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检讨-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企大败局:托普检讨 作者:何忠平 杨志宏
托普集团曾经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荣耀,一度在2000年前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风光无限,如今的托普系却是千疮百孔、日薄西山,其创始人和领导者宋如华也仓皇出走美国,他留下的不仅仅是40亿元的资金“黑洞”、三家垮掉的上市公司及其数万名股民、27家软件园区的上万亩荒芜土地,还有一连串让人困惑的疑问和深刻的反思。是什么成就了宋如华和他的托普,又是什么让它走上了今天的末路?
本书两位作者通过历时多年的调查力图在历史中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宋如华,并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分析,以极富现场感的笔法,努力探求表象下的真实:托普兴衰,究竟是谁之罪?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
第一章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帝国,斜阳,归人。
2004年仓皇离境前,宋如华对到机场送行的两位下属说:〃我会回来的!〃回想起两年前的托普〃十周年庆典〃……巨资包下专机、前呼后拥、处处嘉宾助兴、觥筹交错……无限风光恍如一梦,此番一去却不知几时能归,去意彷徨的宋一时语咽,极尽凄凉。
草创时期像〃水泊梁山〃,鼎盛时期像〃太平天国〃,这不仅是托普也是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无法摆脱的怪圈。宋如华真的还会回来吗?托普就只是一个〃死亡〃样本吗?
1962年4月24日,宋如华出生在绍兴平水乡长塘头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从绍兴到他的家乡,要翻越几十里蜿蜒曲折的山路,那里茂林修竹满山遍野,还要经过池塘、小河。长塘头村位于会稽山脚下一片平缓的山坡上……山洼处有一汪碧绿的水潭……据当地懂风水的老人讲,此处山形绵延如卧龙,水潭如龙珠,是个出人物的地方。
宋如华的父亲宋金根,早年读过几年书,是村里的〃文化人〃,担任大队会计,宋如华出生时,宋金根已有两个女儿。给儿子取名叫〃如华〃,宋金根和妻子的想法很朴素,自然是希望儿子将来不仅有着年少如华的容颜,还有着繁花似锦的前程。
家境的贫寒并没有影响到宋如华快乐的童年。在双亲和姐姐的照料下,幼小的宋如华非常听话,不像农村一般的男孩……调皮捣蛋、下水爬树、打架斗气,在姐姐的〃带领〃下,宋如华还时不时帮着体弱多病的母亲做点家务事,比如送水、煮饭。
那时的中国农村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充斥了各种扭曲的激情。1960年底,各地农村陆续恢复了1958年前的合作社经济制度。
一转眼,宋如华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对其寄予厚望的父亲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再三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读书苦,但读出来了,就会出人头地。
正当大家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时,母亲的早逝让全家措手不及,悲伤的气氛犹如那夏天的滚滚乌云,把宋家的上空挤了个满满当当。7岁的宋如华有一种从山顶跌入谷底的压抑,他哭着闹着要妈妈,早早懂事的姐姐擦干眼泪,一把搂住他……
寒风扫树,落叶打肩。外面的风一阵比一阵紧,又一个冬天来了。
两次高考11个茶叶蛋(1)
失去了母爱,衣服鞋子没人给做了,偶尔与同村的孩子发生争执,被人骂作〃没娘的〃,宋如华也只有咬紧牙忍住泪跑回家。轮回无常的生活,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本应无忧无虑成长的宋如华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小学时,有两位老师给宋如华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位老师很凶,经常用教鞭和粉笔头〃教训〃不听话的学生;一位老师不凶,但爱挖苦人,是教语文的,经常对犯错误的学生冷嘲热讽。
当时,长塘头村生产队里有一个人,喂养耕牛尽心尽责,把牛饲养得膘肥体壮,受到了队里表扬。语文老师把饲养员请到教室,让其给学生们讲喂养耕牛的经验。课后,老师要求学生们以饲养员的一番经验之谈为题,自己命题写一篇文章。宋如华很自信,一会儿就写好了一篇题为〃一心为公的好牧童〃的作文,没想到,刚交上去就被老师嘲笑了一番。
宋如华的自信心遭到了沉重打击,对他而言,可能这是始料未及的,但他并没有就此灰心和放弃,放学一回到家,又连夜重写了一篇。第二天一大早,交到了语文老师手中。仔细读完这个〃决不认输〃的小男孩写的每一个字后,语文老师不禁拍案叫好,让宋如华在全班把作文朗读了一遍,文章最后还被推荐到了乡宣传栏张贴和广播站广播。
这一下,长塘头村的人都认识了宋金根的儿子宋如华;加上宋如华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此后,他还经常被村里的造反派拉去写大字报。宋如华很是自得,隔三差五向地方报纸、广播站投稿发些文章,学习读书热情高涨的他立志成为一名记者,以文章来立业扬名。因为很小的时候,他就听说当记者坐火车可以不要钱,这令他羡慕不已。
一边是纷纷扰扰的〃文化大革命〃,一边是交通不便、生活贫困又单调的山村,宋如华心中一直有一种〃走出去〃的冲动。命运只能靠自己把握,他知道,当下只有努力学习。
一次,村里放电影,这部电影因争议多而名气颇大,村里人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去看。宋如华却不为所动,端坐房中,继续看书做题,父亲劝他休息一下,去看看电影,宋如华回答:〃只要我学习好,今后有出息了,什么都会有的,何必在乎这一场电影?〃
父子对话后来被村里人知道了,都觉得宋如华胸怀大志,一定有个好前程。
1978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断了10年的全国高校招生统考得以恢复。时年宋如华16岁,他报名参加了文科类的考试。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1978年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结果,被村民们一致看好的宋如华落榜了。
宋如华的心情沮丧之极,可想而知……父亲年纪一天天大了,同村岁数差不多的伙伴们都成了家庭主要劳动力,自己16岁了还在花家里的钱读书,未来那么的不可知……是放弃高考就此一次,还是继续复习来年再战,他左右为难。更难的是,父亲也建议他放弃高考,不要继续读书了,一是家里确实负担不起,二是希望他尽快接自己的班,到村里当会计;村支书也找到宋如华谈话,动员他能留在村里工作,并许诺发展他为中共党员。
再三考虑,宋如华还是不愿意走父亲的老路。他写信给在乡上认识的一位文书,请他帮忙转到一个教学水平更高的高中复读;外婆给他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宋如华如愿以偿。复读的一年非常辛苦。家里经济紧迫、自身压力大,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宋如华每周还要花三四个小时走30多里的山路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每周六吃完午饭从学校出发,到家已是傍晚。干完农活,周日,他又走路回到学校。路上要经过一条没膝深的小河,小河上没有桥,他就脱去鞋子淌过河。夏天还好,一到冬天,河水冰凉刺骨。
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宋如华节衣缩食,正在长身体的他本来一天能吃下一两斤米饭,但他勒紧裤腰带,只吃六七两。由于第一次高考失利,宋如华转而弃文从理,每天读书长达十几个小时,晚上学习困了,就用清凉油搽一搽太阳穴,继续学。白天,为了克制自己的睡意,他坚持坐在第一排。这种坐第一排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了他读大学。
经过一番不分昼夜的苦读,1979年,宋如华再次参加全国高考。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不负众望,考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天文物理学专业。同学兼好友李少青跑来家中告诉他被录取的好消息时,他正蹲在田里干农活……
李少青考上了浙江大学,后来出国深造,获得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再后来成了托普集团高级副总裁、托普国际CEO,这是后话。
作为长塘头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宋如华考上大学是和古时中举人一样的大喜事,村里人纷纷前来道贺。可是,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宋如华还不知道成都在什么地方,他走得最远的地方是绍兴县城。托人打听,才从临近乡里一个参加过修建成昆铁路的人那里得到了些情况,据那个人讲,四川很穷,有的地方缺衣少食。
宋如华高兴之余,也有些失落。因为成都与家乡相距实在太远,姐姐出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年迈、孤身一人的老父亲谁来照顾,他不知道怎么办。忐忑不安中,当年8月底,他辞别故乡,怀着对家人的无限依恋,与邻乡考上同一学校的一个学生一起,乘坐两天两夜的火车到了距家乡千里之遥的史称〃天府之国〃的成都。
两次高考11个茶叶蛋(2)
临行前,村里人送给他11个茶叶蛋,祝愿他能出人头地。
一个农村青年的大学生活
走出嘈杂拥挤的成都火车站出站口,听着陌生的四川方言,年轻的宋如华从内心深处涌出一股举目无亲、背井离乡的悲凉之感。与自己一个寝室的同学相比,宋如华当初考入大学的自豪感很快消失殆尽……同学们不但家庭条件比自己好,高考成绩也比自己优秀。
有两件事使他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和同学的〃城乡差别〃。
一天,一位室友冲麦乳精喝,宋如华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乳白色颗粒状的玩意,他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室友斜瞟了他一眼:〃这个都不知道?唉!〃
还有一次,寝室开水瓶里的热水用完了,一个室友搞恶作剧,把用过的洗脚水倒在了宋如华的脸盆里。宋如华从教室晚自习回来,寝室已经熄灯了,他以为是热心的室友给自己打好的水,就端到洗手间刷牙、洗脸、洗脚,刚刚洗完一进寝室,他就听见室友们在床上哧哧暗笑。后来,他才听说自己那晚上刷牙、洗脸用的是别人的洗脚水。
尽管如此,宋如华还是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大学期间,他最喜欢看哲学、天文学和人物传记。对哲学的深入学习,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天文学知识的深远视野开阔了他的眼界,使思维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大量阅读名人传记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成功的人。
在一次学校运动会上,宋如华脚穿一双磨破了底的运动鞋,在百米赛跑中勇夺第一,站在领奖台上,人们为他鼓掌祝贺,但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脚已被磨出了血。
大学四年寒窗生涯,宋如华克服了语言、饮食、经济拮据等一个又一个困难,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3年,一心想分回家乡的宋如华被人事处安排留校,事出意外,他想不通,人事处告诉他:〃别人想留校还没机会,你还不愿意?〃21岁的宋如华被留在应用物理系任教,并攻读在职研究生。
从此,在电讯学院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形瘦削的年轻人,衣着俭朴,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肩挂帆布书包,日复一日穿梭于寝室、教室和图书馆之间,这个年轻人就是宋如华。当时,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八不〃原则……〃一不出国、二不经商、三不抽烟、四不喝酒、五不唱歌、六不跳舞、七不看电影、八不逛公园〃。
宋如华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好强做好每一项工作,虽然他的最高职务只是应用物理系基础物理教研室的工会小组长,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积极性,在组织和参加工会活动时,他办事主动热情、利落果断,博得同事们的一片好评。在教学中,他担任了被同行视为〃鸡肋〃的《大学物理》课的教学工作。为了讲好课,宋如华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熟悉到上课时间可以不用看教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他还反复练习普通话。
大学物理是基础课程之一,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一个阶梯教室中常坐满了近百名学生,教学效果容易受课堂环境的影响,被很多老师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课程。但是,在宋如华上课的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下课时学生们常用掌声向他表示感谢。其他年级和系所的学生也慕名来旁听。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深受欢迎的宋如华总是得分最高的教师之一;在他任教的年级,大学物理的考试成绩非常优秀。在一次全校性的学生基础课评教活动中,宋如华得到史无前例的满分,一时传为校园美谈。
与此同时,宋如华还担任了电讯学院的教学试点班〃H(High)班〃(即优等生班)的班主任,工作之余他经常与学生们打成一片,谈古论今。他还主动参与和担任了一些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