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中枢一木匠 >

第425章

明末中枢一木匠-第425章

小说: 明末中枢一木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岳大人现在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毕竟旨意刚刚下去,自己刚回来就拆皇上的台,实在不妥。所以他只是轻轻地将本章放到茶几之上,又道:“还有些什么事呀?”

“还有就是皇上召韩阁老重新入阁,担任首辅。”张正刚说道。他一边说,一边看岳肃的脸色,这件事岳肃已经知道,只是微微点头,示意张正刚,还有什么事,继续说。

可以说,在现在岳肃的眼中,让谁当首辅都无所谓,自己是托孤大臣,单凭这点,也能把你这个首辅压的死死的。大家一起一心为国,也就相安无事,如果跟我耍什么阴谋诡计,处处掣肘,谁都不管用。当然,岳大人也明白太后为什么让韩爌当这个首辅,说白了也是想制衡自己的权利。不过要是让亓诗教来干,应该会更好吧,为什么要找韩爌呢?

岳肃不明白太后的心思,却也没有多去理会。跟着张正刚又接着说道:“袁大人升任蓟辽督师,现在辽东巡抚出现空缺,正需人填补,这两天大家伙正在商议,由谁出任辽东巡抚。”

“这事就不用再议了,辽东巡抚这差事,本官以为调宣府巡抚何尚坤去比较合适。袁崇焕官兵,何尚坤管民,也算是不错。”岳肃淡然地说道。他的声音看似平淡,但任谁也能听得出,这是不容违勃的。

阁臣们互相瞧了瞧,岳党官员们,都是心中高兴,瞧咱们岳大人一回来,声势马上就不一样,想要抬举什么官员,谁还敢再说半个不字。

齐楚浙三党的官员,真是没有一个出声的,要换做往常,但凡岳党保举的人,三党官员肯定会抬出一个与之分庭抗礼,管你的建议对不对,在我眼里就是不行。但岳肃现在说话了,人家是托孤大臣,代表皇帝说话的,而且调宣府巡抚去任辽东巡抚,并不过分,根本没有理由去反驳。要是谁敢向以前那样回驳岳党的官员,真成了没事找事,大学士这个活,是不是不想干了。

“大人英明。”亓诗教第一个带头,首肯了岳肃的提议。紧跟着,三党的官员再不犹豫,马上出声表示赞成。

内阁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真是少见的很。

这个时候,岳肃又开口了,“何尚坤调任辽东巡抚,宣府巡抚那边也不能出缺,宣府是边镇要地,拱卫京师,非文武兼备之士,难以胜任。本官这里有个人选,调任福建巡抚吴思南任宣府巡抚,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岳肃的提议,岳党官员自是无话可说,齐楚浙三党的官员则彼此瞧了瞧,最后仍是一起附和,“大人英明。”

宣府巡抚调任辽东巡抚,正常情况下,属于升迁。但瞧眼下这个局势,辽东关外的土地,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辽东巡抚和个空架子也没什么区别,而且辽东那边风险很大,在那边当官,很少有干长的,至于结局,几乎是没几个有好果子吃。

而福建巡抚调任宣府巡抚,那根本就不是升迁,反而算是降了。宣府重要,但管的地盘有限,福建虽说是不毛之地,但油水还是不少的,并胜在安全。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地方当土皇帝,怎么说也比到一个兵锋所指前线,当个战战兢兢的巡抚强吧。

同样,当福建巡抚要想升迁,也不困难,朝中有人,混上两年,不是入京当京官,也能在南直隶那边捡个好差事,不管怎么样,也比到宣府好多了。可以说,不少人都不明白,岳大人为什么要让吴思南到宣府当巡抚。如果有心提拔,直接安插到北京也就是了,犯不着去宣府折腾一下吧。

谁都知道,岳大人干过闽浙总督,吴思南也算是岳大人的部下,关系如何,大家不清楚,但从岳大人调吴思南当宣府巡抚来看,可能性只有两点。

第一,吴思南在福建的时候,或许得罪了岳大人。因为毕竟是巡抚,总督想要办他,也没那么容易,而且岳肃当时正属于不得太后欢心,所以也不敢轻举妄动,就把火气压了下来,伺机报复。从福建调到宣府前线,想要抓小辫子报复,简直容易的很,随便找个茬子,就能把一个宣府巡抚给弄死。

第二,那就是吴思南真的就些本事,像岳大人说的,是文武兼备,可以独当一面,镇守边疆。再怎么说,鞑子是从宣府的地盘上出关的,选一个有本事的人接任宣府巡抚,对拱卫北京,十分重要。

基于以上两点,看以看出,岳大人不是出于私心,想要报复;就是出于公义,为了国家。至于其他目的,那是一点也看不出来。

所以,再加上岳大人的强势,自然也不会有人反对。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岳大人一回来就做出这个安排,除了其他目的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试探。现在,他成功了。

第051章 哪里的兵都不够用

岳肃刚一到任,就发布了两个调令,一个是调原宣府巡抚何尚坤为辽东巡抚,另一个是调福建巡抚吴思南为宣府巡抚。至于说谁来递补吴思南的福建巡抚的空缺么,这个交给内阁一起商定,选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件事办法,岳肃有提出了第二件事情,那就是将流放云南的李文彰释放回来,并加封一个伯爵头衔。理由是李家在国难之际,资助粮米八十万石,解四川之危,使川陕流民可以安居乐业,功劳甚伟,理当褒奖。

李文彰是岳肃的老丈人,当初被流放,这是岳肃定的案,还罚了银子。现在不仅要放回来,还要加授伯爵,也是岳大人挑的头。本来么,这件事要是在别的时候,别的人提出,肯定得挨骂,内阁当时就得给否了。因为商人封爵,那是自大明朝开国以来,就没有的事情,士农工商,商人排名最低,凭什么封爵。

可现在的内阁,最大的官是岳肃,由他提出。下面的阁臣,一半都岳党的官员,另外一半是齐楚浙三党的官员,这三党官员,和李文彰的关系都不错,说句不好听的,三党的经济后盾,就是李家。大家伙都收了李家不少钱,而且李家还年年有供奉,这个时候,你不帮忙说话也就算了,要是领头拆开,也太说不过去了吧。

亓诗教等三党官员,彼此瞧了一下,觉得这事实在为难。按照常理,岳肃敢提出这事,就该直接反对,可事关李家,这话哪能说的出口。彼此交换了一番眼神,最后由大学士钱梦皋说道:“岳大人,这个商人封爵,自大明朝开国,就没有这个先例……这事若换在以往,连议都不用议。可是,此一时、彼一时,李家确实于国有功,捐出那么多粮米,解救无数流民,可说功在社稷,加以封赏,也是无可厚非。这事真叫人为难,要不然容我等回去想想,明日再议。”

说回去想想,其实就是三党官员要回家之后,坐在一圈,仔细研究研究。毕竟在这里不便商谈。

岳肃明白他们的意思,说道:“好吧,这件事就明日再议,你们回去之后,都好好想一想。接下来,咱们再议议流寇的事情吧,你们都在京城,得到的消息,要比本官多得多,现在王嘉胤是死了,陕西的流寇也流窜进了甘肃和山西,那两边的情况怎么样呀?”

“回大人的话,山西那边,曾有消息传来,本已将流寇首领王自用赶入山中,即将歼灭,然鞑子绕道山西,这才无奈将剿匪的兵马撤回,包围太原,致使王自用趁机逃窜,现在去向无踪。甘肃那边就不太好了,那里本来就穷,因为大旱,不少百姓已度日如年,自高迎祥窜入甘肃之后,很快召集了大量饥民,攻打府县,连下数城。官军难以抵挡,洪承畴本有心在剿灭陕西的流寇之后,就赶往甘肃,无奈鞑子入关,只好发兵勤王。现在的流寇,攻下甘肃近半城池,流寇数量已达百万。洪承畴正催兵、催饷,表示没有援兵粮草,实难剿灭。”张正刚回答道。

他说的情况,和岳肃了解的也差不多,从四川回来的时候,岳肃先见了三边总督洪承畴,在他那里了解了甘肃的大概情况。流寇势大,尤其是那高迎祥,本领着实出众,不比一般的流寇,他手下有八队人马,是各个骁勇,当初能把他们从陕西赶走,都费了很大气力,现在想要剿灭,哪有那么容易。洪承畴表示,自己要想全歼流寇,起码要有十万人马,不过看眼前的情况,想要一时间集结这么多人马,还要有战斗力,实在太过困难。而且,陕西那边也需要粮食安抚百姓,否则老百姓没有饭吃,啥时候再闹事,都不好说。

山西那边,王自用逃的无影无踪,谁也不知跑到哪里,但估计用不了多久,还会露头。

“这样吧,援兵一时难以调集,先把洪承畴所需的粮饷拨过去。陕西那边,安抚百姓也需要粮食,朝廷想筹那么多粮食,还需要民间商户配合。这样吧,着户部与各地商人接洽,购买粮食。李家的事情,要尽快议出,朝廷日后在湖广购粮,也要李家帮忙。好了,今天就议到这里,该忙什么就忙什么吧,本官也要看看最近的公文。”岳肃说道。

“是,大人。”

接下来,岳肃开始阅读一份份奏折,但凡骂人吵架的,一律先扔到一边,只看那些有实质性的。看完之后,都写上处理意见,然后交送司礼监。

他这边忙碌,有一个地方比他还操心呢。什么地方,那就是辽阳。

辽阳城自从被多尔衮的兵马围住之后,毛文龙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说有些粮食,但外无救兵,这些粮食早晚也得吃光。单捧着努尔哈赤的尸体,守在孤城,实在不是个办法。

眼瞅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而多尔衮就是不攻城,反正就和你耗着,看你怎么办?

在孤城守了一个月,毛文龙认为不能再在这里耗着了,否则的话,一旦皇太极的大军回来,真和自己硬磕,搞不好自己都得搭在辽阳。干脆,先撤吧。

于是,在这一天,毛文龙下令撤兵,水师停在北门,他直接率军出城,上船离开辽阳。如此一来,这一仗明军最后的结果是损兵惨重,还丢了锦州,败的不能再败了。

在毛文龙离开辽阳没几天,皇太极率领他的得胜之师返回辽东。天聪汗回到盛京,对出战的将领和留守的将领都加以褒奖与封赏。其中多尔衮的封赏是最重的,晋封和硕贝勒。

与此同时,他还听说了另外一个消息,那就是蓟辽总督熊廷弼退休了,换上来的是袁崇焕。袁崇焕他是听说过的,但到底有没有本事,那还要再说。当下,皇太极亲自率军,去攻打宁远,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试探性攻击,看看袁崇焕的本事怎么样。

袁崇焕对宁远城是再熟悉不过,得知皇太极发兵前来,立刻让赶回来的赵率教率军赶赴宁远御敌。

双方交手打了一仗,皇太极难越雷池半步,攻城本来就不是强项,攻不下来也是正常。可接下来,皇太极又做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派人前去议和。这回他也没提什么附属国的事,只说两家罢兵,互通商路。

别看袁督师在御前夸口,五年平辽,能不能平定,自己心中最是清楚,想要平定辽东,哪有那么容易,之所以那么说,也就是想让皇上和太后宽心,让自己的官当的大点。

能够议和,那是最好不过,只要不打,比什么都强。袁督师也就派出代表,和女真的代表展开会谈。其实,他派出的代表,根本不能代表朝廷,只是现在手头的兵力太少,先拖着吧,等朝廷调拨的援兵来了,再加上自己招募的兵马够数,训练一番,差不多了,再研究其他。

其实皇太极也明白对方的意思,可眼下想要攻下宁远和山海关,并非自己能力所及,攻城战,不是自己的强项呀。大明能够答应通商,那是最后,哪怕不答应,咱们就玩玩口水。

该谈判谈判,皇太极则是率领大队人马,返回盛京。也就在第二天,众贝勒议事之时,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意见。

“大汗,辽中一战,我军虽然取胜,但却暴露出我们的一个弱点,若不弥补,长此以往,于我女真的将来实在不利。”

“多尔衮,这话是从何说起呀?你且说说看。”皇太极说道。

“是,大汗。辽中一战,我军能够获胜,也是险胜,倘熊廷弼步步为营,不予冒进,我军想要取胜,实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我八旗铁骑虽可横行天下,但弱在人少,否则的话,大汗绕道入关,熊廷弼也不敢趁机攻我盛京。愚弟以为,若是能够扩充兵马,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日后,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多尔衮说道。

皇太极点了点头,但还没等他说话,莽古尔泰都抢着说道:“扩编人马,说的容易,我女真人口就这么多,怎能都去参军?”

对于莽古尔泰抢着发言,皇太极有些不悦,其实他也想问这个问题,但也不能在我没有批准的时候,抢着发问吧。和莽古尔泰相比,多尔衮就平静的多,一句话也不多说,只等着大汗开口。

对于多尔衮的态度,皇太极特别满意,说道:“多尔衮,莽古尔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