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令壮健者随之。而乾爱不知斌之欲图灵庆。既至,斌所遣壮士执灵庆杀之。灵
庆将死,与母崔氏诀,言:“法曹杀人,不可忘也。”
灵根、灵越奔河北。灵越至京师,因说齐人慕化,青州可平。文成大悦,拜
灵越青州刺史、贝丘子,镇羊兰城;灵根为临齐副将,镇明潜垒。灵越北入之后,
母崔氏遇赦免。宋恐灵越在边扰三齐,乃以灵越叔父琰为冀州中从事,乾爱为乐
陵太守。乐陵与羊兰隔河相对,命琰遣其门生与灵越婢诈为夫妇,投化以招之。
灵越与母分离思积,遂与灵根南走。灵越与羊兰奋兵相击,乾爱出,遣船迎之,
得免。灵根差期,不得俱渡,临齐人知,剉斩杀之。乾爱出郡迎灵越,问灵根愆
期状,灵越殊不应答。乾爱不以为恶,敕左右出匣中乌皮袴褶,令灵越代所常服。
灵越言“不须”。乾爱云:“汝可着体上衣服见垣公也?”时垣护之为刺史。灵
越奋声言:“垣公!垣公!着此当见南方国主,岂垣公也!”竟不肯着。及至丹
阳,宋孝武见而礼之,拜衮州司马,而乾爱亦迁青、冀司马,带魏郡。后二人俱
还建邺。灵越意恒欲为兄复仇,而乾爱初不疑防。知乾爱嗜鸡肉葵菜食,乃为作
之,下以毒药,乾爱饭还而卒。后数年,灵越为太原太守,戍升城。后举兵同孝
武子子勋,子勋以灵越为前军将军。子勋败,灵越军众散亡,为明帝将王广之军
人所擒,厉声曰:“我傅灵越也,汝得贼何不即杀!”广之生送诣宋辅国司马刘
勔,勔躬自慰劳。灵越曰:“人生归于死,实无面求活。”勔壮其意,送诣建康。
宋明帝欲加原宥,灵越辞对如一,乃杀之。
竖眼即灵越子也,沉毅壮烈,少有父风。入魏,镇南王肃见而异之,且奇其
父节,倾身礼敬,表为参军。以军功累迁益州刺史。高肇伐蜀,假竖眼征虏将军、
持节,领步兵三万,先讨巴北,所至克捷。竖眼性既清素,不营产业,衣食之外,
俸禄粟帛皆以飨赐夷首,振恤士卒。抚蜀人以恩信为本,保境安人,不以小利侵
窃。有掠蜀人入境者,皆移送还本。检勒部下,守宰肃然。远近杂夷相率款谒,
仰其德化,思为魏人矣。宣武甚嘉之。
明帝初,屡请解州,乃以元法僧代之,益州人追随恋泣者数百里。梁将赵祖
悦逼寿春,镇南将军崔亮讨之,以竖眼为持节、镇南军司。
法僧既至,大失人和。梁遣其衡州刺史张齐因人心怨入寇,进围州城。朝廷
以西南为忧,乃驿征竖眼于淮南,以为益州刺史。寻加散骑常侍、西征都督,率
步骑三千以讨齐。给铜印千余,须有假职者,听六品已下板之。竖眼既出梁州,
梁军所在拒塞,竖眼三日中转战二百余里,甲不去身,频致九捷。蜀人闻竖眼复
为刺史,人人喜悦,迎于路者日有百数。竖眼至州,白水已东,人皆宁业。张齐
仍阻白水屯,寇葭萌。竖眼分遣诸将水陆讨之,大破其军。齐被重创,奔而退,
小剑大剑贼亦捐城西走,益州平。灵太后玺书慰劳,赐骅骝马一匹,宝剑一口。
后转岐州刺史,仍转梁州刺史。梁州人既得竖眼为牧,人咸自贺。而竖眼至
州遇患,不堪综理。其子敬绍崄暴不仁,聚货耽色,甚为人害,远近怨望。寻假
镇南将军,都督梁、西益、巴三州诸军事。梁遣其北梁州长史锡休儒等十军率众
三万人寇直城,竖眼遣敬绍总众赴击,大破之。敬绍颇览书传,微有胆力,而奢
淫倜傥,轻为残害,又见天下多事,阴怀异图,欲杜绝四方,擅据南郑。令其妾
兄唐昆仑扇搅于外,聚众围城,敬绍谋为内应。贼围既合,事泄,在城兵执敬绍;
白竖眼而杀之。竖眼恚,发疾卒。永安中,赠吏部尚书、齐州刺史。孝武帝初,
赠司空公、相州刺史。
长子敬和,次敬仲,并好酒薄行,倾侧势家。敬和,孝庄时以其父有遗惠于
益州,复为益州刺史。至州,聚敛无已,好酒嗜色,远近失望。仍为梁将樊文炽
攻围,城降,送于江南。后以齐神武威德日广,令敬和还北,以申和通之意。除
北徐州刺史,复以耽酒为土贼掩袭,弃城走。遂废弃,卒于家。
张烈,字徽之,清河东武城人也,孝文帝赐名曰烈,仍以本名为字焉。高祖
悕,为慕容俊尚书右仆射。曾祖恂,散骑常侍,随慕容德南度,因居齐郡之临
淄县。
烈少孤贫,涉猎经史,有气概,时青州有崔徽伯、房徽叔、与烈并有令誉,
时人号“三徽”。孝文时,入官代都,历侍御、主文中散。迁洛,为太子步兵校
尉。
齐将陈显达谋将入寇,时顺阳太守王青石,世官江南,荆州刺史、广阳王嘉
虑其有异,表请代之。诏侍臣各举所知,互有申荐者。帝曰:“太子步兵张烈,
每论军国事,时有会人意处,朕欲用之如何?”彭城王勰称赞之,遂除顺阳太守。
烈到郡二日,便为齐将崔慧景攻,围之七十余日,烈抚厉将士,甚得军人之和。
会车驾南讨,慧景遁走。帝亲劳之曰:“卿果能不负所寄。”烈谢曰:“不遇銮
舆亲驾,臣不免困于犬羊。自是陛上不负臣,非臣能不负陛下。”帝善其对。
宣武即位,追录先勋,封清河县子。寻以母老归养,积十余年。频遇凶俭,
烈为粥以食饥人,蒙济者甚众,乡党以此称之。
明帝即位,为司空长史。先是元叉父江阳王继曾为青州刺史,及叉当权,烈
托故义之怀,遂相谄附。历给事黄门侍郎、光禄大夫。灵太后反政,以叉党出为
青州刺史。时议者以烈家产畜殖,家僮甚多,虑其有异,恐不宜出为本州,改瀛
州刺史。为政清静,吏人安之。后因辞老还乡,兄弟同居怡然,为亲类所慕。卒
于家。
烈先为家诫千余言,并自叙志行及所历之官。临终,敕子侄不听求赠,但勒
家诫立碣而已。其子质奉行焉。
质博学有才艺,位谏议大夫。
烈弟僧皓,字山容,历涉群书,工于谈说,有名于当世。以谏议大夫、国子
博士、散骑侍郎徵,并不起,世号徵君焉。好营产业,孜孜不已,藏镪巨万,他
资称是。兄弟自供俭约,车马瘦弊,身服布裳,而婢妾纨绮。僧皓尤好蒲弈,戏
不择人,是以获讥于世。节闵帝时,崔祖螭举兵攻东阳城,僧皓与同事,事败,
死于狱中。
李叔彪,勃海蓚人也。从祖金,神伞校敫咴示汜纾徽髂洗邮轮欣伞J
彪好学博闻,有识度,为乡闾所称。太和中,拜中书博士,与清河崔亮、河间邢
峦并相亲友。三迁国子博士、本国中正,摄乐陵中正。性清直,甚有公平之称。
历中书侍郎。太尉、高阳王雍以其器操重之。寻除假节,行华州事,为吏人所称。
卒,赠南青州刺史,谥曰穆。
叔彪子述,字道兴,有学识,州举秀才,拜太常博士。使诣长安册祭燕宣王
庙。还,除仪曹郎,赐爵蓚县男。稍迁兴平太守。卒。
子象,字孟则,清简有风概,博涉群书。袭爵,稍迁中书侍郎、光禄大夫,
兼散骑常侍,使梁。卒,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象从容风素,有
名于时,丧妻无子,终竟不娶,论者非之。
路恃庆,字伯瑞,阳平清泉人也。祖绰,阳平太守。恃庆有干用,与广平宋
翻俱知名,为乡闾所称。太和中,除奉朝请,恃庆以从兄文举有才望,因推让之,
孝文遂并拜焉。累迁定州河间王琛长史。琛贪暴肆意,恃庆每进苦言。卒,赠左
将军、安州刺史,谥曰襄。子祖璧,给事中。
恃庆弟仲信、思令,并有令名官位。
房亮,字景高,清河人也。父法延,谯郡太守。亮好学有节操。太和中,举
秀才,为奉朝请。后兼员外常侍,使高丽。高丽王托疾不拜。以亮辱命,坐白衣
守郎中。历济北、平原二郡太守,以清严称。后为东荆州刺史,亮留心抚纳,夷
夏安之。时边州刺史例得一子出身,亮不言其子而启弟子起为奉朝请,议者称之。
卒于光禄大夫,赠抚军将军、齐州刺史。
弟诠、悦等,并历位清显。
曹世表,字景升,魏大司马休九世孙也。祖谟,父庆,并有学问。世表性雅
正,工尺牍,涉猎群书。为司徒记室,与武威贾思伯、范阳卢同、陇西辛雄并相
友善。侍中崔光,乡里贵达,每称美之。延昌中,除清河太守,临官省约,百姓
安之。孝昌中,为尚书左丞,出行东豫州刺史,迁东南道行台。卒,赠齐州刺史。
潘永基,字绍业,长乐广宗人也。父灵乾,中书侍郎。永基性通率,轻财好
施。为长乐太守。时葛荣攻信都,永基与刺史元孚同心防捍。力穷城陷,荣欲害
孚,永基请以身代孚死。永安二年,除颍川太守,迁东徐州刺史。永熙中,为车
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寻加卫大将军。复除东徐州刺史,前后在州,为吏人所爱。
卒,赠尚书右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子子义、子智。子义学涉有父风,仕随,至尚书右丞。
朱元旭,字君升,本乐陵人也。颇涉子史,开解几案。稍迁尚书度支郎中。
神龟末,以郎选不精,大加沙汰。元旭与陇西辛雄、范阳祖莹、太山羊深、西平
源子恭并以才用见留。寻兼尚书右丞,仍郎中、本州中正。时关西都督萧宝夤启
云所统十万,食唯一月。明帝大怒,诏问所由,录、令已下皆推罪元旭。入见御
坐前,屈指校计,宝夤兵粮乃逾一年,事乃得释。后迁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天
平中,复拜尚书左丞。既无风操,俛仰随俗,性多机数,自容而已。于时朝廷
分汲郡河内二界挟河之地立义州,置关西归款户,除元旭义州刺史,卒官。
论曰:寿春形胜,南郑要险,乃建邺之肩髀,成都之喉嗌。裴叔业、夏侯道
迁体运知机,翻然鹊起,举地而来,功诚两茂,其以大启茅赋,兼列旄旟,固
其宜矣。植不恒其德,器小志大,斯所以颠覆也。衍才行将略,不遂其终,惜哉!
李、席、王、江虽复因人成事,亦为果决之士。淳于诞好立功名,有志竟不遂也。
文秀不回,有死节之气,非直身蒙嘉礼,遂乃子免刑戮,在我欲其骂人,忠义可
不勉也?张谠观机委质,笃恤流离,亦仁智矣。李苗以文武干局,沉毅过人,临
难慨然,奋斯大节,蹈忠履义,没而后已,仁必有勇,其斯人之谓乎!刘藻、傅
永,竖眼文武器干,知名于时。竖眼加以抚边导俗,风化尤美,方之二子,固已
优乎,抑又魏世良牧。张烈早有气尚,名辈见知,趣舍沉浮,俱至显达,雅道正
路,其殆病诸。李、路器尚所及,俱可观者。象风彩词涉,亦当年之俊乂。房亮、
曹世表、潘永基、朱元旭拔萃从官,咸享名器,各有由也。
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四
○孙绍张普惠成淹范绍刘桃符鹿悆张耀刘道斌董绍冯元兴
孙绍,字世庆,昌黎人也。少好学,通涉经史。初为校书郎,稍迁给事中,
后为门下录事。好言得失,与常景共修律令。延昌中,绍表曰:
臣闻建国有计,虽危必安;施化能和,虽寡必盛;政乖人理,虽合必离;作
用失机,虽成必败。此乃古今同然,百王之定法也。今二虢京门,了无严防;南
北二中,复阙固守;长安、邺城,股肱之寄;穰城、上党,腹背所冯。四军、五
校之轨,领、护分事之式,徵兵储粟之要,舟车水陆之资,山河要害之权,缓急
去来之用,持平赴救之方,节用应时之法,特宜修置,以固堂堂之基。持盈之体,
何得而忽?且法开清浊,而清浊不平;申滞理望,而卑寒亦免。士庶同悲,兵徒
怀怨。中正卖望于下里,主案舞笔于上台,真伪混淆,知而不纠,得者不欣,失
者倍怨。使门齐身等而泾、渭奄殊,类应同役而苦乐县异,士人居职,不以为荣;
兵士役苦,必不忘乱。故有竞弃本生,飘藏他土。或诡名托养,散没人间;或亡
命山薮,渔猎为命;或投杖强豪,寄命衣食。又应迁之户,逐乐诸州;应留之徒,
避寒归暖。职人子弟,随荣浮游,南北东西,卜居莫定。关禁不修,任意取适,
如此之徒,不可胜数。爪牙不复为用,百工争弃其业。混一之计,事实阙如;考
课之方,责办无日;流浪之徒,决须精校。今强敌窥时,边黎伺隙,内人不平,
久戍怀怨。战国之势,窃谓危矣。必造祸源者,北边镇戍之人也。若夫一统之年,
持平用之者,大道之计也;乱离之期,纵横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