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盲女与君王绝世情:山有木兮木有枝 >

第74章

盲女与君王绝世情:山有木兮木有枝-第74章

小说: 盲女与君王绝世情:山有木兮木有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一日,他,尚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她,不请自到,不过只带了数名随侍宫人,先让刘成公公为她通传。

不知为何,刘公公的那一张肥面上,竟比往日多了一些愁容,还未等他伸手相拦,她竟再也等不及,拎着自个的罗裙,大喇喇地直奔他的宝座而去。

银烛高烧,映着女儿的一张如花的娇颜,仿若一朵初绽的芙蓉娇蕊,娇美异常。

这一日,是她的生辰,女儿,特地换上了他最喜爱的绿罗裙,发髻低挽,一路碎步,轻移莲足,盈盈见礼于殿内。

他,自一大堆奏折中抬起头来,在看见她的那一刹,似有些怔忪,眼眸微微眯起,缓缓搁下手内的朱笔。

她并不等他叫“起”,自个直起身,几步走至他跟前。因走得太急,丝履绊了一下,身子一个趔趄,竟跌入他怀内。手臂,拂到他案上的玉砚,只听一声清脆的声响,那方砚台,硬生生在金砖石上跌了个粉碎。

女儿,一惊,遂,就势娇声呼道:“陛下——”

声未落,他眼眸的精光陡然尽显,深不可测地落于她面上,直看得人一阵一阵胆寒。

她吓得不轻,颤声,再低语道:“陛……陛下,臣妾……臣妾……”

他猛地立起,袍袖一挥,臂力之劲,推落了她原本偎着他的身子。她吃不住力,往后连退了数步,终,跌坐于冰冷的地上。

还未等她反应过来,他已厉声喝道:“来人——”

殿内随侍的那些宫人们,早吓得瑟瑟发抖,颤抖着,低头行至他近前听命。刘成公公,不知何时进得殿来,哈着腰,不停擦拭着额际的冷汗,不敢出一声。

只听天子沉着脸,淡淡一笑,嗤笑道:“尔,真是好大的胆子。刘成,朕看你也是活腻了。来人,给朕一齐拖出去。”声调,竟不十分高,但听入人耳内,却阴森冷戾至极。

那一日,刘公公领了三十下鞭笞,险些要了老命。

而她,也一并领了二十下,足足,在榻上卧了一个月都下不了地。这一个月,天子,竟一次也没来看过她。

等到鞭笞的痕迹渐渐愈合,天气,也渐渐凉了。那一夜,女儿,屏退了所有的宫人,自个,一个人伏在锦褥之上,嘤嘤而泣。

才哭了不长,忽觉,床榻叫人坐下。她徐徐扭过头来,一张布满泪痕的小脸,竟落入男儿的眼内。

她心内实是委屈异常,今夜,他既然亲自前来,说明天子心内的震怒已然平息,遂,仗着他先前给她的恩宠,,斗胆泣道:“妍儿……痛。”

一言既出,他,一动不动,兀自坐着。

她又等了片刻,终是不能再等,心内凄楚异常,复又扭过头去,不再看他。

才转头,一双长臂,将她自榻上提起,轻轻纳入怀中。许久,才低道:“痴儿,尔到底想怎样?”

这是他第一次如是唤她,她似懂非懂,却哭得更似梨花带雨一般,泪迹,濡湿了他半幅衣襟。

她想怎样?女儿,别乡背井,不过想要得到一个良人。

她初始以为他是,但,自那一次始,她始知他不是。

她渐渐开始怕他,仿佛进宫伊始。

他的阴晴难定,他突如其来的宠溺和责罚,女儿看不明,更摸不清,终日,只若提着一颗人头过活。

最令女儿难过的一次,是那一夜,她自睡梦中遽然惊醒,却,望入一双冷静得吓人的眼眸内。

她往内瑟缩了数寸不止,一时被他的面色吓倒,因着太过惊惧,竟口不择言,脱口而出了乡音。

他淡淡反问她道:“权元妍,尔,刚刚说什么?”

他极少叫她的名字,而且,竟是用如此严厉的语气。她惊得浑身颤栗不止,面色惨白,冷汗,涔涔而下,唇瓣张着,却吐不出一个字。

眼前,却分明幻化出那些惨死于他手中的宫人们,一个个,面目狰狞,仿似传说中的厉鬼。她忽然捂住自个的耳朵,连声惊叫着,却偏偏吐出的,依旧是自个谙熟的乡音。

才叫了数声,天子,已披衣坐起。扬声传唤殿外的值守宫人,让人连夜遣了她去。

而她,不过才服侍他睡下半个时辰还不到。侍寝如此之短的嫔妃,自她进入这宫内,竟,闻所未闻过。

女儿,羞愧难当,又不敢哭,只得披了衣衫,含泪叩拜告退。

别人都道他宠她,可是,只有她心内甘苦自知。

这一份恩宠,果真是宠么?

那些日子,他风疾犯了,听太医院的太医讲,此疾一犯,他的四肢百骸,往往疼痛难定,却无药可愈。

她心内不忍,时常强抑着自个心内的惧意,尽量顺从他的意思。可是,她越依他顺他,他的脾气竟越发不可收拾。别说是那些服侍的宫人,就连她自个,也只比死好过一点。

她当然知道他忘不了先皇后,可是,她已然为了他,日日素衣素颜,事事依顺,却,终日伴君如伴虎。

永乐八年,天子,率师再出塞北,征伐蒙古残部。

她一向畏寒,临别之时,女儿,仰望着全副铠甲的君王,不过违心一句低语道:“陛下……能带上……臣妾……同行么?”

话音甫落,天子原本浅淡的表情,渐渐深浓,眼眸内,俱是呼之欲出的柔意。

她仰头望着,竟,望出了珠泪。

这一副神情,她已经太久不曾自他的面上得见。

此番临别,怎不令人动容?

他张开双臂,她想也不想,当着满殿的宫人,一头扑入他怀中。始入,即已被他箍得几近窒息,周身,虽被他身上的铁甲硌得痛不能忍,心头之殇,却仿似熨帖了些许。

他低头,钳住她的小脸,低低太息一声,一双素日里凌厉无比的眼眸,此刻,遍布红丝,似在强抑着什么,却良久不言。

永乐八年,十月。权妃侍帝亲征鞑靼,大败本雅失里、阿鲁台。凯还,薨于临城,葬峄县,命当地百姓出役看守坟茔。

召其兄见,授予诰命,“赐言之时,含泪伤叹,至不能言”。

永乐十一年,长陵始成,帝,原本属意将其一并迁葬于徐皇后陵中,后因朝中诸事纷杂,才暂且搁置。

终章 (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洪武十三年,高祖为重皇权,遂,废丞相,罢中书省,设“四辅官”,不久又罢。

洪武十五年,高祖仿宋制,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

永乐元年,正月。帝,特命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始称“内阁”。“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此乃史上“内阁”体制的真正建立,影响深远,遍及四海。)

永乐元年,七月。帝,命侍读学士解缙,劲采天下图书编为一书。

旨曰:“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耳。……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意将天下图书,网罗一尽。

永乐二年,初编成。天子,特赐名为《文献大成》。但,翻检之后,以“尚多未备”之故,再命姚广孝主持重修。动用三千多人,于永乐五年十月始成,历时三年之久,可谓盛事。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3。7亿字),帝,亲赐名曰《永乐大典》。

全书,以《洪武正韵》分类编目,以韵目分列单字,按单字依次从各种书辑入与此字相关联的内容,系有史以来最大的类书。原书,初藏于南京文渊阁,后移至北京。

(《永乐大典》是永乐文治的重要标志,也是明代的一项重要文化成就。其价值,在于它不加删改,原原本本地保存了明以前的文化典籍。清乾隆年间所修的《四库全书》,就从其中辑出了已经失传的图书五百多种。其后,清代学者从中也多有所获。但是,清修的《四库全书》虽然部头很大,但,许多书都按照统治者的意志进行了删改,而且,在修书的同时,对不合清朝意愿的图书严厉禁毁,被禁毁的图书几乎与收入《四库》的一样多。所以,一直被歌颂的乾隆修书不啻一场文化浩劫。《永乐大典》,在嘉靖、隆庆年间曾摩录副本一部,正本毁于明亡之时,副本到清乾隆年间只存九千多册,其后又有不少被儒臣们私自拿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烧的烧,抢的抢,至今全世界仅存数百册。)

高祖在时,国势初上。

彼时,蒙古旧部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

及至永乐朝,帝,特遣郑和往使西洋,“奉天命天君主天下”,旨在要海外诸国来贡,并宣国威,向外示富。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帝,遣中官(即宦官)郑和、王景弘带兵出使西洋。

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船上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自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刘家河港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

其中,郑和所率船队,自闽江口五虎门出洋远航,顺风南下,经南中国海域,首抵占城(今越南归仁),再至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 、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从南巫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至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在古里立碑为纪念,碑文曰“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此乃,郑和在国外所立的最早的一块碑。)

船队,始抵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之时,彼时,该国的东、西二王征战正炽。该国,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之军攻克。郑和之船队,上岸初至集市,西王的部下误以为是东王的援军,共计一百七十人,俱被西王麻喏八歇王之部误杀。西王十分畏惧,派使者远赴朝廷谢罪,欲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帝,退其赎金,还归使者。自此,两国再无侵犯。

永乐四年,帝,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

永乐五年,七月,皇后徐氏死。是年,九月初二,郑和出使还。

郑和之船队,以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编成,系当时世界上实力最为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李约瑟博士曾称:“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其随行人数,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共四次。每次,均在二万七千人以上。约明朝军队的五个卫(每个卫五千至五千五百人),主要来自沿海卫所。而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不过九十至二六十五人之间。)

其船队编制,分别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即是现在的舰艇部队),为基本单位战船,分别组成编队,称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则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在其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其一为“宝船”。其二为“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其三为“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其四为“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其五为“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据《明史》中“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三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世界史上彼时最大的海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数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仅一艘船,即可容纳有千人。《明史》中“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以海道针经(即现在的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导航,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运用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簿记载,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时,罗盘的误差,已不超过现代的2。5度,在当时,已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全赖明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于《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二十页,共四十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五百三十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三百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十六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