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

第427章

如果这是宋史-第427章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昚猛醒,派快马去追,在边境线上把王之望叫停,让他原地待命,不准乱走。这一时刻,赵昚仿佛有所预感一样,严格地限制出京人员的行动自由。历史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可仍然不够,赵昚还是把这些人看得太简单了。

南宋另选了一个叫胡昉的小吏去金营探讨议和条款,这会让事情有所转圜。毕竟只是个小吏,哪怕出错也不伤国体。

却不料这回可真是伤了国体啦!金军特别干脆,就是之前开出的四个条款,一条都不能更改,如果不答应,金军会马上渡过淮河,进抵长江。

为了证明强硬,金人把胡昉给扣押了。

这般强硬,让赵昚刚刚熄灭的怒火再次升腾,欺人太甚!不过是进攻受挫,金人便这般猖狂,真是悔不该错失完颜亮大败时的良机溜走。那时进攻,何来今日的窘困?

天子一怒,风云变色。赵昚诏告天下,立即重新启动战争机器,与金国再见输赢。他命令途中的张浚加快速度,马上赶到临安来,他以右相、枢密使身份相待,决心再次北伐。

主战派喜出望外,求和派傻了。他们以及金国都没有料到赵昚的反应会这么激烈,其实在谈判中做个姿态,表现强硬之类都是常见手段,没必要马上见血你死我活啊!

汤思退组织人手全力向赵昚进谏,请千万不要冲动,要和平、要稳定、要发展……

赵昚的回答是,他已经答应了张浚的提议,将立即启程去建康,亲临长江前线鼓舞士气。与金一战,在所难免。

汤思退苦闷,这是头犟驴嘛。看来劝是没用,得找根鞭子。他使出了之前百试百灵的那个办法,要赵昚向太上皇报告一下再作决定。

这是必杀技,赵昚必将妥协。

不料这一次赵昚勃然大怒,以前所未有的严厉语气斥责之:“金人如此无礼,卿尚欲议和。今日敌势已非秦桧专权时可比,而你等却日夕言和,真比秦桧都不如!”

汤思退大惊,再一次没料到赵昚的反应会如此激烈。他马上低头认罪,从心灵深处挖掘自己的卑劣意识,做出了深刻的检讨。总之,他面对赵昚这个曾经的乖儿子,表现得非常乖孙子。

可是转身出宫之后,他的脸色立即变得阴沉。“毛嫩的瓜娃子,这是你逼我出狠招!”

一辈子以阴人搞事为工作特长的政治高官汤思退迅速抓住了赵昚的软肋,那就是张浚。无可否认,张浚真的成了一面旗帜。

在他的感召下,主战派才能抱成团,赵昚才有北伐的底气。那很好,除掉他。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求和派来了个造谣大动员,轮番上阵,各种各样的捏造铺天盖地地把赵昚给埋了。这些职业政客一会儿说江淮前线守备混乱,兵民不分,将帅无能:一会儿说海、泗等州孤悬在外,无法防守,代价过于高昂;一会儿举出无数例子证明张浚专横跋扈、目空一切、眼高手低……更用超长篇幅介绍金军如何强大、无可抵御。

赵昚刚刚激奋的心渐渐从高高的云层上降落下来,返回到符离大败之后的纯军事对比上。他知道张浚自从符离战败后一直没有放松战备,现在已经召募了山东、淮北流民,精选一万二千人,充实建康、镇江等要塞;召集淮南、江西等地强壮兵力万余人驻守泗州;两淮关键地点都筑城、设寨,严加守备,又大造战船,加强水军。

近七十高龄的张浚日夜操劳不息,可以说殚精竭虑了。

可事实是无情的。以上这些都是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手段,哪一样都不是正规军队的规模,真要是顶用的话,国家军事建制就都可以作废了。

恰在此时,金国方面松口了,那边放回来胡昉,带来了金国皇帝完颜雍的口信,说和谈可以继续,条件可以商量。

两相叠加,赵昚顿时轻松,不用硬撑着冒险啦!这样好,这样好。他派出使者确认消息,对外宣布不再亲征建康,下令江淮前线的部队陆续撤退归营。这一系列的动作做下来,金国那边知道了和谈重来,张浚知道了北伐无望。

精疲力竭加上天性高傲,让张浚选择了再一次辞职。而赵昚同意了,并派钱端礼、王之望分任淮东、淮西宣谕使,去前线接管军事。

钱端礼、王之望,这是两个多么好的名字。单从字面上看,礼仪人望正是中华儒家推崇的精义所在,而他们本人也是当时的高官,在儒林里也享有盛名。

下面看一下他们的作为。

这两个求和派干将快马加鞭赶向前线,效率超过以往的所有文官。到任之后先是遣散了所有召募来的义勇“效用”军士,禁止前线接纳收留北方的叛臣,把张浚拼手抵脚修筑起来的各种防守设施全部拆毁,下令各地不许再建,解散万弩营,停造战船,削减水师,缩小骑兵规模。

如果有爱国主战的将领拒不执行,那真是正中他们下怀,“抗命不遵,贻害国家”这八个字足以让这些将军撤职查办,甚至逮捕入狱。

就连名重一时的虞允文也不能幸免。虞允文这时驻守唐、邓两州,命令传来,令他立即弃守,回临安述职。虞允文大怒,拒不执行,结果被撤职查办。

这是刚刚才挽救国家将覆大难的英雄,居然被这样对待!

这些事可以说是钱端礼、王之望干的,可赵昚一定知道,他默许了这些事的发生,并且推波助澜。他命令撤销江淮一线的守备,退出海、泗两州,任命汤思退为江淮东西路、建康、镇江府、江阴军及江、池等州各路军马都督。

长江中下游的军事大权完全掌握在汤思退之手。奈何这人一点军事都不懂,也不怕,派老牌保皇求和派干将杨存中为副都督。

如此这般,南宋一方尽一切努力促成议和,金国方面也十分重视。史料证明,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金国处心积虑搞出来的。完颜雍就是要以战迫和,他的金国比之前辈差太多了,根本就没有南侵的可能,他所有的愿望就是尽力压制南宋。

必须要让南宋主动示弱,从此服软。这是很高明的策略,越是虚弱越不能示弱。就像当年三国蜀汉最弱,可绝不能坐待魏国来攻,一定要主动出击,才能保持安稳。

完颜雍的算盘打得叮当响,他还有众多的后续手段来确保计划成功。却没料到根本用不上,因为钱端礼、王之望给他送了份大礼。

汤思退暗中下令,为了确保议和必成,现在要做的是与女真人联手压迫赵昚,要赵昚不得不和,不想和也得和!

具体做法是派人去联络金兵,要金人迅速南下,只要敢于进攻,那么必将势如破竹。接受过各种各样汉奸帮助的女真人第一时间信了。他们立即起兵渡过淮河,所到之处一马平川,根本没有堡垒路障,那些全都拆了;也没有军队阻拦,能打仗敢作战的都被关进监狱了。

金军前锋迅速抵近长江北岸。

什么叫通敌卖国?什么叫大逆不道、丧心病狂?

这就是求和派的真面目。当年绍兴议和时,秦桧敢让人冒充百官上朝请求赵构议和,这时汤思退更上一层楼,直接和敌国联手来暗算自己的皇帝。

消息传来,赵昚大悔大怒,他想起了张浚关于金人议和的总结:“金强则来,弱则止,不在和与不和。”一语中的,那根本就不是个讲信义的国家,完颜亮毁约南侵就是证明。他怎么会一时昏头听信了汤思退等人的花言巧语呢?

面对进攻,赵昚发誓:“朕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哪怕亡国灭种,都别想威胁我服从金国。他下令各路军马立即开赴前线,使者所带的礼物金帛全部赏给士卒。

可是命令发出去,前线根本不执行。

都能通敌出卖你了,还会听命令毁了之前的安排吗?这是多脑残的奢望啊!有证据表明,这一时刻赵昚并不清楚真正叛变他的人是谁,甚至不知道前方已经里通外和出卖了他,他只是强烈地、剧烈地反抗着,要不惜一切代价反击。

反击需要人才。他火速召回了前首相陈康伯,又召回了救火队长虞允文,任命这位奇迹先生为副相兼同知枢密院使。要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兵力上前线,而他自己也将御驾亲征到江边。

唯独没提张浚。

因为张浚已经死了。

严格地说,张浚在符离战败之后,完全是凭着一口带有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同时也包含着深深的爱国之心的气息挺着,才勉强支撑着操劳做事。

他不仅要与金国争,更要与后方的求和派战,这已经让他心力交瘁了。当听到赵昚决定与金议和,并破坏他在前线的所有举措后,他连最后一点生存的念头都没有了。

他的死是悲凉壮烈的。

他在去职临行前表示,哪怕再受迫害,也绝不会随波逐流坐视奸臣当道。他说:“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荷两朝厚恩,久尸重任,今虽去国,犹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见,安忍弗言。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

可见其壮心不已。

可惜走到半路时就体衰无药,耗尽了生机。弥留之际,他写了最后一封信给赵昚,然后向次子——未来的理学大家张栻说:“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

可见人之将死,其心自平。张浚,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张浚的一生污点多于亮点,他以一介儒生在乱世中迅速上位,最初的几步实在是让人厌恶鄙薄到了极点。李纲抗金,力保开封城不倒,他弹劾李纲;韩世忠威勇无敌,是当时宋军的军魂旗帜,他弹劾韩世忠。而他自己,则在抗金之初毫无作为,开封城死难无数、节烈无数,不知这人藏在了哪里,才留下了一条命。

之后苗、刘哗变,张浚得以一步登天。仅仅以所谓的救驾之功,就得到了整个西南西北的军政大权。之后就是富平大败,毁了西军百年的威名、实力。

直到淮西军变为止,张浚没做过任何与国得利的事。再到赵昚登基,他发动北伐,导致符离之败。可以说,他一生中占尽了南宋的气运,富平、淮西、符离,他让南宋总是在即将登顶的时候一脚踩空。这是命运吗,还是说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

绝对是张浚的问题,他大事糊涂且嫉贤妒能。害曲端、迫岳飞、拆李显忠的台,这才是他的领导艺术的体现。

精细计算的话,他一生中唯一能值得称道的就是气节。自始至终对外锐意抗金,对内不屈于秦桧,哪怕颠沛流离二十年,也决不低头。

这绝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即使张浚德行不足、能力不够、私心过重,但他不失气节,仅凭这一点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我不忍再说什么的缘由。

他实实在在是为国操劳而死的。立足于这一点,我们原谅他,并且向他致敬吧!那些“浚征战一生,未获寸土与国”“志大而量不弘,气胜而用不密”之类的精当评语都选择性忽略吧!

张浚的死让汤思退等败类如愿以偿。这帮从头坏到脚无可教药的民族罪人欣喜若狂,成批量有建制地上书,要赵昚尊重客观事实,尊重过往的历史,别再作没有意义的抵抗,直接放弃两淮地区,退守长江南岸。马上遣使向金国乞和,这才是眼下免于国家沦亡的唯一方法……

不止赵昚大怒,凡天下有血性者皆大怒。很多前线发生的隐秘事情传回了后方,求和派的叛国行为逐渐露馅了。

民心沸腾,除了主战派人士外,民间知名人士、太学生集团同时请愿,要求严惩卖国贼,为张浚报仇,为前线将士雪恨。而赵昚知道了这些,不禁无地自容。于他而言,这不是所谓的游移、中计或者浮浅稚嫩就可以说得过去的。枉他自诩中兴明君,正干着复国大计,居然搞得天怒人怨,忠臣死于眼前还不自知!

何其羞窘。

羞窘化为怒火,烧向了汤思退等人。这帮人按着惯性向自己的皇帝施压,以为有了秦桧的前例,那么照搬一些也无所谓。

这种心理很像是中唐时武则天篡位,之后韦后也想着照搬,结果弄得灰头土脸。利益当前,成例在前,基本上谁都会忘了自己是半斤还是八两。

汤思退被免去一切职务,削夺一切爵位,押赴永州(今湖南永州)管制。

如此重罪,还不砍头,这让全天下人不服。抗议像潮水一样涌来,这让政治新兵赵昚明白了过来,汤思退等人一样是他的敌人,不杀之,不仅会遗有后患,还会让后来的奸臣加倍地肆无忌惮,更会削弱眼下抗战中的民心士气。

赵昚下令把求和派一锅端,王之望、钱端礼、尹穑等全部罢免流放各地,主战派人士陈俊卿、陈良翰、王十月、张栻等人上位。

汤思退走在半路中,得知消息后直接吓死了。这就是败类的本质,有胆子败坏国家民族,却没种承担半点罪恶的后果。

以上动作大快人心,南宋的士气也随之高涨了些。可惜,军事实力是个独立的现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