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

第31章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31章

小说: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礼仪,先是一番歌伎伶人的表演,然后大家举杯觥筹交错,相互遥举酒杯进行敬酒,然后,便进入到了“肉戏”表演的阶段。

先是郭图看着刘和说道:“公子不是在长安侍奉天子么,为何忽然来了冀州?”

刘和暂时摸不清郭图问话的意图,于是中规中矩地回答:“和受天子所托,前往冀州传谕,途经高邑时为韩中丞所邀,入城稍作歇息。”

辛评不冷不淡地跟着说道:“也是巧了,前日有故人从长安来,曾经提及公子,说的却是公子奉命出使荆州,不知如何解释?”

刘和回答说:“仲治先生所言不差,吾本来是要先去荆州的,但刚入南阳便遇大规模民变,阻了道路,是以舍近求远,北上幽州。”

高干冷笑几声,开口说道:“刘公子这番说辞似乎难以服众。既然天子命你出使荆州,只因小小一场民变就南辕北辙,是否有些阳奉阴违呢?”

刘和毫无顾忌地翻个白眼,懒洋洋地回答说道:“是不是阳奉阴违,似乎不关元才兄(高干字元才)什么事情吧?难道我会告诉你其实我身上揣着一道天子秘旨,必须要面呈吾父?”

高干闻言大怒,指着刘和鼻子便骂:“竖子安敢如此戏吾!吾奉袁公之命,特来高邑斡旋,与韩州牧商议借道西进讨董之事,倒是你父子二人居心不良,先是刘伯安去年推诿不参与会盟,这次尔又忌于董卓凶残,不惜抛下少帝北逃,真是令人不齿!”

被高干劈头盖脸的一阵骂,刘和却没有生气,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轻轻的笑了出来。

“呵呵,骂的很爽嘛!”刘和冲着高干竖起了右手中指,然后笑呵呵地说道:“发客!二逼!”

正文 第四十五章 翻脸如翻书

当刘和一脸意味深长地冲着高干竖起中指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奇怪的动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意思。至于他口中所说的“发客”是什么“客”,“二逼”是怎样一种“逼”,更是无人知晓。

但是,厅内所坐之人都不是傻子,大家知道这个时候就算刘和脾气再好,也不会说什么悦耳动听的好话来。

果然,刘和面对高干恶意的挑衅和嘲讽,接下来所说的话就有些刺耳了。

“高元才,你当天下人都是傻子么?去年所谓的讨董会盟,看着声势浩大,然则徒劳无益,除了为袁本初徒增声望之外,剿灭董贼了么?本使昨日才到高邑,便听到大街小巷纷纷议论袁本初觊觎冀州之地,不仅暗中策反麴义,如今又派人前来威逼韩中丞出让冀州!说什么商议借道西进讨董之事,他娘的也不嫌臊得慌!”

刘和忽然爆了粗口,顿时引得众人一阵侧目。

韩馥心想,这个刘公子看似温和柔弱,居然是个暴脾气,三句话不对付就当众骂人,骂得还是袁绍的亲外甥!不过,韩馥心里却是高兴的,刘和骂高干越狠,也就把袁绍得罪的越彻底,这样刘虞跟袁绍的矛盾就越尖锐,也就越有可能帮着自己这一边。

一直没说话的沮授心想,刘公子说的话倒是直指人心,道理也是对的,可最后爆粗口骂人却是不对。有道是“有理不在声高”,怎么可以不顾斯文地张嘴骂人呢?

荀谌心想,这是要翻脸的节奏么?

辛评心想,到底是个年轻人,一激就怒,不稳重啊!

郭图则急忙提醒刘和说道:“还请刘公子自重,莫要辱没了汝家门风!”

而作为被骂的当事人,高干先是楞了一楞,然后忽然面色涨红犹如猪肝,猛地站起身来,“唰”地一下从腰侧抽出了佩剑,隔着几案直指刘和,怒喝道:“黄口小儿,安敢如此!欺吾剑不利呼!”

刘和一见高干这副想要干仗的架势,也是当场就炸了毛,噌地站起身来,然后抽出王越借给他的七星龙渊剑,朝着几案一角猛地劈了下去。

下一刻,众人便看到刘和像切豆腐一般削下了面前几案的一角。

“高元才,许你大放厥词,辱没吾父子二人,就不许我说几句实话?汝剑利,吾手中剑更利!”

刘和瞪着眼睛,手持长剑,与高干对峙起来。

这些时日,王越虽未真正传授刘和击剑之术,但有时实在看不惯他拿着上古名剑胡乱比划的操行,所以还是稍微指导了刘和一些击剑的基本动作要领。今日刘和当众熟练地拔剑劈砍,便是半个月来的学习成果。当然了,刘和这些都是假把式,用来唬人可以,真若是跟人对仗,只有挨劈的份。

韩馥一看双方剑拔弩张的架势,赶紧站起身来走到中间,黑着脸说道:“两位今日皆是韩某座上贵宾,有什么话不能坐下来理论,非要拔剑相向才可?”

高干看着刘和手中寒光闪闪的长剑,再看对方一副“有种你来打我啊”的欠揍表情,眼角抽搐几下,终于强压心头怒火,嘴里冷哼一声,将佩剑插回鞘内,缓缓坐了下去。“刘公子,今日之事,我高某人记下了!”

面对高干这一番先是拔剑,接着撂狠话的威胁,刘和从一开始就知道千万不可退让,否则弱了自家名头不说,只会助长高干的嚣张气焰。他一脸不屑的表情,满不在乎地说道:“你若做初一,吾便做十五,谁怕谁啊!”

说完这话,刘和抖着“王八”之气,昂然拂袖,阔步离席,留下众人目瞪口呆。

这也太不讲究了吧?一言不合便拂袖而去,这样的人是怎么侍奉天子的?面对董卓的时候,这货也敢这么目中无人么?

刘和走了,宴会也就没法再继续下去,众人于是各怀心思离开了韩府。

接下来的几天,高邑城内各方势力都在或明或暗地积极忙碌着。

亲袁派的几人继续轮流来到韩府劝说着韩馥,提醒韩馥不要轻信刘和那些不靠谱的话语,千万不要将身家性命托给一个莽撞之辈;高干则是四处拉拢冀州本地的豪门大户,许下这样那样的好处,怂恿他们联合起来逼迫韩馥让贤。

主战派的沮授多次向城中大户发出请帖,邀请他们过府赴宴,为了坚定大家的信心,他还将天子特使刘大公子抬了出来,话里话外透出的意思就是冀州之事尚有可为,幽州牧刘虞不会坐视不理,大家不是孤军奋战,千万不要因为听了他人蛊惑而引狼入室。

刘大公子很给力,对于沮授的安排全力支持,在宴会上毫不避讳地说着袁绍的坏话,说着公孙瓒的坏话,说着自己老子的宽厚仁和,说着自己在长安与国贼董卓周旋的英勇事迹,总之就是不说什么时候离开高邑。

韩馥坐视双方较劲,既不干涉,也不明确表态,他现在打的主意便是一个“拖”字。冀州目前这种僵持的局面势必不会持久,若是公孙瓒带兵南下而刘虞无动于衷,他就看着公孙瓒和袁绍为了争夺冀州而互掐;若是刘虞率军南下牵制公孙瓒,他就集中冀州剩余力量与袁绍死扛到底,总之不会白白便宜了袁绍。

说起来,都怪刘和这个家伙!人家韩馥本来都打算让贤了,他忽然跑到高邑来捣乱,如今让韩馥看到了希望,搞得大家都不得安生……

八月初九,驻守阜城的张郃忽然率军后撤至薄落亭一带,趁着袁绍摸不清虚实之际,紧急修筑防御工事。等到袁绍接到高邑传来的消息,知道韩馥的态度发生转变之后,却是错过了攻击张郃的最佳时机。

张郃此人通晓应变之术,最擅长的便是布置营寨,他预料战势和地形一向准确,如今有沮授在后方为他筹备兵饷粮草,更有刘和这个忽然冒出来的家伙给他壮胆,这让他信心大增,就算是面对袁绍和麴义联合起来的五万大军,也是毫无畏惧。

事实上,作为后来曾经让刘备和诸葛亮忌惮了许多年的“五子良将”之一,张郃的才智谋略确实厉害,只要主帅能够完全信任于他,此人总是能在战场上创造出令人称赞的战绩。

如今韩馥手下能用之将唯有张郃,他便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将部队交给张郃来统率,却不知有个无良的家伙早就躲在一边流口水了!

刘和心想:要是老爹麾下能有一两个张郃这样既会练兵又善打仗的武将,何愁对付不了公孙瓒!

八月十一日,袁绍命令帐前先锋颜良率军对张郃守军发起试探性攻击,张郃依托营寨地形之优势,有条不紊地击退了颜良的进攻。

第二日,袁绍将麴义的部队调至一线,对张郃所部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张郃与麴义这两个昔日的同僚于是在战场上对阵。

张郃知道麴义麾下有一千多从西平起家时带出来的先登死士,也知道麴义善于指挥弓兵发动远程袭击,所以严令士卒躲在壕沟和营寨后方,并以盾牌木板护住身体,同时还备下了大量灭火用的沙土和清水。

麴义先是在阵前叫战,张郃不予理睬,没有出营与其斗将。麴义于是命令步卒上前佯装攻营,接着让数千弓箭手紧随在后,隔着营寨向内发射大量的箭矢。

张郃营内士兵事前做了准备,依托营寨的掩护与攻寨的士兵进行厮杀,伤亡不算很大。

麴义见弓兵远射不奏效,步兵攻寨又遇到强烈反击,于是暂时收兵,等到夜里三更时分,率军再来攻击,这次却是让士兵们向营中发射大量的火箭。

张郃见状,并不惊慌,留下一部士兵灭火,他本人则是率领数千手持大戟的士兵从营内冲出,直奔麴义的中军而来,一时间杀声震天,冲散了麴义的部队。

混乱之中,麴义提枪来战张郃,双方斗了三十回合,却见张郃越战越勇,麴义不能敌,急忙带兵撤退。张郃见麴义退去,却不恋战,立即率领士卒返回了营内。

远处设伏的颜良和文丑见张郃没有中计,气得跺着脚破口大骂,却也不敢轻易靠近张郃的营寨。

第三日,袁绍派人往张郃营内投书一封,信上这样写道:“将军深谙韬略,智勇兼备,投效韩馥这种懦弱无能的庸人,实在是明珠暗投。我欲招揽将军为统兵大将,今后合力匡扶社稷,恢复汉室,还请将军看清形势,深明大义,效仿麴玉山之举,不做无谓之事。”

张郃看完袁绍的劝降信后,哈哈大笑着说道:“真是可笑至极!若我真是贪生怕死、贪图富贵之辈,何必等到今日!”

说完这话,张郃便命人将袁绍这封劝降书快马送回高邑,面呈韩馥。

为了拖延时间,张郃不动声色地继续坚守着薄落亭,他既不主动出言向袁绍挑衅,亦不明确向袁绍表明态度。

袁绍干等了两日,没有等到张郃的回复,这才意识到是被张郃摆了一道,自然十分生气,于是准备让颜良、文丑、麴义三员大将率领全部兵马对张郃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击。

正在这时,有探马从北面赶回,送来了公孙瓒率领两万骑兵渡过滹沱河的军情。

袁绍于是强压心头怒火,命令部队撤回阜城一带,然后派出谋士逢纪前去与公孙瓒协商联手攻打韩馥之事。

正文 第四十六章 惊现赵帅锅!

滹沱河是一条位于冀州北部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战国时被称为呼沦水,秦时则被称为厚池河,到了东汉则称为滹沱河。

八月九日这天,有一支大军卷起漫天尘土,从北方呼啸而来,饮马于滹沱河畔。

沿着河流北岸地势平坦的地方,密密麻麻地扎起了许多的营寨,居中那处最大的营盘内悬挂着一面书有“公孙”二字的将旗,迎着秋日的河风招展飘荡,猎猎作响。

这里,便是奋武将军、蓟侯公孙瓒的中军大营。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后世河北迁安)人。他家本为当地贵族,只因母亲地位卑贱,所以年轻时只在郡中当了一名小吏。后来,也不知道他是得了怎样的机缘,竟然拜了当世大儒卢植在缑氏山中读书,这样也算是抱上了一根大腿。

说起来,公孙瓒年轻时也是帅锅一枚,不仅容貌俊美,而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在他给本郡刘太守当书佐时,便甚是讨喜,等他给卢植当学生时,待遇也比后来的刘大耳朵强了不少。

有了卢植这位名师充当革命的“引路人”,公孙瓒很快便被举为孝廉,接着担任了辽东属国长史。接下来,公孙瓒便开始跟鲜卑人的长期作战,一路军功累积下来,升为涿令,迁骑都尉、中郎将,封都亭侯。等到董卓独霸洛阳之后,在表刘虞为太傅和襄贲侯的同时,也顺道将公孙瓒表为奋武将军和蓟侯。

有汉以来,立下军功者越来越多,授予官职的难度也是日益加大,到了后来便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具体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定式,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的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须知,汉朝武官的级别只有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仅为中郎将。

当初卢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位朝中大佬领兵平定黄巾之乱时,也不过是被朝廷授予了中郎将的职位。

所以,从董卓这一系列封赏中不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