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荡漾在我脑海中的故事 >

第6章

荡漾在我脑海中的故事-第6章

小说: 荡漾在我脑海中的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排着队,买了饭菜,便狼吞虎咽般吃起午饭来。也许我这个人身上有不少缺点——不说也罢,但有一个优点确实值得赞赏,那就是效率高,无论是做事还是吃饭、睡觉,都是如此。当我三下五除二地吃完自己的饭,回头一看,有的乘客还在那里排队买饭票,等待服务员端饭菜出来呢!
  我吃完饭,心满意足地喝了一杯茶,拿了一支牙签,一边捅着牙齿一边往汽车旁边走去。在汽车旁边,已经有几个人也在用牙签捅着牙齿,一般说来,表明他们也已经吃饱了。我想:“外面的世界不一样啊!说我效率高,那是在家里,你看,一出门,别人不是比你吃得更快吗?”
  这时,只见先前从黄槐上车的小伙子也用牙签捅着牙齿,主动走到我跟前,亲近地低声问道:“你也和我们一样,没有吃午饭吗?”我一愣,久久没有会过意来,那小伙子便不好意思地走开了。
  也是在五、六年之后,我已经为人之父了。随着儿子不断长大,他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当我看到儿子坐在吃饭桌旁,扫视了一眼饭桌后吵闹着说“没有菜下饭”的时候,我就会回想起我小时候吃饭时飞快地把自己的饭吃完后仍久久不肯离开吃饭桌,等待人们多给一口饭的情形。这时,我会不客气地告诫儿子说:“这样的饭菜,你如果吃得到老,就该笑死了!”
  当然,我的脑海中也会闪现当年前往广州途中这位年轻人问我:“你也和我们一样,没有吃午饭吗?”的情景。还有,他嘴上那根晃动着的牙签也是令人久久不能忘却的。

老三的歌声
更新时间2008…7…12 8:07:14  字数:4910

 老三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也不是排行第三,更不是外号。一般来说,人们之所以有各自的名字,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他人,让人好认、好叫。但“老三”的由来恰恰是相关人等为了不让外人认识老三真面目而起的名。这是什么原因呢?说实话,这方面无关本篇的主题,就保持一点老三的隐私吧。
  老三是在相对较差的现实条件下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好像要为共和国的建设发挥什么作用似的,老三就降生了。在建国伊始的时候,不像现在的婴儿,父母亲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怎么也疼不够、爱不完的。老三不满周岁就寄养在老家农村接受了大跃进运动的洗礼。稍大一点,也没有上幼儿园、学前班什么的,这也不是家里有没有钱,或者父母疼不疼的问题,压根儿就没有这样的学校。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老三十分珍惜日后的学习生活。据说,老三七周岁那年的八月底,他母亲为他到小学报了名要读一年级了,这老三着实兴奋了几天,并算着天数地逢人就说:“多好啊!再过×天我就要读书了!”
  有人说他命硬,也有的说他努力,他的人生的每个阶梯都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成功攀上去的。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恰逢小学五、六年级并届,要砍掉一半人不能升初中,老三通过考试读了初中。初中升高中时,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学位,要失去学习机会,他又通过考试,以优异成绩读了高中。高中毕业后,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时没有给他机会,到了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在集中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历年的千千万万高中毕业生聚在一年的考场里接受祖国的挑选,机率是千分之一与万分之几之间,老三凭着自己的老功底,又被祖国选上了。再后来,无论老三的官职抑或是技术职务、职称,都是凭着他过硬的业绩或知识取得的。
  哎呀,你看我又扯远了。难怪有人说,人有了一定的年龄后就是唠叨,一点不假!说老三的歌声就说歌声,讲他的人生历程干什么!对,言归正传。不过说他没有上过幼儿园,与唱歌的启蒙教育还是有关系的。
  人们有兴趣谈论老三歌声的时候是他十二岁,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他的父亲在外工作,虽然工资不多,但每月回一趟家里,看看老婆孩子还是要的。他的父亲是个乐天派,回到家里,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叔公、大伯就往他家里来,抽烟的,喝茶的,讲事的,不亦乐乎。那时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整个房子香烟袅袅,有时看不见对面坐着的人。但是,这并不影响老三父亲的兴致,有时,他叫家里的儿女轮流唱歌比赛。这老三不怕作业比赛,不怕写毛笔字,不怕劳动,就怕唱歌。其实,越怕唱,就越没有兴趣唱,越没有兴趣唱,就越唱不好。但老三父亲把家庭唱歌比赛当成每月的保留节目,这就苦了老三了。
  汉语辞典中有一个成语叫《滥竽充数》,讲南郭先生吹箫时一定要有其他吹箫手一起吹,才能吹得下去。而老三唱歌与南郭先生吹箫就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当有同学一起唱歌时他就敢于气沉丹田,从喉咙里流出的颤颤男音让人震耳欲聋;当自己一个人唱歌时,不论有没有听众,他唱到第二句之后必然跑调。
  其实,有些事不能全怪老三,因为老三当时正处于变声期,本来说话就有点轰轰之音。这一张口唱将出来,既不像牛吼,也不是鹅叫,着实让在场的叔公、大伯笑死当场。但他的父亲仍是一本正经,非要比赛不可。这老三也不得不为之。他横下一条心,在学校教学唱歌的时候学了几首,如忆苦思甜的歌:
  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
  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
  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
  千头万绪,千头万绪——
  涌上了我的心!
  可怜我的爹爹,病在床。
  老三为了在家里比赛时不会输得太惨,又学了一首抗日战争时期的流行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工农的子弟兵,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为了增加歌曲的选择性,老三又很认真地在老师教唱歌时学会了《社会主义比蜜甜》,这首歌由老三单独哼出来真是妙趣横生。那歌词是这样的:
  (儿子唱)爸爸你说什么东西它最甜?
  (父亲唱)自古俗语说得好:蜂蜜冰糖它最甜。
  (儿子唱)哎呀、呀,你说错了!蜂蜜冰糖怎能比得上社会主义生活甜!
  (父子同唱)对、对、对儿呀!蜂蜜冰糖怎能比得上社会主义生活甜!
  老三在十三岁那年,家里还在搞唱歌比赛。有一天晚上,家里照例来了很多人,也一样抽着烟、喝着茶。轮着老三唱歌了,老三自信地选了《毛主席语录》歌中的《下定决心》。老三还没有开口唱,有一个叫伯冬阿叔的,已经笑得满脸通红。
  老三扭头看他,因为大笑,嘴上两边长着的各一颗老虎牙,赤裸裸的全露了出来,着实让人害怕。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了老三唱歌的信心。老三一开口:“下定……”就跑调得不行,老三不得不停下来,说了一句:“高了,重来!”这时,人们已经在笑了。
  不一会,只见老三运了运气,猛地唱道: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这老三以牛吼似的声音,以排山倒海般的气概唱完了这首歌。当唱到第二句的时候,叔公们的笑声就成了老三的伴奏了。
  老三的大伯喜欢用同铜质的水烟筒抽烟。你别小看这水烟筒,用现在的话说,那可是高科技的产品:人们用它抽烟时,烟吸进了嘴里,但是,那些烟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尼古丁,则留在了油葫芦里,只有拉起烧烟管,才能将烟油吸进、吹出。老三大伯一边抽烟,一边听着侄子唱歌,脸上也跟着与大家一样舒展开来。
  当老三唱完,众人大笑起来的时候,大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他左手托着水烟筒,右手拿起烟管,本该吹气的变为吸气,这样,就把油葫芦里的烟油全部吸进了嘴里。最要命的是,随着大笑,一张嘴,把烟油全吞进了肚子里。人们只听到他“啊、啊、啊”地想抠出烟油。
  这时,大家慌了手脚,还是老三的父亲处乱不惊,说:“赶快让他坐在最高的凳子上,头低于屁股,拍打他的背,尽量吐出来!”就这样,大家开始折腾起老三的大伯来。不到半个小时,大伯吐出了有半痰盂的黑色水状物,老三的父亲一看,觉得安全了,就让他的哥哥喝了一杯浓茶,和大家继续聊天。
  从这晚以后,老三的歌声在本屋、本族就不敢被人小看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老三觉得也该挪挪窝,开放、改革一下自己了,就比邓小平早了三个月,来到深圳。开始时,在深圳市国有的三类九级管理体制中的二类市属企业里,当起了核心管理骨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对老三的工作能力和人品都很赞赏,就是对他在商海的应酬能力和内向的性格不太满意。
  有一天,老总找到老三,很认真地说:“老三,你常看电视吗?”
  老三不知他想说什么,就说:“有时会看看。”
  老总说:“你看香港的播音员、主持人说话多得体,让人听了很舒服的。你要多学学他们讲话。”
  老三忙说:“是。”
  老总又问:“平时会去歌厅听歌吗?”
  老三不无幽默地说:“我不喜欢那一口。”
  老总立即笑了起来,笑了一会儿,纠正道:“问题是到了商场,不是你、我喜欢不喜欢的问题。你要适应到你的工作对象喜欢的事,你就喜欢,你才算称职。”
  老三忙说:“我以后一定注意改进。”
  自打这次谈话之后,老总只要有应酬,就会叫上老三一起吃饭。当时正是卡啦OK兴起的时期,人们在饭店吃饭的前后都是唱歌。老总的歌唱得好,如果以业余与专业的分野来评估,大概是“大将头元帅尾”的水平。他每唱完一首,就将麦克风交到老三手上,如果老三稍加谦让,他就很不高兴,当老三真的准备唱时,他就私下跟在场人说:“好戏来了。”每当老三唱完,老总就笑得前仰后合的,乐不可支。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词汇实在是大丰富了!有一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前,有一首当时国内流行的歌,歌词是这样说的:“……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当人们把一件事情当作自己生存的需要来看待的时候,或者说他上心的时候,就没有办不好的。老三被老总讥笑五音不全后,也没有觉得很别扭,反倒认为既然是工作的需要,就要把唱歌学得能下得了台。于是,买了一套卡啦OK设备,在家里练起唱歌来。半年下来,也学会了扩胸收腹,气沉丹田,能够运用喉咙、舌根、嘴唇发出不同的音调。接着,他学唱着充满阳刚之气的歌曲,慢慢地对唱歌有点钟情起来。他在心情不坏的时候,一个人也会哼上两句。如《苏三起解》的:“苏三离了洪洞县,转眼来到大街前。……”又如《红灯记》里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的“提蓝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在兴致特别好的时候,他也会自己一个人哼上这么几句:“……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妹妹,带上你的嫁妆,坐着那马车来。……”
  日子就这样飞快地过着,转眼已是1997年的春天。
  老三的单位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准备在全系统开展唱歌比赛。而老三在单位是象征性人物,单位无论搞什么活动,都要有所表示的。当然喽,今天的老三与几年前的老三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就说唱歌吧,在老三的心田里已经积累了数十首歌曲。有传统的老歌,如:《红梅赞》、《国歌》、《英雄赞歌》、《国际歌》,也有比较新潮的歌,如:《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长城长》、《小白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抒情的,如:《夫妻双双把家还》、《送情郎》、《父老乡亲》。
  说句公道话,老三虽然掌握了不少歌,也能听出哪个歌星唱得好,哪个歌星唱得差点。但是,他还有一个小小缺点始终没有办法改掉,那就是不可能完整地唱出多少句。由于这个毛病,他总是喜欢在没有人的时候,自己单独哼上两句。如有的时候,他在家做家务炒菜,锅铲一边铲着菜一边就唱起了《洪湖赤卫队》中的歌:
  “娘啊!我死后,要把我埋在大路旁,一轮红日向东方……”
  你看,这要是有听众听着,要说多别扭有多别扭。但是,在没有人听着的时候,老三自己唱将出来,自己欣赏着,就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为了筹备单位比赛,老三专门到专业市场买了全新的先锋家庭影院设备,又购置了尊宝大功率音箱。老三住在高层建筑的中间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