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仙侠电子书 > 茅山秘术 >

第115章

茅山秘术-第115章

小说: 茅山秘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轮到天乙道人踢了卫道士一脚。天乙道人怒道:“阿呆被你们擒住,那是老子们亲眼所见,如何会错?你们茅山丹宗本就邪恶无比,还区分什么善恶好坏?依老子们看来,茅山丹宗以魂魄炼丹,定然是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是好猫,好人坏人一并擒来。”



卫道士连连摇头,他胆怯地望了天乙道人一眼,欲言又止,幸而天乙道人看见地丙师弟的尸身溅上了几滴黑水,他心疼师弟,连忙奔过去擦拭,卫道士才免了一顿皮肉之苦。



他挪近我的身边,叹道:“我们涂鼎起火,几年不成,据说是缺少有功德的人相助,但我看你忠厚有余,灵性却是不足,不知少主人为何非要选你不可,真是奇怪之极,不过少主人辨人极准,想来也不会选错。”



“唉,我们茅山丹宗虽然贪财恋财,那只是为了索求炼丹的资用,并非贪图世俗的富贵荣华;以魂魄炼丹,取的也都是奸恶之徒的性命。茅山丹术虽非修仙正途,但练出的丹药也有养颜益寿之功,只是以尸体炼丹,未免太过惊世骇俗,容易被世人误解罢了,就如这养尸地蕴含的道家丹术正大光明,但里面太多的尸体却让人只觉得阴森恐怖。”(!)



正文第七十九章盐尸



卫道士对地洞中的情形略知大概。据他所说,这些堆积成塔的兵丁是被清初茅山丹宗的一位孙姓祖师诱杀,但这个地洞直到清末才被另一位陶姓祖师发现,其中的因缘际会,也正应了天道轮回、生生不息之说。



宣统年间,南京的一位姓陶的丹宗祖师隐居在秣陵乡下,这位祖师极其聪明,乡试已中得举人,但他志在炼丹,于是放弃了进取功名,只在栖霞山中以砍柴为生,也是机缘巧遇,竟让他在砍柴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山洞。他在山洞中盘桓数日,见到洞中的许多奇异景象,但始终不解其意,直到他回到家中翻阅族志,又在无意中看到族志里夹杂的一封书简,这才揭开了地洞之谜。



原来满清入关时,杀戮极重,史书形容说:“尸骨成山,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可以想见当年八旗兵丁的凶残。更有一些八旗兵丁喜食人肉,常常腌渍人尸作为军粮,清军中并不缺衣食,这些兵丁之所以盐尸为粮,是因为军中另有一些萨满巫师助纣为虐,他们宣称吃人肉可以增强勇力,吃得愈多勇力愈强,所以许多兵丁趋之若鹜,吃完人肉后屠城杀人更加残暴。



顺治二年清军攻陷南京,曾有当涂孙陶氏被清兵所掠,“缚其手,介刃于两指之间,曰:从我则完,不从则裂。陶曰:义不以身辱,速尽为惠。兵稍创其指,血流竟手。曰:从乎?曰:不从。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这是《明史》上的记载,但史学家并不知道,这位孙陶氏其实是著名的炼丹道士陶弘景的后代,她夫家是另一位著名的炼丹道士孙思邈的后人,她的儿子则是茅山丹宗的一位丹术大师。



这位孙姓祖师的天赋也是极高。算得上茅山丹宗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后世丹宗尊称他为“孙祖”。其时茅山丹宗没落已久,他在家研究家传丹经,从中发现了许多外丹术的谬误之处,自此纵情山水,不再以丹术为念。明末乱世,也断了一般士人的功名进取之途,孙祖家道殷富,所以于功名利禄处看得很淡,平时常以富贵闲人自居。



但国祚将终,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清军攻陷南京,终于打破了他做一名富贵闲人的迷梦。母亲孙陶氏被清兵虐杀,其惨景是他亲眼所见,若不是围观人群中有一年迈老者阻拦,只怕他早已冲上前去和凶兵们厮拼,枉送了自己性命。



那年迈老者年岁极大,自称已百岁有余,年轻时云游四方,曾与茅山宗结缘。精于镇魂灭煞、魂魄转换之道。孙祖见那老者虽然老迈,但风骨凛然,颇具侠义心肠,便跪地大哭,请求老者传授异术,那老者慨然应允,两人遂以师徒相称。



授艺月余,孙祖欲为母报仇,师徒二人携手潜入清军营帐,也不知二人施用了什么计策,竟在一夜间把数千名清兵诱杀于栖霞山中,这些兵丁俱是凶残暴虐之辈,无一不是吃过人尸的清兵,大凡吃过人尸,眼瞳中必有红色筋脉贯通,孙祖师徒依据这一特佂分出数千凶兵,尽数杀戮于栖霞山沟壑之间。



那老者见孙祖得报大仇,不顾孙祖的苦苦挽留,飘然而去,孙祖返家后重阅丹经,忽然间大彻大悟,他本是极聪慧之人,家传丹经早已研修到精致细微之处,再得老者传授镇魂灭煞、魂魄合练之道,顿时融会贯通,“集天人合一之灵力,合丹鼎符箓之精要”,创造出一套茅山宗独有的以魂魄炼丹的外丹理论来。



昔日魏伯阳作《参同契》,号称丹经之鼻祖。诸真之命脉,是外丹术的扛鼎之作。《参同契》有“姹女黄芽”之说,“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对这段描述,由于《参同契》本身语言晦涩,各方的解读也存在很多歧义,有些外丹家以金石丹砂的实践妙用进行解释,认为“姹女”是水银的代名,它受热容易挥发,不留残渣,也难见蒸汽,所以说“莫知所存”“灵而最神”,黄芽则认为是硫磺,也有人认为是黄丹,因为这两种东西都能够顺利和水银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性质稳定的化合物,也即是说。姹女被黄芽制服,修成能够“鬼隐龙匿”的灵丹妙药,吃了可以了道成仙。



只可惜金石丹砂的外丹术已被实践证明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明清时期,外丹术回光返照,皇帝、百官等人或为成仙、或为纵欲,大力提倡炼制外丹,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贪图一劳永逸,结果重蹈前辙。中毒身亡者无数。孙祖彻悟后再读《参同契》,抛弃了腐朽荒诞的金石丹砂,他结合流行于世的内丹术法,对外丹炼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姹女”是人的精神意念,飘忽不定,而黄芽则是人的魂魄,控制人体的肉身和精神,内丹、符箓派讲求魂魄合练,取的也是这番道理,只不过他们以自身修炼为主,过程太过艰苦漫长,何况还有堕入魔道之忧,怎及得茅山丹宗懂得外药为用,以魂魄炼丹,服后可以一蹴而就,省掉了多少修炼功夫?



孙祖悟道后,立刻想起山中现有的丹材………数千清兵尸首,他赶往栖霞山,在山谷中寻觅到一处绝佳的养尸地洞,他把这些尸体尽数葬于养尸地,为防止尸体腐烂,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腌渍尸体,保持了尸身不腐,又以符箓派的镇魂锁魂符法,镇压住了这些尸体的魂魄。



他重建茅山丹宗,召集数十名健儿在养尸地涂鼎炼丹,鼎炼魂魄,炉烧尸身,正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只是因为锻炼的凶兵们的尸身,大家做起来毫无顾忌。道家丹鼎,合乎阴阳五行。以火为日,以水为月,水火轮番运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百年的造化,“一鼎可藏龙与虎,方知宇宙在其中”,百般锻炼,自然能生成长生不死的仙丹,孙祖认为通过丹鼎锻炼魂魄,可以收到与内丹魂魄合练一样的效果,走出一条真正的外丹之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孙祖本以为魂魄炼丹定然可行,想不到开鼎后却是大失所望,丹鼎内并没能像他想象的那样结出大丹,只是在丹鼎的顶部生成了一种云雾状的气体,底部则是极薄的一层黑墨状的粉末。他以后再经多次试验,始终一无所得,最后只得宣告炼丹失败。



云雾状气体无法采集,孙祖只好采集了一些黑墨结成丹药,他回到当涂家中,秘藏丹药,始终不敢服用。后来家道败落,他投奔秣陵舅父家中,以行医为生,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他无意中以丹药救治一名癫痫病人,居然一治而愈,从此声名大噪,一时求医者无数,他自居孙思邈后人,把所炼的丹药伪托作祖传的“太一神精丹”,晚年生活倒也过得舒心平安。



不过他虽然炼丹失败,但对自己创造的魂魄炼丹理论始终不舍放弃,“金石丹砂,犹有可变之道,幽魂冥魄,岂无可造之理?丹术不成,乃人力之瑕疵,非丹理之悖天耳。”意思是说,他炼丹之所以不成,只是因为在具体的操作执行上出现了偏差,并不是以魂魄炼丹的理论有什么谬误,只要纠正了操作上的偏差,一样能够丹药可炼,仙道可成。



孙祖寄居在舅父家中,终生不曾婚娶,他临终前把自己的求丹经历及丹学心得撰写在一封书简中,寄望于有缘后人能够对魂魄炼丹理论继续求索,“所炼丹药,虽非上乘,犹能治癫痫祛百病,润肌肤出颜色,若得上乘之药,自可安魂魄而通神仙也。”



只可惜孙祖死后,茅山丹宗昙花一现后更加没落,作为养尸地的地洞早已封闭,他的魂魄炼丹理论更被巫师们转作邪术,这些人不懂魂魄合练之道,知其行不知其神,竟把魂魄炼丹误解为以尸身炼丹,清中期冶炼尸丹曾风行一时,其荼毒之处难以尽述,以后随着官府的尽力剿杀,这种阴森恐怖邪术才渐渐绝迹。



直到清末,另一位姓陶的丹宗祖师才发现了他的书简和栖霞山谷中的地洞,这时距离孙祖离世的时间已过了二百多年,机缘凑巧的是,陶姓祖师也正是孙祖舅父的嫡系子孙,他本就痴迷于丹经,现在得到先辈的秘术绝学,自然如获至宝,夙夜精研不懈。



这位陶姓祖师学究天人,他饱览丹经,终于在孙祖等前辈著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制丹理论。



“魂魄合练,为内丹修道之法门,魂魄炼丹,为外丹修仙之途径,二者本源相同,妙用亦可相通。道家修炼,乃修纯阳之身,最忌修出阴神;我丹宗制丹,也应知魂阳魄阴之理,炼丹当以炼魂为主,忌炼阴魄,二者不分,丹术难成。”



原来以魂魄炼丹的第一要务,是要把魂魄先行分离,魂魄炼丹,实为炼魂,并不需要炼魄,当年孙祖获得的黑墨状物质就是练出的魄丹,魄控制肉体,所以能驱除百病,但要做到修道长生却是不能。



不过分离魂魄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所谓魂升于天,魄降于地,那是指人体未曾丧亡,只是魂魄离体的时候;一旦人体死亡,魂魄却要结合在一起游离,直至百日后方才魂消魄散。要如抽丝剥茧般分离这些结合在一起的游魂荡魄,茅山丹宗的术士们实在是力不能及。



“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炼丹道士坐禅僧。”这是形容炼丹道士的诗句,这些修炼外丹的道士,行为举止与常人无异,他们修的是道家丹理,精的是炉火功夫,在法术方面并无多大的建树,所以茅山丹宗无法分离魂魄,只有茅山符箓一脉修到元神离体的人物,才具备分魂离魄的术法修为。



卫道士讲到这里,突然间拍了拍头,恍然大悟说:“怪不得少主人非要选你炼制丹药,原来就你竟是茅山符箓一脉的人物!奇哉怪也,难道你修成了元神离体?”



我听说这些尸体是经过腌渍的清兵尸身,心中一阵惊怖,又想起刚才被我抿进嘴里的那滴咸滋滋的水珠,不觉又是一阵恶心,强忍着等卫道士讲完他们的丹宗往事,这时候再也忍耐不住,“哇啦”一声呕吐起来。卫道士摇头道:“奇哉怪也,修行之人怎能如此娇生惯养?看来没修成元神离体。”(!)



正文第八十章青蚊



卫道士还要再说下去。天乙道人忽然大叫了一声,他猛地扔下怀中的地丙道人尸身,颤巍巍地站起身来,远远地只见他不住抓挠着自己的胸口,似乎受到了什么东西的袭击。



我撇下卫道士,急忙赶到天乙道人身边,一瞥之下,发现他的脚下似乎有一团灰黑色的东西在不断蠕动,一时也来不及细看,连忙把天乙道人拖离原地,揭开他的上衣看时,只见他的胸口处被刺出了五个小洞,洞口处已不再流血,结出了灰黑色的血痂。



这时地洞中的火焰已渐渐熄灭,只剩下一堆堆灰烬还闪着暗红色的幽光,那团灰黑色的东西不住蠕动,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爬行过来,幽光中看得不甚清楚,似乎是个浑身披满灰黑色毛发的不明物体,它用四肢行走,尖锐的爪子犹如錾刀一般。在地面上划出一道道深沟,黑色的毛发随着它的行走不断颤动。



“嘭”地一声,火光一亮,,卫道士点燃了手中的一把茅草,他看见那个怪物,惊叫了一声,那灰灰黑色的怪物似乎也吃了一惊,它掉转头,慢慢地爬到黑水里,很快就和那些载浮载沉的浮尸混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