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茅盾散文集 >

第83章

茅盾散文集-第83章

小说: 茅盾散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本身便是一个战斗者。〃(《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鲁迅指出:创造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所谓生活经验是在〃所作〃以外也包括了〃所遇、所见、所闻〃的。〃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诘难者问:那么写杀人最好是自己杀过人,写妓女还得去卖淫么?答曰:不然。我所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所做,但所做自然也可以包括在里面。〃(叶紫作《丰收》序)他把〃亲历〃和〃经历〃区别清楚;他不主张把生活经验的意义缩小到个人亲身的所作所为,但也驳斥了没有生活作基础的〃体察〃。作家不必亲自去做贼而后能写偷,不必亲自去私通而后能写通奸,在这里,诚然有〃体察〃在起作用;然而〃这是因为作家生长在旧社会里,熟悉了旧社会的情形,看惯了旧社会的人物,所以他能够体察;对于和他向来没有关系的无产阶级的人物和生活,他就会无能,或者弄成错误的描写了。所以,革命文学家,至少是必须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的〃。(《上海文艺之一期》)

因此,他劝告当时的有志于革命文学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作家,〃逐渐克服自己的生活和意识,看见新路〃——就是说,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改造自己的思想意识,坚决为人民服务。但他又告诫他们:在思想尚未成熟、生活经验尚未足够丰富的时候,不要生吞活剥,〃不必硬造一个突变的革命英雄〃。他就当时的客观条件,说明了暴露旧社会黑暗、描写小资产阶级的人物的作品在〃当时〃还有存在的意义,〃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这样写去,到一个时候,我料想必将觉得写完,——虽然这样的题材和人物,即使几十年后,还有作为残滓而存留,但那时来加以描写刻划的,将是别一种作者,别一样看法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在这里,一针见血的话语是:“到一个时候,我料想必将觉得写完。〃而所以〃必将觉得写完〃,并不是〃这样的题材的人物〃再也没有存留了,而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停滞不进,思想停滞就不能有新发现,不能有新发现,便会觉得〃写完〃。换言之,一个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如果不能改造自己,学习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便不能对新事物有敏锐的感觉,便会〃到一个时候,必将觉得写完〃,即使那题材是属于他所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的。鲁迅这个预见,到今天已由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现在再看鲁迅对于写作方法,人物描写等等的意见。

他在题为《不应该那么写》的一篇短文内说:“凡是已有定篇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象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

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鲁迅指出:“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的多了,凑合起来的。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以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七、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鲁迅在此答问中,谦虚地说自己〃虽然做过二十来篇短篇小说,但一向没有'宿见',……不过高情难却,所以只得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写一点〃。因而答问的第五条〃看外国的短篇小说……〃云云,是说他自己最爱看东欧北欧的作品,也看日本小说。但除了第五条是个人经验,其它各条可以说都是写作的金科玉律。从第一到第四,——这四条,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容易犯的,不过犯的程度有深有浅而已。

把鲁迅的意见引申起来,第一条〃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是要我们熟悉多方面的生活,先了解全面而后深入一角;如果对于全面毫无知识,也就不可能深入一角。这个道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往往只求掌握他所要写的一角的具体材料,而认为此外的材料(或知识)都与他无关。这样做,可以写成一篇平稳无疵的作品,但不能保证这作品一定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第三条〃模特儿〃云云,是说人物的典型的创造方法。鲁迅在别的地方又曾说:“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这比较的易于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是一向取后一种法的〃。(〃出关〃的〃关〃)《阿Q正传》的阿Q就是现成的例子。第四、六两条,都是关于炼字、炼句、篇章结构之类的原则。在这方面,比较研究大作家同一作品的未定稿与改定稿,就是最有益的学习方法。

鲁迅屡次说,他不相信《小说作法》这一类的书籍。他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否认了写作小说应有法则,而只是反对那些穿凿造作、卖弄技巧、而实际是叫人钻牛角尖的所谓“作法〃、〃法程〃一类的庸俗的书籍。他的答问,明明告诉我们:写作要好,必须谨守若干法则。这些法则,看去颇为简易、平凡,远不及〃法程〃或〃作法〃之类那样五花八门,“象煞有介事〃,然而它们却是基本的原则,而且,如果不下苦功,也是一定做不到的。在这里,鲁迅又警告我们:写作之道,除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下一番功夫,是并无其它捷径的!

1951年10月16日

卷七 关于鲁迅 在鲁迅迁葬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刚才巴金同志讲到二十年前鲁迅先生的葬仪,和这次筹备迁墓的经过。我们要感谢上海市党政领导上,以及文化界文艺界同志们对这一件大事的精心擘划和大力支持。 
今天在场的同志们中间,有不少是参加过二十年前的葬仪的,他们一定还记得,当时有好些进步的外国朋友都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在英国或法国,更不用说在苏联了,象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是一定要国葬的!二十年前,我们许多人,都怀着同样的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必然要把鲁迅坟墓改建为和他的崇高的人格相称。现在这希望成为事实了!在鲁迅逝世后二十年实现了!同志们,二十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我要说,我们这二十年的时间是又长又短的。今天在场的许多人回忆当年,宛如昨天,这是短的说法。但是,我们再想一想,二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我们的人民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这国家,我们这社会,我们这上海,乃至我们自己,在这样的惊天动地的大变革中,也产生了怎样巨大、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过去历史上是要用一两百年的时间来完成的。而我们只用了二十年,那么,这二十年可以说是长的了! 
我们再想一想,这二十年中,特别是最后七年,即解放以来,我们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是怎样地迅速发展;这发展只可以用〃飞跃〃二字来形容,只可以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来描写。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跃进社会主义,好象今天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同志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奇迹呢?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我们有共产党,这是因为我们有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共产党,我们有伟大的舵手,——毛泽东主席! 
同志们,二十年前,谁也不敢预言,我们的这个伟大的理想,会这样快就成为事实!鲁迅生前,对于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是抱着坚定的信念的,然而,他也没有想到会这样快罢。同志们,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前进,但是,作为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作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公民,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没有很好地尽了各人应尽的责任呢?有没有很好地继承鲁迅精神,很好地发扬鲁迅遗留下来的事业呢?我想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是会自己满足的。我们做了不少,但还很不够!作为文化事业行政工作的一个负责人,我自己就是做得十分不够的;作为一个作家,我自己就是做得十二分不够的!同志们,我们要做鲁迅的好学生,就得更好地学习,学习他的战斗精神,学习他的对于革命事业、对于共产主义的无限忠诚,学习他的实事求是的治学、做事的作风,学习他的谦虚,学习他的培养新生力量、诲人不倦的精神! 
二十年前,鲁迅在《引玉集》的后记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同志们,我们国家,我们自己的前途,无限光明,鲁迅的预言已经实现了。而文艺上的遗产(包括鲁迅的全部著作)的保存、开拓和建设,在党的领导下,也一定要实现。问题是迟早而已。这就要看我们努力得怎样了。同志们,让我们今天在鲁迅墓前下个决心:我们将加倍努力,用更多更好的作品,更踏实更精深的研究工作,来满足人民的需要,改变文艺工作落后于现实的状态。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挥一切潜在力量,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迈步前进! 

卷七 关于鲁迅 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

鲁迅在1932年4月写的《二心集》(1930…31年两年间的杂文的结集)的序言,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发展的过程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只是原先是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后来又由于事实的教训,以为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鲁迅就以这样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之下,坚决为人民服务,坚决与各种嘴脸的反动势力斗争,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正象世人共知的其他许多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一样——在这里,我想到了萧伯纳、罗曼·罗兰、德莱塞等等辉煌的名字,——鲁迅所走过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不但充满了荆棘,而且有当道的豺狼,有窥伺在暗处的鬼蜮,也有戴髑髅而舞的狐狸。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26年,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卷头用了上面所引的屈原的诗句作为题词;这表示那时的他抱着我们古代哲人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一边战斗,一边追求真理。那时候,他的基本态度,可以从他后来对于《语丝》(1924年发刊的周刊,鲁迅和它的关系最久)的评价得到说明;他说《语丝》在不意中显了一种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害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所以隐约起词者,不过要使走狗嗅得,跑去献功时,必须详加说明,比较地费些力气,不能直捷痛快,就得好处而已。〃

这一段话,说明了同人杂志《语丝》的态度和进行战斗的方法。自然,〃应该产生怎样的'新'〃,鲁迅当时并不是没有目标。但鲁迅之所以没有明白的表示,正因为他不肯以耳代目、在未有深刻的认识以前就有所表示,这和他〃后来又由于事实的教训〃而坚定其信念的精神,是一致的。

我个人有这样的感想:如果把鲁迅和罗曼·罗兰相比较,很有相同之处。罗曼·罗兰七十岁时,曾经为了答谢苏联人民对他的庆祝说过这样的话:“多谢你们纪念我的七十岁,这好象是一个旅程的终点——从巴黎走到莫斯科。我已经走到了。这个旅程并不平顺,然而完结得很好。〃罗曼·罗兰在解释他〃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