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重生之政道风流 >

第613章

重生之政道风流-第613章

小说: 重生之政道风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其进行了削权,所以地方组织部长都入常,而到了高层却不入常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过不管怎么说。虽然中组部对高级干部的任命没有最终决定权。但“提出建议推荐负责考察操作任免”等诸多职责也使中组部在高级干部的任用上有着相当大的话语权,如果强推杨永清,也不是没有通过的可能,但得不到贝湖方面的支持,其负面影响太大……
  ※※※
  车队很快驶出了省委大院那个用花岗岩砌成的大门,周书明喜欢花岗岩。它朴素。坚硬。大气。当时有人将各种规格的华丽的大理石板样品摆在他面前,还是被他一口否决。他就是希望省委大院能够整体体现一种他追求的朴素、威严、大气。他认为,这对于全省几十万干部也是一道无声的命令、一种有形的脚注和潜移默化的渗透、辐射,无比昭示着一种权威。
  大院整修完工后,果不其然,许多人、尤其是头一回踏进此大院的人纷纷感受到一种震撼。那一片片乌黑的树林和傍晚时分从树林深处掀起的阵阵林涛,映衬着大楼略显生硬而又坚定的线条,再加上院子里那种难以名状的安静和洁净,似开阔又幽深,既包容又单一,无处不显现着雄浑厚重……
  不过他很少有那个闲暇时间,独自在他精心构筑的这个大院里散上一会儿步。充其量,驱车进出大院时,假如心情还不错,他会略略地侧过脸去,透过那深色的车窗玻璃,朝着大院的某个角落惬意地浏览上几眼。而今天,他连这种浏览的心情都没有。此时此刻,困扰着他的很难说是一种焦虑急切,还是烦恼忐忑,准确地说,是两者兼而有之。
  周书明没想到,经过一番如此周全的筹备,副省长的建议人选居然被否掉了,因为这次推荐的只是一位普通的副省长,不是常委,也就意味着不是省委班子主要领导成员,其重要性自然就低了很多,这显得有点不同寻常。
  有人给他讲,这完全是陆政东的一个阴谋,是陆政东在京城施加影响的结果,周书明对于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
  陆政东在京城有些能量是不错,但如果认为陆政东的能量大到足够影响那么多共和国的最高层,这未免也太抬举陆政东了,到了那样层次的人都是称之为国家领导人了,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岂能到达那样的位置?
  充其量,陆政东也就是借着这样的东风,借势推出自己欣赏的人推荐给高层而已。
  虽然这些说法他是嗤之以鼻,但关于中央对他在贝湖的表现不是很满意,他觉得倒不是空穴来风。
  周书明不由想起去年总理带人来视察,他一直相侍左右,总理离开,他作为贝湖省的一把手,却越发地忐忑不安起来。
  总理的此次视察,非比寻常。
  一是时间长,即便是在京城有重要的外事活动和重要会议,前后也用了一周的时间,作为日理万机的领导人,能够专门抽出这么长的时间对一个省进行考察,这是很不寻常的;二是考察完之后,只是召开了一次全省重要干部参加的会议,就中央最新的工作精神和此次调研中觉察到的该省必须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一些相关指示,只是总理也只是重点谈了中央的最新工作精神,并没有对其考察的主要问题多讲什么,而且就是在考察过程中,总理也只是倾听,甚少发表看法。
  而更让他不安的是,以往,不管哪一位中央领导来贝湖省视察,一般情况下,在视察过程中,总会跟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做一次长谈。
  这种长谈,总是很深人,很坦诚,针对性也强,谈得非常知根知底。每经历一次这样的谈话,周书明都自觉受益匪浅。
  受益的还不只是在工作方面。他觉得通过这样的谈话,自己和中央领导在内心里走得更近了,相互更加了解了,得到了进一步的沟通。要知道,这种沟通,不仅重要,而且极为难得;另一方面,在这种长谈中,可以品出中央领导更具个人特色的执政经验和对大局的宏观把握,从中他也总能比评出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可以做及时的调整。
  而这一点,也是平时从公开的文件、指示、讲话中不容易获取的。
  但这一次,就没有谈,周书明很清楚,总理曾经分管过多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在这方面并不缺乏真知灼见。
  什么都不谈,说明其应该是高层对于贝湖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态度,总理的考察调研不过是进一步确认而已。
  这样的答案在高层对贝湖的人事调整中杨凌峰的离开,陆政东的到来得到验证,这说明中央对贝湖这几年的发展是不满意的,虽然最后板子落在杨凌峰身上,虽然中央没有明言,但是作为班长,他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这一次,中央否掉了贝湖方面推荐的副省长人选,更是一个信号,这表明高层希望他对省政府那边的工作要给予更大的支持,只是陆政东毕竟年轻,难道就不需要他这个班长更多的把把关吗?难道从外面调任一个副省长就一定会比本省土生土长熟悉情况的干部强?外来的和尚就一定会念经吗?
  周书明心里不停的想着,看来中央也是对他有了看法,想到这里,周书明不禁又有些发闷,贝湖这几年虽然有所发展,不过和其他省市比较起来,还是滞后,这是无可辩驳的。
  可是贝湖的基础摆在那里,省情又很复杂,想要再短时间内有极大的起色谈何容易!
  周书明好一会才发现自己的情绪之中不知不觉透出一种委屈,也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是有些感情用事了,于是下意识的挥了挥手,似乎要把这样的负面情绪赶走一般,随即他也觉得自己的这个动作和其身份显得有多不合时宜。
  好在身边没有人在,不然恐怕有人会以为他发神经了,周书明不禁自嘲的想到……
  周书明的思绪有些恍惚,好一会才又真正集中起来,换了一个思考角度对这件事往更深层次里想,也想到一个可能,中央对于贝湖的一个副省长如此重视,也许是另有缘由。
  事情的根本是什么,周书明还是能够隐隐把握住的。
  贝湖作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鱼米之乡,向来都是共和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上千年来,贝湖出产的粮食,不但养育了无数的贝湖人,也输送到全国各地,有人说,三年自然灾害时候,贝湖的粮食产量打个喷嚏,国人本就少得可怜的粮食定量供应就得减少一两,所有这些说法,即便稍许有一点夸张,但确确实实并非故弄玄虚,骇人听闻。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整个国家摆脱种种羁绊,犹如初春开河时的黄河河道,涌起千万重冰排,匐然染绿左右两厢那一大片深沟大壑的古老土地时,贝湖却是落伍……
  加入WTO之后,最令高层担忧的问题莫过农业和金融两方面,所以两年前,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由他亲自拍板,省委向农业投入二十多个亿的资金用于解决三农问题,意在重振旗鼓,可是两年过去了,收效甚微。
  更为棘手的是,由于三农问题,连带整个贝湖无力变革,整个贝湖同样显得“老态龙钟”。
  贝湖是很多中西部的一个缩影:农业人口众多,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工业欠发达,整体经济欠发达,这在改革开放之前,并不明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沿海以及东部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样的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这也才有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
  而这样的省份,不管想什么办法,要想破解发展的难题,三农是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如何将三农问题和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如果贝湖能够破解发展这个难题,不但对贝湖有极大意义,对于其他同类省市也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而农村和农业无疑是其中很关键的一环。
  在中央看来,很多事情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贝湖的干部固然是更为熟悉贝湖的情况,可是也可能是当局者迷,眼光更多的是局限贝湖一隅,缺乏创造性,从外面调入,也许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更能看清贝湖这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或者因为外来者不同的工作经历和阅历,能够提出一些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周书明这么一想,心里也释然了一些……
  
  第31章 交心
  
  就在这样纷纷扬扬的各种议论和揣测中,之前流传的一些消息也终于得到证实——杨永清终于到了贝湖,很多人以为杨永清下来肯定会直接担任副省长,但是最后宣布的时候却是有点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杨永清被宣布为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
  很多人都在观察周书明和陆政东对于这样的结果会是一个什么反应,可惜,两人脸上都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根本看不出端倪。
  陆政东很清楚在贝湖他还依然处于势单力薄的阶段,很多不偏不倚的人都还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在这种事情上不能超之过急,在上面给周书明有些压力的时候,他还是没选择跟着进逼一步。
  他这样做,也得到了家里老爷子的肯定,对于他这样级别的人而言,良好的大局感才是真正的关键,而眼下他在贝湖所面临的大局就是站稳脚跟,而要站稳脚跟,最为关键的就是和周书明之间的关系要把握好。同时高层肯定眼睛肯定也盯着,看着两人的表现。
  有了之前杨永清出任副省长作为铺垫,最后只是提议杨永清出任省长助理、政府党组成员,级别依然是正厅,这让周书明和其他人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许多,所以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但是如果有些人似乎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否决了自己的提议,那么他们就可以给外界营造一个一个他在省里处于弱势地位的印象。
  而杨永清到底是任省长助理还是副省长,实际上这并不算一个大不了的事情,杨永清升任副省长那也是迟早的事情,早一一点晚一点似乎问题也不大。
  这么做,让他们根本没机会不说,也让高层觉得他识大体,顾全大局……
  陆政东和杨永清徜徉在省城北面山中的一条幽静的小径上,从这里可以俯瞰大半个省城,从这里看去,淡淡薄雾之下的省城影影绰绰,似乎就在眼前,而又显得有些虚幻。
  杨永清之前虽然到过贝湖省城,但次数很少,而且还多是走马观花,因此对于省城他的印象并不算太深。
  省城作为中部屈指可数的副省级城市,曾经在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初名噪一时,在总体经济实力上一度位列同类城市的前四强,但是伴随着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国上下发展都是一片风起云涌的时候,这个中部名城的发展却渐渐迟缓甚至是停滞下来,经济增迅从高于全省率均水准下降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其衰退之势甚至是不可逆转,一降再降,降到了一种相当危险的境地。
  有一名省城的著名老报人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在省城乃至全省都产生极大震撼,在全国也引起一定反响的文章,系统的回顾了贝湖两大城市省城和安新历史悠久,向来发达的城市辉煌的过去,以及近十年的迷惘、沉沦,还有前路的茫茫。
  而今安新终于走出迷惘,走上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而省城依然沉沦着,经济增长期保持低位绯徊,大量国有企业陷入困境,财政收入锐减,省城每一届主要领导们都在寻找着如何让省城重振雄风的路子,可一个医生一副药,依然没有让省城这个病人有多大的起色。
  “永清,对这座城市的感觉怎么样?”
  陆政东微微侧过头,看了一眼杨永清,然后又放眼看着远处,秋日的落日显得特别的红,映衬成远山一副绝美的画卷,鳞型的云片似乎静止不动,但在霞光的照耀下却呈现出一片波光粼粼的金色。
  “感觉不错,虽然比不上京城那样磅礴大气,但是自有一番浑厚的气魄,作为中部最具历史底蕴的名城,我觉得省城完全可以和安新一样成为中部的核心枢纽城市之一……”
  “你这番话可能他们市里的人听了会相当满意,他们一直在追求实现这一目标,或许到现在才初步找到了一个方向。”
  陆政东的心情不错,一边享受着习习凉风,一边欣赏着山中的景色,欣赏风景其实不在于其他,而是在于一个心境,如果能够有一个投缘的人一起共赏,无疑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事情。
  “省城作为一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实条件远比安新要好,她所需要的找好自己的定位,再来根据定位确定自己应该在今后这个经济体系中挥什么样的作用,这很重要,我感觉他们市里似乎很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