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西窗烛话 >

第179章

西窗烛话-第179章

小说: 西窗烛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不强,不过其中的一些读书笔记,倒是可以看看,本人这些年看过不少书,不知能否引起大家的共鸣?《屐痕点点》其中有一些是杂文,虽然有些短小,却也精悍,有些警句还是很好,然后还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日志,就是一本很普通的流水帐,收集起来就是留个纪念,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这部《屐痕点点》虽说都是以前的一些作品,但曾经花过不少的心血,也有一些很不错的文章,大家可以在茶余饭后随意翻翻,看看是否有自己的影子。只是千万别当真,要知道,这不过就只是一部文学作品而已;至于最后的《附录》只是一些作品的点击统计数字,不如休息一下眼睛,想想给宜昌石头是否写些什么留言。谢谢!

天道酬勤,我喜欢这句名言。你呢?

2008…10…23

灯下漫笔 岛型反转

岛型反转是一个股市用语,是指股市在重大利好的刺激下大幅高开,在k线图上留下了一个向上跳空缺口,然后一路高歌,直到强势上攻结束,开始缩量下跌的时候,当大多数股民发现机构在上攻的过程中,已经悄悄地派发了自己手上的筹码,只留下成千上万的散户在站岗放哨,有些慌张的时候,股市却出现直接跳低大幅低开,一路震荡向下,根本不给人出货的机会,就会在k线图上留下两个相对的跳空缺口,那就叫岛型反转,如果在底部,就是上涨开始的信号,如果在顶部,就是大跌的信号,无论如何都是趋势的提示,切勿大意失荆州。

本月的股市虽然不是岛型反转,虽然有一个向上跳空缺口,股市也难得的拉出了一根大阳线,不料还是成了机构投资者趁机出货的机会,之后,虽然管理层依然还在不断推出利好,提高出口退税,降低楼市的税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以及降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降低存贷款利率,放松银根,但股市依然跌跌不休,甚至陷入国外涨我不涨,国外跌,我国还跌得更厉害。广东的两家玩具厂高层人间蒸发,欠下了一屁股债,七千工人不仅拖欠工资而且也失了业,富士康宣布在中国裁员十万,就满天乌云了。农民工还可以回家去“流转”土地,城里人呢,直到这个时候才体会到什么叫无产阶级。

《红杏枝头》因为章节分得过于细小、过于太短,就有网友在网上抱怨,就虚心接受意见,就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也就把已经完成的374章节缩编为291章节,虽然还是不满意,自己也算尽了心,也就这样了。还有,将《幻剑书盟》的连载终止是很正确的,只是对于签约还没有最后下定决心,《新浪原创》、《起点》、《翠微居》还是《**文学》,叫人有些心猿意马。

本月《门板挡不住(修正版)》的点击率大幅下跌,《看书网》和《宜昌论坛》的跌幅都在40%以上,有些吃惊;决定将《新浪博客》、《百度个人空间》、《天涯博客》和《腾讯QQ日志》全部停止,也好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

武汉足球退出中超;油价跌破70美元;美国和西方各国陆续推出金融救市计划,股市依然大幅下滑;我国央行一月两次降息,国务院开始挽救楼市,但均无济于事,股市依然一泻千里,楼市依然低迷不振;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又爆出黑龙江刺五加注射剂毒死人,四川广元发生柑橘长蛆,输港鸡蛋查出三聚氰胺,闹得一塌糊涂;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方案,开始了新一轮土地改革;广东糖王坠楼身亡;阿迪达斯将工厂撤出大陆,中国最大的印染企业倒闭;西藏出现历史最大的雪灾。

犹豫和思考了很久,还是在金秋十月新创作了两部作品集。其一是《屐痕点点》,也就是《而立之年》、《天命五十》和《六六大顺》那三部回忆录的汇集而已。以前的那部大杂烩《信手拈来》也就正式宣布放弃了。另起炉灶,发表了另一部作品集——《天道酬勤》,就是2008年以前的几乎所有的作品的一种汇合,这样再加上已经连载很久的那部《西窗烛话》,就构成了除了长篇小说以外的宜昌石头作品集,不过就是时间的区分,以及内容的不同而已。每一篇文章都要重新审核,有些还要进行一下修正,就很耽误时间,还很紧张,真正忙碌了大半个月还没能结束,闹得人仰马翻,十分辛苦。

因为重心和注意力全都在《天道酬勤》和《屐痕点点》上面,这样一来,无论是对于《红杏枝头》的润色,还是对《直挂云帆》的写作都大打折扣。《红杏枝头》这个月已经在各大网站陆续露面,开始的态势不错,也很欣慰。只是因为时间紧迫,《红杏枝头》的润色只到了290章节,《直挂云帆》也只写到了154章节,有些无可奈何,可也得抓紧时间,虽然又争取了一年的上网时间,可是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时光的消失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还是得振奋精神,加快进度,自己和自己较劲才有意思!2008…10…30

灯下漫笔 走过、看过、做过、想过

《屐痕点点》是一部回忆录,是自己以前写的、现在仍然在写的一部作品。原本想把这部分内容收入到宜昌石头作品集的《天道酬勤》之中去,却感到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就另开炉灶了;当时的心情是写下来留给自己或者子孙后代做个纪念的,所以有些私密的东西就袒露了出来,但后来又发现有不少的章节写的很不错的,就不愿埋没自己的才华,思考再三,还是放到网上来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读书的第一个高峰期。天知道那段时间里我看过多少书,熬过多少夜,写过多少读书笔记。在那个阶段,无论是《三国志》、《汉书》还是马恩列斯毛的著作,无论是《物种的起源》还是《梦溪笔谈》,无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是《第二次握手》,无论是历史、地理、理论、小说还是剧本、诗歌,甚至是《芥子园画集》,只要能到手的书籍、杂志几乎统统看过。当时市图书馆还在陶珠路一带,我隔三岔五就背着一个黄挎包到馆里的外借部去借书,一般每个图书证只能借两本书,我有熟人,一次就能借回满满一挎包的书,不过还有朋友们家里的藏书,志坚家的《二十四史》,东明家的《唐宋诗词集》我都读过,还得加上我和弟弟当时买过很多本古今中外的名著,现在还有满满一书柜!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成了我写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段。那段时间,除了在厂里主持每天上班前的有关的形势教育和工作安排,除了下午下班后的政治学习,除了每半个月办一期专刊,其余的时间就趴在那张破旧的办公桌上努力笔耕。至今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坐在新街那间有一个大大的防空洞入口的办公室里疯狂的写作。一支笔、一支烟、一杯水、一碗放凉了的饭,还有一盏灯。记得那个时候还没有三峡工程,连葛洲坝工程也没有,电力紧张,经常停电,就是一盏煤油灯,或者是一支摇曳的蜡烛继续写作,每每到夜深人静才回家,走在一片漆黑的献福路上,披一件军大衣,哼两声流行歌曲,还有些成就感,还有些“只争朝夕”的豪情壮志在里面。《而立之年》就是在那段时间写出的,重新誊正,还是感觉不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前期,是改革开放的“阵痛期”,也是大动荡、大变化、大跨越、大发展、大破产的时期,我成了当时厂里的实际负责人。虽然后来有了合并,有了工厂和公司的兴旺发达与步步下滑,那段时间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以前,我完成了“读万卷书”的过程,而在那段时间里,我完成了“行千里路”的心愿。我一生绝大多数的路都是在那段时间所走过的。长城内外、大江上下,有不少只是匆匆一瞥,不过就是“到此一游”罢了,而有些地方则是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以至于即使到了今天,只要闭上眼睛,依然能闻到长阳大山深处的凉风,能看见东湖岸畔那亭亭玉立的水杉,能仿佛依然在郑河那青石板的小路上溜达,依然在南京路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我也能够在夜幕下的教育路上流连迎春花市,也能够会在阳朔的那颗大榕树下和大家一起哼唱“多谢了”……这也就是《六六大顺》的主要内容,而且写得越来越好,不容错过。

工厂倒闭了,下岗归家了,出游停止了,写作也中断了,不过读书还在继续,后来有了电脑,有了互联网,就在网上好好的看了一大堆小说,当然更多的是那些网络小说。《天鹰文学》、《卧虎居》、《世纪文学》、《幻剑书盟》、《翠微居》,当然还有《起点》和一些现在不复存在的论坛都是我经常出没的地方,还写了一大堆的三言两语的短评,认真地进行过摘抄。就有些对其中的一些作品看不上眼了,认为还不如自己写的好,认为自己的水平比上不足,比下还是绰绰有余的,就在电脑上开始练习打字。以前有个很敬业的女老师曾经教我复习过拼音字母,可是当时正沉浸在爱海里面,对此漠不关心,没想到会有今天,就有些后悔莫及了。刚开始不过就是誊正了一些以前的文章罢了,尝试写了点东西,就是后来用《家人、朋友及其他》发表过的一些回忆录,现在汇集为《天命五十》,写的很拘谨,也很呆板,还有些就事说事,有话就说,无话则短的意思,写的很不好,自己都不满意,不过就是自己的一些重新开始的习作而已,不忍割舍,就放在这里留作纪念了。

直到我开始写作《六六大顺》的时候,我还是很笨拙的,用微软拼音2003进行输入,错别字太多,而且速度极慢,就有些苦恼了,最后就返璞归真了,谁料想到这一次的重新用笔写作居然给我打开了新的写作空间。那是在写到湖南的某些段落的时候,突然的醍醐灌顶,突然的恍然大悟,突然的茅塞顿开,突然的才思泉涌,一下子把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到了一个自己原来想都没有想过的崭新的地步和阶层,我就知道自己属于老派的写手了,首先得老老实实的在纸上写下初稿,进行修改,再誊正到电脑上,然后再进行一次润色,也许是两次,才能算是大功告成。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电脑给了我无数次进行修改的便利,如果没有自己的重新定位,就不会有以后的《红杏枝头》、《紫气东来》和《直挂云帆》。

我对那些口里叼着烟,或者嚼着口香糖,两手在键盘上起落如飞的人一直心存羡慕,可我就是每天趴在电脑前三四个小时,还是只能一下一下的敲击键盘,用我认为最快的谷歌输入法来进行创作。每天只能输入上千字,如果有突破那一天就是我盛大节日,我还得把打到电脑上的文字仔仔细细的检查一遍,才能算是完成,因为我总是相信愚公移山,用“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坚持下去,总会有胜利的一天,峡州三部曲就是一个证实。

《屐痕点点》就是写的是自己的足迹,就是记载着自己过去的一些喜怒哀乐,就是给自己一个回忆的理由。《而立之年》1980年就开始写了,当时叫《回忆忏悔追叙》;《天命五十》写在其中,原名叫《五十随想》,有些伤感,也有些真情流露;《六六大顺》开始叫《六十遐想》,写的自认为最好,有阅读的可能,也就是一部部的短篇小说,尤其是有些章节,更是上乘之作,不读就可惜了,但愿能让大家也有同感。不是说“而那过去的,则是最幸福、最难忘的啊!”(普希金)

谢谢!2008…10…30

灯下漫笔 我家来的粉刷匠

一个高高的个子、小小的眼睛、大大的嗓门的粉刷匠提着一桶乳胶漆、几张纸砂纸、一把排刷和一个新滚筒来到我家,他负责对我家里因为楼上住户水管破裂而造成的一间次卧变成“世界地图”的墙壁进行修缮。

他很快的查看了墙壁受损的程度,很快地脱去了夹克衫,很快的将砂纸叠成小块,开始对依然留有水渍的墙面和一些污点进行初步清理。他的动作很快,手臂摆动的幅度很大,可以看见墙壁上的粉末飞扬,房间里很快就弥漫在一层白色的粉末之中了。他将一面墙打磨结束,拍拍手上的白灰,冲我一笑:“有些呛人吧?我们已经习惯了,所以不怕。”这个时候,他是自豪的,也有些高人一筹的神情在里面。

粉刷匠是个善谈之人,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我简直有些怀疑他是用说话权当劳动号子,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个案。他几乎可以一直不停嘴,一直谈到你口干舌燥、一直谈到你无话可说,可他却依然兴致勃勃、滔滔不绝,由此也就知道了一些外来民工在这座城市的一些现状,也就知道了一些农民工在这座城市的酸甜苦辣。

他来到这座城市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