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陶行知文集 >

第5章

陶行知文集-第5章

小说: 陶行知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1930年3月《乡村教师》第7期

《陶行知文集》第257页

依照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说来: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即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1930年3月《乡村教育》第7期

《陶行知文集》第256页

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

《给和中同志一封信》1932年5月30日

陶行知手稿

《陶行知文集》第340页

什么叫做工学团?工是工作;学是科学;团是团体。说得清楚些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说得更清楚些是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工学团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在这里面是包含着生产的意义,长进的意义,平等互助自卫卫人的意义,它是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产生一个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

《普及什么教育》1934年2月

1934年2月《生活教育》1卷1期

《陶行知文集》第362页

工学团的定义是做工,科学,团结三种生活打成一片,它的宗旨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说得详细些,它是:用从人的工作养活众人的生命;用众人的科学明了众人的生命;用众人的团结力量保证众人的生命。

《宝山县观澜义务教育急成方案》

1934年《普及教育》

《陶行知文集》第397页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通过自觉的集体生活的教育更能发挥伟大的力量以从事于集体之创造。

《生活教育运动十三周年纪念告同志》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98页

除我们自己的力量有限外,生活教育之被人忽视还有下述之原因:一、过生活而忽视教育的人必然忽视生活教育。二、受教育或施教而忽视生活的人亦必然忽视生活教育。三、忽视民众生活而又忽视民众教育的人固然不要生活教育,而高谈革命理论而无革命实践的象牙塔里的“革命家”,也无由知道生活教育之宝贵。

谈生活教育《答复一位朋友的信》1939年12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94页

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即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为着最高的目的而忘了发展的过程,和为了发展的过程而忘了最高的目的,都是错误的。

《答复一位朋友的信》1939年12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92页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答复一位朋友的信》1939年12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94页

(生活教育)社的宗旨是要“探讨最合理最有效之新教育原理与方法,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教育之普及,及生活之提高”。

《生活教育运动十三周年纪念告同志》1940年3月15日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96页

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室。他应该要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心织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民主教育》

1945年11月《民主教育》1期

《陶行知文集》第793页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我们一提及教育便含了改造的意义。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一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教育又好比是冰,冰到的地方,必使这个地方感受他的冷,冷到极点,便要结冰。教育有力量或使人冷到心头冰到魄。或是变热,或是变冷,都是变化。变化到极点,不是起火便是结冰。所以教育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助改造。

《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

1929年2月《地方教育》第1期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128页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在这个理论指导之下,我们承认: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生活教育》1934年2月

原载1934年2月16日《生活教育》第1卷第1期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3页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生活教育》

原载1934年2月16日《生活教育》第1卷第1期

《陶行知论师范教育》第70页

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即读百万卷书有何益处?

《驳特定学区议》1925年12月

1925年12月《新教育评论》1卷3期

《陶行知文集》第87页

我们的集体生活首重健康。创造健康之堡垒,目的在与疾病作战。善战者不战而退敌人之师,故一分预防胜于十个医生。

《育才二周岁前夜》1941年6月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08页

建立起健康之堡垒。这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生活是为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有,我们要以卫生教育与环境卫生来代替医生,造成健康的堡垒,使得一点一滴的生活力和创造力都不致浪费。尤其是每一个人自己要爱惜他的身体。

《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1944年6月

1951年5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43页

现在国内各界对于教育的关系,教育界对于国家的需要,都缺少充分的了解。不但如此,即教育界本身,也是隔阂很深,并无充分联络的机会。往往大学不如中学,中学不知小学,小不知蒙养园,倒转来,亦复如是,而在教育界服务的人,办学的不知教学;教此一科的不知彼一科的;甚至同在一地,同教一科的人亦复不相闻问。这种闷起头来各干各的情形确有联络之必要。

《新教育评论之使命》1925年12月

1925年12月《新教育评论》1卷1期

《陶行知文集》第75页

二、学校与社会

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即教育》

1929年3月31日《乡教丛讯》3卷4期

《陶行知文集》第245页

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同学都是学生,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若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教育的新生》

原载1934年10月《新生》第1卷第36期

《陶行知论师范教育》第17页

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一来,他立刻要求拆墙,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之围墙使我们可以达到亲民亲物的境界。不但如此,他要求把整个的社会或整个的乡村当作学校。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1930年3月《乡村教师》第7期

《陶行知文集》第257页

为着要有过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出校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

《生活教育之特质》

1936年3月16日《生活教育》3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530页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鲍鱼罐头公司,学生好比是一个一个的罐头。先生好比是装罐工人。伪知识便是装在罐砂里的臭鱼,没有煮熟,没有消毒,令人看了好看,吃了恶心泻肚送老命。何能怪人连罐头一起摔掉呀!可是这个罐头公司是个老店,挂的是历代圣贤亲笔所写的招牌。

《古庙敲钟录》1933年

《陶行知文集》第348页

三、知与行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知之始》1927年6月3日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文集》第182页

真知识是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长叶开花结实的是真知灼见。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文集》第219页

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

《答朱端琰之问》1927年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文集》第226页

我们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全体的经验。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说:“以一知万。”无论他是一隅三反,或是以一知万,那个“一”必定是安根在自己的经验里。自己经验里的“一”是一切知识的起点。

《答朱端琰之问》1927年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文集》第227页

行动是思想的母亲,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思想的母校》1931年11月

1932年《斋夫自由谈》

《陶行知文集》第319页

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能真知的收获。

《教育的新生》1934年10月

1934年10月《新生周刊》1卷36期

《陶行知文集》第409页

四、读书与用书

我们应当明白,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伪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辩别他的真伪;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伪的便用不出去。

《“伪知识”阶级》1927年

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

《陶行知文集》第199页

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行是知之始》1927年6月3日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文集》第182页

只知道吃饭,不成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不成为有脚可以走路的活书架子了吗?我们为避免随入伪知识阶级的诡计起见,主张用书不主张读书。

《“伪知识”阶级》1927

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

《陶行知文集》第200页

书是三百六十行的公物,不是读书人所能据为私有的。

《“伪知识”阶级》

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

《陶行知文集》第200页

书呆子就是读书没有目的人。我平时尽力劝人不要做书呆子。书是一种工具,只能用,不可读。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文集》第218页

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他们以为书本可以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他们以为要想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只要读读书就会了。书本是个重要的工具,但书本以外的工具还多着呢。

《答朱端琰之问》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文集》第225页

从前的书本教育,就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