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安禄山新史 >

第166章

安禄山新史-第166章

小说: 安禄山新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臁�

跟在一群兴奋的群臣后面,安禄山和张九龄缓缓的走在后头。

“张相!如今大唐盛世,朝廷群臣、天下百姓只忙着享受盛世,却不知道,实际上盛世的事情,比乱世还多呀!”安禄山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他做事情还算勤恳,不过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对自己有切身好处的,其他地基本上也和百官一样松懈。

“是呀!如今朝中真正忙着公事地,又有几人呢!”张九龄也叹了一口气。

他是一位贤明宰相,但作为儒家学说出身的文人,却带有很浓厚地儒生浪漫色彩,处理事情不务实,对于很多状况充满了幻想。如果宰相换成是宋璟,绝对能看出安禄山其实也是懒惰的一员。宰相机构,效率也还会提高很多。

“平常还好一点,至少朝中贤能的人士不少,真正遇到事情,还能相顾协调,只是这次纵容百姓将粮食烂在田地里,实在是有点……唉!”安禄山叹了口气。

他还记得上辈子小时候,家里的老人教育自己,奢侈浪费的粮食,是要遭天遣的。

“安相多虑了!其实我觉得,里面很多事情,有可能是观察使虚言邀功,天下百姓这么多,粮食才这么点,真正能把粮食烂在田地里的,能有几户呢?”张九龄笑着宽慰安禄山。

“呵呵!希望真是如此吧!”安禄山摇了摇头。

不管了,当满朝都是贪官,你自己不贪的时候,就会成为别人眼里的贪官。现在太平盛世,自己也还是安安心心的陪皇帝逍遥好了,真要出什么事情,自己说不定还有可能捞得更好的机会。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年,西元七三六年)十月,各地进贡的秋季贡品,以及参加科举的举子,全都陆续来到了京城。

这次开课的主考,自然是礼部侍郎李白,其他的如考功员外郎、集贤殿的几个学士、职方郎中等,都作为考官,都将参与选拔。

“拜见安相!”

安禄山的郡王府中,一个清瘦举子,恭敬地向堂中高坐的安禄山行礼。

“哈哈哈!杜子美免礼,你的诗文我已经看了,竟然比以前就非常好的作品又有提高,实在是大才呀!快快,快请坐!”安禄山笑着向清瘦举子示意。

自从举子们蜂拥进入京师,前来拜会他的举子,每天都有。至于送上诗文,请求评鉴的,更是多的数不清。眼前这位未来诗圣杜子美,竟然也送上诗文给自己品鉴,却是让安禄山兴奋中有点汗颜。

“谢安相!杜甫告坐!”清瘦举子,也就是杜甫,小心的坐了下来。

他当年就和安禄山见过几次,不过再次相见,自己的身份没有该变,安禄山的地位,却更加尊贵。爵封郡王,还官拜宰相。这样的地位显赫的人物,这么客气的召见自己,自然让杜甫有点紧张。

安禄山看到了杜甫的表情,故意笑着岔开话题:

“子美来京,可曾去见过太白?他对你可是一直思念的紧呀。”

想想在历史上,两位地位相当的著名诗人,现在却是一个以考官的身份,去考较另一个,这样的师生安排,确实让安禄山觉得有点好笑。

“回安相!学生已经将诗文送到李侍郎府上,只是因为避嫌,并没有前去拜见。”杜甫回答的非常恭敬。

“呵呵!这有什么可避嫌的,还有人直接带了礼物去找太白呢!”安禄山笑着摇摇头。

现在的杜甫,还是有那么一骨子傲气。

在考试前,给朝廷大臣、士林名士,献上自己的得意诗篇,希望帮忙引荐,或者是通过点评扬名,这是传承较长时间的规矩,没有人会觉得不好意思。但直接送礼,则还有点不为大多数清流名士接受。

(过年!过年!黄初提前给大家拜年了!说一下更新安排,在年三十前,我会尽量保持现在的更新速度,不过时间上可能会有点不规律,反正我是尽量的码出一节,就发上一节。年三十那天则大家一起休息。正月里的更新规律,看情况再定。)!~!

..

第十章第十五节第一次地震

第十章第十五节第一次地震

“这个……”杜甫脸上微红,“学生虽然不才,但还不至于需要送礼求情!”

“哈哈哈!杜子美呀杜子美!”安禄山大笑起来,“本相什么时候说过让你送礼求情了?你和太白本来就是好友,虽然这几年因为你在外,互相没有多少见面机会,但是昔日的交情还在,你来了京师,却不去见见老朋友,怎么说的过去?本相让你去和太白见面,是让你们叙叙旧交,又不是让你去走他的门路。”

“现在即将秋试大比,此时去见太白兄,定然会惹来闲话。”杜甫脸上的红晕更明显了。

叙旧交情,就是变相的求人情走门路,杜甫哪里会不明白安禄山的真正心思。不过对李白的称呼,却开始有所变化,从原来的李侍郎,变成了太白兄。

“呵呵!清者自清,管别人的闲话干什么?”安禄山看到杜甫憨厚的样子,微微摇了摇头。

“人言可畏,不过安相教训的也是!”杜甫非常倔强,并不愿意接受安禄山的建议。

杜甫的话声刚落,安府的前厅就响起一阵脚步声。

“好你个杜子美,是不是一定要李白主动来找你呀?”

爽朗的声音刚刚传进大厅,还穿着一身官服的李白,就已经大踏步走了进来。

“呵呵!拜见李侍郎!”杜甫竟然躬身对李白行了一礼。

“什么?李侍郎?”李白板起了脸色。“杜老弟,如果你坚持要这样称呼。那李某只有转身走人了。”

“哈哈哈!太白兄!你这么兴匆匆的穿着一身官服进来,我能够不先按制行礼参拜吗?好了!好了!杜甫虽然不是那种喜欢走门路地人,但也不会做到了你送上门来,却还要躲开的程度!太白兄,小弟有礼了!”杜甫笑着再次给李白见礼,不过这次就仅仅是普通的朋友之礼。

“呵呵!好!爽快!”李白也拱了拱手。“说起来还是李某失礼了。听到子美曾经留文我府上,就猜到子美肯定会来拜见安老弟。立刻赶了过来,竟然忘了还穿着一身官服。有罪!有罪!”

“好了!这样就行!反正以杜子美的才华。高中状元,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件事情,太白兄只要保证别人不会送礼走门路,强求这个状元就行!”安禄山看到两人如此友好,到也是放下心来。

“这个自然!”李白答应的很爽快。

杜甫也没有多说什么。

这还是他第一次参加科考,平时为人虽然谦虚,但因为早早就被安禄山发掘出来。在外名声已经很响,所以自视自然比较高,并没有把科举夺取状元放在眼里,认为这自然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看见这两个奇才不在意的开始叙说别后事情,安禄山却不得不打断两人地谈话。

“太白兄!这件事情,你可不能等闲视之。虽然你是主考,你那里没有问题,但是科举选拔。并不是只有你一个考官,如果子美的考卷,不能顺利上达到你手中,甚至就算上达了,其他考官一致认为不如别地文章优秀,到时候还是会出问题!”

安禄山知道野史上。关于李白科考时的发生的一些说法。当时的主考贺知章,认为李白的才能,肯定能拔得头筹,但实际上,李白的卷子却在上缴的时候,因为一点小误会,被高力士杨国忠两人撕毁考卷,让贺知章根本无从找到李白地卷子,最后榜上无名。

这样的事情,在正史不大可能真正发生。但其中并非没有花样可循。一个不小心,杜甫的卷子。就会达不到李白手中。

“这方面安相不必担心,杜甫有信心,让众考官都认为杜甫的文章不错!”杜甫说话的时候非常自信,丝毫没有考虑考场中的某些黑幕。

李白毕竟在朝中和地方当了十年左右的官,对于这方面的一些阴谋诡计,还知道一点。听了安禄山地话,立刻赞同的点点头。

“子美!这事情没这么简单!在今天之前,已经五六位大臣,送礼走门路,希望李白能够给录他们的子侄为状元。李白虽然没有答应,但可以料想,其他考官应该会受到一点影响,到时候如果他们真的认为哪个最好,却不让真正优秀的卷子上来,李某确实不好说话。”

“对了!太白兄,这次考试采用的是露名还是封卷?”

科举刚开始地时候,卷子上的名字,都是光明正大写在哪儿的。后来为了防止考官收礼后,根据人名评卷,武则天特地采用封闭试卷的方法,将名字糊起来,等到最终名次排定后,再公布中进士的名字。其实唐周各皇帝中,最重视选拔人才的,就是这个周皇帝武则天,从殿试进士,到封名评卷,都显示出了她对人才的重视。反倒是则天朝过后,这样的规矩屡次更改,封不封卷,都改成由各科主考自己定了(好像进士科,都是封卷的)。

“为了公平,这次是采用封名阅卷了!”李白更加皱紧了眉头。

“呵呵!这样的话,杜子美最好做上一点标……”

“安相,杜甫觉得,完全没这个必要。”

虽然安禄山地话还没说完,但杜甫已经预料到安禄山准备说什么了,赶忙出言打断。做标记让李白认出自己地考卷,这在杜甫看来,已经是作弊的行为。

“不!完全有必要!”李白无奈地摇摇头。

“如果不能立刻让我认出你地考卷,根本没法判断你的文章有没有被故意埋没。在阅卷的时候。他们不送上来,我还有机会复核,一旦呈送陛下,封名揭开,到时就来不及了!大不了,你将自己的标记,做在考卷最后面。这样就不会影响我的评判!”李白比较了解杜甫的心态,立刻提出了一个折中的主意。

听到安禄山和李白对这件事情这么重视。杜甫也多少有点担心起来。毕竟他虽然自视甚高,但同样非常希望科举出身,一展报复。

“杜子美!你意下如何?”安禄山关切地问道。

感觉到李白安禄山两人对自己的关心,杜甫内心非常感动。这样地朋友,自己还能有什么话好说。

只是拱手对两人一揖。

“只要不是让杜甫作弊,其他的听凭两位兄长安排就是!”

“好!”安禄山一拍桌子。

“嘭嘭……”一阵轻微的震动感,让安禄山吓了一跳。

正准备看看是不是自己把桌子敲到地下去了。又一阵有明显感觉的摇晃感传了过来。

“不好!是地震!”安禄山高壮的身躯,以一个非常灵敏的动作,快速的躲到桌子地下。

李白和杜甫微微一愣,但是安禄山说出地地震两个词,还是让他们快速的反应过来。面上一阵惊慌,动作却有点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学安禄山的样子,躲到桌子底下下去。

正当安禄山准备出言呼叫两人赶快躲起来的时候。非常明显的震感,却突然消失。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人们的呼叫声,但地面却已经几本恢复了平静。

安禄山缩头缩脑的躲在桌子下,李白和杜甫却是半蹲着身子,正在犹豫要不要钻桌子。地面一平静,三人的动作立刻一僵。面上怪异地表情,说多好笑,就有多好笑。

不过安禄山毕竟是大胆之人,随即反应过来。

尴尬的从桌字下面跳出,上前拉住李白和杜甫的手,大踏步的走向客厅外面。

“呵呵!区区地震,竟然吓得我这个宰相钻桌子了!”嘴上笑着自我嘲讽,实际上却是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快速走到空旷平整的地方,应付更强烈的地震或者是余震。

“子美!今天我们可真是幸运呀。不但在地震中没有受伤。还难得地看到宰相钻桌子,这样罕见的场面。”劫后余生。李白和杜甫开起了玩笑。

“哈哈!是呀!是呀!”杜甫的脸色还没恢复过来。

“哼!逃过一次地震,就让你们这么高兴了,小心下次再来地震!”安禄山也是笑着打趣。

大厅外面已经聚集了不少的丫鬟仆役,刚才的震动,每个人都有明显感觉。虽然房屋看起来没怎么受损,但还是将大家都吓得都跑了出来。古代基本上是平房,逃生比较简单,而且没有专门应付地震的教育,都是直接往门外跑。安禄山刚才会躲到桌子底下,却是因为受现代社会地震教育的影响。在楼房中,由于逃出去困难,最佳的逃生方式,是临时在桌子下面躲一下。

“再来地震,只要有安老弟你挡着就行,我们这些小官,可是不必担心什么。”李白也是长长的吐气。

那样的经历,确实吓人。

听到李白地话,安禄山地面上却是一怔。

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戊申,京师地震。

就在朝廷刚刚准备开恩科前几天,突然而来的地震,把大家关注地目光,从恩科上,转移到了这次的地震上。

古代对于地震等天灾十分忌讳,唐代虽然还不是像宋代那样,一旦发生重大天灾,宰相就得请辞,但御史言官,以及一些臣子,会利用地震等天变,来攻击政敌,却是绝对的。

刚刚上任不到一年的安禄山,就面临了一次老天对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