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神奇圣人王阳明 >

第6章

神奇圣人王阳明-第6章

小说: 神奇圣人王阳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古人教导我们,刚出道的时候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王守仁一时兴起,忘记了“七字真言”,再加上李东阳一鼓动,登时志得意满,悬笔立就。而众人也都清楚,状元出身的王华肯定前途无量,借着夸王守仁在王华心目中留个好印象何乐不为?结果小守仁愣是让那些“比肩李杜,力抗苏辛”的阿谀之词给捧杀了。
下来就有人不服气,暗地里嚼舌头:“此子如中第,目中不会有我辈矣。”
果然,来科会试,王守仁又落榜了。
同时落榜的还有一个牛人——唐伯虎。
这就是弘治年间闹得沸沸扬扬,至今仍然扑朔迷离的“会试泄题案”。唐伯虎被富二代徐经给坑了,而王守仁运气不好跟唐伯虎同科应考,被他连累,成绩作废。
虽说是不可抗力,但落榜就是落榜,说什么也没用,心情沮丧的王守仁回到老家组织了一个龙泉山诗社。
不要小看明代文人的结社,这些大大小小的社团一般由仕途失意的文人组成,是一股很强的政治力量,绝非摆设。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28
万历时,张居正为了顺利推行新政,曾强力打击全国各地的书院,结果想尽千方百计,也没能肃清这一传统。没过多久,就出现一个狂人,名曰顾宪成。此人简直就是言官的楷模,愤青的偶像。张居正在位时他不满意,闹别扭;申时行上任了他还是不满意,天天发牢骚;更倒霉的是王锡爵,为了斡旋群臣和万历的关系,遭人误解不说,还被顾宪成放冷枪、设圈套,一堆人狂喷,直接被骂回家去。反正谁当首辅他骂谁,简直就是“首辅杀手”。
首辅杀手不贪不占,长期混迹于中下层官僚中,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对上。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天天吵架的顾宪成终于给人黑了,直接罢官回家。
顾宪成估计不懂什么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回去了还不安分,两天不折腾就闲得慌,于是成立了日后闻名遐迩的东林书院,还制定了院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培养愤青的书院。
相比之下,王守仁的龙泉山诗社就没有东林党那么大的影响力了,社员们的主要活动无非是吟诗作赋,相互品评。偶尔游山玩水,下棋对弈,一派名士生活。
这段时期是王守仁文学创作的迸发期,他以诗言志,抒发苦闷,佳句迭出。比如:三月开花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醉酒)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这种消极归隐的念头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就被打消了,在诗社后期写给诗友陈宗鲁(后拜入阳明门下)的诗中,王守仁积极追求内圣外王的意念再次显露:
学诗须学古,脱俗去陈言。
譬若千丈木,勿为藤蔓缠。
又如昆仑派,一泄成大川。
人言古今异,此语皆虚传。
吾苟得其意,今古何异焉?
子才良可进,望汝成圣贤。
学文乃余事,聊云子所偏。
这是先就明代前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讨论一下自己的看法,然后又转到成圣的话题上来。
弘治十年,王守仁26岁,回到北京。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29
为圣为文两彷徨(2)
这段时期,王守仁开始用心钻研兵法,四处寻觅兵书来研究,每遇宾宴,经常“聚果核列阵为戏”,显然是想成就一番统御之才。
可惜,弘治时期的明朝已不再具有主动出击的军事意志了。实力是一方面,意志是另一方面。休养生息得久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再打起来牵涉到方方面面,患得患失,投鼠忌器,最终自然也就文恬武嬉了。
明孝宗一度想建功立业,扫平北方,却遭到大臣们的阻止,于是他去问还算有些想法的内阁大学士刘大夏:“太宗(朱棣)频出塞,今何不可?”老油条刘大夏答道:“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度今上策惟守耳。”
至此,明朝的皇帝再没有挥师北伐的激情了(脑残志坚的朱厚照除外)。
但这丝毫不影响王守仁学习兵法的热情,因为即使不当军事家,兵法中蕴含的一些权谋思想也值得一个有追求的人把玩与借鉴。后来的事实证明,心学在制敌时其实就是兵道。
王守仁对《司马法》的点评颇具儒家的王道风范:“用兵之道,犹必以礼与法相表里,文与武相左右。”
不要嘲笑王守仁的书生气,以儒术解释兵道是合理而正义的。兵者,国之大事,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不用正义统帅必成凶器,王守仁站在“天下”这一高度看待战争,已不囿于一役之胜负。
而他评价《吴子》时又有点知行合一的意思:彼孙子兵法较吴岂不深远,而实用则难言矣。想孙子特有意著书成名,而吴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
这一段对孙武和吴起的对比太精准了,杀妻求将的吴起渴望出人头地,却一生坎坷,简直就是中国版的于连。性格决定了其带兵打仗追求实用的特点,包括他爱兵如子,亲自为生疮的士兵吸脓,目光如炬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却很不厚道地通过士兵母亲的话暗指他收买人心。事实上,吴起这种死了都要找人垫背的实用主义者被人不爽是很正常的,但《吴子》的价值正在于其务实到极点的态度。《孙子兵法》喜欢谈理论,把里面的军事术语删去就是《老子》。《吴子》则不同,它绝不说任何大而无当的话,通篇只讲“山谷中应该怎么布兵,森林里应该怎么行军”,可以说《孙子》是战略,《吴子》是战术。
而在王守仁看来,兵者,就是用来以暴制暴的利器。这一点同心学一样:志者,帅也。同一件事,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朱熹曾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30
心学也是如此,这是一门炼心的学问,不在正心上下力,不在立志上用功,只贪求权术,违背圣人之道,永远不可能达到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最高境界。
这年是王守仁的思想冲突融合最为激烈的一年,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的他在谈兵的同时还潜心佛老,又不知从哪找来一封朱熹上宋光宗的奏疏,老朱在奏折里教育皇帝说: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对朱熹已经有所怀疑的王守仁还是照着他开的“方子”修炼了一段时间,仍感一无所获,于是对自己成圣的目标越发表示怀疑。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31
第4部分 以日以年,上下求索
官场其实不好玩
弘治十二年,王守仁28岁,终于考中进士,“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
二甲第七名相当于全国第十名。自此,属于王阳明的时代到来了。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明朝官制。
内阁:起初由模范皇帝朱元璋设立,为自己处理文件的秘书机构。内阁大学士一般三到五人,官阶很低(正五品)。随着后面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懒,内阁大学士承担起处理政务的重任,内阁成了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三杨”(仁宣时的三大名臣杨荣、杨溥、杨士奇。明称贤相,必首“三杨”)之后,内阁阁员一般兼任六部尚书,并且非翰林不得入阁,于是入阁拜相便成为每一个文官梦寐以求的事,而由此引发的掐架对骂、暗算谋杀等政治事件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成为明朝一道独特的风景。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排名要分先后)。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二品),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员外郎(副司长)和主事(处长)。
都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监察工作(明朝有两京一十三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官。
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力很大,皇帝交给各部办理的工作每五天要到六科那里注销一次,如有拖拉或办事不力者,六科直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力,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翰林院的首长叫翰林学士(正五品),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立即授予此职,编修(正七品)考中榜眼、探花立即授予此职。翰林虽无实权,但从翰林院出来的人大多成为高官,乃至内阁首辅。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32
此外还有大理寺(最高人民法院),与刑部、都察院构成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接待外宾。
回到工部,此部虽排六部之末,但上管皇家建设,下管植树造林,对想发财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肥缺美差。不过,王阳明一不缺钱,二不贪财,志不在此的他不甘庸碌,争分夺秒,即使只是实习,也热情似火、斗志昂扬。
但可惜,承平日久的大明朝早已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土木堡之变”更让后来者对北伐噤若寒蝉。目睹这茫茫一片的沉沉死气,王阳明愤怒了,上了一篇措辞激烈的奏疏:
臣以为今之大患,在于一些大臣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这帮人抑制大公刚正之气,专养怯懦因循之风。于是,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长此以往,衰耗颓靡,朝纲不振,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而近日的边陲之患正是上天在警醒陛下,革故鼎新,改弦易辙的时机到了啊!
接着,他又提出八项措施供皇帝参考,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和军事,所虑甚深,所思甚广。
其实,历史学家对明孝宗朱祐樘的评价基本一致——弘治中兴。但问题是,历史上的“中兴”太多了,这个中兴到底掺没掺水?
朱祐樘童年不幸,常年遭受老女人万贞儿的迫害,命悬一线。作为一名“御姐控”的儿子,多年来,朱祐樘忍辱负重,寄人篱下,一年三百六十天,刀风霜剑严相逼,怎一个惨字了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祐樘噩梦般的童年比穷人家的孩子恶劣多了,这种生存环境都能抗到长大的,一般不是成为美国诸多B级恐怖片里的变态,就是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朱祐樘属于后者。
不过,朱祐樘的贤名主要是体现在与文官集团融洽的关系上,史书上关于他批复文官奏折记载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上嘉纳之”。
但“上嘉纳之”不能当饭吃,治国要的是真才实干。即使弘治朝豪华的内阁阵容掩盖了朱祐樘能力上的平庸,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时人的记载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
比如弘治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李东阳奉命去曲阜祭孔,一路上便见到了许多令人感慨的现象:臣奉命匆匆一行,正好赶上大旱。天津一路,夏麦已经枯死,秋禾也没有种上。挽舟拉纤的人没有完整的衣服穿,荷锄的农民面有菜色。盗贼猖獗,青州一带治安问题尤其严重。从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一带满路都是流民,纳税人户减少,军队兵员空
明朝一哥王阳明 以心写史最牛新锐 叫板当年明月 电子书制作:李玉法
本电子书仅供学习交流之用,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33
虚,仓库里的粮食储备不足十天,官员的工资拖欠已逾数年。东南自古富庶,是纳税大户,一年之饥就到了这种地步。北方人懒,一向没有积蓄,若是今年秋天再歉收,如何承受?臣恐怕会有难以预测的事变发生。
李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