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茅盾散文集 >

第79章

茅盾散文集-第79章

小说: 茅盾散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便是所谓〃阿Q相〃,也就是身受数千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教育的中华国民的普遍相!

《阿Q正传》出世以后,〃阿Q相〃很受人讥笑了;但是讥笑尽管讥笑,〃阿Q相〃依然流露在芸芸大千的社会现象中。特别在〃九一八〃国难以后,〃阿Q相〃的〃精神胜利〃和〃不抵抗〃总算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那么〃阿Q相〃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的民族性罢?此又未必然!因为同是黄脸孔的中国人不尽是那样乏。不见东北义勇军过去一年来的浴血苦战么?这原因大概就在那些投身义勇军的东北老百姓们没有受过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的心法。

在这一点上,〃阿Q相〃的别名也就可以称为〃圣贤相〃或〃大人相〃

卷七 关于鲁迅 关于鲁迅的历史小说

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自〃五四〃以来,已有了新的发展。鲁迅先生是这一方面的伟大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楷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他特有的锐利的观察,战斗的热情,和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鲁迅先生这手法,曾引起了不少人的研究和学习,然而我们勉强能学到的,也还只有他的用现代眼光去解释古事这一面,而他的更深一层的用心,——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乃至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则我们虽能理会,能吟味,却未能学而几及。

但历史题材的作品,近年来也颇多了。大部分是鉤嵇史实,各就所见而加以新的解释;一方面即要谨守〃字字有来历〃的信条,而另一方面则又思不为古事所拘,驰骋起想象,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这,可以说是继承着《故事新编》的“鲁迅主义〃而又意识地要加以〃修正〃的;这或者也可以尝试,可是就现代所见的成绩而言,终未免进退失据,于“古〃既不尽信,于〃今〃亦失其攻刺之的。

(节录自《〈玄武门之变〉序》)

卷七 关于鲁迅 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一篇杂感是接着另一篇的,但写此平时已隔了一天,所以题上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

我在叫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一篇里,说到文艺上的〃公式主义〃,并且吁请批评家们对于新发现的作家把尺度放得低些。(读者也许要知道我上次究竟说了些什么话,那么请阅新出版的叫做《文学界》的月刊罢。)

现在,我打算对批评家或自谦只是写〃读后感〃的先生们再说几句话。

从后说起罢,那就举一个眼前的例子:邱韵铎的《〈海燕〉读后感》。

因为没有读过全文,我只拈起一点来谈谈,这就是他对于《出关》的见解。从鲁迅的《出关的关》一文中(见《作家》二号),知道邱韵铎一则不明白《出关》的前半段是采用了章太炎的学说(老子发见孔子有害他之意,所以逃了),二则他认为老子即是作者自况。本来在我们这〃文坛〃上,早在七年以前,就流行着一种〃理论〃,以为一篇作品中的主角一定是作家自己的模特儿。我还记得,当这〃理论〃盛行的时候,邱韵铎先生也趴在文坛上写作罢,后来有一些时候,我们忽然不大听得邱韵铎先生的声音了。这回〃似曾相识燕归来〃了,他却和房龙说起尔朋家一样:“什么也没有忘记,什么也没有新加。〃他读了《出关》,认定老子即是作者自况了。他把《出关》后半段作者随手拈来涉事成趣的关尹喜用〃绑票〃手段叫老子写《道德经》的〃故事〃看成了全篇的主眼,这才有此〃认定〃呢,还是他别有深奥的〃感〃觉,我不明白;然而他的没有把作品看懂了就〃感〃,而且他的不能忘记七年前流行过的〃理论〃,却是明明白白的罢?

《出关》是一篇历史小品,老子在《出关》中还是历史人物的老子。《出关》中孔子和老子的对白,都是可以〃对证古本〃的,并非作者借了老子的嘴巴在说话。然而邱韵铎先生会从老子身上看出作者来真是奇怪了!

看懂一篇作品,有时似乎很难,特别是心里有了〃作品中的主角一定是作者自况〃这〃理论〃的人们。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就是《申报·文艺周刊》(五月十五日的)上芷英的《波华荔主义》。

这篇文章前半论述〃波华荔主义〃的,后半泛论开去,将《波华荔主义》和〃阿Q精神〃比较,又从〃波华荔主义〃之为作者福罗贝尔的主义,说到西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说吉诃德就是西万提斯自己;用这样的〃匣剑帷灯〃的方法,作者给我们明白了他的未曾明说出来的意思:即是阿Q也是作者鲁迅自况。

我相信那位芷英先生一定是读过《阿Q正传》的,而且大概也读过吉诃德先生,但是我不能相信芷英在《阿Q正传》以外也读过鲁迅其他的著作。为什么?因为他倘使读过鲁迅其他的作品,他或者要拍案奇惊道:怪哉!这里又有一个鲁迅,却和阿Q完全不相象!

是的,我们从比《溃汗衷眨≌饫镉钟幸桓雎逞福春桶ⅲ淹耆幌嘞螅*

是的,我们从比《阿Q正传》篇幅多上百倍的鲁迅的其他著作,有理由去怀疑芷英先生的〃理论〃和邱韵铎先生的“理论〃是难兄难弟了。

从阿Q,我又想起新近的一个〃争论〃来了。

这是胡风和周扬关于〃典型描写〃的论争。

在本问题上,两面的意见是不同的;然而在阿Q是代表农民意识这一点上,两面似乎没有多大差异罢。

我以为阿Q可以说是代表农民意识,然而决不是仅仅代表农民意识。我甚至还要说〃阿Q相〃在农民中间还不及在士大夫等等中间那么来得普遍。我们在〃士大夫〃中间时时可以发见〃阿Q相〃,我以为〃阿Q相〃是几千年的封建的儒教(我这里用一个〃教〃字,不用〃家〃字)的环境所造成的中国〃民族性〃的提要。《阿Q正传》发表的时候,我在《小说月报》答读者的通讯就是这个见解。现在我还是这个见解。把阿Q视为代表农民意识,是把阿Q缩小了,把《阿Q正传》的讽刺的意义缩小了。

在中国社会组织改变以前,〃阿Q相〃大概还要存在的;而在改变后的短时期内,〃阿Q相〃大概也还是不能消灭净尽罢:——我这样想

卷七 关于鲁迅 〃一口咬住……〃

日本革命作家竹内次郎在给中国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惊悉鲁迅逝世的噩耗,我像所有革命的日本人一样,感到极度悲痛。特别在目前,正当中国人民十分需要有人作为他们的代言人的时候,鲁迅的逝世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同时,对日本人民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损失,因为正是通过他,日本人民听到了他们邻国人民的声音。的确,鲁迅是东方一位最伟大的作家,而且像每个伟大作家一样,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知识。日本人民不能不因为自己没有这么一位伟大而有影响的作家来作为他们的代言人而感到遗憾。日本革命文学应该认真地学习鲁迅的文学遗产。〃

读完这位日本革命者的信,我的感受是非笔墨所能形容的。鲁迅逝世后,许多反对本国侵略者的日本朋友纷纷表示哀悼。这也使我很受感动。我痛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官僚、金融寡头和工业商贾,但是,我热爱日本人民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在他们和我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都为鲁迅的逝世而感到悲痛,而且都认为这是中日人民的重大损失。

“日本革命文学应该认真学习鲁迅的文学遗产。〃这是我们的日本朋友的肺腑之言。我们,作为在鲁迅精神熏陶下成长期来的人们,作为曾同鲁迅并肩战斗过的人们,在这悼念鲁迅的时刻发出誓言:“向鲁迅学习,继承他那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的事业。〃

这是一种最感人的,最不平常的,也是鲁迅可以接受的唯一的悼念形式。我深深感到,如果我们把鲁迅的文学遗产只简单地看作是我们民族文学史的财富的话。那么,他在地下一定会说我们〃太乏〃。我们应该把他的文学遗产看作是所有被压平民族争取解放的武器,作为英勇战士留在战场上的一把宝剑。我们这些后继者应该举起这把宝剑,共同战斗,奋勇前进。

从鲁迅的遗著中,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斗争策略,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那〃韧〃的战斗精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一口咬住就不放!〃当他看清了旧社会的弱点,或者在同谬误进行斗争时,他不只是给予他们以沉重的打击,而是紧追穷寇,一直到敌人退入阴暗的老窠,——继续无情地打击他们,直至他们完全被歼灭为止。对被击败的敌人的诈死,他从不忘记给以致命的一击。他从自己长期斗争的经验中认识到,放跑敌人是最危险的。他看透了绅士们〃忍让〃敌人的叛卖性,这种人貌似公正,实际上是在暗中帮助敌人。他告诫那些动摇的人:“决不能怜悯恶人,必须'打落水狗'!〃

每当鲁迅紧追穷寇时,那些伪善的稳健派——其中有许多是敌人派遣的间谍以及妥协的〃乏走狗〃——就出来标榜自己的仁慈,并叫嚷鲁迅太残忍,太〃尖刻〃了。然而,鲁迅回答说:“对于这班东西,我还欠尖刻!〃同他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战斗过的我们,知道他这种对敌人的冷酷无情,正表明了他对同志深切的爱。他能容忍来自同志的误解,并经常像一个慈祥的老师那样指出他们所犯的〃错误〃。

欧美人们鲁迅视为一位讽刺家,诚然,讽刺是鲁迅使用的武器之一,然而,尽管他的著作在这一特殊方面是卓越的,但从整体来看,鲁迅不仅仅是一位讽刺家。欧美人还把鲁迅视为幽默家,诚然,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以及他同朋友的日常谈话中,我们常常能找到幽默的词句,但因为他是一个“一口咬住就不放〃的人,因此又有别于一般的幽默家。

仅仅阅读鲁迅小说的读者还不能充分认识到鲁迅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战士,只有当他同时又阅读了鲁迅的杂感后才会有这种感受。这类杂感的数量在某个时期远远超过了他写的小说。这种新型的中国文学形式是鲁迅首创的一种〃斗争的锐利武器〃。

一位日本朋友说,到目前为止,东方尚没有一位思想家或作家,其伟大和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能同鲁迅相比的。这一点是没有人能否定的。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学天才,而且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鲁迅的影响已遍及到中国各个阶层,到处都有他的崇拜者,其中不仅有现代作家,甚至有旧派作家;不仅有青年学生,而且有工人、店员、公务员和普通群众。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鲁迅巨大影响的深处,蕴藏着他独特的斗争策略和不屈不挠的〃一口咬住就不放〃的精神。

学习鲁迅,这是我们年青一代的一项重要的革命任务。

(锡敏译)

附注:本文译载于1981年《文艺报》第18平时,有一则〃编者按语〃,兹全文照录,以供参考:“本文系载上海英文杂志《中国呼声》第一卷第十八篇(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出版),是茅盾同志当年写的悼念鲁迅的文章之一,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精辟见解。现在第一次译成中文发表于此。〃

卷七 关于鲁迅 学习鲁迅先生

抑住了哀痛,打起精神来奋斗下去,此时凡敬爱鲁迅先生而且痛感到这损失之巨大的人们,都严肃地在想着:如何永久纪念他。

这是立即可以想到许多办法的,——纪念文学奖金,纪念馆,研究院,学会,翻译他的著作广布于全世界;这一切,都是必要,这一切即使不能同时一一办到,只要中国民族尚有解放之一日,终必能大规模地办到,而且终必有更伟大更多样的永久纪念他的办法:我想象到不远的将来,〃新中国〃的大都市里将耸立着巍峨的〃鲁迅文学院〃,想象到在将来的新中国,大陆新村一弄(如果还在)将收为公有,而在这四周将建筑起庄严的纪念馆,我也想象到绍兴将得一个新名“鲁迅县〃……

然而要保证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有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不但要从他的遗著中学习文学创作的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学习他的斗争精神。他的斗争精神,在嫉恶如仇这一点上,还是大家能够学得到的,但是他的治学的勤奋,不顾健康的努力工作,忘掉了自己地为民族、为被压迫者求解放,都不是我们说一声〃要学〃就能立刻学到。是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他!也惟有学习到他这种伟大的斗争精神,我们才能跟着他的脚步,从斗争中创造新中国,然后能毫无阻碍地按照理想的地永久纪念他!学习他,就是纪念他。学习他的治学的勤奋,学习他的至死不休息的努力工作,学习他的伟大,他的脚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