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婉约词 >

第14章

婉约词-第14章

小说: 婉约词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恰当地安排了一个同青年人的伤春情怀十分和谐的环境和气氛,然后让那感情自然地伸展开去。

叶清臣贺圣朝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②?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作者简介】

叶清臣字道卿,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仁宗天圣初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有诗文集。《全宋词》存其词二首。

【注释】

①绿醑:美酒。

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评解】

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满斟美酒,劝友人尽情欢乐。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表现了诗人伤春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词中“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句,则为东坡《水龙吟》“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及贺方回《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蓝本了。

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①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等官职。在文学上,他是一位诗、词、文均有很深造诣的全能作家。他的词突破了“词为艳料”的局限,扩大了词的题材,冲破了声律的束缚。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创作实践,对词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东坡乐府》传世。

【注释】

①“天涯”句:指芳草长到天边。

【评解】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集评】

王士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消春之作。不过,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水龙吟

次韵①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②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③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章质夫:名栥(jié),字质夫,福建蒲城人,历仕哲宗、徽宗两朝,为苏轼好友,其咏杨花词《水龙吟》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②“思量”两句:指杨花看似无情,实际却自有其愁思。思:意思,思绪。

③“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时眼睛欲开还闭之态来形容杨花的忽飘忽坠、时起时落。

【评解】

这首咏物词,当作于苏轼贬黄州时期。其间,诗人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吟》一首,盛传一时,诗人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集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

朱弁《曲洧旧闻》:章质夫杨花词,命意用事,潇洒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反觉章词有织绣工夫。

魏庆之《诗人玉屑》: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晁叔用以为:

“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是则然也。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比章质夫的闺怨词要高一层。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①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②。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③。

【注释】

①瑶台:传说昆仑山仙人所居之处。曲:深处。

②秋风惊绿:秋风起后,榴花凋谢,剩下的绿叶,禁不住摧残。

③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评解】

这首《贺新郎》借咏名花佳丽,以抒诗人的感怀,寄意高远,构思奇妙。上片咏佳人,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

下片写石榴,然后将人物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

全词以华美艳丽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情韵,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随声附和,取媚求进,因而或遭新党排挤,或为旧党不容。曾两次出任杭州。词中以榴花比托“幽独”的佳人,联系自己的心情和处境,借咏物曲曲传出自己的心声,手法极为高妙。

【集评】

黄蓼园《蓼园词选》: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极写其特立独行之概。以上阕“孤眠”之“孤”字,下阕“幽独”之“独”字,表明本意。“新浴”及“扇手”,其身之洁白,焉能与浪蕊浮花为伍,犹屈原不能以皓皓之白,入汶汶之世也。下阕“芳心千重似束”句及“秋风”句言已深闭退藏,而人犹不恕,极言其忧谗畏讥之意。对花真赏,知有何人,惟有沾襟之粉泪耳。

沈雄《古今词话》曾记载:苏轼任职杭州时,曾在西湖宴会。群妓毕集,而秀兰迟到,一府僚为此发怒。东坡即席写《贺新郎》为秀兰解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妓而发耶!

《唐宋词鉴赏集》:词人写作受到生活现象的触发,或从现实中摄取某些现象,这是可能的,但决不是生活的简单记录。把一首词的内容完全坐实到一个官场的风流故事上,刻板地句句索隐,这显然是附会之谈,不足凭信。

薛砺若《宋词通论》:此词写来极纡回缠绵,一往情深。丽而不艳,工而能曲,毫无刻画斧斫之痕。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不必为官妓秀兰而作,写情景俱高妙。

写花写人,是二实一。

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①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②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

①蕙风:夏季的东南风。

②玉盆:指荷叶。

【评解】

高柳新蝉,薰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交织成一幅初夏的美丽图景;抚琴、下棋、昼眠、嬉水,传达出人物风雅优闲的生活情趣。歇拍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

【集评】

沈雄《古今词话》:观者叹服其八句状八景。音律一同,殊不散乱,入争宝之。刻之琬琰,挂于堂室间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写闺情而不着妍辞,不作情语,自有一种闲雅之趣。

浣溪沙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①,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②倾。彩索③身轻长趁燕④,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注释】

①“道字”句:吐字不清,苦于言不成句。

②绿鬟:古代少女发式。绿:黑色。

③彩索:彩色的秋千绳索。

④趁燕:追赶空中的飞燕。这里形容秋千上的少女身轻似燕。

【评解】

此词描写春闺少女的“慵困”情态。作者围绕“春困”这一侧面,着意描写少女娇慵的神情意态。构思新颖,不落陈套。全词轻柔细腻,情致缠绵,清丽谐婉,多彩多姿,为苏轼婉约词的佳作之一。

【集评】

贺裳《皱水轩词筌》:“彩索”两句,“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①忽还乡,小轩窗②,正梳妆,相顾③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①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②小轩窗:意指小房的窗下。

③顾:看。

【评解】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城子》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①,雪晴②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③。

【注释】

①苏:即江苏苏州市。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霜须:白须。

【评解】

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

《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①,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②幺凤③。素面常嫌粉涴④,洗妆不退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⑤梨花同梦。

【注释】

①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②倒挂绿毛:似鹦鹉而小的珍禽。

③幺风:鸟名,即桐花凤。

④涴: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