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第1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旁出,至清河县河南镇以合於黄河。大立请开新庄闸以通回船,兼浚古睢河,泄
二洪水,且分河自鱼沟下草湾,保南北运道。帝命新任总河都御史潘季驯区画。
顷之,河大决邳州,睢宁运道淤百馀里。大立请开泇口、萧县二河。会季驯筑
塞诸决,河水归正流,漕船获通。大立、孔昭皆以迟误漕粮削籍,开泇之议不
果行。
五年四月,河复决邳州王家口,自双沟而下,南北决口十馀,损漕船运军千
计,没粮四十万馀石,而匙头湾以下八十里皆淤。於是胶、莱海运之议纷起。会
季驯奏邳河功成。帝以漕运迟,遣给事中雒遵往勘。总漕陈炌及季驯俱罢官。
六年,从雒遵言,修筑茶城至清河长堤五百五十里,三里一铺,铺十夫,设
官画地而守。又接筑茶城至开封两岸堤。从朱衡言,缮丰、沛大黄堤。衡又言:
“漕河起仪真讫张家湾二千八百馀里,河势凡四段,各不相同。清江浦以南,临
清以北,皆远隔黄河,不烦用力。惟茶城至临清,则闸诸泉为河,与黄相近。清
河至茶城,则黄河即运河也。茶城以北,当防黄河之决而入;茶城以南,当防黄
河之决而出。防黄河即所以保运河,故自茶城至邳、迁,高筑两堤,宿迁至清河,
尽塞缺口,盖以防黄水之出,则正河必淤,昨岁徐、邳之患是也。自茶城秦沟口
至丰、沛、曹、单,创筑增筑以接缕水旧堤,盖以防黄水之入,则正河必决,往
年曹、沛之患是也。二处告竣,故河深水束,无旁决中溃之虞。氵市县之窑子头
至秦沟口,应筑堤七十里,接古北堤。徐、邳之间,堤逼河身,宜於新堤外别筑
遥堤。”诏如其议,以命总河侍郎万恭。
万历元年,恭言:“祖宗时造浅船近万,非不知满载省舟之便,以闸河流浅,
故不敢过四百石也。其制底平、仓浅,底平则入水不深,仓浅则负载不满。又限
浅船用水不得过六拏,伸大指与食指相距为一拏,六拏不过三尺许,明受水浅也。
今不务遵行,而竞雇船搭运。雇船有三害,搭运有五害,皆病河道。请悉遵旧制。”
从之。
恭又请复淮南平水诸闸,上言:“高、宝诸湖周遭数百里,西受天长七十馀
河,徒恃百里长堤,若障之使无疏泄,是溃堤也。以故祖宗之法,偏置数十小闸
於长堤之间,又为令曰:“但许深湖,不许高堤”,故设浅船浅夫取湖之淤以厚
堤。夫闸多则水易落而堤坚,浚勤则湖愈深而堤厚,意至深远也。比年畏修闸之
劳,每坏一闸即堙一闸,岁月既久,诸闸尽堙,而长堤为死障矣。畏浚浅之苦,
每湖浅一尺则加堤一尺,岁月既久,湖水捧起,而高、宝为盂城矣。且湖漕勿堤
与无漕同,湖堤勿闸与无堤同。陈瑄大置减水闸数十,湖水溢则泻以利堤,水
落则闭以利漕,最为完计。积久而减水故迹不可复得,湖且沉堤。请复建平水闸,
闸欲密,密则水疏,无涨懑患;闸欲狭,狭则势缓,无啮决虞。”尚书衡覆奏如
其请。於是仪直、江都、高邮、宝应、山阳设闸二十三,浚浅凡五十一处,各设
捞浅船二,浅夫十。
恭又言:“清江浦河六十里,陈瑄浚至天妃祠东,注於黄河。运艘出天妃
口入黄穿清特半饷耳。后黄涨,逆注入口,清遂多淤。议者不制天妃口而遽塞之,
令淮水勿与黄值。开新河以接淮河,曰“接清流勿接浊流,可不淤也”。不知黄
河非安流之水,伏秋盛发,则西拥淮流数十里,并灌新开河。彼天妃口,一黄水
之淤耳。今淮、黄会於新闸开河口,是二淤也。防一淤,生二淤,又生淮、黄交
会之浅。岁役丁夫千百,浚治方毕,水过复合。又使运艘迂八里浅滞而始达於清
河,孰与出天妃口者之便且利?请建天妃闸,俾漕船直达清河。运尽而黄水盛发,
则闭闸绝黄,水落则启天妃闸以利商船。新河口勿浚可也。”。乃建天妃庙口石
闸。
恭又言:“由黄河入闸河为茶城,出临清板闸七百馀里,旧有七十二浅。自
创开新河,汶流平衍,地势高下不甚相悬,七十浅悉为通渠。惟茶、黄交会间,
运盛之时,正值黄河水落之候,高下不相接,是以有茶城黄家闸之浅,连年患之。
祖宗时,尝建境山闸,自新河水平,闸没泥淖且丈馀。其闸上距黄家闸二十里,
下接茶城十里,因故基累石为之,可留黄家闸外二十里之上流,接茶城内十里之
下流,且挟二十里水势,冲十里之狭流,蔑不胜矣。”乃复境山旧闸。
恭建三议,尚书衡覆行之,为运道永利。而是时,茶城岁淤,恭方报正河安
流,回空船速出。给事中朱南雍以回空多阻,劾恭隐蔽溺职。帝切责恭,罢去。
三年二月,总河都御史傅希挚请开泇河以避黄险,不果行。希挚又请浚梁
山以下,与茶城互用,淤旧则通新而挑旧,淤新则通旧而挑新,筑坝断流,常通
其一以备不虞。诏从所请。工未成,而河决崔镇,淮决高家堰,高邮湖决清水潭、
丁志等口,淮城几没。知府邵元哲开菊花潭,以泄淮安、高、宝三城之水,东方
刍米少通。
明年春,督漕侍郎张翀以筑清水潭堤工钜不克就,欲令粮船暂由圈子田以行。
巡按御史陈功不可。河漕侍郎吴桂芳言:“高邮湖老堤,陈瑄所建。后白昂开
月河,距湖数里,中为土堤,东为石堤,首尾建闸,名为康济河。其中堤之西,
老堤之东,民田数万亩,所谓圈子田也。河湖相去太远,老堤缺坏不修,遂至水
入圈田,又成一湖。而中堤溃坏,东堤独受数百里湖涛,清水潭之决,势所必至。
宜遵弘治间王恕之议,就老堤为月河,但修东西二堤,费省而工易举。”帝命如
所请行之。是年,元哲修筑淮安长堤,又疏盐城石口下流入海。
五年二月,高邮石堤将成,桂芳请傍老堤十数丈开挑月河。因言:“白昂康
济月河去老堤太远,人心狃月河之安,忘老堤外捍之力。年复一年,不加省视,
老、中二堤俱坏,而东堤不能独存。今河与老堤近,则易於管摄。”御史陈世宝
论江北河道,请於宝应湖堤补石堤以固其外,而於石堤之东复筑一堤,以通月河,
漕舟行其中。并议行。其冬,高邮湖土石二堤、新开漕河南北二闸及老堤加石、
增护堤木城各工竣事。桂芳又与元哲增筑山阳长堤,自板闸至黄浦亘七十里,闭
通济闸不用,而建兴文闸,且修新庄诸闸,筑清江浦南堤,创板闸漕堤,南北与
新旧堤接。板闸即故移风闸也。堤、闸并修,淮、扬漕道渐固。
六年,总理河漕都御史潘季驯筑高家堰,及清江浦柳浦湾以东加筑礼、智二
坝,修宝应、黄清等八浅堤,高、宝减水闸四,又拆新庄闸而改建通济闸於甘罗
城南。明初运粮,自瓜、仪至淮安谓之里河,自五坝转黄河谓之外河,不相通。
及开清江浦,设闸天妃口,春夏之交重运毕,即闭以拒黄。岁久法驰,闸不封而
黄水入。嘉靖末,塞天妃口,於浦南三里沟开新河,设通济闸以就淮水。已又从
万恭言,复天妃闸。未几又从御史刘光国言,增筑通济,自仲夏至季秋,隔日一
放回空漕船。既而启闭不时,淤塞日甚,开朱家口引清水灌之,仅通舟。至是改
建甘罗城南,专向淮水,使河不得直射。
十年,督漕尚书凌云翼以运船由清江浦出口多艰险,乃自浦西开永济河四十
五里,起城南窑湾,历龙江闸,至杨家涧出武家墩,折而东,合通济闸出口。更
置闸三,以备清江浦之险。是时漕河就治,淮、扬免水灾者十馀年。初,黄河之
害漕也,自金龙口而东,则会通以淤。迨塞沙湾、张秋闸,漕以安,则徐、氵市
间数被其害。至崔镇高堰之决,黄、淮交涨而害漕,乃在淮、扬间,湖溃则败漕。
季驯以高堰障洪泽,俾堰东四湖勿受淮侵,漕始无败。而河漕诸臣惧湖害,日夜
常惴惴。
十三年从总漕都御史李世达议,开宝应月河。宝应汜光湖,诸湖中最湍险者
也,广百二十馀里。槐角楼当其中,形曲如箕,瓦店翼其南,秤钩湾翼其北。西
风鼓浪,往往覆舟。陈瑄筑堤湖东,蓄水为运道。上有所受,下无所宣,遂决
为八浅,汇为六潭,兴、盐诸场皆没。而淮水又从周家桥漫入,溺人民,害漕运。
武宗末年,郎中杨最请开月河,部覆不从。嘉靖中,工部郎中陈毓贤、户部员外
范韶、御史闻人诠、运粮千户李显皆以为言,议行未果。至是,工部郎中许应逵
建议,世达用其言以奏,乃决行之。浚河千七百馀丈,置石闸三,减水闸二,筑
堤九千馀丈,石堤三之一,子堤五千馀丈。工成,赐名弘济。寻改石闸为平水闸。
应逵又筑高邮护城堤。其后,弘济南北闸,夏秋淮涨,吞吐不及,舟多覆者。神
宗季年,督漕侍郎陈荐於南北各开月河以杀河怒,而溜始平。
十五年,督漕侍郎杨一魁请修高家堰以保上流,砌范家口以制旁决,疏草湾
以杀河势,修礼坝以保新城。诏如其议。一魁又改建古洪闸。先是,汶、泗之水
由茶城会黄河。隆庆间,浊流倒灌,稽阻运船,郎中陈瑛移黄河口於茶城东八里,
建古洪、内华二闸,漕河从古洪出口。后黄水发,淤益甚。一魁既改古洪,帝又
从给事中常居敬言,令增筑镇口闸於古洪外,距河仅八十丈,吐纳益易,粮运利
之。
工部尚书石星议季驯、居敬条上善后事宜,请分地责成:接筑塔山缕堤,清
江浦草坝,创筑宝应西堤,石砌邵伯湖堤,疏浚里河淤浅,当在淮、扬兴举;察
复南旺、马踏、蜀山、马场四湖,建筑坎河滚水坝,加建通济、永通二闸,察复
安山湖地,当在山东兴举。帝从其议。未几,众工皆成。
十九年,季驯言:“宿迁以南,地形西洼,请开缕堤放水。沙随水入,
地随沙高,庶水患消而费可省。”又请易高家堰土堤为石,筑满家闸西拦河坝,
使汶、泗尽归新河。设减水闸於李家口,以泄沛县积水。从之。十月,淮湖大涨,
江都淳家湾石堤、邵伯南坝、高邮中堤、朱家墩、清水潭皆决。郎中黄日谨筑塞
仅竣,而山阳堤亦决。
二十一年五月,恒雨。漕河泛溢,溃济宁及淮河诸堤岸。总河尚书舒应龙议:
筑堽城坝,遏汶水之南,开马踏湖月河口,导汶水之北。开通济闸,放月河土
坝以杀汹涌之势。从其奏。数年之间,会通上下无阻,而黄、淮并涨,高堰及高
邮堤数决害漕。应龙卒罢去。建议者纷纷,未有所定。
杨一魁代应龙为总河尚书,力主分黄导淮。治逾年,工将竣,又请决湖水以
疏漕渠,言:“高、宝诸湖本沃壤也,自淮、黄逆壅,遂成昏垫。今入江入海之
路即浚,宜开治泾河、子婴沟、金湾河诸闸及瓜、仪二闸,大放湖水,就湖疏渠,
与高、宝月河相接。既避运道风波之险,而水涸成田,给民耕种,渐议起科,可
充河费。”命如议行。时下流既疏,淮水渐帖,而河方决黄堌口。督漕都御史
褚鈇恐泄太多,徐、邳淤阻,力请塞之。一魁持不可,浚两河口至小浮桥故道以
通漕。然河大势南徙,二洪漕屡涸,复大挑黄堌下之李吉口,挽黄以济之,非
久辄淤。
一魁入掌部事。二十六年,刘东星继之,守一魁旧议,李吉口淤益高。岁冬
月,即其地开一小河,春夏引水入徐州,如是者三年,大抵至秋即淤。乃复开赵
家圈以接黄,开泇河以济运。赵家圈旋淤,泇河未复,而东星卒。於是凤阳
巡抚都御史李三才建议自镇口闸至磨儿庄仿闸河制,三十里一闸,凡建六闸於河
中,节宣汶、济之水,聊以通漕。漕舟至京,不复能如期矣。东星在事,开邵伯
月河,长十八里,阔十八丈有奇,以避湖险。又开界首月河,长千八百馀丈。各
建金门石闸二,漕舟利焉。
三十二年,总河侍郎李化龙始大开泇河,自直河至李家港二百六十馀里,
尽避黄河之险。化龙忧去,总河侍郎曹时聘终其事,疏叙泇河之功,言:“舒
应龙创开韩家庄以泄湖水,而路始通。刘东星大开良城、侯家庄以试行运,而路
渐广。李化龙上开李家港,凿都水石,下开直河口,挑田家庄,殚力经营,行运
过半,而路始开,故臣得接踵告竣。”因条上善后六事,运道由此大通。其后每
年三月开泇河坝,由直河口进,九月开召公坝入黄河,粮艘及官民船悉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