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的阿花会欺侮陌生人。两位小姐明天早上要个洗脸水什么的,可不要自己下楼去;阿花就睡在楼梯脚,它乘你不防,会汪的一声,吓你一跳。两位小姐要什么,只管使唤那老妈子。可不要客气啊!”
“哦,谢谢你,”长挑身材,鹅蛋脸儿,年纪较大的一位客人说,也小声地笑着。“可是你也不要客气。你叫我小陶就得了。她是小陆。”
小陆正在整理她的零碎东西,冒冒失失问道:“阿花是谁?
是不是那小丫头?”
靠在徐氏少奶身上的小良哈哈笑了。徐氏少奶赶快接口道:“阿花是我们家里的一条狗。”
小陶也笑了,望着小良,又问道:“这位小弟弟是你的——”
“我的大孩子。”徐氏少奶轻声回答。
“哦!”小陶似乎感到意外。小陆丢下手里的东西,跑到徐氏少奶跟前,孩子气地拉她的手,又相她的面孔,一股劲儿摇着头道:“我不相信!看你的样子,才不过十八九岁。你多么小巧玲珑,顶多二十公斤!”
徐氏少奶红了脸,露出两行雪白的牙齿,讪讪地笑了笑;却又叹口气低声说:“还说我嫩相么,见不得人了!”她慢慢站了起来,向两位告辞,挽着小良的手,走到门边,扭着腰回头又对小陶和小陆说道:“夜里有什么,敲两下这板壁就得了,我的房就在前边。”
回到自己房里,看一下睡得很甜蜜的小英,又打发小良也睡了,徐氏少奶换上一套短衣,独坐在妆台前,手支着头,出神了好半天。她想写信给丈夫,告诉他:镇上人心不安,……听说已经有人收拾细软,准备逃难,……可是家里各人意见不同,……现在是拖一天算一天。她心里的话太多了,简直无从下笔。她忽然又想到住在苏州的远房的哥哥,这是她娘家唯一的亲人。“可惜太远了,来也不便,”徐氏少奶想想,也觉得没有希望,“就是来了,和他也商量不出办法来。”她转脸看着床上的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沉重地叹口气,便也用“听天由命”来安慰自己。
然而也许今天她意外地太兴奋了,躺在床上以后,久久方能入睡。
第二天上午,赵府的大厅上闹哄哄地人来人往,顿时把这总有半世纪之久没动过样子的大厅改变了面目。落地长窗都开得直挺挺的。两三张方桌靠窗排成一长列,朝外放了几把椅子。钱科长亲自领导着一位科员和两名勤务兵,再加上小陶和小陆,完成了这样的布置。钱科长办事很认真,他一会儿指挥勤务兵把红绿洋纸裁成小小的长条,一会儿又发见笔墨不够,大声地呼喝。原来他们要做一点“民众工作”了!按照预定计划,要写一百张标语,同样两份的壁报,还要发动镇上的居民对队伍致敬,来一番慰劳。慰劳当然最好是物品,但是“计划”中也包括“非物质”的一次“欢迎慰劳大会”。赵府的大厅便这样成为钱科长以下的政工人员临时办公处。
赵克久和克芬也被“动员”来帮忙。钱科长亲自拿起一枝斗笔,吃饱了墨汁,便霍霍地写下四条标语,交给大家照抄。这四条标语是:
军事第一
战时如平时
服从政府命令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赵克芬被指派和小陆一起,抄写壁报。钱科长又从口袋里摸出三篇文章的底稿,吩咐了几句,就带着那科员和一个勤务兵,急急忙忙地走了。
四道标语,每道得照抄二十五份。赵克久写到第二十三次的“战时如平时”,停了笔,看着小陶问道:
“光是这四条,不太少么?”
小陶笔不停挥,小声答道:“上头发下来只这四条。”
“我们自己添一条不行么?”
“恐怕不行。”
“简直是绝对不行的!”那边挥笔疾书的小陆插嘴说。
赵克芬已经写好了半张壁报,但钱科长交下来的文章已经用去三分之二,剩下那一篇可巧又很短,寥寥三四百字,无论如何填不满那半张纸。克芬主张重写,但是小陆很有经验地说道:“重写就耽误了时间。看有多少空白,把那四条标语一补,不就得了?”
大厅外,院子里的树影子渐转渐直,爬在高枝的两三只秋蝉此唱彼和,送来了婉转凄凉的歌声。大厅内,标语和壁报的工作也完成了最后的一笔。
赵克久愉快地伸个懒腰,两手插在裤袋里,抖擞着精神,念那张壁报。三篇文章当然都很冠冕堂皇,而且明白晓畅,——三篇文章合起来也有二千字光景,可是精彩所在,三句话就可以包括:政府一切都有办法,一切都有政府负责,人民应尽其一切服从命令。干脆得很,可也空洞得很,然而赵克久头脑也是惯于粗枝大叶的,他没有理由不满意。“羽园茶馆里,应该贴一张,”赵克久贡献了意见,“走罢,我帮忙你们去贴标语,有力出力!”
他们四个分拿着标语和壁报,勤务兵一手提着浆糊桶,一手拿着棕刷子,跟在后面。他们从那条直街的东头工作到西头,吸引了大批的小孩子,也吸引了若干关心战事的市民,但同时更吸引了大批的苍蝇。标语贴出去不过几分钟,苍蝇们便呼朋引友而来,爬在那红纸或绿纸的周围,吮吸着渗出在纸边的浆汁。
又到了那国民小学的附近了。照原定计划,壁报之一是要贴在一个巷口,斜对那两个哨兵的。还剩四张标语,也就一并“就地解决”。功德圆满,小陶、小陆、勤务兵就和赵氏兄妹分了手。那三位走向国民小学找钱科长报告任务完毕,赵氏兄妹往回走,一路欣赏那些镶上了苍蝇的黑边的红绿纸标语。
羽园门前,拥挤着一堆人。“嗨,壁报起了作用了!”赵克久这样想,心里很高兴。他拉着克芬也挤进那人堆,打算听听人们对于壁报的议论。壁报是高高地贴在墙上的,这下边人头攒动,说话的声音可不多,人们的眼光也不是射在壁报上,人们的眼光都射住了也是贴在墙上似的垂头丧气的一个乡下人。
“啊!这是孙排长!”克芬在她哥哥耳边小声说。
赵克久也看见了:乡下人前面,侧身相对而立的,一个是孙排长,另一个却是“油煎猢狲”。孙排长旁边还有两个兵。“可不是!”得意洋洋的“油煎猢狲”冷冷地说。“拿不出见证来,就是诬告。做汉奸,给抓住了,哼,倒又诬告好人,这是罪上加罪!而且一定有人指使!”他把脑袋伸到孙排长的耳朵旁边,又加了一句,“我看这家伙一定还是个共产党!”
孙排长的浓眉动了一下,圆眼睛溜过去看看那乡下人,又溜回来看看那“油煎猢狲”,阔嘴巴闭得紧紧地,不置可否。
那乡下人,背贴在墙上,不声不响,也毫无表情。
“怎么一回事?”赵克久忍不住轻轻问了一声。
孙排长转过脸来,一对圆眼睛在克久和克芬身上溜了一个圈子,还认得这是镇长的少爷和小姐,便答道:“一个有汉奸行为,当场被弟兄们抓住;一个有指使那个犯罪的嫌疑,可没有见证。”
“哦,什么汉奸行为?”赵克久又问。
“油煎猢狲”听得孙排长说有“指使的嫌疑”,便怒气冲冲叫道:“怎么?你相信他的屁话?”
孙排长不理“油煎猢狲”,却回答赵克久道:“昨天不是有敌机过境么?弟兄们发见河那边坟堆上有一块大白布。这不是给敌机指示目标是什么?今天我们查出来,白布是他放的,”孙排长返手指着那乡下人,“他亦不赖。可是他说,他怕敌机炸了他的祖坟,有人指点他,放一块白布,敌机就不会下蛋,他相信了,他上了当!”
孙排长说这番话的时候,“油煎猢狲”在一旁连声冷笑;等到孙排长的话说完了,“油煎猢狲”仰起脸放声大笑,而且像演说一般对在场看热闹的众人说道:
“各位听听,什么保护祖坟,有这样的傻瓜么?再说,我在镇里,他在乡下,河水犯不到井水,怎么一口咬定了是我指使,那不是白日见鬼么?”
“苍蝇不抱没缝的蛋,”孙排长不耐烦地说,“我是奉命办理。有你的事也罢,没你的事也罢,多少要请你到连部去一趟。废话少说,走罢!”
围绕着的人们纷纷往后退,让出一条路来。孙排长还对赵克久兄妹举手致敬,就带着“油煎猢狲”和那个乡下人走了。这当儿,人丛里却沸沸腾腾发出了各种的议论,有的说那乡下人太笨,但大多数人却看到“油煎猢狲”也被拉走而感到痛快。
赵克久也是感到痛快的一个。克芬却担心那乡下人最后还是要吃亏。他们两个谈谈说说,早到了万昌号,找着谢吉生,告诉他要开“慰劳大会”,请他帮忙;谢吉生一口便答应了。
下午三点钟光景,钱科长所发动的“民众工作”像是火车站附近石子路上的独轮小车,格楞格楞地在进行了。镇公所和商会所在地的关帝庙内,赵朴斋和谢林甫、王保长,以及镇上其他够资格的人物,足有两打之多,又坐在那两张八仙桌拼起来而铺着白布的“会议席”周围。赵朴斋宣布开会宗旨:慰劳抗战将士具体办法。他小心地把钱科长口授的一套话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十分卖力,不折不扣流了汗。
另一方面,在赵镇长的大厅上,“慰劳大会”的筹备会由钱科长亲自主持,也热烈地开始了。这里筹备的,主要是“精神慰劳”,属于“出力”这一类。钱科长表示:政训处工作人员本就不多,而来到这镇上的,连他“本人”在内,也不过四五位,因此慰劳会的节目,势必借重当地的热心积极分子。这一来,赵克久和谢吉生的责任便异常重大了,发言也就踊跃。然而,形式也不免随便些。徐氏少奶和小良也出现在这“庄严”的场合,作为旁听,而且徐氏少奶怀里还抱着个小英。
关帝庙内的会议照例是一阵松懈一阵紧张的。现在他们也进入了讨论的阶段了。他们所讨论的,主要是“物质慰劳”,用一位参加者的直捷了当的说法,就是要大家挖腰包;因而数目的多少颇费斟酌。所有出席的两打人物争着诉苦叹穷,把会场空气弄得十分凄惨。号称足智多谋的谢林甫既得想法为自己减轻负担,又得筹划如何顾全“同人”的利益,把最大部分(或几乎全部)的负担都转嫁到不够资格来关帝庙与闻这件大事的本镇居民;他不大开口,可是他的脑筋却没有一秒钟停止了转动。他也流了汗了。
赵府大厅上这时却也发生了数目字的问题,然而这里的情绪还是轻松而快乐。他们在讨论“慰劳会”该有多少游艺节目。原则上当然愈多愈好,谁也没有异议。赵克久是个大刀阔斧的脾气,主张至少是十个节目;克芬爱热闹,拥护了她哥哥的主张。办事比较实际的谢吉生却反对道:
“你也算算,有没有人担任呀?你们兄妹俩担任多少?”
关于“游艺”,赵克久确是什么也不会,除了足球;然而“慰劳会”中即使可以有足球表演,一个赵克久也太不够。不过他是不肯认输的,而且他也有他的“估计”。他说:
“两位女同志,每人来两个;剩下的六个,国民小学的教员和学生可以包办了去。”
“不行,不行,”小陆马上声明,“我和小陶合起来只能担任一个罢哩!”
“国民小学的实力,”谢吉生又不慌不忙说,“我比你知道得清楚些。五个女教员,三个是城里人,早已回家去了。剩下的两位,凑半个节目也是勉强的。那半个节目呢?当然是男教员们的责任。除了出名的驼公不算,男教员也实得两位。”
“可是也还有学生。”赵克久依然坚持他的主张。
“可是所谓节目者,总不好意思太敷衍。如果一个小学生上台唱一支歌也算一个节目,那不用说十个,一百个也容易!”
现在赵克久只好不作声了。使他失败的倒不是谢吉生的咄咄逼人的词锋,而是他自己实在一点也不明了国民小学的内情。高坐在主席地位的钱科长正想行使“最后决定的特权”,忽然那旁观的徐氏少奶忍不住开口了:
“芬妹可以来两个啊。一个是唱,又一个是舞。”“怎么,怎么?”克芬发窘地四顾,“我可不会跳什么舞!哦,大嫂,我倒忘记了你!”克芬笑着,一转身就把徐氏少奶硬拉到会议桌的前面,“谁不知道你是天赐庄唱诗班里的头儿尖儿!”
钱科长和两个女同志的眼光都转到徐氏少奶身上。谢吉生也望着她点头微笑。谢吉生也是在苏州的教会学校念过书的,他知道克芬那句话不是开玩笑。“可以答应罢?”他看着徐氏少奶轻声说。
徐氏少奶虽然猛不防被克芬捉住了,却并不慌张。她笑了答,落落大方地回答道:“五六年不唱了,怎么行呢?忘记得精打光了!”
钱科长觉得应当宣告讨论终止,把这“技术问题”赶快结束;他胸有成竹地决定了游艺项目是八个,大家都应当“尽其一切”,想法来凑足这个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