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随身种田 >

第103章

随身种田-第103章

小说: 随身种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少军嫌弃家里的山林护理起来实在是太过辛苦,并不是很愿意接手家里的山林,倒是想让王华强出钱给他买一台柴油脱粒机。看到哥哥不要愿意进山干活,王少章自然也觉得有点打退堂鼓,也提出了不进山干活,想要在家里找点别的营生。

思来想去,王少章就看上了酿酒养猪这一行。

首先,酿酒养猪在王少章的眼中并不算是陌生的行当,毕竟从小和刘睿一起长大,一起出入了好几年,所见所闻足以让王少章对酿酒的整个流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其次,王家和刘家良好的关系可以保证刘家并不会吝啬酿酒技术的传授,确保接手之后可以酿造出适合村民口味的米酒。

最后,也是目前的市场态势所决定,让王少章等人觉得酿酒养猪是大有可为的。

种种原因结合到一起,就让王华强今天带着王少章到了刘家,提出购买酿酒器械的事情。

“若是少章哥要酿酒的话,倒也是没有问题,反正我这些器械都是要处理掉的。”刘睿点点头,然后解释道:“不过,你们还得等一个月之后才行,毕竟新设备还得一个月之后才有米酒产出,这段时间我们还得靠旧设备呢。”

“这个是自然,反正到时候你们把设备留给我们就行了!”听到这样的答复,王华强心头松了一口气。

要想酿酒养猪,家里就得修建酒坊和猪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再加上给王少军购买柴油机脱粒机的钱,王华强有点捉襟见肘的感觉。要不然,他也不会把目标放在刘睿家的二手货上,毕竟相比于新设备,旧设备起码要便宜五六千呢。

如今听到刘睿答应,王华强心头上的石头自然是稳稳落地。

“到时候,我会把酿酒的各种注意事项都和少章哥说清楚,并且把手头上的一些客户介绍给你们,让你们能够尽快走上正轨。”刘睿知道王少章要酿酒之后,很快就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王少章是自己的发小,王华强又是父亲的好伙伴,他们一家子对于刘家帮助良多,于情于理,刘睿都要这么做。再则,刘家酒坊接下来的主要市场目标都是县城里的大排档、小饭馆等等,现在手头上一些村镇的杂货店自然就显得有点散乱了。若是能让王少章接手过去,倒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不会觉得可惜。

最关键的是,刘睿传授给王少章的只能是在乡下大量饮用的低档米酒的酿造配方,和以后刘睿的主打产品并不会产生冲突。

刘睿这样的表态让王家父子更加高兴,这样就意味着王少章可以很轻松地接受刘睿的设备、技术和客户,几乎等于是接手了一个会下金蛋的母鸡。王华强暗自庆幸,若是再晚一点,刘睿把这套设备订给别人,那自己也只能是干瞪眼了。

三言两语搞定了设备转让的事情,大家也就放下了心事,心情愉悦地聊起天来。

对于刘睿来说,旧设备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下家,自己再也不用和那些上门求购的乡亲多费口舌。毕竟,从情感上来说,刘睿和王少章的关系很好,这样的结果正是他所乐于见到的。

对王家父子来说,找到了另外的致富之路,只要坚持下去,不说发大财,但是迈进小康总归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此外,分家的事情基本上都有了着落,应该不会出问题了。

温暖的阳光从树梢上倾泻而下,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第166章 原料采购

新酒坊生火蒸米,但是需要的原材料和旧酒坊的大米不太一样,为了补充库房的存货,为酒坊的转型做好准备,刘睿不得不抽空到县城一趟。

以前,刘家酒坊酿酒每天需要的大米不过一百斤而已,有时候还不是天天酿造,因此一个月下来也不过是能消化一吨的大米。自从开辟了县城的市场之后,基本上每天能消耗两百斤的大米,每个月的量也只有三吨,数量并不大。

因为以前刘家酒坊面对的市场都是乡下,主要的产品都是低度的散装米酒,因此为了节省成本,刘家基本上都是采用了陈化米作为酿酒原料。采用陈化米虽然出酒率有些低,但是极低的成本综合起来还是颇为合算。

以往的时候,只要一个电话,县城出售陈化米的碾米厂就会派车把刘家一个月的分量送过来,简单省事。不过这一次刘睿打算更改订购的大米品种,只能是自己亲自去县城看看了。

中午的阳光依旧灿烂,照耀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不过,骑着摩托车的刘睿,感受着迎面扑来的冷风,这才明了,冬天并没有离开,还是在自己的身边。

呼呼的北风从头盔的旁边呼啸掠过,发出呜呜的声音,如刀的风劲在身边缠绕,寻找可以肆虐的对象。还好刘睿有了先见之明,早早就戴上了封闭式的头盔,穿上风衣,并且套上了手套。如此全副武装之下,哪怕是风儿再大、再冷,刘睿依旧感觉不到太多的寒意。

相比于其他季节,冬天的小镜湖周边的景致有一丝落寞的美感,虽然大部分的植被都还是青翠如一,但是偶然出现的一两株落叶树无一不在提醒刘睿,距离春天的到来还有一段时间。还好,湖边纷飞的候鸟给小镜湖平添了大量的生气,或是优雅、或是绚丽的身影和周围的湖光山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宛若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再一次进入城里,刘睿感觉到县城几乎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在拆迁,建设、修路,原本安静的小城如今已经变得喧闹了许多。没有在路上耽搁,也没有看着正在逝去的宁静小城伤春悲秋,刘睿骑着摩托车,很快就来到了城东大米加工厂集中的区域。

青山虽说有很多山区、原始森林,但是得益于中恒交集的河道,青山县境内有着大量的河谷平原,拥有数量不少的良田。再加上青山县每年日照充足,降水丰沛,青山县成为了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从这里生产的大米远销省内外,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特别是青山特产的香米,被命名为‘青山香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

刘睿的摩托车刚刚靠近城东的大米加工厂相对集中的区域,就能听到轰鸣的机器声,这里可以算得上是青山县的发展核心之一。

在以前,青山县并没有太多的工业基础,唯一能够创造大量收入的东西就是商品粮了。在粮食市场还没有开放之前,对外供应商品粮的任务都落在了粮食局的身上,私人和其他集体自然是无法染指。

在粮食市场开放之后,个体经营户很快用灵活的经营手段和热情的服务击垮了粮食局,把青山县的粮食市场牢牢控制住。个体经营户、私人企业的兴起也就造就了城东的这片区域,青山县每年对外出售的粮食80%都是从这里走出去,进入千家万户。

这一次,刘睿并不打算和往常一样订购陈化米回去酿酒,毕竟陈化米的淀粉含量比较地,出酒率相对低一些。此外,陈化米酿造出来的米酒多少会有点霉味,影响口感。

若是换成以前低档的散装米酒,这点口味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是刘睿以后的市场定位就决定了他必须在原料上就开始严格把关,尽量做到精益求精。

在加工区转悠了大半天,货比三家之后,刘睿终于是再一次选定了自己的供货商,下了每个月十吨商品粮大米的订单。这些大米加工厂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一听说刘睿是拿回去酿酒,是长期的固定客户,对方马上提出可以先赊购,然后月结的条件。

对于这样的结果,刘睿自然是相当满意,毕竟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并且未来的货品品质有了足够的保证。毕竟,有了白字黑字的合约,再加上赊欠的货款,供货商也就不敢在后续的供货中做手脚了。

搞定了大米的供应之后,刘睿又在城里的各个市场到处乱窜,购买了大量稀奇古怪的草药、五谷杂粮等等,让人都有点摸不着头脑。只有刘睿心里清楚,这些草根树皮还有五谷杂粮,都是配置酒曲的原材料,只不过为了避免秘方的泄露,刘睿并不会在同一个地方一次性购买所有的材料,而是在不同的地方购买。

以前,刘家酒坊酿酒的酒曲都是刘家人上山去采集草药回来配置,相当的麻烦。不过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刘睿自然是要把目光盯在市场上,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买回去的原料经过相应的处理、炮制之后,拌上五谷杂粮磨成的粉末,就能变成刘家赖以生存的秘方酒曲。这些酒曲的配置只有刘家人才能懂,少一样材料、或是哪一样材料的分量不对,就足以让整份酒曲报废!

刘睿也是这几个月在刘家宏的精心指点下,才开始掌握了酒曲的制作方法,这才逐渐接过了采购原料的任务。回到家里之后,刘睿也要自己动手,把这些原材料都变成酒曲,这样才能把那些蒸好的大米发酵,产生酒精,最后变成香醇的佳酿。

这一次进城刘睿基本上也没有怎么耽搁,办完事情之后就立即赶回来了,毕竟家里的事情还很多,现在可不是玩的时候。至于那些订购的大米,加工厂自然会派车送到刘家,不用刘睿操心的。

第167章 兴衰起落

青云处于桐江边上,是青州地区通往西南边陲和中南半岛的必经之路,独特的地理位置让青云成为了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从桐江下游逆流而上的大批货物在青云码头被卸下,然后被装上在码头边上等待的马帮,沿着千百年以来走出的羊肠小道进入莽莽丛林。或许,在宋朝的时候,茶马古道就已经存在了,一直到了解放后,茶马古道这才逐渐衰落下来。

青云、梁村作为茶马古道的中转站,自然留下了大量茶马古道的痕迹,这些东西即便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没有办法被磨灭。青云老街上那些古香古色的老建筑,是茶马古道留给青云最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另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遗产仍旧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以前刘睿在进山的时候使用的驱蚊药水、救治徐文昌所用的蛇药都是茶马古道兴盛的时候,刘家祖上从那些走南闯北的马帮手中获得的。类似这样的秘方,在青云很多人家都拥有,在大部分的时候,人们遇上各种问题根本就不用去医院。

除了这些神奇的药水之外,茶马古道留给刘家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各种酿酒秘方。

一开始,刘家的先祖并不是青云本地人,出身北方的他跟随商队到处飘荡,一直到摔断了腿,这才开始在梁村定居了。腿伤好了之后,刘家先祖走起路来也有点一瘸一拐的,要做别的营生自然也是有点力有不逮。思来想去,刘家先祖就开始酿酒卖给过往的马帮商队,倒也是在梁村扎下根来。

最初的时候,刘家先祖酿酒并没有什么秘方,都是一些大路货的酒曲和工序,只要是个人就能酿造出来。不过,借着在商队良好的关系,刘睿的先祖还是逐渐地弄到了一些比较好的配方,刘家酒坊也是顺理成章的在梁村发展了起来。

靠着茶马古道络绎不绝的人潮,刘家酒坊算是找到了稳定的客户,再加上刘家先祖也是一个聪明人,肯钻研,很快就摸索出了不少酿酒的秘诀,使得刘家酒坊的出产是越来越好。经过百十年的实践,刘家酒坊已经成为了茶马古道开端最知名的酒坊之一,几乎大部分从梁村经过的马帮、商队都会从刘家酒坊购买大量的米酒踏上征途。

久而久之,刘家就变成了梁村数一数二的富户,伫立在半山腰的这几间宽敞明亮的青砖大瓦房和颇有规模的刘家大院就是明证。在茶马古道最兴盛的时候,刘家也是依附着这条物资通道,开创了一段辉煌的岁月。

不过,随着茶马古道在解放后逐渐衰落,刘家酒坊的规模是日渐萎缩,只能是勉强维持罢了。最后,再历经几次疯狂的运动之后,刘家酒坊也就和大多数的老字号一样,陷入了停业的境地。

若不是改革开放之后,又开始允许私人经营个体经济,刘家酒坊就要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不过,重新启动之后的刘家酒坊因为刘家宏并没有太多的酿酒经验,并没有轻易的尝试酿造那些祖上秘传的佳酿,而是从最基础的低档米酒开始的。这也是和当初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大有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初,乡下的人们生活水平都比较低,即便要喝酒也只会喝最低档的‘土茅台’。

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加上刘家宏和张桂芝没有读过太多书,见识不广,慢慢地他们也就满足了当前的生活,没有想过贸然改变。

其实,很多时候,生活就是习惯,形成了习惯之后,要想改变,总是需要一定的魄力和勇气。小农意识和谨小慎微的心态让刘家宏不敢轻易地改变酒坊的经营态势,再加上社会整体消费环境的限制,让刘家酒坊只能在不愠不火之中慢慢成长。

如今青山县城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带动了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