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第3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佐苟宗道,后官至国子祭酒。经还之岁,汴中民射雁金明池,得系帛,书诗云:
“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后
题曰:“至元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
馆。”其忠诚如此。
二弟彝、庸,皆有名。彝字仲常,隐居以寿终;庸字季常,终颍州守。子采
麟,亦贤,起家知林州,仕至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
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五
○姚枢
姚枢,字公茂,柳城人,后迁洛阳。少力学,内翰宋九嘉识其有王佐略,杨
惟中乃与之偕觐太宗。岁乙未,南伐,诏枢从惟中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
者。会破枣阳,主将将尽坑之,枢力辨非诏书意,他日何以复命,乃蹙数人逃入
篁竹中脱死。拔德安,得名儒赵复,始得程颐、朱熹之书。辛丑,赐金符,为燕
京行台郎中。时牙鲁瓦赤行台,惟事货赂,以枢幕长,分及之。枢一切拒绝,因
弃官去。携家来辉州,作家庙,别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惇颐等象,刊诸经,惠学
者,读书鸣琴,若将终身。时许衡在魏,至辉,就录程、朱所注书以归,谓其徒
曰:“曩所授受皆非,今始闻进学之序。”既而尽室依枢以居。
世祖在潜邸,遣赵璧召枢至,大喜,待以客礼。询及治道,乃为书数千言,
首陈二帝三王之道,以治国平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
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次及救时之弊,为条三十,曰:“立省部,则
庶政出一,纲举纪张,令不行于朝而变于夕。辟才行,举逸遗,慎铨选,汰职员,
则不专世爵而人才出。班俸禄,则赃秽塞而公道开。定法津,审刑狱,则收生杀
之权于朝,诸侯不得而专,丘山之罪不致苟免,毫发之过免罹极法,而冤抑有伸。
设监司,明黜陟,则善良奸窳可得而举刺。阁征敛,则部族不横于诛求。简驿传,
则州郡不困于需索。修学校,崇经术,旌节孝,以为育人才、厚风俗、美教化之
基,使士不媮于文华。重农桑,宽赋税,省徭役,禁游惰,则民力纾,不趋于
浮伪,且免习工技者岁加富溢,勤耕织者日就饥寒。肃军政,使田里不知行营往
复之扰攘。周匮乏,恤鳏寡,使颠连无告者有养。布屯田以实边戍,通漕运以廪
京都。停债负,则贾胡不得以子为母,破称贷之家。广储蓄、复常平以待凶荒,
立平准以权物估,却利便以塞幸途,杜告讦以绝讼源。”各疏施张之方,其下本
末兼该,细大不遗。世祖奇其才,动必召问,且使授世子经。
宪宗即位,诏凡军民在赤老温山南者,听世祖总之。世祖既奉诏,宴群下,
罢酒将出,遣人止枢,问曰:“顷者诸臣皆贺,汝独默然,何耶?”对曰:“今
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有加汉地者乎?军民吾尽有之,天子何为?
异时廷臣间之,必悔而见夺,不若惟持兵权,供亿之需取之有司,则势顺理安。”
世祖曰:“虑所不及者。”乃以闻,宪宗从之。枢又请置屯田经略司于汴以图宋;
置都运司于卫,转粟于河。宪宗大封同姓,敕世祖于南京、关中自择其一。枢曰:
“南京河徙无常,土薄水浅,舄卤生之,不若关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陆海。”
于是世祖愿有关中。
壬子夏,从世祖征大理,至曲先脑儿之地。夜宴,枢陈宋太祖遣曹彬取南唐
不杀一人、市不易肆事。明日,世祖据鞍呼曰:“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
之,吾能为之!”枢马上贺曰:“圣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之幸,有国之福也。”
明年,师及大理城,饬枢裂帛为旗,书止杀之令,分号街陌,由是民得相完保。
丙辰,枢入见。或谗王府得中土心,宪宗遣阿蓝答儿大为钩考,置局关中,
以百四十二条推集经略宣抚官吏,下及征商无遗,曰:“俟终局日,入此罪者惟
刘黑马、史天泽以闻,余悉诛之。”世祖闻之不乐。枢曰:“帝,君也,兄也;
大王为皇弟,臣也。事难与较,远将受祸。莫若尽王邸妃主自归朝廷,为久居谋,
疑将自释。”及世祖见宪宗,皆泣下,竟不令有所白而止,因罢钩考局。
世祖即位,立十道宣抚使,以枢使东平。既至郡,置劝农、检察二人以监之,
推物力以均赋役,罢铁官。二年,拜太子太师。枢曰:“皇太子未立,安可先有
太师?”以所受制还中书,事见《许衡传》。改大司农。枢奏曰:“在太宗世,
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仍袭封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求袭爵,讼之潜藩,帝
时曰:‘第往力学,俟有成德达才,我则官之。’又曲阜有太常雅乐,宪宗命东
平守臣辇其歌工舞郎与乐色俎豆至日月山,帝亲临观,饬东平守臣,员阙充补,
无辍肄习。且陛下闵圣贤之后《诗》、《书》不通,与凡庶等,既命洛士杨庸选
孔、颜、孟三族诸孙俊秀者教之,乞真授庸教官,以成国家育材待聘风动四方之
美。王镛炼习故实,宜令提举礼乐,使不致崩坏。”皆从之。诏赴中书议事,及
讲定条格,且勉谕曰:“姚枢辞避台司,朕甚嘉焉。省中庶务,须赖一二老成同
心图赞,其与尚书刘肃往尽乃心,其尚无隐。”及修条格成,与丞相史天泽奏之,
帝深嘉纳。
李璮谋叛,帝问:“卿料何如?”对曰:“使璮乘吾北征之衅,濒海捣
燕,闭关居庸,惶骇人心,为上策。与宋连和,负固持久,数扰边,使吾罢于奔
救,为中策。如出兵济南,待山东诸侯应援,此成擒耳。”帝曰:“今贼将安出?”
对曰:“出下策。”初,帝尝论天下人材,及王文统,枢曰:“此人学术不纯,
以游说干诸侯,他日必反。”至是,文统果因璮伏诛。
四年,拜中书左丞,奏罢世侯,置牧守。或言中书政事大坏,帝怒,大臣罪
且不测者,枢上言:
太祖开创,跨越前古,施治未遑。自后数朝,官盛刑滥,民困财殚。陛下天
资仁圣,自昔在潜,听圣典,访老成,日讲治道。如邢州、河南、陕西,皆不治
之甚者,为置安抚、经略、宣抚三使司。其法,选人以居职,颁俸以养廉,去污
滥以清政,劝农桑以富民。不及三年,号称大治。诸路之民望陛下之拯己,如赤
子之求母。先帝陟遐,国难并兴,天开圣人,缵承大统,即用历代遗制,内立省
部,外设监司,自中统至今五六年间,外侮内叛继继不绝,然能使官离债负,民
安赋役,府库粗实,仓廪粗完,钞法粗行,国用粗足,官吏迁转,政事更新,皆
陛下克保祖宗之基、信用先王之法所致。今创始治道,正宜上答天心,下结民心,
睦亲族以固本,建储副以重祚,定大臣以当国,开经筵以格心,修边备以防虞,
蓄粮饷以待歉,立学校以育才,劝农桑以厚生。是可以光先烈,成帝德,遗子孙,
流远誉。以陛下才略,行此有余。迩者伏闻聪听日烦,朝廷政令日改月异,如木
始栽而复移,屋既架而复毁。远近臣民不胜战惧,惟恐大本一废,远业难成,为
陛下之后忧,国家之重害。
帝怒为释。十年,拜昭文馆大学士,详定礼仪事。其年,襄阳下,遂议取宋。
枢奏如求大将,非右丞相安童、知枢密院伯颜不可。十一年,枢言:“陛下降不
杀人之诏。伯颜济江,兵不逾时,西起蜀川,东薄海隅,降城三十,户逾百万,
自古平南,未有如此之神捷者。今自夏徂秋,一城不降,皆由军官不思国之大计,
不体陛下之深仁,利财剽杀所致。扬州、焦山、淮安,人殊死战,我虽克胜,所
伤亦多。宋之不能为国审矣,而临安未肯轻下,好生恶死,人之常情,盖不敢也,
惟惧吾招徕止杀之信不坚耳。宜申止杀之诏,使赏罚必立,恩信必行,圣虑不劳,
军力不费矣。”又请禁宋鞭背、黥面及诸滥刑。十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十七
年,卒,年七十八,谥曰文献。
枢天质含弘而仁恕,恭敏而俭勤,未尝疑人欺己。有负其德,亦不留怨。忧
患之来,不见言色。有来即谋,必反复告之。
子炜,仕为平章政事;从子燧,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以文章大家知名,卒谥
曰文。
○许衡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父通,避地河南,以泰和九年九月
生衡于新郑县。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
“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
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
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
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
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
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
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往来河、洛间,
从柳城姚枢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益大有得。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
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
以道为己任。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
下之任也。”凡丧祭娶嫁,必徵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
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
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
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畊植。又思所
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
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
之临潼而归。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
事,衡、枢辈入侍,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且窦默日于帝前排其
学术,疑衡与之为表里,乃奏以枢为太子太师,默为太子太傅,衡为太子太保,
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默以屡攻文统不中,欲因东宫以避祸,与枢拜命,
将入谢。衡曰:“此不安于义也,姑勿论。礼,师傅与太子位东西乡,师傅坐,
太子乃坐。公等度能复此乎?不能,则师道自我废也。”枢以为然,乃相与怀制
立殿下,五辞乃免。改命枢大司农,默翰林侍讲学士,衡国子祭酒。未几,衡亦
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衡乃上疏曰:
臣性识愚陋,学术荒疏,不意虚名,偶尘圣听。陛下好贤乐善,舍短取长,
虽以臣之不才,自甲寅至今十有三年,凡八被诏旨,中怀自念,何以报塞。又日
者面奉德音,叮咛恳至,中书大务,容臣尽言。臣虽昏愚,荷陛下知待如此其厚,
敢不罄竭所有,裨益万分。孟子以“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孔子
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臣之所守,大意盖如此也。伏望陛下宽其不佞,察
其至怀,则区区之愚,亦或有小补云。
其一曰:自古立国,皆有规模。循而行之,则治功可期。否则心疑目眩,变
易分更,未见其可也。昔子产相衰周之列国,孔明治西蜀之一隅,且有定论,终
身由之;而堂堂天下,可无一定之说而妄为之哉?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
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
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夫陆行
宜车,水行宜舟,反之则不能行;幽燕食寒,蜀汉食热,反之则必有变。以是论
之,国家之当行汉法无疑也。然万世国俗,累朝勋旧,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
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窃尝思之,寒之与暑,固为不同。然寒之变暑也,
始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