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文集-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俞山松一挥手,“带到区里去!”
第二天,是晴得蓝盈盈的天,山楂村昨夜那紧张的空气消失了,农业社在太阳
光下打场,远远就听见扇车的嗡嗡声,风干了的金色的小米,像急流似地流泻下来。
刘景桂和春枝从区上回来了,离山楂村不远,他们看见野地里的一个秆秸垛后
面,坐着躺着许多人,他俩非常奇怪,便加快了脚步。
快走近了,一个人站起身,迎着走过来,是麻宝山。
“景桂,你们回来了,”麻宝山声音低得听不见,“我们都受了田贵的骗。”
刘景桂看秆秸垛后面,都是那些曾经表示过要入社的中农。他温和友爱地说:
“是啊!以后只听党的话,万不能信富农的谣言了。”
“一定记住!”麻宝山叹息着,“我想问你,社里是不是要把公积金提高到百
分之十?”他眼睛盯着刘景桂。
“今晚上社务委员会讨论这个问题。”
“按照党的指示呢?”麻宝山仰脸问道。
“党的指示是,必须坚持根据社员自愿,根据逐年生产发展的结果,并在确实
保证社员的实际收人有一定增加的前提下,采取由少到多的方针。”
麻宝山不放心地追问道:“你的意见呢?”
刘景桂笑了,“我完全按照党的指示办事。”
这时,那群中农完全围上来了,他们个个都露出喜色,像干渴喝了口清泉水,
听着刘景桂的话。
“还有一件事要问你,”麻宝山高兴地咽了口唾沫,“明年劳股地股是不是要
改为三七分红?”
刘景桂说:“也是今晚上讨论。”
“按照党的指示呢?”一个在圈外伸着脖子的中农抢着问道。
“党的指示,要在全体社员自觉自愿的同意下,逐渐降低土地分红的比例。”
“你的意见呢?”
“我跟党的意见一样。”
大家长出一口气,“这回我们就放心了,谢谢你,景桂!”
等刘景桂和春技进了村口,他们又跑回林秸垛后面,开起小会来。
二十七
又是一个中秋节!
金色的秋天,运河平原的田野是望不到边的,原野伸展着,伸展着,一直跟碧
蓝碧蓝的天空连在一起了,平原上的村落。一个个像是奔跑着似的,远了,小了。
运河静静地流着,河水是透明的、清凉的,无数只运粮的帆船和小渔船行驶着,
像是飘浮在河面上的白云。
瓦蓝瓦蓝的天空,高高的,高高的,一群群发肥的季候鸟,向运河告别,划过
运河的河面,像一道紫色的闪电,飞向南方去了。
中午,区委会突然把刘景桂叫去了,春枝感到非常突然,她在办公室一直等到
深夜,但刘景桂仍然没有口来,她只得回家了。
春枝刚刚躺下,就听见院外有脚步声跟说话声。
“你就住在春枝家吧!明天清早咱们三人就赶紧开会。”
“恐怕春枝难免要闹情绪哩!”
春枝听出说话的像是俞山松跟刘景桂,便赶紧穿上衣裳走出来,从渐渐远去的
脚步声她知道刘景桂已经走了,她拔开门闩,俞山松正要敲门,一见春枝,他吃了
一惊,问道:“你怎么没睡!”
“你们说的话我都听见了。”
俞山松扑哧笑了:“好伶俐的耳朵!”
春枝插上门,转过身,问道:“区委会找景桂哥有什么事呀?”
“一件重大的事。”
“啊!”春枝吸了口冷气,“快告诉我。”
“你思想上要做战斗准备。”
春枝想到一定是跟破坏分子做斗争的问题了,她立刻沉静下来,点点头。
俞山松沉了沉,说道:“我们决定让景桂同志到地委党校去学习。”
“什么?”春枝完全出乎意料,她惊讶地望着俞山松。
“造景桂去学习!”俞山松又重复了一次。
春枝不平地喊道:“为什么让他去,我更需要学习呢!”
“最需要的不是你,是景桂。”
“不!不是这样。”春枝急赤白脸地说,“景桂哥党龄长,斗争经验多,比我
胜过十倍呢!”
俞山松摇摇头,“往后斗争一天比一天更尖锐更复杂,他是领导人,不赶快学
习,怎么能摆布得开?所以必须让他到地委党校去学习一年。”
春枝焦急地问道:“他走了,社里怎么办?”
俞山松紧紧攥住她的手,“沉重的担子,就落在你的肩膀上了。”
春枝几乎惊叫起来,“我怎么行啊!”但她刚要出声,就意识到不能这么说,
便赶紧捂住了嘴。
俞山松爱抚地、责备地说道:“害怕了吗?”
春枝望着他,那眼光是严厉的,她轻轻摇摇头,低低地说:“我知道自己比景
桂哥差得多,可是我知道,有党……”
俞山松贴近她身边,抚摸着她,轻声说:“别害怕,不锻炼不行啊!明天景桂
交代工作的时候,咱们要好好研究研究社内外跟党内外的问题。你们社里中农成份
增多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就会更隐蔽更阴险,这就是说今后的斗争一天天更尖
锐更复杂了。”
春枝低声哺哺地说:“我知道,我不怕!”但是她哭了。
俞山松激情地捧起她的脸,那美丽的面孔混合着痛苦和期待,她闭上眼,俞山
松低下头,吻着她,他感到,春枝的身体在剧烈地颤栗。
第二天晚上,刘景桂就要启程了,因为山楂村的十几只大船要连夜顺流而下,
把粮食运到县城,刘景桂随同坐船走。
临行之前,刘景桂留恋不舍地到办公室去了,办公室里,点着一盏小煤油灯,
春枝正静静地研究刚刚送到的一份通知,是县委会发下的工作总结提纲。
刘景桂无声地站在她的背后,默默地望着她,许久,春技才发觉背后有一个影
子,忙回过头,看见是刘景桂,她凄苦地笑了笑。
“安下心去了吗?”刘景桂笑着问道。
“心是安下去了。”春枝忧愁地说,“只是害怕自己太年轻,没经验,担不起
这份沉重的责任。”
“不!要有信心,党把责任放在你的肩膀上,就是信任你。”刘景桂激动地说,
“春枝!你是我介绍人党的,几年来,你在党性上跟工作上进步得很快啊!只要按
照县委区委的指示,按照党支部委员会的决定,依靠群众去做,就不会出错。”
他拉过一把椅子坐下了,跟春枝亲切地谈起来。
突然,远远地许多人呼唤:“景桂哥,快走吧!要开船啦!”
在渡口,月光下站满送行的人,俞山松跟刘景桂同大家…一握手,走上了船。
春枝鼻头酸了,但是她强力压抑住胸膛内的激动,轻轻地对景桂说:“景桂哥,你
要常来信啊!”
“我一定不会忘!你也别忘了,把通过的明年生产计划寄给我一份。”
他们默默地、坚定地握了手。
春宝跳上船,景桂拉住他的手,嘱咐道:“你的责任重了,要好好帮助春技工
作。”
春宝低下头,小声说:“我怕不行……”
“怕困难?”
春宝一抬头,望着他那严厉的但很慈爱的眼光,低低地,却是非常坚定地回答:
“景桂哥,我知道自己工作能力差得多,但是我不怕,有党,有春枝做出的榜样让
我学习,我不怕!你放心。”
刘景桂握住他的手,小弟弟的幼嫩的一双手,紧紧地,紧紧地。
起锚了,船动了,春枝跟春宝跳下船。
十几只大船的桅灯一齐亮了,俞山松跟刘景桂站在桅杆下,雪白的桅灯照亮了
运河滩,照见了运河的远方。运河里,响起一片行船的桨声。
这是运河平原前进的脚步声!
这是运河平原向社会主义前进的脚步声!
1954年6月夏夜到1955年5月初夏清晨
潞河中学——儒林村——北京大学
蒲 剑
蒲剑
一
蒲柳春的爷爷蒲老大,是当年义和团的大师兄,死在皇粮庄头王二皇上手里。
清朝皇室人主北京以后,跑马圈地,多尔衮王爷圈占了天子脚下的运河滩,打
发他的一个姓王的奴才当皇粮庄头。从此,运河滩的黎民百姓世世代代为奴,给王
爷开出百顷百项的肥田沃土,栽起大片大片长满着摇钱树的果园,打上满船满船的
鲜鱼肉虾。多尔衮王爷住在北京王府里,从没有驾临过运河滩。只是姓王的庄头每
年两趟进京,送去一驮驮白花花的银两,运去一船船丰盛甘美的土产。
姓王的庄头也盖起高墙大院,像一座拔地而起的恶山,盘踞在运河滩上。
姓王的皇粮庄头传到第八代,就是这个王二皇上,更比他的老祖宗穷凶极恶。
他私立公堂,凡拖欠田租的佃户,口出怨言的长工,轻则一顿毒打,押入水牢;重
则处死,拦腰挂上石头,沉下河去,尸骨无收。
这一年,蒲老大领头闹起了义和团,火烧了耶稣教堂。王二皇上带着全家老小,
抱着金银细软、田亩文书、钱粮账册,星夜逃往通州。运河滩义和团冲进王家大院,
蒲老大砍断四大仓房的铁锁,命令七十二名弟兄,飞马奔告运河滩村村庄庄的穷门
小户,前来背粮;三天三夜,四大仓房一扫而空。蒲老大聚起几百名兄弟姐妹,在
王家大院盘起十八座土灶,吃起大锅饭,每日演兵习武,枕戈而眠。
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沿运河而上,进逼北京。蒲老大率领他的兄弟姐妹几
百人,在运河上砸沉一艘鬼子兵船,将百多颗洋鬼子的头颅,悬挂在河边一棵棵河
柳上。
清廷屈膝乞和,王二皇上给八国联军猎枪团和通州的绿营官军带队,腹背夹攻
运河滩义和团。运河滩义和团以一当十,杀得八国联军和绿营官兵丢盔弃甲,尸横
遍野;但是,到底寡不敌众,运河滩义和团死伤过半,蒲老大身中数弹,被王二皇
上割下首级,双手捧献给八国联军猎枪团的指挥官,摇尾乞怜,邀功请赏。
蒲老大的儿子蒲天明,当时才十八岁,在南北大运河上当船夫,跟随江浙运货
大船,下过扬州,到过苏杭,比起他那生死不离运河滩寸地的老爹,识多见广,心
胸开阔,眼光远大。
通州是京东首邑,国都咽喉,南北水陆要会。大运河蜿蜒迂回,势如游龙,流
贯全境,州城东门外便是明清两代的槽运码头。满载丝、绸、鱼、米、珍玩奇物的
皇船,千帆百舸远道而来,云集停泊于此。
有一天,运货大船刚刚拢岸,外国教会开办的潞河中学的洋学生,便一拥而上,
揪住船夫,硬给剪掉后脑勺的辫子。蒲天明这才知道,大清的江山倒了,改了国号
叫中华民国。他好生快活,心想这个中华民国是反大清的,王二皇上那个大清皇室
的奴才,岂不就成了民国的罪犯吆?他也顾不得讨取工钱,撒腿就奔家跑。
回到家,将所见所闻,禀告老娘,一家人笑了哭,哭了笑,真当是拨开乌云见
青天,就要冤伸仇报了。于是,杀鸡买酒,到破庙里的私塾房,请内弟郑长庚写状
子。
私塾房的教书先生郑长庚,是运河滩的一大奇。他本来没有念过一天书,从小
给王家大院当猪棺;可是他好学惊人,常常扒私塾房的后窗口偷听,过耳不忘;白
沙当纸,芦管为笔,学会了写字。他一天累得腰酸腿疼,夜里还要借着月光,读半
宵书。刻苦自学,不耻下问,二十年间他读完经、史、子、集、历代诗文、词曲、
小说。每年一点点工钱,全买了纸、笔、墨、砚、书,到冬天连一件开花棉袄也穿
不上。人人说他中了魔症,管他叫郑书魔,他却任人取笑,全不在意。前年,一位
游学的学士,游到运河滩来,将私塾房的冬供先生难倒,冬烘先生只好赔一桌酒席,
请这位学士大吃大嚼。有个好寻开心的人,存心不让那学士吃痛快,把正起猪圈的
书魔请了来,诗书礼易,公羊谷梁,左传国语,诸子百家,汉赋乐府,唐诗宋词,
论得这位学士张口结舌,溜了席抱头鼠窜而去。冬烘先生丢了脸,无颜再教下去,
便把教习让给了郑长庚。于是,他一床鱼网似的棉被从长工棚搬到破庙,开始了教
书生涯。
郑长庚不但是蒲天明的内弟,而且他们早在少年时代在河滩上插三根香蒿,结
拜为生死弟兄。如今郑长庚虽然穿上长衫,也并没有觉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跟泥
腿子的姐夫和盟兄疏远。
蒲天明闯进私塾房,连拉带扯,把郑长庚拉扯到他家的柳篱小院,先用镰刀割
下他的弯弯小辫儿,就立逼他写状子。郑长庚不但读书千卷,而且下笔万言,一张
状纸挥笔而就。头一状,告王二皇上是投大清卖大明的逆贼子孙;二一状,告王二
皇上是勾通八国联军鬼子兵的汉奸;三一状,告王二皇上是鱼肉乡里的恶霸。蒲天
明将状子揣进怀里,拔腿又奔县城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