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炮火1906 >

第45章

炮火1906-第45章

小说: 炮火190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确,进了七月,这白夜就仍然没个消停,到了晚上十一二点仍然是亮堂堂的。

神出鬼没的玉蜂儿展玉伯这阵子四处剿匪,将许多与沙俄有勾结的胡子统统连根拔起,齐大宝带了十余人逃到了对岸,听说林虎袭了乌交斯金厂,立马又带人顺着阿穆尔河到庙街去了。

玉蜂儿与林虎的联合行动很有成效,额尔古纳河边的盗采金砂的老毛子矿丁们被杀怕了,不像以往那么猖狂,采金还不算,在河边择地垦荒定居,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国土。

额尔古纳河不仅富含金砂,沿岸地区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鱼类品种很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宜农、宜牧,是李安生理想中的屯垦地,只是与老毛子在分界上有争议,过河来盗采金砂的毛子矿丁也多,还有武装到牙齿的沙俄护矿雇佣军,不太安全。

眼下漠河守备队还在筹备中,暂时没有多余的兵力放在额尔古纳河,用金翰圣的话来说,我们暂时要不了的,你们也别想要,于是便有了额尔古纳河边的数场战斗。

抢劫果然是件美差,尤其是抢黄金之类,这场复仇之旅多少还是为李安生他们筹集了点资金。

黑龙江农业银行正式开业,李安生特意算了程德全与玉蜂儿的股份,程德全的夫人刘氏送了五千两银子过来,玉蜂儿又凑了五千两银子的金疙瘩,自己也用一万两银子上下的金疙瘩充作股份,抢劫就是好。

这些程德全都清楚,只是他也不是顽固迂腐之人,也就默认了刘氏与玉蜂儿的这番理财行为,他本来就是个手指头张的开的,留不住银子,如此也好,加上他有心要支持李安生他们的大动作,正好。

制药坊也开办了起来,韦明同发到齐齐哈尔的电报上说几种药都很受欢迎,只等韦明同与刘竣买了机器回来,便开始机器制造。

酒厂也是如此,等培养一批技术工人,明年就能办糖厂。

虽说是小打小闹,但总归是个美好的开始,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八月,是小麦收获的季节,胭脂沟除了金厂那些依旧起早贪黑的矿丁们,其他的人将精力集中到了田地里。

就连林虎也带着兄弟们下了田,看不出,拿惯了马刀的豪侠们,居然拿起镰刀来也那么的像回事。

金黄的麦浪中,全是成片的黑压压的人头攒动,欢歌笑语。

这收成,不用说,铁定是极好的,看这小麦的长势就能知道。

李安生并不在意能够增产多少,将来条件成熟再翻两翻也不成问题,只是大规模种植的话,这人力与工具就不够看了。

黑龙江要想发展,就要用最少的人力来种出更多的粮食。

小麦这玩意,不走机械化道路,是铁定不成的。

马上就是大豆三品的狂潮到来,要想吸引流民们都来种小麦,也是个问题。

这种田就是如此,能够养活人口,其余的便是想着哪个获利高就种哪个,故而棉麦之争可是几十年了。

李安生忽然想到了一件大杀器,而且还是可以无视黑龙江运输不便利的大杀器,那便是味精。

即便是这个时代技术水平能够支持的原始味精,都是大量敛财的一把好手。

后世的人或许吃惯了各种特级味精超鲜味精,原始味精完全不能比,但是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还真是个鲜到不能再鲜的玩意。

丰收了,所有人的脸上都是爽朗的笑颜,心里有杆秤的老人可能已经能够估摸的出,亩产起码能多收个六七十斤,这可是个了不得的数字。

要是他们知道李安生将来能够有办法将小麦的亩产在他们之前所认知的基础上翻上两翻还不止。

关外土地肥的流油,可亩产也不过百多斤,好的也不到两百斤,更别说关内有些贫瘠的土地上,收个几十斤。

这便是无奈的现实,也是李安生的底气所在,这么落后的农业,这么低的粮食产量,才能有他的用武之地。

吃了晚饭,热闹劲头还没过,许多人都三五成群的高谈阔论,似乎不敢相信收成有那么好。

李安生之前也说过,明年的目标是突破亩产二石五,乖乖,那可是三百多斤,想着这些,他们的劲头变更加的大了起来。

其实这只是想来谨慎稳重的李安生保守的说法,要是没灾荒没意外,明年的亩产突破四百斤也不成问题。

真正限制他发挥的,还是手工农业,无法给予大规模种植有力的支撑。

应该尽快的让农民有余粮,逐渐的富起来,然后通过集体组织的模式,开始机械化农业的小规模尝试。

正想着味精的事,金翰圣从外头进来,说是齐齐哈尔那边有信过来,朝廷通过了程德全的保奏,任命林虎为漠河总卡官,王伏白为漠河守备,而李安生则因为功劳给恢复了金厂会办的官职。

程德全也有信给李安生,意思是没有为他安排地方职务,狗头金已经送了上去,只等慈禧亲自给他升官。

这倒并不让让他多么激动,真正让他高兴的,还是刘竣与韦明同上个月就准备了妥当,已从天津坐船北上,估摸着下个月就能通过鞑靼海峡进入阿穆尔河,直趋漠河。

等他们回来,也差不多是玉米跟大豆等作物的收获季节。

等忙过农事,就要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了。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六十一章 农业规划

这是补昨天的一章,晚上还有两章。

程德全派人送了一批辗转求得得钢锯等伐木工具过来,倒是解了李安生的燃眉之急。

粗粮细粮都有了储备的漠河开始大规模的招揽流民,李安生打算部分安顿垦荒,而部分则开始伐木开道,正式的拉开重修墨尔根驿道的序幕。

随着诸多流民的到来,人手也足够,对各种家具农具以及房屋的需求,使得木材一下子很受欢迎。

黑龙江农业银行也开始发行修路债券,许多矿丁刚好手头有宽裕,便认购了一些,带动了无数债券顺利的被认购,刘竣也拉拢到了投资方,为了让路尽快开修,不等刘竣他们过来,就先为这些股东们垫了股本,反正抢了俄匪发了几笔大财小财,而且刚好能够借着伐木的机会,将道路先清理一点是一点。

李安生关于修路的设想很全面,也很切实际,最主要的就是省钱,加上黑龙江地方决意在呼玛等地开办金厂,更加使得路修成后,有望在三四年内就收回投资。

一切都按照原先预计的轨道进行着,虽然出了不少的岔子,但总算大家齐心协力,也没耽搁什么。

李安生空下来便开始研究这味精的制法,宜早不宜迟,到得过个一两年,被小鬼子发现了,到时候注册了专利,哭都哭不出来。

其实这味精我国早就已经出现了,明朝的时候,海边的百姓就将海肠子用慢火焙干,磨成面,就是土味精,海带与海藻都被沿海居民误打误撞的弄出过类似味精的东西,这是一种叫做谷氨酸钠的晶体。

他并不打算学日本人从鱼类、豆类、海藻中提取谷氨酸钠,因为他穿越时身上所带的包里,就有本书上头记录着后世吴蕴初制作味精的过程,研制出来只是时间问题,可最关键的就是,中国这个时候还没有能力制造盐酸(这真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杯具),而大规模工业制造味精最大的坎就在这里。

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钠的含量高的惊人,接近四成,当然也或者是面粉,李安生打算直接就通过小麦来得到原料,用一定比例的盐酸(后世历史是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从这里看,水解法当然没多大难度,难的就是在盐酸上要受制于人。

烧碱倒是有自古就有土法,国内兵工厂都能制烧碱,不像纯碱全靠外国进口,制碱技术被外国资本家严密封锁。

也幸好不是纯碱,不然的话,李安生立马就放弃,这不是坑爹么,是不是要在味精之前先来个侯氏制碱法还有合成氨之类,太夸张了。

但是制取盐酸的话,仍然绕不开制碱工业,盐酸在这个时代只不过是制碱工业发展的副产品而已。

虽说盐酸已经出现了数百年,但是还没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专门方法,仍然从属于氯碱工业,而氯碱工业此时非常的原始,真正开始发展还要感谢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让李安生很是头痛,想到制碱工业,玻璃、化学工业、洗涤、炼钢也同样需要纯碱,而正是因为纯碱的这种功能,才使得西方世界封锁纯碱技术。

中国白白有青海湖等天然碱资源,而且还是那么的庞大,却受制于制碱法,实在是天大的悲哀。

李安生问过刘竣,才知道此时英法德美等国发起组织索尔维公会,制碱法设计图纸只向会员国公开,对外绝对保守秘密。凡有改良或新发现,会员国之间彼此通气,并相约不申请专利,以防泄露。除了技术之外,营业也有限制,他们采取分区售货的办法,例如中国市场由英国卜内门公司独占。由于如此严密的组织方式,凡是不得索尔维公会特许权者,根本无从问津氨碱法生产详情。

中国的钢铁产业极大的在高价的酸碱等化学品以及其他原材料上吃了亏,而日本则凭借英日同盟获得了钢铁行业的发展。

盐酸只能依赖向英国进口,这也意味着,大规模生产味精需要大量的盐酸,加上需要耐酸而必须投资的耐酸陶器工厂,利润并不会丰厚到哪里去,只能一开始就打高价牌。

狗日的卜内门,狗日的英国人。

想到味精产生的利润,要有一部分流入英国佬或是其他外国佬的手中,李安生就感觉到一阵的丧气。

总算还好,高价的是纯碱,盐酸要好些,由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对盐酸需求不是那么旺盛,盐酸的价格还是能接受的。

任重而道远啊,想到后世许多YY书里面主角虎躯一震,无数人才来投,无数不要钱免费的酸碱、硝酸之类滚滚而来,钢铁厂兵工厂随便开开一家又一家,钢产量那个几十万成百万一吨的逐年递增,那不是笑死人吗?

连个氯碱工业都没有,硝石基本依赖进口(这个时代硝酸工业制造还只是个尝试,1908年德国才开始有年产千吨的硝酸工厂),橡胶啥的都被垄断,想要强国简直就是笑话。

连好不容易想出来的味精这个敛财利器都要迫不得已的分利给卜内门,更别提其他。

所以说,整个国家的富强与工业的进步,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没有工业基础,就是个木桶效应。

眼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真发明味精制造工艺再说,到时可以储备一批盐酸,兴办耐酸陶器厂,哪怕自己不用,耐酸陶器在国际市场还是需求不错的,实在不行,就找别的路子,后世真正的味精工业实际上是在生物技术发展之后开始的。

虽说微生物发酵制造味精可以说超前了几十年,但是却并没有太多的门槛,只是因为生物技术没有被发现认知而已,其实中国人是发酵法的老祖宗,只是生物科学落后,并没有人知道这是微生物起的作用。

李安生村上就有酱油作坊,知道大概的土酱油制作工艺,酱油生产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其他有麦麸、小麦、玉米等,将上述原料经粉碎制成固体培养基,在好氧条件下,利用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如黑曲霉进行发酵。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蛋白酶,将培养基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然后淋洗、调制成酱油产品。

酿酒也是微生物发酵的一种范畴,酱油更加简单些,说不得可以从这上头找到味精微生物发酵法的大门。

各种萃取、蒸馏、浓缩等工艺上的难点都可以从土法上找到解决办法,而培育发酵法制造味精上头最重要的短杆菌,胖叮当是一把好手,说不定还真是个好主意。

这么一想,李安生倒是舒畅了许多,酱油工厂也可办得,反正大豆、小麦与麸皮这些原料是不愁的,另外筹备味精发酵法生产的话,淀粉工厂都可以办起来,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等都可制淀粉,淀粉不仅用途广泛,还能用来制造粉丝,李安生从小就喜欢吃甘薯粉丝。

加上大豆三品加工业,甜菜种植普遍之后的制糖业,一个初步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就有了雏形。

眼下只能小打小闹,毕竟漠河与东边的塔河、呼玛等地新开垦农田五万余亩,丰收了也没多大的量,除了满足近三万多人的口粮,还要用来接纳流民,剩余的只能满足小规模加工生产。

接下来接纳的流民要往呼玛等地安排,呼玛相比漠河来说,更加适宜耕种,李安生的打算是明年在呼玛开垦30万亩耕地,考虑到北边春旱、霜冻与冬寒等天气,以及人口稀少的缘故,在人力极限之内开垦土地是明智之举。

粮食,大量的粮食才是王道,只有多余的粮食能够向南流动,甚至入关出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