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六祖坛经 >

第3章

六祖坛经-第3章

小说: 六祖坛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诰诃。善知识!

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

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

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利,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

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

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於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

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於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

体。’

‘善知识!於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於自念上常离诸境,不於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

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

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

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

念其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

念,其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

妙行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

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

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

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

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

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冓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

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冓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

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

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

“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於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於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

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於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

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

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

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

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

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

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令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

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镑随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

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

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

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

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

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

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

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

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麽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

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

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疑、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

使般若智打破愚疑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

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

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

行於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

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遍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

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

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

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凡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

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

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口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

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镑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

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

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

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於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於自色身,归

依千百亿化身佛;於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

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於自身中

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

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

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

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

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

自除迷妄,内外明彻,於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

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

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

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

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

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

愚疑化为下才。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

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

已过不可得;常思於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

名为实性,於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

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

修自性功德,是其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

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於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美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

边;於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机缘品第七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

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盘经。

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

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馀日,又为恶党寻逐。师

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

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

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己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

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麽?’

曰:‘名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

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

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