(力度)6。筝乐快慢的变化(速度)
以上前三项实际就是构成音乐的三要素:音高、节奏、和声;后三项音色、力度、速度,通常称作音乐表现的三要素。这六大要素孕育出千姿百态的筝乐筝曲。欣赏筝乐,就是要感悟这些要素的个性美和它们共同构建起的整体形式美。鉴于欣赏筝乐场景的不同,有时候构成形式美的基本要素会超越上述六个方面。例如,欣赏环境若是在音乐会中,或是利用光碟和录像在电视荧光屏上欣赏,筝家的演奏姿势也自然成为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古筝因为采用坐姿或站姿演奏,身体不必承载琴体的负担,演奏者能够自由地运用身体参与演奏过程。与乐曲内容吻合的演奏姿势,或舒展大方,或优美雅致,常常令人赏心悦目。在那些唐人的咏筝名篇中,诗里关于演奏者奏姿的细致的审美描摹十分传神,读“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调筝夜坐灯光里,却挂罗帏露纤指”的诗句,使人顿生亲临现场聆听之感,唐朝诗人真称得上赏乐高手、筝乐知音。
古筝的一些特色演奏技法所产生的特色音响效果,也是构成筝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例如:古筝刮奏的快速五声音阶琶音,和谐而流畅,引起人愉快的听觉感受;左手“按、颤、吟、揉”的装饰性技巧对筝乐风格特色的形成几乎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筝乐作品中击奏琴身发出的噪音音响,与弦音形成对比效果等等。另外,“六十八板”一类在相当长的艺术实践中定型的筝曲的传统结构形式,具有平衡、对称之美;有些流派的筝乐使用特殊的音阶调式,产生特色独具的音程组合,如潮州筝乐的“重三六调”(将五声音阶弦式中的la和mi重按获得稍降的si和fa)、“轻三重六调”(将五声音阶弦式中的la重按获得稍降的si)、“活五调式”(同上法获得稍降的si和稍高的re)等等。凡此种种,在欣赏筝乐时若能悉心体味,必定有助于获得筝乐的形式美感。
古筝的流派形成虽然往往有其深邃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流派之间的差异,简单地说,就是那些构成筝乐形式美的基本要素的差异,特别是左手“按、颤、吟、揉”的旋律装饰性手法的差异,如果在欣赏筝乐的时候,对形式美的感悟能深入到敏感地辨别这些差异的程度,便能体味出不同流派筝乐的不同风格、不同情趣。古筝音乐欣赏第二步是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
如果欣赏者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筝乐的形式美感,期待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这就需要在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上下点功夫。意境,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营造的意象之境界,是艺术家以敏感的心灵感受到的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等的艺术再现。对于欣赏者来说,意境不能直接获得,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而得到。不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由于有诉诸视觉形象、直观可感的艺术品供欣赏,所以,欣赏者往往可以透过作品的具体内容较快感受到意境、内涵。但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音响组合,这就需要欣赏者调动丰富的听觉联想,首先获得一定的音乐形象,进而进入音乐营造的意境,最终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
例如陕西筝曲《秦桑曲》是由陕西筝家周延甲教授创作的一首“秦风”浓郁的古筝独奏曲。筝曲取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之诗意,用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位采桑陌上的妙龄秦女的形象,音乐优美动人,意境深邃悠远。全曲由引子,主体乐段和尾声构成。乐曲一开始以浓郁的秦声秦韵撩拨人心。八小节的引子节奏舒展而自由,具有陕西民间音乐音调特色的旋律在高音区流动,就像一曲醇厚的信天游,即该把人们带进春光明媚、生气勃勃的秦川大地。紧接引子,筝曲迅速进入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