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明史 >

第111章

明史-第111章

小说: 明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禖虽古礼,今实难行。”遂寝其议。已而定祀高禖礼。设木台于皇城东,永安门

北,震方。台上,皇天上帝南向,骍犊,苍壁。献皇帝配,西向,牛羊豕各一。

高禖在坛下西向,牲数如之,礼三献。皇帝位坛下北向,后妃位南数十丈外,北

向,用帷。坛下陈弓矢、弓韣如后妃嫔之数。祭毕,女官导后妃嫔至高禖前,跪

取弓矢授后妃嫔,后妃嫔受而纳于弓韣。

○祭告

明制,凡登极、巡幸及上谥、葬陵、册立、册封、冠婚等事,皆祭告天地、

宗庙、社稷。凡营造宫室,及命将出师,岁时旱潦,祭告天地、山川、太庙、社

稷、后土。凡即位之初,并祭告阙里孔庙及历代帝王陵寝。

洪武二年,礼部尚书崔亮奏,圜丘、方丘、大祀,前期亲告太庙,仍遣使告

百神于天下神祇坛。六年,礼部尚书牛谅奏,太岁诸神,凡祈报,则设一十五坛,

有事祭告,则设神位二十八坛。中,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凡五

坛。东,四渎、京畿、湖广、山东、河南、北平、广西、四川、甘肃山川,夏冬

二季月将,京都城隍,凡十二坛。西,钟山,江西、浙江、福建、山西、广东、

辽东山川,春秋二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凡十一坛。若亲祀,皇帝皮弁服行

一献礼,每三坛行一次礼。八年,帝驻跸中都,祭告天地于中都之圜丘。九年,

以诸王将之藩,分日告祭太庙、社稷、岳镇海渎及天下名山大川,复告祀天地于

圜丘。初,诸王来朝还藩,祭真武等神于端门,用豕九、羊九、制帛等物,祭护

卫旗纛于承天门,亦如之。二十六年,帝以其礼太繁,定制豕一、羊一,不用帛。

寻又罢端门祭,惟用荤素二坛祭于承天门外。

永乐七年,巡狩北京,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嘉靖八年秋,以躬祭山川诸

神,命先期不必遣官告太庙。凡出入,必亲告祖考于内殿。圣诞前一日,以酒果

告列圣帝后于奉先殿,至日,以酒脯告皇天上帝于玄极宝殿,遣官以牲醴祭神烈、

天寿、纯德诸陵山,及东岳、都城隍,以素羞祭真武及灵济宫,又告修斋于道极

七宝帝尊。隆庆三年,以亲祭朝日坛,预告奉先、弘孝、神霄殿。

○祈报

洪武二年,太祖以春久不雨,祈告诸神祇。中设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凡五

坛。东设钟山、两淮、江西、两广、海南北、山东、燕南燕蓟山川、旗纛诸神,

凡七坛。西设江东、两浙、福建、湖广荆襄、河南北、河东、华州山川、京都城

隍,凡六坛。中五坛奠帛。初献,帝亲行礼,两庑命官分献。三年夏,旱。六月

朔,帝素服草履,步祷于山川坛。藁席露坐,昼曝于日,夜卧于地,凡三日。六

年,从礼部尚书牛谅言,太岁诸神,春祈秋报,凡十五坛。中,太岁、风云雷雨、

五岳、五镇、四海。东,四渎、京畿山川,春秋二季月将,京都各府城隍。西,

钟山、甘肃山川,夏冬二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各五坛。时甘肃新附,故附其

山川之祭于京师。其亲祀之仪与祭告同。正统九年三月,雨雪愆期,遣官祭天地、

社稷、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弘治十七年,畿内、山东久旱,命官祭告天

寿山,分命各巡抚祭告北岳、北镇、东岳、东镇、东海。

嘉靖八年春,帝谕礼部:“去冬少雪,今当东作,雨泽不降,当亲祭南郊社

稷、山川。”尚书方献夫等言:“《周礼·大宗伯》:‘以荒礼哀凶札。’释者

谓:‘君膳不举,驰道不除,祭事不县,皆所以示贬损之意。”又曰:‘国有大

故,则旅上帝及四望。’释者曰:‘故谓凶灾。旅,陈也,陈其祭祀以祷焉,礼

不若祀之备也。’今陛下闵劳万姓,亲出祈祷。礼仪务简约,以答天戒。常朝官

并从,同致省愆祈吁之诚。”随具上仪注。二月,亲祷南郊,山川同日,社稷用

次日,不除道,冠服浅色,群臣同。文五品、武四品以上于大祀门外,馀官于南

天门外,就班陪祀。是秋,帝欲亲祀山川诸神。礼部尚书李时言:“旧例山川等

祭,中夜行礼,先一日出郊斋宿。祭毕,清晨回銮,两日毕事,礼太重。宜比先

农坛例,昧爽行礼。”因具仪以进。制可。祭服用皮弁,迎神、送神各两拜。

十一年,大学士李时等以圣嗣未降,请廷臣诣岳镇名山祝祷。帝欲分遣道士

赍香帛行,令所在守臣行礼,在廷大臣分诣地祇坛祈告。于是礼部尚书夏言言:

“我朝建地祇坛,自岳镇海渎以及远近名山大川,莫不怀柔,即此而祷,正合古

人望衍之义。但辅臣所请,止于岳镇。窃以山川海渎,发祥效灵,与岳镇同功,

况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诸山,又祖宗妥灵之地,祈祷之礼,皆不可缺。”

遂命大臣诣坛分祀。

○神祇坛

洪武二年,从礼部尚书崔亮言,建天下神祇坛于圆丘壝外之东,及方丘壝外

之西。郊祀前期,帝躬诣坛,设神位,西向,以酒脯祭告。郊之日,俟分献从祀

将毕,就坛以祭。后定遣官预告。又建山川坛于正阳门外天地坛西,合祀诸神。

凡设坛十有九,太岁、春夏秋冬四季月将为第一,次风云雷雨,次五岳,次五镇,

次四海,次四渎,次京都钟山,次江东,次江西,次湖广,次淮东、淮西,次浙

东、浙西、福建,次广东、广西、海南、海北,次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次

北平、陕西,次左江、右江,次安南、高丽、占城诸国山川,次京都城隍,次六

纛大神、旗纛大将、五方旗神、战船、金鼓、铳炮、弓弩、飞枪飞石、阵前阵后

诸神,皆躬自行礼。先祭,礼官奏:“祝文,太岁以下至四海,凡五坛,称臣者

亲署御名。其钟山诸神,称余者请令礼官代署。”帝曰:“朋友书牍,尚亲题姓

名,况神明乎?”遂加亲署。后又定惊蛰、秋分后三日,遣官祭山川坛诸神。七

年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以祭。九年,复定山川坛制,凡十三坛。正殿,太岁、

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七坛。东西庑各三坛,东,京畿山川、

夏冬二季月将。西,春秋二季月将、京都城隍。十年,定正殿七坛,帝亲行礼,

东西庑遣功臣分献。二十一年,增修大祀殿诸神坛壝。乃敕十三坛诸神并停春祭,

每岁八月中旬,择日祭之。命礼部更定祭山川坛仪,与社稷同。永乐中,京师建

山川坛,并同南京制,惟正殿钟山之右,益以天寿山之神。嘉靖十一年,改山川

坛名为天神地祇坛,改序云师、雨师、风伯、雷师。天神坛在左,南向,云、雨、

雷,凡四坛。地祇坛在右,北向,五岳、五镇、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五陵山、

四海、四渎,凡五坛。从祀,京畿山川,西向;天下山川,东向。以辰、戌、丑、

未年仲秋,皇帝亲祭,馀年遣大臣摄祭。其太岁、月将、旗纛、城隍,别祀之。

十七年,加上皇天上帝尊称,预告于神祇,遂设坛于圜丘外壝东南,亲定神祇坛

位,陈设仪式。礼部言:“皇上亲献大明坛,则四坛分献诸臣,不敢并列。请先

上香毕,命官代献。”帝裁定,上香、奠帛、献爵复位后,分献官方行礼。亚、

终二献,执事官代,馀坛俱献官三行。隆庆元年,礼臣言:“天神地祇已从祀南

北郊,其仲秋神祇之祭不宜复举。”令罢之。

○星辰坛

洪武三年,帝谓中书省臣:“日月皆专坛祭,而星辰乃祔祭于月坛,非礼也。”

礼部拟于城南诸神享祭坛正南向,增九间,朝日夕月祭周天星辰,俱于是行礼。

朝日夕月仍以春秋分祭,星辰则于天寿节前三日。从之。四年九月,帝躬祀周天

星辰。正殿共十坛,中设周天星辰位,仪如朝日。二十一年,以星辰既从祀南郊,

罢禜星之祭。

○灵星诸神

洪武元年,太常司奏:“《周礼》‘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天府》‘若祭天则祀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受而藏之。’汉高帝命郡

国立灵星祠。唐制,立秋后辰日祀灵星,立冬后亥日遣官祀司中、司命、司民、

司禄,以少牢。宋祀如唐,而于秋分日祀寿星。今拟如唐制,分日而祀,为坛于

城南。”从之。二年,从礼部尚书崔亮奏,每岁圣寿日祭寿星,同日祭司中、司

命、司民、司禄,示与民同受其福也。八月望日祀灵星。皆遣官行礼。三年,罢

寿星等祀。

○太岁月将风云雷雨之祀

古无太岁、月将坛宇之制,明始重其祭。增云师于风师之次,亦自明始。太

祖既以太岁诸神从祀圜丘,又合祭群祀坛。已而命礼官议专祀坛壝。礼臣言:“

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按《说文》,岁字从步从戌。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

而周天,若步然也。阴阳家说,又有十二月将,十日十二时所直之神,若天乙、

天罡、太乙、功曹、太冲之类。虽不经见,历代因之。元每有大兴作,祭太岁、

月将、日直、时直于太史院。若风师、雨师之祀,见于《周官》,后世皆有祭。

唐天宝中,增雷师于雨师之次。宋、元因之。然唐制各以时别祭,失享祀本意。

宜以太岁、风云雷雨诸天神合为一坛,诸地祇为一坛,春秋专祀。”乃定惊蛰、

秋分日祀太岁诸神于城南。三年后以诸神阴阳一气,流行无间,乃合二坛为一,

而增四季月将。又改祭期,与地祇俱用惊蛰、秋分后三日。

嘉靖十年,命礼部考太岁坛制。礼官言:“太岁之神,唐、宋祀典不载,元

虽有祭,亦无常典。坛宇之制,于古无稽。太岁天神,宜设坛露祭,准社稷坛制

而差小。”从之。遂建太岁坛于正阳门外之西,与天坛对。中,太岁殿。东庑,

春、秋月将二坛。西庑,夏、冬月将二坛。帝亲祭于拜殿中。每岁孟春享庙,岁

暮祫祭之日,遣官致祭。王国府州县亦祀风云雷雨师,仍筑坛城西南。祭用惊蛰、

秋分日。

○岳镇海渎山川之祀

洪武二年,太祖以岳渎诸神合祭城南,未有专祀。又享祀之所,屋而不坛,

非尊神之道。礼官言:“虞舜祭四岳,《王制》始有五岳之称。《周官》:“兆

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诗序》巡狩而礼四岳河海,

则又有四海之祭。盖天子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而岳镇海渎,在诸侯封内,则各

祀之。奏罢封建,岳渎皆领于祠官。汉复建诸侯,则侯国各祀其封内山川,天子

无与。武帝时,诸侯或分或废,五岳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时,始有使者持节祠岳

渎之礼。由魏及隋,岳镇海渎,即其地立祠,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

刺史、县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使之祀。元遣使祀岳镇海渎,分

东西南北中为五道。今宜以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城隍诸地祇合为一坛。与天神埒,

春秋专祀。”遂定祭日以清明霜降。前期一日,皇帝躬省牲。至日,服通天冠绛

纱袍,诣岳镇海渎前,行三献礼。山川城隍,分献官行礼。是年,命官十八人,

祭天下岳镇海渎之神。帝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

送至中书省,使者奉以行。黄金合贮香,黄绮幡二,白金二十五两市祭物。

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

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

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

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

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四海称东

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

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六年,

礼官言:“四川未平,望祭江渎于峡州。今蜀既下,当遣人于南渎致祭。”从之。

十年,命官十八人分祀岳镇海渎,赐之制。

万历十四年,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礼官言:“《大明集礼》载,

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止见州志碑

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是。”

其他山川之祀。洪武元年躬祀汴梁诸神,仍遣官祭境内山川。二年,以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