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洛阳南郊的这场“伊阙大战”,确实是古来罕见的大杀戮。白起首次出山,即创中国战争史上的杀戮之最:斩首二十四万!如果用马车来装这些人头,车队会排出四十公里。如果你家就住在洛阳“龙门石窟”附近的大道边上,那么公元前293年这支血淋淋运送红西瓜回秦国请功的长长车队,要花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从你家门前通过。
伊阙大战后续:
由于韩魏主力在伊阙大战丧师殆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白起与秦国名将司马错、相国魏冉三人联翩对韩魏用兵,取魏国城邑大小六十一,并夺得韩国北部著名冶铁城市邓,以及韩国南部冶铁名都宛(宛城出产的铁制兵器惨毒如蜂蜇人,如今成为了秦人重要战略物资生产基地)。
这次伊阙大战,按理说,东方的齐国人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积极支持韩魏。但是,由于前一时期孟尝君“南攻楚五年,畜积散;西困于秦三年,民憔瘁,士罢弊”(苏秦语),意思是孟尝君两次行“远攻近交”的错误战略,向南攻楚五年(详见上一书末章扬子雄鳄),导致国家积粮消耗殆尽,接下来又远征秦国三年,人民憔悴,士卒疲敝。于是,当着秦人大举反攻报复韩魏之际,齐人只是呆在齐国疲劳地喘气,无暇照顾,听由韩魏受宰割。
这个时候,楚国也是可以北上营救的。可惜,老楚怀王已经在从前孟尝君胡乱对楚的远征中以及秦人先后的联翩打击下,彻底沉没了,无力北上干预秦人了。孟尝君搞垮了楚、拖疲了齐,遂使秦人在齐楚都无力干预的情况下,从容对韩魏用兵,如入无人之境,轻易成就了白起的赫赫战功,同时也使韩魏两国二十四万将士惨遭斩首。
当是时也,孟尝君已经离开齐国,跑到魏国为相了。从前他为了泄私愤而裹同韩魏伐秦,现在他闪了,留下韩魏为他买单:韩魏丢掉列城数十,以及血沃山河的二十四万军士冤魂倒在伊阙(不知道他们该不该找孟尝君报销医药费)。三年后,为了缓解秦人攻势,韩国又不得不割出山西中南部200里土地给秦国,魏国也割出山西西南部400里土地献给秦国。孟尝君对于中原韩魏的削弱,真是不得不任其咎。
与“伊阙大战”同一时期,欧洲地中海畔意大利半岛上,一个来历不明的民族正在一天一天地建立着罗马城。他们以罗马城为中心,启动了南征北战的军事扩张,并且不断修建凯旋门以示纪念。
在罗马的战事中,一次死亡一两万人,就算是空前绝后、耸动视听的惨剧了。而同时期的战国,伊阙之战,秦国人一次就杀了二十四万。
难道秦国人个个武艺超高强?个个像陕西鲁达那么猛烈??或者是上战场前吃了违禁的兴奋剂?非也,秦人吃的也是小米,体格未必更强。在春秋时代,秦穆公时代,秦人与晋国的交战,是败多胜少,说明人种也没有什么优势。
须知,在冷兵器时代,两个人手舞剑戟,正面打拼,致死对方的机会是一样的。只有当一方转身逃跑,才便于对手从侧面和后背(这两处没有盾牌兵器和甲胄护卫),一家伙搞死他。一个士气旺盛的军队,即使抵挡不过,也可以在统一指挥下有秩序地撤退,这就叫“战败”。只要是这样硬挺着败下去,虽然有死,但数量有限。而士气低落的军队,或者失去指挥的军队,则是转身大乱,争相逃命,这叫“溃败”,或者叫“败北”,那就情等着被敌人杀死了。死亡二十四万,一定是发生了大溃败。所谓兵败如山倒就是这个道理!
史书上也印证了这一点,“魏军既败,韩军自溃,(秦人)乘胜逐北,斩首二十四万”。死了二十四万,这是溃败的后果。
如果硬对硬地一直迎面猛磕,自己死二十四万,至少也可以给秦军带来十数万的死伤。
另外,秦人获得大胜,也是对士兵激励得好。
秦人以斩首为功,规定: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每杀敌一人,他的家庭就可获赠一百亩田地。当时的三亩相当于现在的一亩,一亩产粮一百多斤,一个人头换来一百亩刚好够养活一家人。杀敌两人,就double。依此类推,杀的越多,得的土地就越多。真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多杀多得。如果杀得足够多,就有幸名列未来皇权时代的小地主了。
(从前的春秋时代,是以割掉俘虏的耳朵来计数请功的,但大约耳朵很容易伪造,现在必须用原装人头了。伊阙之战,二十四万人头,折合两千四百万亩土地。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批地主,就是这么血淋淋地产生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顺着人头散乱的发髻。)
而且杀敌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每杀一个敌人,除了土地以外,他还可以获得一级爵位。杀人越多,爵位越高。
爵位有什么用呢?有了爵位,坟上的树就可以多一棵,爵越高,树越多,这样坟前树多,死了也凉快还有面子。有爵位的人,还可以申请让没有爵位的人当他的家臣,家臣每月要给主子服役六天,打仗时就跟着主子做饭、做菜,给主子洗脚、喂马(这实在是个奢侈的大兵啊)。
爵位达到四级以后,就可以申请当官,那就更有地位了,还不必再服徭役了(徭役是当时政府摊派的一种公益劳动)。第九级以上爵位,有食邑之权,划给他三百家民户,他可以从中抽取租税,属于迷你型的封君了。
有了爵位还有一个好处,未来等你犯罪的时候,可以拿爵位来赎罪。但一个爵只能赎一次罪。你积累的爵位等级越高,给自己的性命上的保险就越多。爵还可以给亲属顶罪,譬如你放弃两个爵位(叫做“归爵”),那么你做囚犯的父母(if any)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你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就像以后的列朝列代都有奴隶一样,当时也存在着奴隶)。
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财富的货币。对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仅是保家卫国而且是发财奔小康的捷径。韩非子记录道:秦人听说要打仗,就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顿足赤膊,就往前挤。——好像等待去商场抢购一样。一旦抢到一个首级,就像中奖券一样高兴。
不过,这个奖券必须珍藏好。在利益的驱使下,士兵之间互抢敌人首级的事偶有发生。据云梦出土秦简报告: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曾有一个秦兵斩了敌人一个首级,另一个秦兵企图杀死他,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家伙当场被捉拿归案。为了首级竟自相残杀!因为首级是硬通货啊。
最后说一句,其实其它列国也都有赏功政策。譬如当时各国都有常备军,拿工资加提成,魏国的常备军叫“奋击”,韩国的常备军叫“材士”,赵国的常备军叫“百金之士”(年薪一百斤金子的常备军),都是非常生猛。应募入伍标准也很高,比如魏国的奋击和赵国的百金之士,条件之一是能负重奔跑,一日急行军一百公里(当年解放军最快是四天三百公里)。但是生猛归生猛,却不如秦兵激励得好。譬如赵人“赏罚不信”,说了的常不兑现,所以人们打仗不卖力,除了逃跑以外,很少达到一日百公里的高速。
秦国在伊阙大战得胜之后,觉得“王”号以不足尊贵,相国魏冉就从新做了CI设计,把年轻的秦昭王包装成“帝”。帝就是上帝的意思,这个词早在商朝就有了,是商人崇拜的对象,到了商朝后期譬如商纣王,就干脆自己也称帝,是人间的上帝,与天上的上帝互相辉映。
秦昭王成了人间的上帝以后,却不太能呼风唤雨。首先,他叫韩魏的“王”们都来朝拜自己。老韩新败之余,不敢不来,魏国那里却犹豫起来。
魏昭王的臣子“周诉”劝阻魏昭王说:“我给您讲一个宋国人的故事吧(当时人讲故事,都喜欢编排宋国人,就像现在人编排可怜的河南人“董存瑞炸碉堡”之类。因为当时的宋国是前朝商人的遗民,愚顽可讪,又可笑,出过宋襄公这样的“名角”)。”
“周诉”说,有个宋国人出去念书,学了三年得到学位回来了。进门就直呼他妈妈的名字(“Marry——玛丽,接一下我的书包。”——大约是这样。这固然在现在的美国司空见惯,但在先秦却属于大逆不道——即便今天也是大逆不道。)他妈妈不高兴了,问:“孩子啊,你出去学习三年,学问长了这么多,反而直呼我名,你怎么酱紫啊(这样子啊)!”
当时“名贱字贵”,叫别人要叫字,不能叫名,譬如叫孔子就得叫他“仲尼”(字),而不能叫他“丘”(名),叫小丘就更不行了。叫诸葛亮也得叫他“孔明”(字),而不能叫“小亮”。不过他自己可以自称“亮”,表示谦虚。
“我当然学问长了啊!”孩子说,“我在学校里懂得了,人间最贤的莫过于尧、舜,我们对尧、舜都是直呼其名字。世上最大的无过于天地,对天地也是直呼其名而已。都没叫他的字。妈你的贤能应该是超不过尧舜的,大小也似乎比不过天地,我不呼你的名还呼什么啊。”这个学生很为自己的学问而骄傲,并且毫不犹豫地付诸实践,精神可嘉。(不过,这个小伙子还是把学问作错了,尧舜不是名,是称号,尧的名是放勋,舜的名是重华。当时人没有敢直呼尧舜的名的。不知道这小伙子念的哪个学校——当时既有官办的,也有民办的,譬如诸子百家都抢着招生呢——老师真是糊涂。)
他妈妈说:“孩子啊,你们老师教的,你样样都要学吗。有没有哪条可以不学的,比如这条,别再酱紫直喊我名了。”
周诉说:“如今大王事奉秦国,有没有哪条也是可以不用的,比如跑去参拜秦昭王,能不能不去参拜。”
魏昭王说:“哈哈,你是怕寡人去了秦国以后就回不来了?我国的神汉已经给我算了一卦,发誓说去秦国没问题,如果有什么危险,请砍了他的人头来殉我。”
“呵呵,臣是个卑贱的人,如果有人告诉我去蹦进万丈不测之深渊,说没问题的,出了事,我拿一个老鼠脑袋来殉你(为你殉葬)。我虽然卑贱,命不值钱,也不肯答应他的。现在秦国仿佛不测之深渊,您那神汉的脑袋好比鼠头。您想以身去临不测之深渊,用一个鼠头来担保您没危险。窃为您不取也。”于是魏昭王就假装闹重病,秦人看他病得要死要活的,就没强迫他了,从而躲过类似楚怀王的悲剧。
秦昭王自己称“帝”,胁迫韩魏入朝,赫然已成为西方的霸主。这时候的东方大齐,也不甘落后,对附近的宋国跃跃欲试,有吞之自壮的梦想。宋国号称膏腴之地(就是肥得流油),位置在齐国西南方向,山东河南交境,其著名商业都市“陶邑”,四方辐辏,交通发达,是倒爷群聚的地方,范蠡先生就曾在这里发财当了大款,在如今的山东西部的定陶,由于商人群聚,可以收很多商业税,是列国垂涎的城市,齐湣王早就想夺得这里。
但是宋国是五千乘之国(万乘是大国,五千乘属于二流大国),颇有战斗力,不是齐国一下子就能干掉它的,而且秦国也不会坐视不管的。
众所周知,当时的国际关系跟现代世界一样,任何一国的开疆拓土必然使自己变得强大,从而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安全,甚至影响到现有霸权国家的地位。所以,他国势力特别是霸权国家必然去干涉和扼制它的扩张。譬如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地盘变大了,使得伊拉克一跃成为中东地区的小霸和世界第五军事强国,遥远几千公里外的其它大国尤其是美国都不干了,纷纷干涉,迫使伊拉克撤兵回来。任何国际单方面的军事行动都将受到更广泛国家的关注和干预。
齐国的壮大就是秦国的削弱,所以秦人不会允许齐国吞宋的。
秦国不会选择自己直接出兵去干涉齐国的扩张——这将是及其愚蠢的劳师袭远(类似孟尝君经常干的蠢事,得不偿失),特别据说秦国远袭齐国的话,要经过一个叫亢父的地方,是齐国控制区,非常险要,两车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通过,是齐国的函谷关。秦人远道而来,越中原而伐齐,一旦韩魏断起后路,那就完蛋了,所以秦人不敢冒这个险。那么,教唆别的国家前去干涉齐国就好了。
于是,秦昭王的相国魏冉跑到赵国,唆使赵国(位置我国北方,河北、山西地区)去找东方的齐国打架,从而牵制齐国的吞宋扩张计划。这种策略叫做驱狼斗虎,现代社会亦是如此。比如美国想限制中东阿拉伯势力,但自己离得远,不便直接干涉,就叫以色列去斗阿拉伯。
但是,赵国人不愿意当以色列,不愿跑到战场上去给秦国人卖命当炮灰,魏冉灰溜溜地跑回去了。魏冉想,赵国不肯打齐国,那就让齐国打赵国也可以啊。反正只要这两个国家打起来了,齐国不就无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