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第130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30章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而是在斗争中占有一定地位,发生一定作用。如张裕民、程仁以至钱文贵等这样一些主要人物,他们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明白的,就是一些较为次要的人物也无不和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象张正国、李昌、赵得录等不但是为了衬托张裕民、程仁,而且是和他们一起组成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发起进攻的坚强队伍,显示了我党在农村的基本力量;刘满的存在表明了贫苦农民对地主阶级的愤懑,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土改斗争的强烈要求;黑妮是为了说明钱文贵的阴险,当然也为了表现程仁的思想矛盾;李子俊是为了突出钱文忠,刘教员是为了反衬任国忠;而任国忠、白娘娘也都表明了封建统治具有深广的社会基础,说明了土改斗争牵动的社会面和深入的程度。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去展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表现土改斗争的曲折发展。与此同时,也总是让他们的性格随着斗争的发展而发展,让他们的命运紧密地联系着现实斗争。如程仁对黑妮的态度变化就反映了土改斗争的发展,也展示了程仁的思想性格。因此,作品就体现出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土地改革是伟大的群众运动,它不但以极大的威力改变中国农村社会几千年的旧秩序,也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思想、性格的变化发生着直接的影响。和其他有些反映土改斗争的作品相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所以显得扎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农村阶级斗争内在的原因对党的领导作用揭示得十分深刻。作者一方面强调指出:没有工作组和县宣传部长章品代表的党的领导,暖水屯不可能开展土改斗争并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又深刻指出:党的领导只有通过农民内在的解放要求及其本身力量的成长,只有和农民的斗争紧密结合,才能发生伟大的力量。作者有鉴于此,对工作组的作用写得恰如其分想支柱——宗教。但蔑视人民群众,强调只有象他们那样的,甚至较多地写了工作组负责人文采身上存在的知识分子某些坏习气,如脱离群众,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等。对工作组其他两名成员杨亮、胡立功既写了他们能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也写了他们缺少经验,理论水平较差。对县宣传部长章品也同样如此,作者虽怀着敬意写他怎样深入群众,受到群众欢迎,又是怎样敏锐果断,既深刻理解党的政策,又具体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然而并没有把他写成超现实的英雄,甚至还写了他外表上的几分稚气。正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可信的工作组,经过本身的思想整顿,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了党的政策,更好地了解了实际情况和群众要求,终于和农民群众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快打开了局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小说以生动的形象辩证地说明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党怎样在土改斗争中起着领导的作用。

应该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突出成就还在它对农村各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得细致具体,这使它比一般写这类题材的作品显得真实、深刻。作者不是简单地理解和表现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不是从概念和公式出发去反映土改斗争,而是循着生活的脉络,把延续千百年的中国农村封建关系和社会情况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小小的暖水屯阶级阵线虽然基本清楚究的对象,是表面的假象,理性借助于上帝赋予的“神秘的,但人们的关系却犬牙交错。富裕中农顾涌既把大女儿嫁给了外村富农胡泰的儿子,和本村地主钱文贵又是儿女亲家;与此同时,他的一个儿子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儿媳妇出身贫农,另一个儿子在村里当青联主任,是个积极要求上进、工作不坏的干部。钱文贵是群众最恨的恶霸地主,可是他的亲哥钱文富却是个老实的贫农,堂弟钱文虎又是村工会主任;他的儿子被他送去参军,侄女黑妮和农会主任程仁(他原来的长工)有着较深的感情。侯忠全是地主侯殿魁的佃户,一生受着侯家沉重的压榨和剥削,然而他和侯殿魁又是堂叔侄的关系。斗争最坚决的积极分子贫农刘满,他哥哥刘乾却当过伪甲长,然而那又是钱文贵等硬逼着他干的,为的是敲榨勒索把他搞穷,最后终于把他逼疯。……总之,生活就是这样复杂,而人们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生活着,斗争着。敢不敢表现生活的复杂面,能不能表现生活的复杂性,这不但有一个作家的认识问题,气魄问题,也有一个作家的艺术能力问题。如果作者不熟悉生活,不了解中国农村由于封建落后形成的特殊情况,也便不可能表现出这样使人眼花缭乱的关系。然而,如果作者没有勇气涉及生活的复杂面,即便看到生活中的复杂现象,也同样不敢真实地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来,只会按一定的成规、一定的框框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一个作者倘没有精到的艺术素养,即便认识到并力图表现生活的复杂面,也会由于笔拙而力不从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表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内容和复杂关系方面,是相当充分的。除上面所说的以外,小说在反映贫苦农民和地主之间的斗争这一主要矛盾的同时,也深入表现了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矛盾和斗争。譬如顾涌和钱文贵之间,钱文贵与李子俊之间,李子俊老婆和顾涌之间就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虽然和贫苦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斗争有着性质和程度的差别,然而这些富裕农民与地主、地主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同样是客观生活的真实反映,而且往往和农村社会的主要的矛盾斗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作者还写了生活在地主营垒中的黑妮,她也有一种解放的要求,在她的二伯父钱文贵被斗倒后,她是怎样喜悦地参加了游行的行列;而在农民队伍里也出现了村治安员张正典这样的败类,他甘心投靠丈人钱文贵,欺压自己的阶级弟兄、贫农积极分子刘满。这一切都形象地表明,农村的阶级关系是多么微妙复杂,农村的阶级斗争正是在这样复杂的条件下,在无声的刀光剑影中激烈地进行。小说在这些方面的独到成就,使它超过了同一时期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全书共五十八节,近四十个人物,写了一个农村土改斗争从酝酿到发动群众,几经曲折终于斗倒地主的过程,波澜起伏系统就其本身比其他语言更高明,应当对语言的选择采取宽,疏密相间;故事线索纷繁,然而主次分明,繁而不乱。这样宏大的结构对反映巨大的规模的农村土改斗争及其复杂性十分合适,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其次,气氛描写十分突出。作品首先从顾涌开篇,进而写土改斗争在各个阶级人们心理上的影响,一直到工作组进村,整个暖水屯都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中。工作组进村后,斗争逐步展开,紧张气氛仍有增无减。农民对翻身斗争的要求、欺待、兴奋、欢乐,同时夹杂着一些疑虑;地主阶级在暴风雨前的惶恐、紧张、挣扎、反抗,有的还抱着幻想: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经常用人物分析的方法,即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不时穿插叙述一些人物的身世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从整部作品看虽然有时多少影响故事发展的连贯性,不免使人感到沉闷,但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无疑能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作品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也比较突出,如对程仁、李子俊女人的几段心理描写的确细腻深入;这是作者擅长的刻划人物的一个特点。正是人物分析的方法和心理描写的方法相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显得鲜明、丰富。另外,场面描写也比较成功,如统制果树园和斗争钱文贵的场面生动活泼而又层次分明,特别是“果树园闹腾起来了”一节写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在写场面时,作者善于把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叙述故事和心理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法加以表现,因而整个画面有动有静,使人印象深刻。还有,浓重的生活气息也是本书一个特点。作品虽是写土改斗争,但围绕这一斗争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犀利的笔触深入到农村社会和农民家庭的细小角落,既写了人们政治上、经济上的关系,也写了他们生活上、伦理上的联系;既写了现实矛盾也写了历史纠葛,因而整部作品就象一幅宏大绚丽的巨制图卷。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是黑妮写得不够扎实。无可否认,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能存在的,作品也写得比较活泼生动,能够引起人们同情,但对于她性格的阶级根源和社会基础则表现得不够。作者没有充分写出这号人物的性格和周围环境、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因而让人多少感到她是游离于现实斗争之外大美而不言”,认为自然本身最为美;又借“庖丁解牛”之寓,面貌不够清楚。其次,作品的语言总的说来十分生动形象,作者也努力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但有些地方特别是描写人物心理时仍然有一些知识分子的语言,不够口语化和大众化。据作者说:小说的写作计划一再变动,在写作过程中,对原来的安排作了“压缩”,有些地方写到后来“没有把问题发展开去”(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由此产生的有些情节显得匆促,有些描写不够丰满的痕迹,也是可以感觉得到的。然而总的来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愧为一部反映土改斗争的优秀作品,它在艺术上的成功标明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长篇小说创作达到的新高度——

()

第十八章:沿着工农兵方向前进的文学创作(三) 第四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其他中、长篇小说

紧接着短篇小说的繁荣,解放区的中、长篇小说创作也获得了巨大成就。由于作家比较长期地深入工农兵生活,进行了认真的创作准备,更由于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加深了对于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的理解,因此,解放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反映工农兵生活的中、长篇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仍然是写农村生活斗争的,其中主要写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尖锐复杂的斗争;即便是写革命战争题材,基本上也是写解放区农民的群众武装如何抗击日本侵略者,显示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在解放战争进行当中,也出现了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作品,不过它们出现较晚,为数基少。随着城市、矿山的逐步解放,写工业题材的作品,还只是个开始。从这一时期解放区中、长篇小说的思想内容看,大都是反映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同反动势力和民族敌人进行激烈的搏斗,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生活发展的趋势。从这些作品可以清楚看到新的一代群众正在成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时代正在迈着大步向人们走来。

土地改革,作为解放区农村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成了当时一些中、长篇小说共同的题材。这类作品中,除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外,要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最为突出。《暴风骤雨》的写作时间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大体相同“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也同时获得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活动:参加了“左联”,写过一些散文和文艺评论,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捷克作家基希的《秘密的中国》就是由周立波翻译的,在传播报告文学这种富有战斗性的新型的文学体裁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抗战爆发后,周立波到晋察冀根据地,写过一些通讯报告;后在“鲁艺”任教。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思想发生较大变化,认真深入生活。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参加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这为他创作《暴风骤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暴风骤雨》的人物和情节都比较单纯,但反映土改斗争的规模比较大,过程比较完整。作品从工作组进村掀起土改斗争写起,除了写斗争恶霸地主外,还写了土改复查传》、《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及《朱子语类》等。参见“伦,分土地,挖浮财,起枪枝,打土匪,一直到最后掀起参军热潮。作品分上下两部,第一部反映的时间是一九四六年党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土改斗争的第一阶段,第二部则是写一九四七年十月末《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的情况。作品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展示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使人们清楚看到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了千百年的中国农村是怎样在政治、经济、思想以至风俗习惯等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