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鬼马喜剧之王 >

第74章

鬼马喜剧之王-第74章

小说: 鬼马喜剧之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记茶楼》的票房怎么会这么低,我明明去看了午夜场,观众的反应都很好么。”许贯武皱着眉头问梁淑仪道。
    “《成记茶楼》明显属于叫好不叫座那一类,虽然故事很新鲜,题材也很新颖,但是香港观众暂时不接受这种题材,也有可能。”梁淑仪解释道。
    许贯武点了点头,香港电影史上有太多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了,生不逢时也是一种遗憾。
    “既然这样,那就把《成记茶楼》挪到艺美院线,尽量延长它上映的时间。这部片子的题材非常好,如果能壮大起来,香港日后又多一种题材了。”
    梁淑仪点了点头。
    ……
    《成记茶楼》挪到艺美院线之后,票房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起色,首周票房不过三十万港币,让导演桂治洪十分的沮丧。
    和他一样沮丧的还有吴思源,《香港小教父》票房同样低迷,首周票房不过五十万,眼看没有过百万的可能。
    在当时,电影过百万才算是卖座影片,就像八十年代,电影卖不过两千万港币,就称不上是卖座片。
    野心之作,折戟沉沙,吴思源很沮丧,但还是强提精神,拍《廉政风暴》。就是以葛柏贪污案为素材的那部电影。
    相比桂治洪与吴思源,洪京宝的日子就过的十分红火,《肥龙过江》首周票房就七十万,下周铁定过百万大关。
    虽然剧中那些似曾相识的情节备受诟病,但想到这是曾智伟首试啼声的实验之作,能取得如此票房已经万幸。
    而由他主演的第二部影片《老虎田鸡》,又即将杀青。
    《老虎田鸡》是由新晋导演麦佳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情节荒诞,光怪陆离,最大的特点是将搞笑进行到底,最大的缺点就是情节过于荒诞,稍微一动脑子,就能发现无数的硬伤。
    ……
    《香港小教父》上映第二周,票房忽然出现了转折。
    本片的主演梁晓龙因为一件刑事案件,上了《东方日报》的头版。
    原来当日在油麻地平安大厦,梁晓龙不知何故,受到十几名手持利刃的歹徒围殴。梁晓龙虽然赤手空拳,但仗着一身好功夫,竟然将十几人统统放倒,但自己却只受一点皮外伤。
    如此辉煌的战绩,立刻轰动香港,令人津津乐道。
    人们为了一瞩梁晓龙的功夫风采,蜂拥到影院购票,竟然让《香港小教父》票房不跌反升,让吴思源大呼不可思议。
    许贯武本来就忧心《成记茶楼》一事,见状也不禁脑中灵光一闪,立刻将歹徒挥刀砍人一事,与《成记茶楼》中黑帮横行扯在一起,大力呼吁香港警方要保障市民安全。
    如此巧借东风,竟然让《成记茶楼》也因此事得到了关注,票房同样飙升了起来。
    《成记茶楼》本来就是部佳片,只是观众一时不习惯这种题材的影片而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映,口口相传,加上一点炒作,原本爆冷的《成记茶楼》,渐渐热络起来。
    第三周时候,票房已经有七十万,而且上座率依旧在缓缓上升,属于前期票房低沉但后期热络的典型。
    见《成记茶楼》票房有了起色,导演桂治洪也终于恢复了自信。
    “许先生,我想拍《成记茶楼》的续集。”桂治洪主动请缨道,“在上部戏结尾,我特地留了个疑团,方便我拍续集。”
    许贯武惊讶的看了看他。
    在香港肯拍续集的导演少之又少,吴语森拍完《英雄本色》之后,坚决不肯再拍第二部。后来在徐可的威逼利诱下,才勉强拍了《英雄本色二》,但却始终不承认那是自己的作品。
    徐可拍了《笑傲江湖》和《倩女幽魂》的续集,也是因为拍摄前两部作品时,都没有赚到钱只能拍第二部揽钱。
    相比而言,好莱坞但凡卖座的影片,都无一例外都有续集电影,有些电影的续集有十几部,几十部之多。
    分析来看,原因是好莱坞电影都是商业运作,一部电影票房成功之后,制片方势必要将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榨干,拍续集就是稳赚不赔的好买卖。
    香港电影虽然也是商业运作,但导演的权利却十分大。如果导演不想拍续集,任何人恐怕都难以勉强。
    而在好莱坞,导演的权利被制片人牢牢压制住,你不想拍没关系,我可以马上换另一人来拍。
    《成记茶楼》这部电影题材非常好,许贯武也想趁机将它打造成新的卖座电影类型。所以当听到桂治洪主动提出拍摄续集时,许贯武十分的开心。



第一百四十二章 才女唐书璇
    《成记茶楼》在艺美院线总共上映两个月时间,票房达到两百五十三万港币。票房如此之高,虽然与上映时间过长有关,但这部电影的高质量,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受《成记茶楼》高票房的刺激,香港影坛顿时掀起一片拍黑帮纪实片的热潮。
    邵氏首先就跟风抢拍《香港奇案》,派大导演程刚、华山、何梦华联合执导。
    六七十年代,香港由农耕城市向商业城市转变,经济的飞速崛起,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传统伦理道德也受到冲击。
    人心不安的社会背景下,香港发生了诸多震惊世人的奇案惨案。诸如灶底藏尸案,三狼奇案,纸盒藏尸案等等。
    这些案件均轰动一时,报纸杂志争相报道,人人谈之色变。
    邵氏审时度势,见此刻社会写实片大火,当即就派三大导演一起合作,将这些奇案搬上荧幕。
    许贯武也不禁被邵爵士敏锐的商业头脑折服,不过他却不屑去跟风拍这些奇案片。若讲商业卖座片,他脑中有无数新鲜可用的素材。
    ……
    接档《成记茶楼》的电影是才女唐书璇导演的《十三不搭》。
    十三不搭是麻将术语,即手上的十三张牌完全不成对子或搭子,但“食糊”即“爆棚”,不容小觑。
    唐书璇借麻将这一在香港风靡的赌具,折射出香港70年代的人生百态,敏感而不刻薄,洋化而不傲慢,讽刺中透着关怀,令人动容。
    唐书璇是香港影坛有名的才女,一生只拍了四部电影,但却影响了香港几代影人。
    她拍摄的电影《再见,中国》,是当时香港唯一禁播的影片,也是香港影人第一次拍摄那个动荡年代的作品。
    由她创建的专业性电影杂志《大特写》,也即是《电影双周刊》的前身,推动了香港**潮电影的发展。
    许贯武在《十三不搭》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唐书璇的名字,因为她的作品很少,而且很早就退出了香港影坛,所以几十年后知道此人的香港电影粉丝并不多。
    但当许贯武听了关于《再见,中国》这部电影的消息之后,不禁对这位才女敬佩之极。
    敢在73年就拍摄如此敏感题材的电影,这女子的胆气也实在太大了。
    后来经过了解,许贯武才知道,原来唐书璇本身就是富三代,她的祖父是云北大军阀唐纪尧。
    唐书璇自己不差钱,从美国学成归来之后,立刻就自己投资,小试牛刀开拍了《董夫人》。此片获得台湾金马奖的多座奖项肯定,虽然票房不佳却也让唐才女信心倍增。
    但第二部《再见,中国》历经磨难拍摄完成之后,却被电检处直接封杀,理由是题材敏感,可能引起周边国家的不快。
    辛苦拍摄的影片无法上映,给唐书璇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令她对香港电影灰心丧气。
    所以第三部电影,商业气息就浓烈了一些。
    所请的演员也都是相对知名的演员,如沈殿霞、郑少秋、梁醒波等等。
    本来这部影片,是在邵氏院线上映的。
    但放映一周时间,票房却并不理想,被几部功夫片压得死死的,只能无奈下画。
    《成记茶楼》下画之后,艺美院线暂时无片可上。
    正好梁淑仪之前与唐书璇打过交道,见她这部《十三不搭》口碑不错,便就拿到艺美院线来放映。
    说起艺美院线,因为许贯武立志将它打造成香港艺术性最高的院线,所以宁肯空置档期也不放映那些烂拍的功夫片、风月片,所以院线上座率经常不满四成,也就是说经常处于亏本的状态。
    许贯文也曾劝许贯武尽量放松条件,放映一些还过得去的功夫片或者风月片,尽量减少院线空置带来的损失,但都被许贯武给拒绝了。
    打造一条高口碑的院线难,但毁掉它却非常的容易。
    前世金公主院线,就是靠一系列高品质的喜剧片,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即使在嘉禾与邵氏的夹击下,都稳居霸主之位。
    许贯武相信只要维持住艺美院线的高口碑,那么等它品牌创立起来之后,就会获得很高的收益。
    尽管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许贯武还是愿意等下去。
    《十三不搭》下画之后,还能在艺美院线上映,不禁引起了许多香港影人的关注。
    在香港固然有很多愿意拍商业片的导演,但也有很多人想拍摄艺术电影。
    之前,香港艺术电影没有市场,没有投资,也没有院线供你上映。
    但现在艺美院线却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许氏兄弟公司还能够提供启动资金,这就让很多电影人都兴奋起来。
    ……
    随着《十三不搭》在艺美院线上映,票房缓缓爬升,让唐书璇前期投入的资金慢慢回笼。
    这位才女终于有钱,可以团结志同道合的影人,一起出版《大特写》杂志。
    《大特写》有点类似网络时代的专业论坛,不以订购盈利为目的,只是为了同好交流,总共出版了66期。
    《大特写》停刊之后,骨干编辑又开创了《电影双周刊》。
    许贯武得知唐书璇投资创建《大特写》之后,也连忙派梁淑仪同她接触,商量注资杂志社这一件事。
    当时,香港是没有专业的电影杂志的。
    邵氏和嘉禾旗下的杂志,也都是为了宣传自家的电影,并没有客观的电影评论,对香港电影也起不到多少推动作用。
    而唐书璇小姐的《大特写》是唯一一本专业性的杂志,无论编辑还是员工都是专业的电影人才,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兼职。
    创办这本杂志的初衷也只是为了兴趣,并没有想靠它赚钱。
    所以当许贯武提出注资时,虽然唐书璇很感激,但还是婉言拒绝了,说《大特写》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所以暂不接受电影公司的注资。
    许贯武虽然很感慨唐书璇的坚持,但对她的死心眼儿还是有些抱怨。
    许贯武投资《大特写》只是想推动香港电影的发展而已,并没想借《大特写》来为公司电影做宣传。
    说实话,《大特写》杂志即便再大卖,也远远赶不上《天天日报》那么高的销量。
    但人家既然已经明确拒绝,许贯武也不好再上赶着去送钱,只好叹息一声。
    他知道《大特写》这本专业性极强的杂志,在香港基本是没有销路的。
    老百姓不关心它,专业人士即便买,也买不了几本。而且它还标榜客观公正,那就不免要得罪很多人。
    “等它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再去接手。”许贯武摇了摇头,叹息道。



第一百四十三章 双强联手
    香港影坛经历了春节档的火爆之后,接下来二三四月份都比较平静,唯一比较有轰动效应的,就是邵氏那部《香港奇案》在嘉禾院线上映的事。
    邵氏奉行大片场制度,一向是自产自销。而且嘉禾是由邵氏叛将建立,之前几年与邵氏斗得难解难分。
    如今邵氏出产的电影,竟然出现在嘉禾的院线,让香港电影人的眼镜都碎了一地。
    “邵氏和嘉禾联合起来,莫非是针对我们而来的?”许贯武吃了一惊,虽然他早就知道,邵氏和嘉禾终究有一天会联合起来,但却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快。
    邵氏和嘉禾双强联手,优势互补,邵氏拥有稳定的片源,嘉禾拥有遍布港九的院线。
    双强联合,影院数量已经远远超过许氏,虽然其中影院多数都简陋,但分布却广,连离岛和新界都有分布,颇有些像农村包围城市的感觉。
    “本来以为嘉禾没有了许贯文、没有了程龙,会沉寂一段时间。没想到邹文淮这么狠,竟然肯向邵老板低头。”许贯武默默想道。
    前世,嘉禾崛起主要依靠三个人,李小龙、许贯文、程龙。
    如今,李小龙已经去世,许贯文、程龙乃至七小福都在许氏。
    许贯武还以为嘉禾再无崛起的可能,没想到邹文淮竟然肯卧薪尝胆,借助邵氏的片源来苟延残喘。
    “只要他撑到80年代,到时候即便没有程龙、洪京宝,他也足以趁机崛起了。”许贯武忍不住想道。
    七十年代,香港电影逐渐从大片场制度,转型为独立制片制度。
    大片场制度,实力雄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