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得道 >

第260章

大唐得道-第260章

小说: 大唐得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家有悍妻也是好事啊”李瑁长叹一声,想起了几年前自己的那位美艳的娇妻,如今已成往事。

刘得道察言观色,见他露出忧伤的神态,也跟着感叹道:“王爷,您妻子想必也是如此吧?”说出这句话,刘得道连忙打住,李瑁的妻子虽有,但他的前妻可是杨玉环,还是不提也罢。

李瑁踌躇一阵,眼中乏起了异光,向往的说道:“刘帮主你说对了,本王的妻子性格很任性好妒,容不得本王与别的女人有什么关系,但她也有好的一面,她聪慧,美丽,还有些小脾气,本王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她,爱护她”

“王爷,您有事找我请尽管吩咐,刘某能办到的话一定为您效劳的”刘得道可没有心情在这跟他聊家常,打断了他的话。

李瑁心中了然,沉默了半响才道:“刘帮主,实不相瞒,本王今日邀请你来就是求你帮忙,帮我帮我夺回我的妻子”

刘得道眉毛不禁皱了皱,惊呀道:“什么,你的妻子,她是?”

李瑁脸色突然变的阴沉起来,盯着他的眼睛,一个字一个字说道:“杨玉环”

“啊,贵妃娘娘?”没想到这李瑁还对前妻念念不忘,语出惊人,刘得道确实吓了一跳了。

李瑁这玩笑开大了吧世人谁都知道是他老爹抢了他老婆,而他爹是当今皇帝,千古一帝。刘某人只是个平民百姓,虽说也有个外号叫土皇帝,但此皇帝跟彼皇帝可是不同等的。

木有搞错,要刘某帮他从老皇帝手里抢回杨玉环?刘得道又不是玉皇大帝,天子的老爹,这可能吗?

三百六二章 站错队伍了

话说曾经有一位大唐帝国的第一美女做妻子,夫妻两也恩爱有佳,李瑁那是何等的幸福。无奈造化弄人,但这段美好的幸福婚姻只维持了五年就分崩离析了。自己敬爱的父亲是罪魁祸首,由妻子变成了庶母,这恐怕是他个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和耻辱。

他痛恨父亲的不伦,不过依然对杨玉环念念不忘,只不过他一直将这份怀念和痛恨一直储藏在心里,因为李隆基是他的父亲,也是当今皇帝。他只能默默忍受这份痛苦,但是今天他为什么突然对只见过一面的刘得道说出这翻话呢?他为什么相信刘得道能帮他抢回他的前妻?

原因就在前几个月,刘得道被李隆基扣押住不放。十万丐帮帮众大闹玄武门,逼迫李隆基将刘得道无罪释放出来。李瑁经常留意刘得道的一举一动,这件事又闹得满城皆知,李瑁当然也知道了。这件事哄动了京城,也看到了刘得道与丐帮的强大实力。这件事在李瑁内心中深深的影响到了。

刘得道号称京师土皇帝,丐帮实力雄厚,更是拥有数十万帮众拥戴。李瑁若是想当皇帝,若是得到丐帮的拥护,这对他是一股多么大的助力。现在安禄山造反,大唐军队连连败退,河北,山西,东都洛阳沦陷。一直太平盛世的大唐帝国迅速转为了动乱时期,这可是一个趁乱而起的好机会。

他继承皇位最大的对手太子李亨已经蠢蠢欲动,朝堂中大部分官员都被杨国忠控制或收买,若是太平时期,这对李瑁是很有帮助的。不过现在可是战乱时期,李亨审时夺势,抢先一步扭转了方向,与京师内外的武将们打得火热。比如李光弼,郭子仪等,这些武将都跟杨国忠有过节,因此,他们不可能支持李瑁。

战乱时期,以武当道,武将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无奈的是杨国忠几乎把所有有权势的武将得罪光了,日后大唐江山的形势若是恶化了,这些武将们完全可以左右朝堂的局面。刘得道是京师一霸,能力超群,所以李瑁有意识的结交刘得道,坦诚相待,全力讨好。

刘帮主喜欢美人,那么李瑁就叫来了京师八艳一同陪同。只要刘某人高兴,京师八艳,认他挑选,因为李瑁正是怡红院的老板,想要谁,只需一句话而已。

刘得道与李隆基闹得不愉快,这是世人皆知。所以李瑁对他说出这翻忤逆的话,也不担心他会想皇帝通风报信。李瑁对他坦诚相待,刘得道此时感到压力重重,李瑁求他帮忙夺回杨玉环,无非就是助他夺皇位,事若成,杨玉环自然可以回到他身边。

而刘得道便有从龙之功。他的好处自然不少,李瑁坦诚开价,给他一个三品以上的官职,若他不想呆在京师,便可以外放刺史职位随便挑,京师八艳甚至可以全部拱手相送。

李瑁若是当上皇帝,这小小的怡红院就是全部送给刘得道也值得了。

面对如此大的诱惑,刘得道心动了,但也没那么快表态。他对安史之乱这段历史还算了解。日后安禄山大军攻入长安,李隆基携贵妃逃亡蜀地,半路途中,因为逃得匆忙,造成粮食短缺。杨国忠只好克扣随行禁军的粮食留给李隆基,高力士等随行的权贵们,这事引起禁军哗变。哗变的禁军把主要事情的矛头对准了杨国忠和杨贵妃。

他们不仅杀死了杨国忠,还逼迫李隆基意溢死了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兵变’。

以此同时,太子李亨在灵州得到郭子仪等武将们的拥护,以方便搅灭叛军为名,于公元756年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点李隆基也被迫当上了几年的太上皇。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隆基当时的身体还行,但由于他的昏庸和亲信奸臣,把一干信心拥护他的武将全部杀死,或贬出京师等等,他已经失去了武将的支持,被迫退位也没办法,最后郁郁而终。

后世史学家都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拥有拥立之功的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叛军。

从此也可以看出,李亨的继位就是很典型的趁势而起。如果没有发生安史之乱,他不可能这么快继位,甚至不能继位。因为杨国忠把持朝政,李隆基拥有杨玉环的陪伴或许更加长寿。历史上,李亨也没当几年皇帝,安史之乱还没结束就一命呜呼了。

既然李亨可以趁势而起继承一统,那么李瑁为什么不可以?刘得道认为有可乘之机,再三考虑下,答应了辅佐李瑁的请求。此次安史之乱非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它提前四年爆发了。李亨此时刚刚接触那些武将,能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还不一定呢。

二人在这坐高台上,初步达成了一个协议。一有适当的时机,杨国忠便闪动群臣强行拥护李瑁继位,到时刘得道便率领数十万丐帮帮众负责在长安街头摇旗呐喊,表示拥戴李瑁,这事并不算太难。

刘得道回到欣园已经是午夜四更了。

关于拥立李瑁这件事,刘得道昨夜或许是喝多了,认为有机可图,完全没有想到这事要是失败了后果很严重。大事若成自然是好处接踵而来,但是若是失败,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了。凡事都要想到它不利的一面。

第二天,刘得道认为不妥当了,急忙叫来了韩空,种沈两人。决定将李瑁与他协议的事跟他们说了,这两人足智多谋,或许能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听完刘得道了话,韩空,种沈二人立即陷入了沉寂当中。他们感到事态的严重了。

韩空疑惑不解,问道:“帮主,您没喝多吧,这不是明摆着拉您下水吗,您真的答应了寿王的要求了?”

刘得道不可否认,当时有美女相伴,喝多了,迷迷糊糊就答应了。

“帮主,您认为寿王有机会继承大统吗,他名不正,言不顺,不得人心就算勉强得逞,也要受到一世骂名啊,我奉劝帮主还是隔岸观火为妙。”种沈的话一针见血,刺破了他的痛处。

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李隆基丢下长安数百万军民,仓皇逃窜,声望锐减。李亨就趁势继位,因为他本身就是太子,名正言顺。

话说饭可以乱吃。但是队伍千万不能站错。刘得道有些后悔了。李瑁现在有什么?就算没名分起码也得搏个贤王的美名也好啊。李瑁却选择了自暴自弃,本事没一点,偏偏还有闲情跑去开j院,就算李亨挂掉了,李隆基也不会把太子之位个给他的。可以说,李瑁要什么没什么,跟他混,基本没戏。

种沈见帮主懊恼的神色,连忙给他出了个嗖主意:“帮主,这事您只是跟寿王有口头协议而已,事情若是不对劲,咱们可以坐避上观,置之不理就是,到时候寿王失势了他能拿我们丐帮怎么样?”

“额,这事还真能这样了”刘得道赞许的点点头。

谈完这话题,韩空转向另一个话题:“帮主,黄河帮最近龟缩在血杀帮总舵内,高力士大病未愈,我们要不要趁机将他们斩草除根?”

“黄河帮?”一听这三个字,刘得道想想就头疼了,黄河帮经历上一次失败后,再次龟缩起来,有血魂罩着,丐帮想报复也无从下手。刘得道沉呤问道:“阎变天最近有什么动向,他有没有跟高力士碰过面?”

种沈回道:“没有,不过阎变天最近与太子走的很近,李勇也悄悄的进入京城了”

“啊,李勇?”刘得道不由得失声叫道:“种先生,命顾非多派人手严厉盯住此人”

“知道,帮主”种沈也知道李勇是前太子李瑛之子,阎变天一直对他照顾有佳,这次接他到京师绝对有什么秘密?这阎变天又跟太子如此的近,到底有什么阴谋?

几天后,刘得道又一次接到了李瑁的宴请。事情可没刘得道想的那么简单了,这李瑁可是认准了他了,隔三差五的来宴请刘得道,若是拒绝,他便叫八艳之一亲自登门邀请,可谓厚爱有佳。这面子不能不给,刘得道没办法了。

李瑁可谓尽心讨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每次都有京师八艳一同陪伴。刘得道想拒接都不好意思了,脸上明显的贴上了李瑁队伍的标签,想赖也赖不掉了。

此时,关外的局势一时陷入了僵持阶段。高仙芝率大军死守潼关,顶住了叛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叛军只能在关外徘徊,粮饷吃紧,安禄山只好迂回扫荡。大唐危倒局面暂时缓和下来了,刘得道或许是多心了。

安史之乱或许没有相像中的那么严重,他能提前爆发,也能偏离了原来的历史轨迹了。

三百六三章 战争疑云

南阳城是两京之外,另一座繁华的城市,农业非常发达,素有京师的米仓之城。叛军一向是边打边劫粮的方式,南阳城正好是他们补充钱粮的好目标。

不过南阳城可不是那么好打下来的,它墙修建的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各种城防设施齐备,堪称大唐居安思危的典范,当然,它这个安,还有待商槯。

南阳城墙一律用整齐的石条、石板、石方、石柱等为基,墙体用“三合土”逐层垒成,外围再砌以青砖。中等型号的城砖一块就重35斤,由此可见城墙的坚固和建筑的艰巨。

安禄山率骑兵率先赶到城下,仰面望去,不由暗叹一声:“好壮观的一座城,这样高耸的城墙,简直让人一看就丧失攻取得勇气,要怎么攻陷他,安禄山得费点心思了。”

南阳城墙的正墙高三丈,正墙上还有女墙,女墙上再砌砖垛,砖垛间的垛口是守御将士的了望孔和射击口,城墙上还建有雄伟的城楼、角楼、望楼,间隔而立。楼顶是重檐九脊歇山式,外有廊柱围绕,下临马道。

这些高高低低的建筑在城墙上构筑了一道立体防线,可以观察、隐蔽等等叛军前军中军出了南阳城下,后军正源源跟进,安禄山勒马居中军。回首望向高大巍峨的城墙,特殊的齿轮状凹凸相间的城墙外边,还建有四座孤零零的望军台,下边没有通道和楼梯,只在台顶用木板与城墙相搭才能往来,它可以在攀爬城墙的敌军背后攻击、策应、了望敌情。

安禄山不禁啧啧赞叹一声,所谓的铜墙铁壁,大概是如此了。

叛军迂回杀奔南阳城,此时的李隆基又坐不住了。若是南阳城被叛军攻陷,大唐的损失绝不亚于东都洛阳。

李隆基心急如焚,他决定派大唐另一位名将哥舒翰率领刚刚集结起来的十万大军,赶往南阳驰援。

哥舒翰是突厥人,官拜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他的威名超过了高仙芝和封长清,是唯一能和安禄山并驾齐驱的将领。

他曾和吐蕃转战青海,屠城灭堡,威震天下。哥舒翰本是抗击安禄山的不二人选。——但是他老了。不久前,他在浴室内中风瘫痪。此后就一直在长安养病。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位“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名将。他只是一个衰朽的老人。

可是现在高仙芝与封常清对上安禄山都吃了败仗。李隆基不敢再派他们去对抗安禄山了。能镇守潼关已经是他们的极限,因此他不得不选择这位老人,也抱有试一试的心里。

哥舒翰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指挥集结起来的十万大军急冲冲开往南阳。南阳离京师不算遥远,赶的快的话第二天中午就到了。

这个衰老的突厥人带着浩荡大军,有可能是走向他人生的最后旅程。整个大唐帝国的命运托付给了他。

此时的哥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