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闲话闲说 >

第2章

闲话闲说-第2章

小说: 闲话闲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寨子时进去看一下。问了,回答道:今天一个运动,明天一个运动,现在又批

林彪孔老二,一定是出了“琵琶鬼”,所以今天来捉“琵琶鬼”,看看会不会好

一点。

这“琵琶鬼”类似我们说的“蛊”,捉“琵琶鬼”是傣族的巫俗,若发生了

大瘟疫,一族的人死到恐慌起来,就开始捉“琵琶鬼”烧掉,据说可以止瘟疫。

我在乡下干活儿,抽烟是苦久了歇一歇的正当理由,不抽烟的妇女也可在男

人抽烟时歇歇。站在那儿抽烟,新中国最底层机构的行政首长,也就是队长,亦

是拿抽烟的人没有办法,顶多恨恨的。

中国地界广大,却是乡下每个村、城里每条街必有疯傻的人,病了傻了的人,

不必开会,不必学习文件,不必“狠斗私字一闪念”,高层机构低层机构的一切

要求,都可以不必理会,自为得很。

设若世俗的自为境地只剩下抽烟和疯傻,还好意思叫什么世俗?

10

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去北京阜城门内的鲁迅博物馆参观,讲解员说鲁

迅先生的木箱打开来可以当书柜,合起来马上就能带了书走,另有一只网篮,也

是为了装随时可带的细软。

我寻思这“硬骨头”鲁迅为什么老要走呢?看了生平展览,大体明白周树人

的后半生就是“走”,保全可以思想的肉体,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租界,

中国还真有地方可避,也幸亏民国的北伐后只是建立了高层机构,让鲁迅这个文

化伟人钻了空子。

不过这也可能与周树人属蛇有关系。蛇是很机敏的,它的眼睛只能感受明暗

而无视力,却能靠腹部觉出危险临近而躲开,所谓“打草惊蛇”,就是行路时主

动将危险传递给蛇,通知它离开。蛇若攻击,快而且稳而且准而且狠,“绝不饶

恕”。

我从七八岁就处于进退不得,其中的尴尬,想起来也真是有意思。长大一些

之后,就一直捉摸为什么退不了,为什么无处退,念自己幼小无知,当然捉摸不

清。

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了一个可以自为的世俗空间。

……………………………………………………………………………………………………………………………………………………………………………………………………………………

11

于是就来说这个世俗。

以平常心论,所谓中国文化,我想基本是世俗文化吧。这是一种很早就成熟

了的实用文化,并且实用出了性格,其性格之强顽,强顽到几大文明古国,只剩

下了个中国。

老庄孔孟中的哲学,都是老人做的哲学,我们后人讲究少年老成,与此有关。

只是比较起来,老庄孔孟的时代年轻,所以哲学显得有元气。

耶稣基督应该是还不到三十岁时殉难,所以基督教富青年精神,若基督五十

岁殉难,基督教恐怕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们若是大略了解一些商周甲骨文的内容,可能会有一些想法。那里面基本

是在问非常实际的问题,比如牛跑啦,什么意思?回不回得来?女人怀孕了,会

难产吗?问得极其虔诚,积了那么多牛骨头乌龟壳,就是不谈玄虚。早于商周甲

骨文的古埃及文明的象形文字,则有涉及哲学的部分。

甲骨文记录的算是中国“世俗”观的早期吧?当然那时还没有“中国”这个

概念。至于哲学形成文字,则是在后来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我到意大利去看庞贝遗址,其中有个图书馆,里面的内容当然已经搬到拿波

里去了。公元七十九年八月,维苏威火山爆发,热的火山灰埋了当时有八百年历

史的庞贝城,当然也将庞贝城图书馆里的泥板书烧结在一起。

三百年前发掘庞贝以后,不少人对这些泥板古书感兴趣,苦于拆不开,我的

一位意大利朋友的祖上终于找到一个拆解的办法。

我于是问这个朋友,书里写些什么?朋友说,全部是哲学。吓了我一跳。

12

道家呢,源兵家而来,一部《道德经》,的确讲到哲学,但大部分是讲治理

世俗,“治大国若烹小鲜”,煎小鱼儿常翻动就会烂不成形,社会理想则是“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衣、食、住都要好,“行”,因为“老死不

相往来”,所以不提,但要有“世俗”可享乐。

“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

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你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

热铁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

是越讲越酸。

《棋王》里捡烂纸的老头儿也是在讲无不为,后来那个老者满嘴道禅,有点

儿世俗经验的人都知道那是虚捧年轻人,其实就是为遮自己的面子,我自己遇到

超过一个加强营的这种人,常常还要来拍我的肩膀摸我的头,中国人常用的世俗

招法,话大得不得了,“中华之道”。我倒担心缺根弦儿的读者,当时的口号正

是“振兴中华”,赢球儿就游行,失球儿就闹事,可说到底体育是什么呢?是娱

乐。

爱因斯坦说民族主义就像天花,总要出的。我看民族主义虽然像天花,但总

出就不像天花了。

汪曾祺先生曾写文章劝我不要一头扎进道家出不来,拳拳之意,我其实是世

俗之人,而且过了上当中邪的年纪了。

道家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所谓“天地不仁”。去

符合这个秩序,是为“德”,违犯这个秩序,就是“非德”。

13

儒家呢,一本《论语》,孔子以“仁”讲“礼”,想解决的是权力品质的问

题。说实在“礼”是制度决定一切的意思,但“礼”要体现“仁”。《孟子》是

苦口婆心,但是倾向好人政府。

孔、孟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不必摆在一起,摆在一起,被误会的是孔子。将

孔子与历代儒家摆在一起,被误会的总是孔子。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

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

游列国,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一定会被捏痛。

平心而论,孔子不是哲学家,而是思想家。传说孔子见老子,说老子是云端

的青龙,这意思应该是老子到底讲了形而上,也就是哲学。

孔子是非常清晰实际的思想家,有活力,肯担当,并不迂腐,迂腐的是后来

人。

后世将孔子立为圣人而不是英雄,有道理,因为圣人就是俗人的典范,样板,

可学。

英雄是不可学的,是世俗的心中“魔”,《水浒》就是在讲这个。说“天下

大乱,群雄并起”,其实常常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历代尊孔,就是怕天

下大乱,治世用儒,也是这个道理。

儒家的实用性,由此可见。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有点形而上的意思了,其实是要落实生,所

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态度真是好,不像老子有心术。现在老百姓说

“死都不怕,还怕活吗”

,时代到底不一样,逼得越来越韧。

有时间的话,我们不妨从非儒家的角度来聊聊孔子这个人。

儒家的“道”,由远古的血缘秩序而来,本是朴素的优生规定,所以中国人

分辨血缘秩序的称谓非常详细,“五服”之外才可通婚,乱伦是大罪过,“伦”

就是道。

之后将血缘秩序对应到政治秩序上去,所以“父子”对“君臣”,父子既不

能乱,君臣也就不许乱了。去符合这种“道”,是为“德”,破坏这种“秩序”

的,就是“非德”。

常说的“大逆不道”,“逆”就是逆秩序而行,当然也就“不道”,同乱伦

一样,都是首罪。

“道貌岸然”,也就是说你在秩序位置上的样子,像河岸一样不可移动错位。

科长不可摆出局长的样子来。

所以儒家的“道”,大约可以用“礼”来俗说。我们现在讲待人要有礼貌,

本义是对方处在秩序中的什么位置,自己就要做出相应的样貌来,所谓礼上的貌。

上级对下级的面无表情,下级对上级的逢迎,你看着不舒服,其实是礼貌。

最先是尊礼的孔子觉得要改变点儿什么,于是提出了“仁”。

14

道德是一种规定,道变了,相应的德也就跟着变。

像美国这样一种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秩序,钱就是道,你昨天是穷人,在道

中的位置靠后,今天中了“六合彩”,你的位置马上移到前边去。

我认识的一位中国女作家,在道中的位置也就是级别,有权坐火车“软卧”,

对花得起钱也坐“软卧”的农民,非常厌恶,这也就是由“道”而来的对别人的

“非德”感。中国人不太容暴发户,暴发户只有在美国才能活得体面自在。

“五四”新文化亦是因为要立新的道德,所以必须破除旧道德,“五千年的

吃人礼教”。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标榜的立新道德,内里是什么另外

再论,起码在话语上继承“五四”革命传统的,我体会是中国共产党。

最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是交通法规,按规定开车,“道貌岸然”,千万

不可“大逆不道”。英国对交通的左右行驶规定与美国不同,“道不同不相与谋”,

不必到英国去质问。

……………………………………………………………………………………………………………………………………………………………………………………………………………………

15

有意思的是,诸子百家里的公孙龙子,名家,最接近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他

的著作汉时还有十四篇,宋就只有六篇了,讲思辨的文字剩不到两千字。

虽然《道德经》也只有五千言,但公孙龙子是搞辩论的,只剩两千字就很可

惜。

一般来讲,不用的东西,容易丢。与庄周辩论的另一个名家惠施,要不是

《庄子》提到,连影子都找不见。

这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可秦始皇不烧世俗实用的书,例如医药书,种树的书,

秦始皇烧思想。

能统一天下的人,不太会是傻瓜,修个长城,治下的百姓才会安全受苦。世

俗不能保持,你搜刮谁呢?

可长城修到民不聊生,也就成了亡国工程。

16

常有人将道家与道教、儒家与儒教混说,“家”是哲学派别。

留传下来的儒道哲学既然有很强的实用成分,那么“教”呢?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里写过一组互不相干的小杂感,其中的一段杂感

是:“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

懂得中国大半。”

这一组互不相干的小杂感里,最后一段经常被人引用,就是:“一见短袖子,

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

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这好懂,而

且我也是具有“如此跃进”想象力的人,不必短袖子。现在全裸的图片太多,反

倒是扼杀想象力的。

可是“不憎道士”的一段,我却很久不能懂。终于是在二十岁里的一天在乡

下豁朗朗想通,现在还记得那天的痛快劲儿,而且晚上正好有人请吃酒。

什么意思?说穿了,道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世俗生活服

务的。

……………………………………………………………………………………………………………………………………………………………………………………………………………………

17

道教管理了中国世俗生活中的一切,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

因此历来世俗间暴动,总是以道教为号召,从陈胜吴广,黄巾赤眉,汉末张角一

路到清末的义和拳,都是。不过陈胜那里用的还是道教的来源之一巫签。

隋末以后,世俗间暴动也常用弥勒佛为号召,释迦牟尼虽是佛教首领,但弥

勒下世,意义等同道教,宋代兴起一直到清的白莲教,成分就有弥勒教。

太平天国讲天父,还要讲分田分地这种实惠,才会一路打到南京,而洪家班

真地模仿耶教,却让曾国藩抓到弱点,湘军焉能不胜太平军?

道教由阴阳家、神仙家来,神仙家讲究长生不老,不死,迷恋生命到了极端。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

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

道教的另一个重要资源是巫签,翻一翻五千多卷的《道藏》,符咒无数,简

直就是“十万个怎么办”,不必问为什么,照办,解决问题就好。

巫教道教原来是没有偶像神的,有形象的是祥兽,羽人。张光直先生说“食

人卣”上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