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钦天监以为岁杀在北,方向不利。内官监亦谓英庙陵寝,难以轻动,遂议别建庙,
奉安神主。帝心未慊,卒移英庙居中,孝庄居左,孝肃祔其右云。
正德间,定长陵以下诸陵,各设神宫监并卫及祠祭署。凡清明、中元、冬至,
俱分遣驸马都尉行礼,文武官陪祭。忌辰及正旦、孟冬、圣节,亦遣驸马都尉行
礼。亲王之藩,诣诸陵辞谒。恭让章皇后陵,清明、中元、冬至、忌辰内官行礼。
西山景皇帝陵,祭期如上,仪宾行礼。
初,成祖易黄土山名天寿山。嘉靖十年,名祖陵曰基运山,皇陵曰翌圣山,
孝陵曰神烈山,显陵曰纯德山,及天寿山,并方泽从祀,所在有司祭告各陵山祇。
礼官因奏:“神祇坛每年秋祭,有钟山、天寿山之神,今宜增基运等山。”从之。
十四年,谕礼部尚书夏言:“清明节既遣官上陵,内殿复祭,似涉烦复。”
言因言:“我朝祀典,如特享、时享、祫享、禘祭,足应经义,可为世法。惟上
陵及奉先殿多沿前代故事。上陵之祀,每岁清明、中元、冬至凡三。中元俗节,
事本不经。往因郊祀在正首,故冬至上陵,盖重一气之始,伸报本之义。今冬至
既行大报配天之礼,则陵事为轻。况有事南郊,乃辍陪祀臣僚,远出山陵,恐于
尊祖配天之诚未尽。可罢冬至上陵,而移中元于霜降,惟清明如旧。盖清明礼行
于春,所谓雨露既濡,君子履之,有怵惕之心者也。霜降礼行于秋,所谓霜露既
降,君子履之,有凄怆之心者也。二节既遣官上陵,则内殿之祭,诚不宜复。”
遂著为令。
十五年,谕言曰:“庙重于陵,其礼严。故庙中一帝一后,陵则二三后配葬。
今别建奉慈殿,不若奉主于陵殿为宜。且梓宫配葬,而主乃别置,近于黜之,非
亲之也。”乃迁孝肃、孝穆、孝惠三后神主于陵殿。又谕言曰:“三后神主称皇
太后、太皇太后者,乃子孙所奉尊称。今既迁陵殿,则名实不准。”言等议曰:
“三后神主,礼不祔庙,义当从祧。迁奉陵殿,深合典礼。其称皇太后、太皇太
后者,乃子孙所上尊号。今已迁奉于陵,则当从夫妇之义,改题孝肃神主,不用
睿字,孝穆、孝惠神主,俱不用纯字,则嫡庶有别,而尊亲并隆矣。”命如拟行。
又谕:“祭告长陵等七陵俱躬叩拜,恭让章皇后、景皇帝陵亦展拜一次,以慰追
感之情。”十七年,改陵殿曰祾恩殿,门曰祾恩门。又建成祖圣迹亭于平台
山,率从官行祭礼。二十一年,工部尚书顾璘请以帝所上显陵圣制歌诗,制为乐
章,享献陵庙。礼部言:“天寿山诸陵,岁祀皆不用乐。”已而承天府守备太监
傅霖乞增显陵岁暮之祭。部议言:“诸陵皆无岁暮祀典。”诏并从部议。
隆庆二年,帝诣天寿山春祭。前一日,告世宗几筵及奉先、弘孝、神霄殿。
驾至天寿山红门降舆,由左门入,升舆,驻跸感思殿。越二日,质明行礼。帝青
袍,乘板舆至长陵门外,东降舆,由殿左门入,至拜位,上香,四拜。至神御前
献帛、献爵讫,复位。亚献、终献,令执爵者代,复四拜。馀如常祭之仪。随诣
永陵行礼。是日遣官六员,俱青服,分祭六陵。
万历八年,谒陵礼如旧。十一年,复谒陵。礼部言:“宜遵世宗彝宪,酌分
二日,以次展拜。”乃定长、永、昭三陵,上香,八拜,亲奠帛。初献,六陵二
寝,上香,四拜。其奠帛三献,俱执事官代。十四年,礼部言:“诸妃葬金山诸
处者,嘉靖中俱配享各陵殿,罢本坟祭。今世庙诸妃安厝西山者,宜从其例。至
陵祭品物,九陵、恭让、恭仁之陵止于酒果,而越、靖诸王及诸王妃则又有牲果
祝文,反从其厚者,盖以九陵帝后,岁暮已祫祭于庙,旬日内且复有孟春之享,
故元旦陵殿止用酒果,非俭也;诸王诸妃则祫祭春祭皆不与,元旦一祭不宜从简,
故用牲帛祝文,非丰也。特恭让、恭仁既不与祫享于庙中,又不设牲帛于陵殿,
是则礼文之缺,宜增所未备。而诸王诸妃祝文,尚仍安厝时所用,宜改叙岁时遣
官之意,则情顺礼安。”报可。
凡山陵规制,有宝城,长陵最大,径一百一丈八尺。次永陵,径八十一丈。
各陵深广丈尺有差。正前为明楼,楼中立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门。惟永陵中为
券门。左右墙门各一楼。明楼前为石几筵,又前为祾恩殿、祾恩门。殿惟长
陵重檐九间,左右配殿各十五间。永陵重檐七间,配殿各九间。诸陵俱殿五间,
配殿五间。门外神库或一或二,神厨宰牲亭,有圣迹碑亭。诸陵碑俱设门外,率
无字。长陵迤南有总神道,有石桥,有石像人物十八对,擎天柱四,石望柱二。
长陵有《神功圣德碑》,仁宗御撰,在神道正南。南为红门,门外石牌坊一。门
内有时陟殿,为车驾更衣之所。永陵稍东有感思殿,为驻跸之所。殿东为神马厂。
○忌辰
洪武八年四月,仁祖忌日,太祖亲诣皇陵致祭。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
等奏定,高皇帝忌辰前二日,帝服浅淡色衣,御西角门视事。不鸣钟鼓,不行赏
罚,不举音乐,禁屠宰。百官浅淡色衣、黑角带朝参。至日,亲祀于奉先殿,仍
率百官诣孝陵致祭。高皇后忌辰如之。
宣德四年令,凡遇忌辰,通政司、礼科、兵马司勿引囚奏事。五年,敕百官
朝参辍奏事仪。
英宗即位,召礼臣及翰林院议忌辰礼。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学士杨溥议:
“每岁高庙帝后、文庙帝后、仁宗忌辰,服浅淡色服,不鸣钟鼓,于奉天门视事。
宣宗忌辰,小祥之日,于西角门视事。”从之。
弘治十四年令,凡遇忌辰,朝参官不得服纻丝纱罗衣。景皇帝、恭让皇后
忌辰,遇节令,服青丝花样。宣宗忌辰,遇祭祀,服红。十六年八月,吏部尚书
马文升言:“宣德间,仁宗忌辰,诸司悉免奏事。自太祖至仁宗生忌,俱辍朝。
其后不知何时,仁宗忌辰,依前奏事。惟太祖至宪宗忌辰,百官浅淡色服、黑角
带。朝廷亦出视朝,鸣钟鼓,奏事。臣思自仁至宪,世有远近,服有隆杀。请自
仁宗忌辰、英宗生忌日,视朝,鸣钟鼓。若遇宪宗及孝穆皇太后忌日,不视朝,
著浅淡服,进素膳,不预他事。或遵宣宗时例,自太祖至宪宗生忌,俱辍朝一日。
宪宗、孝穆忌日,如臣所拟。”帝下礼部议。部臣言:“经传所载,忌日为亲死
之日。则死日为忌,非谓生辰也。其曰忌日不用,不以此日为他事也。曰忌日不
乐,是不可举吉事也,此日当专意哀思父母,余事皆不举。但先朝事例,迄今见
行,未敢更易。”帝乃酌定以浅淡服色视事。
嘉靖七年令,忌辰只祭本位。十八年令,高庙帝后忌辰祭于景神殿,列圣帝
后忌辰祭于永孝殿。二十四年令,仍祭于奉先殿。
○乘舆受蕃国王讣奏仪
凡蕃国王薨,使者讣奏至,于西华门内壬地设御幄,皇帝素服乘舆诣幄。太
常卿奏:“某国世子遣陪臣某官某,奏某国王臣某薨。”承制官至使者前宣制曰:
“皇帝致问尔某国王某,得何疾而逝。”使者答故。其仪大略如临王公大臣丧仪,
但不举哀。
凡塞外都督等官讣至,永乐间遣官赍香钞谕祭。后定例,因其奏请,给与表
里祭文,令携归自祭。来京病故者,遣官谕祭或赐棺赐葬。后定年终类奏,遣官
祭之。若在边殁于战阵者,不拘此例。凡外国使臣病故者,令所在官司赐棺及祭,
或欲归葬者听。
○乘舆为王公大臣举哀仪
洪武二年,开平王常遇春卒于军。讣至,礼官请如宋太宗为赵普举哀故事。
遂定制,凡王公薨,讣报太常司,示百官,于西华门内壬地设御幄,陈御座,置
素褥。设讣者位于前,设百官陪哭位东西向,奉慰位于讣者位北,北向。赞礼二
人,位于讣者位之北,引讣者二人,位于赞礼之南,引百官四人,位于陪位之北,
皆东西向。其日,备仪仗于奉天门迎驾。皇帝素服乘舆诣幄,乐陈于幄之南,不
作。太常卿奉:“某官来讣,某年月日,臣某官以某疾薨,请举哀。”皇帝哭,
百官皆哭。太常卿奏止哭,百官奉慰讫,分班立。讣者四拜退,太常卿奏礼毕。
乘舆还宫,百官出。东宫为王公举哀仪同,但设幄于东宫西门外,陪哭者皆东宫
属。
○乘舆临王公大臣丧仪
凡王公大臣讣奏,太史监择皇帝临丧日期。拱卫司设大次于丧家大门外,设
御座于正厅中。有司设百官次于大次之左右。侍仪司设百官陪立位于厅前左右,
引礼四人位于百官之北,东西向。设丧主以下拜位于厅前,主妇以下哭位于殡北
幔中。其日,銮驾至大次,降辂,升舆,入易素服。百官皆易服,先入就厅前,
分班侍立。御舆出次。丧主以下免绖去杖,衰服,出迎于大门外。望见乘舆,止
哭,再拜,入于门内之西。乘舆入门,将军四人前导,四人后从。入至正厅,降
舆,升诣灵座前,百官班于后。皇帝哭,百官皆哭。太常卿奏止哭,三上香,三
祭酒。出至正厅御座,主丧以下诣厅下拜位,再拜。承制官诣丧主前云“有制”。
丧主以下皆跪。宣制讫,皆再拜,退立于厅西。太常卿奏礼毕,皇帝升舆,出就
大次,易服。御舆出,丧主以下诣前再拜退。皇帝降舆升辂,丧主杖哭而入。诸
仪卫赞唱,大略如常。
其公、侯卒葬辍朝礼,洪武二十三年定。凡公、侯卒于家者,闻丧辍朝三日。
下葬,一日。卒于外者,闻丧,一日。柩至京,三日。下葬,仍一日。凡辍朝之
日,不鸣钟鼓,各官浅淡色衣朝参。初制,都督至都指挥卒,辍朝二日。永乐后
更定,惟公、侯、驸马、伯及一品官,辍朝一日。
○中宫为父祖丧仪
凡中宫父母薨,讣报太常寺,转报内使监。前期,设荐于别殿东壁下,为皇
后举哀位及内命妇以下哭位。皇后出诣别殿,内使监令奏:“考某官以某月某日
薨”,母则云“妣某夫人”,祖考、妣同。皇后哭,内命妇以下皆哭尽哀。皇后
问故,又哭尽哀。乃素服,内命妇皆素服,止哭,还宫。
内使监令奏闻。得旨:“皇后奔丧。”丧家设荐席于丧寝之东,从临内命妇
哭位于其下,主丧以下哭位于丧寝之西,主妇以下哭位于丧寝之北幔下。至日,
内使监进垩车,备仪仗导引。皇后素服出宫,升舆,三面白布行帷。至阁外,降
舆,升垩车。至丧家大门内,降车哭入,仍以行帷围护。从临者皆哭入。丧主以
下,降诣西阶下立哭。皇后升自东阶,进至尸东,凭尸哭。从临者皆哭。丧主升
自西阶,俱哭于尸西。皇后至哭位,内使监令跪请止哭。应奉慰者诣皇后前,奉
慰如常礼。如皇后候成服,则从临命妇应还者先还。如本日未即奔丧,则是晡复
哭于别殿。尚服制皇后齐衰及从临命妇孝服,俟丧家成服日进之。诣灵前再拜,
上香,复位,再拜。如为诸王外戚举哀,仍于别殿南向,不设荐位。
○遣使临吊仪
太常司奉旨遣吊。前期,设宣制位于丧家正厅之北,南向;丧主受吊位于南,
北向;妇人立哭位于殡北幕下。其日,使者至。丧主去杖,免绖衰服,止哭,出
迎于中门外。复先入,就厅前拜位。内外止哭,使者入,就位称有制。丧主以下
再拜跪。宣制曰;“皇帝闻某官薨,遣臣某吊。”丧主以下复再拜。礼毕,内外
皆哭。使者出,丧主至中门外,拜送,杖哭而入。宫使则称有令。至遣使赙赠及
致奠,其仪节亦相仿云。赙赠之典,一品米六十石,麻布六十匹。二品以五,三
品、四品以四,五品、六品以三,公侯则以百。永乐后定制,公、侯、驸马、伯
皆取上裁。凡阵亡者全支,边远守御出征及出海运粮病故半支。
其遣百官会王公大臣丧仪。前期,有司于丧家设位次。其日,百官应会吊者
素服至。丧主以下就东阶哭位,主妇以下就殡北哭位。百官入,就殡前位哭,主
丧主妇以下皆哭。止哭,再拜,主丧以下答拜。班首诣丧主前展慰毕,百官出,
丧主拜送,杖哭而入。会葬仪同。
○遣使册赠王公大臣仪
前期,礼部奏请制册,翰林院取旨制文,中书省礼部奏请某官为使。其日,
祠祭司设龙亭、香亭于午门前正中,执事于受册者家设宣制官位于正厅之东北,
南向;丧主代受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